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回 辟邪巷麗卿悟道 資政殿嵇仲安邦
關燈
小
中
大
道:“你何必如此,你服侍我多年,情分深重,我教你一個養形法兒。
你回東京去盡心修煉,倘能道心堅勇,可以證個小果。
若隻不過泛常修習,亦可壽登百歲,盡終天年。
”尉遲大娘跪下聽教。
麗卿細細教了他一番。
尉遲大娘叩謝了,當時走出溪橋,将那丹丸投入水中,便取路到西村去。
到得西村,天已薄暮。
尉遲大娘左一家右一家的去報得來,早已掌燈。
尉遲大娘回去不得,就歇在鄉村。
次日,西村人家一大群男婦,随着尉遲大娘到天柱峰茅庵來,隻見茅庵門隻是虛掩着。
衆人推進去,直進後楹,隻見麗卿換了新衣服,枕着右脅,卧在床上,面色如生。
衆人看了,都疑惑起來,走近前去一看,早已氣息全無,渾身冰冷了。
尉遲大娘放聲大哭,衆人中有幾個老婦人也哭起來。
有一半人都駭異嗟歎,便商議市棺盛殓,茅庵中亂哄哄的忙了一日。
到了傍晚,已将麗卿屍身完殓入棺,尉遲大娘哭拜了。
衆人都個個叩拜訖,各自回去。
隻留着兩三個人,同尉遲大娘伴靈。
到了次日,尉遲大娘對衆人道:“東村人家也須得報信與他。
”衆人稱是。
尉遲大娘便去東村,先到那富戶家裡報信。
那富戶聽了駭然道:“奇了,他昨日親到我家來誦了七卷清淨經,又用了午齋,午後還往各處一轉,方才去的。
怎麼說清晨就死了?”尉遲大娘聽了也自駭然,道:“奇了,昨日靈靈清清送他入棺,西村人都在那裡送殓,敢道是做夢不成?”登時一村人哄集攏來,都道:“昨日午後尚兀自看見他的,怎麼說清晨已死?”個個不相信,便一齊奔到天柱峰茅庵裡去,隻見西村人已都在那裡跪拜祭獻。
兩村人相見,各道緣故,互相詫異。
西村中有幾個不相信的說道:“怕他是假死不成?”東村人道:“我們敢是說謊不成?”兩邊争執了片時,便道:“我們且開棺來看一看。
”大家都說有理,便啟棺一看。
隻見衣衫宛然,并無屍骨。
大衆驚異,以為成仙成佛,議論紛紛,便去縣裡報信。
縣官據實上詳,轉奏朝廷。
天子、諸臣一番歎息,遙加封号,都不必細表。
隻說當時東西兩村人,共将麗卿衣服入棺,封好,安葬了。
又将那座草庵地址,改造了一座觀院,供奉麗卿神像,香火不絕。
尉遲大娘不願入京,便就終老觀内。
後來兩村人家都個個壽考,無八十以内之人,皆由飲麗卿神丹靈泉所緻也。
看官,陳麗卿一生事迹交代已畢。
若務要追究仙迹,且待《蕩寇志》完了,再看百年後結子。
且說張叔夜自平滅梁山之後,位晉三公,秩隆太傅,天子十分隆重。
一日,聖駕禦資政殿,特謂張叔夜道:“朕藐躬涼德,賴爾等臣工,匡扶不逮。
前次梁山盜起,橫擾有年,幸卿等為朕分勞,掃除匪迹。
但子孫坐享承平,積久須防生玩。
況高俅、童貫、蔡京等在朝日久,難保無引進餘流,倘後日故智複萌,豈非贻患。
趁此整饬之時,賢卿尚須籌劃萬全,俾國家景運常新,蒼生永奠。
”叔夜奏道:“臣才本疏庸,性兼拙滞,荷蒙聖上優容,寵加拔擢,清夜自思,愧無報稱。
前次梁山弭患,實賴該武臣雲天彪、陳希真等勇敢有為,該地方官徐槐首先拔幟。
臣叨陛下洪福,随衆成功,濫邀賞赉。
今蒙聖谕,籌及萬年,仰見睿鑒洪深,無微不燭。
臣世蒙寵渥,敢不竭盡棐忱。
伏思君者,民之歸也;民者,國之本也。
觀民心之歸化,由君德之建元。
陛下天縱聖明,勵精求治,私昵不幹政柄,則朝廷無幸位之臣;玩好不擾聰明,則左右絕夤緣之路;本慈祥以總庶獄,則囹圄之冤抑無聞;尚明察以簡群僚,則朝野之賢能競進。
此誠夙夜宥密,以為億萬年丕丕基也。
一人建極于上,則庶尹承流于下。
仰承聖德,共肅官箴:勿以升平久享,而學校視為具文;勿以寇患久安,而操演漸成虛務;勿謂國課宜充,而頻謀加賦;勿謂下民易虐,而苛弊煩刑。
凡百臣工,各勤職守,率真辦事。
如有貪酷疏茸之官,責令該上司立時斥革。
大員互相參劾,不得稍詢私情,亦不得藉詞滋累。
所貴責成各宰臣遞相查考,振刷精神,毋自暴棄。
至于保甲之法,弭盜之方,各宜率由舊章,認真辦理。
應請聖上申谕中外,即以梁山事務為前鑒:為武員者,當以雲天彪、陳希真為式;為地方官者,當以徐槐為式。
其或藐視曉谕,仍前阘茸,立于重懲。
臣鄙俚妄議,伏乞聖裁。
”天子聞奏大悅,道:“卿言實為國家攸賴,速着京外各地方遍行示谕,實力遵行。
”叔夜謝恩退出。
不數月,内外頒诏,聲震海隅,共見聖君、賢相郅治無為,從此百姓安居,萬民樂業,恭承天命,永享太平。
你回東京去盡心修煉,倘能道心堅勇,可以證個小果。
若隻不過泛常修習,亦可壽登百歲,盡終天年。
”尉遲大娘跪下聽教。
麗卿細細教了他一番。
尉遲大娘叩謝了,當時走出溪橋,将那丹丸投入水中,便取路到西村去。
到得西村,天已薄暮。
尉遲大娘左一家右一家的去報得來,早已掌燈。
尉遲大娘回去不得,就歇在鄉村。
次日,西村人家一大群男婦,随着尉遲大娘到天柱峰茅庵來,隻見茅庵門隻是虛掩着。
衆人推進去,直進後楹,隻見麗卿換了新衣服,枕着右脅,卧在床上,面色如生。
衆人看了,都疑惑起來,走近前去一看,早已氣息全無,渾身冰冷了。
尉遲大娘放聲大哭,衆人中有幾個老婦人也哭起來。
有一半人都駭異嗟歎,便商議市棺盛殓,茅庵中亂哄哄的忙了一日。
到了傍晚,已将麗卿屍身完殓入棺,尉遲大娘哭拜了。
衆人都個個叩拜訖,各自回去。
隻留着兩三個人,同尉遲大娘伴靈。
到了次日,尉遲大娘對衆人道:“東村人家也須得報信與他。
”衆人稱是。
尉遲大娘便去東村,先到那富戶家裡報信。
那富戶聽了駭然道:“奇了,他昨日親到我家來誦了七卷清淨經,又用了午齋,午後還往各處一轉,方才去的。
怎麼說清晨就死了?”尉遲大娘聽了也自駭然,道:“奇了,昨日靈靈清清送他入棺,西村人都在那裡送殓,敢道是做夢不成?”登時一村人哄集攏來,都道:“昨日午後尚兀自看見他的,怎麼說清晨已死?”個個不相信,便一齊奔到天柱峰茅庵裡去,隻見西村人已都在那裡跪拜祭獻。
兩村人相見,各道緣故,互相詫異。
西村中有幾個不相信的說道:“怕他是假死不成?”東村人道:“我們敢是說謊不成?”兩邊争執了片時,便道:“我們且開棺來看一看。
”大家都說有理,便啟棺一看。
隻見衣衫宛然,并無屍骨。
大衆驚異,以為成仙成佛,議論紛紛,便去縣裡報信。
縣官據實上詳,轉奏朝廷。
天子、諸臣一番歎息,遙加封号,都不必細表。
隻說當時東西兩村人,共将麗卿衣服入棺,封好,安葬了。
又将那座草庵地址,改造了一座觀院,供奉麗卿神像,香火不絕。
尉遲大娘不願入京,便就終老觀内。
後來兩村人家都個個壽考,無八十以内之人,皆由飲麗卿神丹靈泉所緻也。
看官,陳麗卿一生事迹交代已畢。
若務要追究仙迹,且待《
且說張叔夜自平滅梁山之後,位晉三公,秩隆太傅,天子十分隆重。
一日,聖駕禦資政殿,特謂張叔夜道:“朕藐躬涼德,賴爾等臣工,匡扶不逮。
前次梁山盜起,橫擾有年,幸卿等為朕分勞,掃除匪迹。
但子孫坐享承平,積久須防生玩。
況高俅、童貫、蔡京等在朝日久,難保無引進餘流,倘後日故智複萌,豈非贻患。
趁此整饬之時,賢卿尚須籌劃萬全,俾國家景運常新,蒼生永奠。
”叔夜奏道:“臣才本疏庸,性兼拙滞,荷蒙聖上優容,寵加拔擢,清夜自思,愧無報稱。
前次梁山弭患,實賴該武臣雲天彪、陳希真等勇敢有為,該地方官徐槐首先拔幟。
臣叨陛下洪福,随衆成功,濫邀賞赉。
今蒙聖谕,籌及萬年,仰見睿鑒洪深,無微不燭。
臣世蒙寵渥,敢不竭盡棐忱。
伏思君者,民之歸也;民者,國之本也。
觀民心之歸化,由君德之建元。
陛下天縱聖明,勵精求治,私昵不幹政柄,則朝廷無幸位之臣;玩好不擾聰明,則左右絕夤緣之路;本慈祥以總庶獄,則囹圄之冤抑無聞;尚明察以簡群僚,則朝野之賢能競進。
此誠夙夜宥密,以為億萬年丕丕基也。
一人建極于上,則庶尹承流于下。
仰承聖德,共肅官箴:勿以升平久享,而學校視為具文;勿以寇患久安,而操演漸成虛務;勿謂國課宜充,而頻謀加賦;勿謂下民易虐,而苛弊煩刑。
凡百臣工,各勤職守,率真辦事。
如有貪酷疏茸之官,責令該上司立時斥革。
大員互相參劾,不得稍詢私情,亦不得藉詞滋累。
所貴責成各宰臣遞相查考,振刷精神,毋自暴棄。
至于保甲之法,弭盜之方,各宜率由舊章,認真辦理。
應請聖上申谕中外,即以梁山事務為前鑒:為武員者,當以雲天彪、陳希真為式;為地方官者,當以徐槐為式。
其或藐視曉谕,仍前阘茸,立于重懲。
臣鄙俚妄議,伏乞聖裁。
”天子聞奏大悅,道:“卿言實為國家攸賴,速着京外各地方遍行示谕,實力遵行。
”叔夜謝恩退出。
不數月,内外頒诏,聲震海隅,共見聖君、賢相郅治無為,從此百姓安居,萬民樂業,恭承天命,永享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