第113回 白軍師巧造奔雷車 雲統制兵敗野雲渡

關燈
卻說宋江領後隊兵馬飛逃,雲天彪領大軍追上,宋江前隊早已沉沒。

    但見官軍各奮神威,大呼沖殺,四邊盡是青州、登州、萊州旗号,翻翻滾滾,銅牆鐵壁價裹來。

    宋江等逃過赤松林,天彪驅軍直追那林子内。

    吳用原有孔明、呂方兩枚伏兵,此時見了官軍,便襲殺出來。

    官軍抽出兩翼迎敵:左翼是雲龍,敵住呂方,不上十餘合,雲龍格開呂方畫戟,右手搶入呂方肋下,擒過馬來;右翼是歐陽壽通,敵住孔明,不三合,吃壽通一鞭打去,死于馬下,兩校伏兵都敗。

    官兵一齊痛追,宋江、吳用等紛紛逃入野雲渡原寨。

    天彪亦傳令住紮。

    衆将兵丁齊來獻功,計斬首五千餘級,擒獲三千餘名。

    李成獻上楊志首級,伏地請罪,天彪親自扶起道:“今日這番大勝,皆防禦一人之功也,豈可言罪。

    ”衆将見李成果然殺賊回來,皆深服天彪巨識。

    天彪吩咐軍政司将衆兵将功勞從實紀錄,一面将楊志、孔明首級,并呂方正身,解去都省,這裡傳令三軍安營造飯。

    慢表。

     且說宋江收聚敗殘人馬,在野雲波寨内,對吳用道:“萬不料中了李成毒計,害了楊兄弟性命,又失陷了呂方、孔明兩位兄弟,人馬損折一半,此仇如何不報,軍師可有良策麼?”吳用沉吟道:“我軍銳氣已挫,兄弟們受傷者不少,敵勢方張,若舍了此地而走,新泰、萊蕪拱手而去矣。

    為今之計,速調新泰、萊蕪兵馬各一萬二千名,同來把這野雲波守住,再作計較。

    好歹要報這敗陣之仇,兄長且寬心勿慮。

    ”宋江依言,查點受傷頭領,燕順、王英并前次受傷之鄭天壽,俱送回山寨養息。

    這裡調新泰頭領穆洪、李俊,萊蕪頭領史進、陳達、李忠,各領一萬二千人馬,前來助守營寨。

    次日紛紛都到。

    宋江與衆好漢飲酒解悶,吳用正于座間商議進攻之策,忽報:“金槍手徐将軍,帶領紫蓋山新降火王二位頭領,并四百人馬到來。

    ” 原來火萬城、王良因宋江不禮貌他,忿然而去,直到東平府占據了紫蓋山。

    宋江探聽的實,便教蕭讓寫下一封賠罪的書信,差徐甯親自赍去。

    這是一月前的話。

    那火王二人自得了宋江書信,自相商議,因本寨兵微力薄,斷難久守,不如仍舊歸順梁山。

    二人便奉了那位軍師,并帶四百人馬,投到梁山。

    适宋江不在山寨,便徑投兖州盧俊義軍中。

    那盧俊義三萬人馬,已由兖州北門退出八十裡安營下寨,當時接到火王二人,一番慰勞犒賞,自不必說。

    那火王二人,并那位軍師、四百人馬,在盧俊義營内歇了一宿,盧俊義便差徐甯護送他到宋江營裡來。

     宋江聞報大喜,忙叫請入。

    隻見徐甯領着火萬城、王良進來。

    火王二人俱全副披挂,進來見了宋江,便拜倒在地。

    宋江亦拜倒在地,自責道:“宋江不識英雄,前次實屬簡慢,千乞恕罪。

    ”火萬城、王良齊聲答道:“不才下将,得蒙收錄,實為深幸。

    ”二人義與衆頭領相見了。

    宋江遜了坐位,看那二人都是少年英雄,火萬城狀貌魁梧,王良骨格勁秀,使的軍器都是金錢豹尾熟鐵點鋼方天畫戟,端的威風凜凜。

    宋江一見了兩人的戟,蓦然想起郭盛久已被害,呂方現又遭擒,止不住一陣心酸。

    因想得這兩位英雄,又曉得他實是誠心歸順,也是歡喜,提過慰勞謙遜的話頭,說到:“官兵利害,我等新挫銳氣,怎生報仇?”火王二人道:“公明哥哥放心,我等有一位軍師同來,系是一位異人,乃大西洋歐羅巴國人氏,名喚白瓦爾罕。

    系彼國巧師唎啞呢唎之子,專能打造戰攻器械。

    他現在制造一等戰車,可稱無敵。

    據他說來,此車可以橫行天下。

    現在帶了二十輛在此,他在後面押着就到。

    ” 正說間,隻見報來道:“新軍師白瓦爾罕到了。

    ”宋江忙吩咐請來。

    白瓦爾罕到内帳相見,衆人看那人中等身材,粉紅色面皮,深國高鼻,碧睛黃發,戴一頂桶子樣淺邊帽,身披一領大紅小呢一口鐘,像殺西洋畫上的鬼子。

    宋江與他見了禮,問候畢,說到戰車一事,白瓦爾罕道:“我這車法有一丈四尺闊,二丈四尺深,三丈高矮,三輪,八馬,一轅,中分三層,上一層大铳,中一層強弩,下一層長矛利鈎,車後還有四個翻山輪……”話未說完,隻見吳學究接口說道:“據軍師說來,仍是呂公車的格式。

    不是小生多說,若是在邊庭之外,沙漠地上,千裡平坦的所在交兵對陣,用那呂公車最為勝算。

    如今卻在内地,山林映掩,七高八低的路途,即有平原,亦不過十數裡開闊,此等處亦用呂公車,豈非大器小用?”白瓦爾罕聽了笑道:“怪得老先生不曉得,隻知你那中華呂公車利害。

    呂公車雖好,卻如何及得我這車法!這車,我國喚做色厄爾吐溪,你們漢字翻譯來,卻是‘奔雷’二字。

    那呂公車四輪六馬,四根車轅,馬在前,車在後,轉折最笨,四平八穩的所在,方好馳騁。

    況且馬既在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