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回 徐槐求士遇任森 李成報國除楊志

關燈
,便喝住衆人道:“休得傷犯李将軍!”便問李成道:“小可宋江,怎敢背負朝廷,蓋為官吏污濫,威逼得緊,誤犯大罪,因此權借水泊裡随時避難,隻待朝廷赦罪招安。

    不想起動将軍,緻勞神力,實慕将軍虎威,今日誤有冒犯,切乞恕罪。

    ”李成笑道:“宋公明,你須受招安,李成現是軍官,未免多此一番招安。

    你想李成受你的招安,你還想受那個的招安?” 宋江未及開言,隻見鄭天壽大叫道:“哥哥體與這不明理的打話,小弟吃他傷了,哥哥反要與他陪禮!”說罷,提刀上帳。

    宋江忙攔住道:“兄弟若要如此報仇,皇天不佑,死于刀劍之下。

    ”李成拱手道:“忠義宋公明!俺乃不知忠義之人,殺亦何妨。

    ”宋江見李成口軟,便怒視衆頭領道:“都是你們得罪了李将軍,快與李将軍陪罪。

    ”與衆頭領丢了眼色,宋江先跪,後面衆頭領排排地都跪下。

    宋江道:“小可久聞将軍大名,如雷貫耳,今日幸得拜識,大慰生平,卻才衆兄弟甚是冒渎,萬乞恕罪。

    ”李成亦拜倒在地道:“公明尊意究欲何為?”宋江笑道:“且請将軍坐地。

    ”衆人皆起,隻見後帳轉出楊志,向李成叙禮,訴說别後相念,兩人執手灑淚。

    宋江便命置酒相待,用好言撫慰道:“李将軍,你看我衆兄弟,一大半都是朝廷軍官,苦是将軍不棄,願求協助宋江,一同替天行道。

    ” 李成看到此際,暗暗想道:“我若任性拗他,白白的送了性命,與國家毫無益處,不如趁他籠絡之時,我便将計就計,投降了他,就中取事。

    或除得來宋江更妙,萬一不能,就剪滅他幾個羽翼,也勝于白死。

    ”便對楊志道:“楊兄,公明哥哥好意,我非不知。

    但我李成梗直一身,斷不肯無功受祿,現在既蒙招留,我卻不敢附居衆英雄之列,倘一旦立得一二功勞,顯得我李成本領,然後再叙大義。

    ”宋江又起坐長揖道:“将軍在此,山寨有光,又肯為我立功,莫說衆兄弟欽服,就是我宋江這把椅兒也當奉讓。

    ”大衆歡談了一回,李成對宋江道:“公明哥哥大義,小弟十分欽佩,現在小弟還有一個知己,倘能邀得他來,亦可一同聚義。

    ”宋江問是何人,李成看着楊志道:“就是大刀聞達,現在雲統制帳下。

    ”楊志接口道:“此人真有萬夫不當之勇,惜乎不能招緻。

    ”宋江道:“想雲天彪日内必來,聞将軍必然同來。

    ”便對吳用道:“何不用計擒之?”吳用撚髭微笑道:“且看。

    ”當時衆人又談一回,酒鬧而散。

     吳用私對宋江道:“李成此意,真僞難測。

    今小可已定主見,來日調楊志為先鋒,即以李成為副先鋒。

    我看楊志和李成交情卻好,必能聯絡得李成。

    陣上我教楊志與李成寸步不離,他亦無所施技。

    李成倘肯奮勇斬獲,便是誠心歸我,如或有退縮,便見其僞。

    至招緻聞達一層,小弟另看機會。

    ”宋江稱是。

    當下計議已定,吳用便教将李成手下被擒的官兵放走幾個,回去通知李成投降,以絕李成歸路。

     風會在西灏山,聞知李成降賊,大驚。

    正在躊躇無計,次早忽報雲統制領傅玉、雲龍、聞達、歐陽壽通,并三萬人馬前來,風會忙令開營迎入。

    原來天彪自接到康捷傳樞密院劄子,令其收複萊蕪、新泰,正在調集各路人馬,忽接到宋江攻清真營之信,便飛速統兵赴清真營來。

    風會禀稱:“李成追賊被擒,聞得已降于賊,殊為詫異。

    ”傅玉、聞達等亦個個呆了,齊聲道:“萬不料李成有此一事。

    ”天彪沉吟了一回道:“非也,吾料李成決不出此。

    他從我年餘,《春秋》大義聞之熟矣,何至今日昧心。

    且統兵前進,以現行止。

    ”說罷,便命聞達為前部,密渝道:“此去如見李成,不可鹵莽,須細心察看行止。

    ”聞達領令起行。

    天彪便命傅王守營,衆将齊出。

    天彪三萬人馬,并風會二萬人馬,共五萬人馬,浩浩蕩蕩殺奔宋江營前。

     宋江見天彪兵馬果到,又是聞達為先鋒,大喜,便命楊志領李成當先出馬,宋江領全軍齊出。

    兩陣對圓,這邊官軍隊裡,五百名砍刀手擁天彪出陣,大罵:“宋江瞎賊!因你目無朝廷,故爾天加大罰,尚不悔悟,還敢猖狂!”宋江大怒,出陣大罵:“你這厮早晚必為吾擒,尚敢口出狂言!”便叫楊志出馬。

    這邊聞達提大刀迎住,兩下便鬥。

    兩陣呐喊,戰鼓齊鳴。

    李成在楊志背後看着楊志,立馬挺槍待刺,心中忽然不忍,猛咬牙道:“今日如此徇情,臣多一友,君少一臣矣!”驟馬上前,一槍直透楊志背心,穿出前胸,大叫:“楊志,我顧你不得了!”賊軍一齊大驚。

    天彪大喜,急揮前軍殺上。

    李成抽出槍頭,與聞達并馬殺奔賊軍,賊軍前隊大亂。

    官軍一齊奮勇大殺,直殺得賊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宋江、吳用忙的後隊飛逃,怎當得官兵勢大,遮天蓋地的殺來。

    正是:泰山壓卵,不須輾轉之勞;螳臂當車,豈有完全之理。

    不知宋江、吳用等性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