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5回 東京城英雄脫難 飛龍嶺強盜除蹤

關燈
親随道:“騎的馬一匹紅的,一匹白的。

    ”孫靜便叫人分頭抄寫了,到十三門查問:一早開城時,有無此等人出城?那十二門都回報道:“近日軍官進出甚多,實不留心。

    ”隻有朝陽門校尉禀道:“開城門不久,有一老軍,看見兩個軍官如此打扮。

    大霧影裡,也不十分看得清。

    好象一老一少,提刀的在前,插弓箭提槍的在後,急忙忙的出城去了。

    ”孫靜對高俅道:“這厮們一準是投梁山去了,所以直出朝陽門。

    隻選得力之人,就這條路專追,或可擒拿。

    但必須勇将名馬,方可濟事。

    ” 高俅正要想一個人,隻見階下一人挺身而出道:“小将願去。

    ”高俅看那人時,膀闊腰細,耳大面方。

    那人姓胡,單名一個春字,現為京畿都監,就快升授都虞候,時常在高府裡趨奉。

    孫靜道:“胡将軍雖然英雄,隻恐無好馬,如何追得他們上?”胡春道:“太尉那匹禦賜烏雲豹,願借一騎,包管追上。

    ”高俅道:“陳希真那厮好武藝,更兼他女兒也了得,胡将軍一人恐難擒他。

    我再差一個人幫你。

    東城兵馬司總管程子明,我一力擡舉他到此地位,必然肯與我出力,叫人速去請了他來。

    你二人同去,不怕捉他不來。

    ”那程子明系山西人,生得豹頭環眼,黃發虎須,人都喚他做金毛鐵獅子。

    使一枝五指開鋒渾鐵槍,重五十斤,有萬夫不當之勇。

    當時聞高俅呼喚,即便到來,問道:“相公有何差遣?”高俅把那話說了。

    程子明道:“不消胡将軍同去,我那匹黃膘馬,足追得他們着。

    如果他們走那條路,管情擒他父女兩個獻于階下。

    ”高俅道:“胡春一意要去,不可挫他銳氣,便同将軍一行。

    ”當時叫備了烏雲豹,與胡春騎坐。

    把了上馬杯,道:“望二位将軍馬到成功。

    ”二人謝了,各帶了幹糧燈燭,飛身上馬。

    那胡春掄一口潑風刀。

    當時天色已晚,高俅付與令箭二枚,一枝去開城,一枝帶在身邊,以便各處營汛調人馬策應。

    二人當即飛馬出朝陽門,往東追去。

     高俅對孫靜道:“不料陳希真如此昧良,悔不聽推官的言語。

    若追着那厮,碎屍萬段,方洩吾恨。

    ”左右将陳希真的信獻上。

    高俅大怒,道:“這等信還看則甚!”扯得粉碎,丢在地下。

    叫送孫高、薛寶回家将息;叫太醫醫治衙内的傷痕,覓巧手善補五官的匠人補了假耳鼻;兩個親随也着去将息;魏景、王耀并兩個轎夫的屍身首級,都着有司檢驗了,疊成文案,具棺木着親人領去,少不得賠些錢财與他們老小。

    陳希真的家私盡行抄紮,房子發官變價。

    孫靜搜希真的書劄筆迹,一毫不見。

     不數日,程子明、胡春都空手回來,說道:“追到甯陵把守關隘的所在,問那些辦兵差的公人,果有一個長髯大漢,騎一匹棗骝馬,手提樸刀,跨口腰刀;後面一個美貌軍官,騎一匹銀合白馬,提一枝梨花古定槍,腰懸弓箭寶劍。

    所穿服色,與所說無二。

    又說他們初二日辰牌時分過去的,問他時,說殿帥府高太尉相公有兵差緊急事,差往山東曹縣公幹。

    小将聞知,即渡過黃河,追到曹縣。

    在那黃河渡口,卻問不出;曹縣亦問不出。

    直追過定陶,亦毫無蹤迹。

    不知他岔路走,還不知是改換了服色。

    恐恩相不信,取有定陶縣印信批回在此。

    ”高俅請孫靜來商量。

    孫靜道:“多管這厮上梁山,防我們料着他,故意說到曹縣,卻往别處大寬轉走了。

    恩相且去提緝了蒼頭來訊問,或那厮不上梁山,必有些蹤迹。

    養娘小兒女,不濟事,不必去捉。

    ”高俅置酒筵酬謝了程子明、胡春,遂差眼明手快的公人,仍拘那幾個鄰佑做眼,到大東村去捉那王蒼頭。

    一面又将陳希真父女畫影圖形,遍天下行文訪拿。

    連日官家議出師之事,高俅也不得空,都放慢了,不提。

     卻說陳希真父女二人,自從初一日一清早逃出東京,一路馬不停蹄,走了一日一夜。

    次日辰牌時分,早到甯陵地界。

    那個地名,叫做柳浪浦。

    右首一條大路,卻通那歸德府虞城縣。

    一路上,隻見地方官亂哄哄的辦大兵差役。

    希真立住馬,看那四面無人之際,父女二人岔進那條大路,放緩辔頭而行。

    希真道:“好也,我們今日方才脫了虎口,可以放心大膽,緩緩而行。

    我一時匆忙,失于檢點,改換裝束時,卻被那厮們看見。

    孫靜這刁徒,必然想到,尋蹤迹追趕。

    他必不料我們進這條路,我們也不改換服色了,隻管走我們的。

    ”麗卿道:“爹爹,今夜還走不走了?”希真笑道:“癡丫頭,我這般說,你不聽得?今夜好教你享福!” 父女二人又行了三四十裡,一路花明柳暗,水綠山妍。

    那麗卿在馬上,有些搖樁打盹。

    希真道:“卿兒,前面不遠,就有宿頭。

    ”又走了幾裡,到了個市鎮上。

    已是未正時分。

    尋了個大客店,父女二人下馬,兩個搗子牽了頭口進去,找間幹淨房屋。

    麗卿去尋了個淨桶,更了衣。

    希真叫店家做飯,麗卿道:“孩兒不吃飯了。

    ”房裡倚了梨花槍,去摸些幹糧,讨口水一吃;便去包袱裡抽出那床薄被,脫去靴子,撮去兜兒,把弓箭寶劍去桌上一丢,倒剝下戰袍戰裙,一團糟塞在床鋪裡面,倒翻身拉過被來便睡。

    希真去照應了頭口,去看了飯,亦覺得有些困倦,走進房來,隻見麗卿已鼾鼾的睡着,東西丢了一世界。

    希真笑道:“到底還是個孩子,不曾熬煉得。

    ”想着他又可憐,隻得去替他收拾好了,把那被與他蓋好。

    自己吃了些茶飯,對店家道:“我們辛苦了要睡,不必來問長問短。

    ”遂關上門,解衣而寝。

    不覺窗外雞啼,希真起來,推醒了麗卿,店裡那些人已都起來。

     父女二人梳洗裝束已了,吃些茶飯,上馬就走。

    行夠多時,天色已明。

    希真對女兒說道:“我兒,出門不比在家,昨日你雖困倦,不合把行車亂丢。

    包袱裡都有細軟,吃人打眼怎好?你一雙腳在被外,我與你蓋好。

    下次須精細着。

    ”麗卿道:“孩兒昨日委實乏了,便是這張弓也忘了卸弦。

    熬夜趕急路,恁的吃力!”希真笑道:“誰教你務要割他們的耳朵,卻吃這般厮逃!”麗卿看那山明水秀,甚是歡喜,道:“爹爹,想孩兒在東京長大,卻不能時常遊覽。

    雖有三街六市,出門便被紗兜兒厮蒙着臉,真是讨厭。

    那得如此風景看!”希真道:“你也愛山水麼?”麗卿道:“這般畫裡也似的,如何不愛!” 那時正是四月初旬,天氣有些躁熱。

    忽到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