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倒也。
然此颠倒。
但是首尾相換。
自本觀之。
初無遺失。
而世人一齊倍加瞻視。
強生分别。
足見其妄也。
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
比類發明。
如來之身名正遍知。
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臂體本一。
由情執妄辯。
法身本同。
由正倒成異。
若夫忘情執。
遺正倒。
則臂體自如。
法身不二矣。
△二原迷。
随汝谛觀。
汝身佛身。
稱颠倒者。
名字何處号為颠倒。
于時阿難與諸大衆。
瞪瞢瞻佛。
目睛不瞬。
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将與原窮颠倒之本。
庶幾反悟。
而大衆迷瞢。
不知所在。
佛興慈悲。
哀愍阿難及諸大衆。
發海潮音。
遍告同會。
諸善男子。
我常說言。
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
唯心所現。
汝身汝心。
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
認悟中迷。
示倒無别處。
唯心所現。
使即心而悟也。
色總舉五根六塵也。
心總舉六識八識也。
諸緣即根識所緣諸法也。
心所使即善惡業行靜作思想也。
諸所緣法。
廣舉山河大地明暗色空。
真妄性相。
邪正因果。
悉無自體。
唯心所現。
如鏡中像全體是鏡。
然則汝今幻妄身心。
皆是妙明心鏡所現。
全體是心。
直不即幻妄而悟妙體。
反乃遺本妙而執幻妄。
是認悟中之迷。
此即颠倒所在也。
妙心則一。
而稱謂多異者。
依法随用之異也。
此明心所現物如鏡。
故稱妙明真精也。
又明迷本逐末。
故稱本妙明心也。
所謂本妙者。
本來自妙。
不假修為也。
心之與性。
乃體用互稱也。
心則從妙起明。
圓融照了。
如鏡之光。
故曰圓明妙心。
性則即明而妙。
疑然寂湛。
如鏡之體。
故曰寶明妙性。
晦昧為空。
空晦暗中。
結暗為色。
色雜妄想。
想相為身。
聚緣内搖。
趣外奔逸。
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一迷為心。
決定惑為色身之内。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
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
唯認一浮漚體。
目為全潮窮盡瀛渤。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如我垂手等無差别。
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正原迷倒之由也。
圓妙明心。
本非空色。
全一真覺而已。
由妄塵瞥起。
成晦昧相。
于是。
轉覺體為頑空。
晦妙明為妄色。
空色既立。
想相競生。
色想雜和遂為身相。
妄有緣氣于中積聚。
内則随想搖蕩。
外則逐境奔逸。
此特雜妄緣塵昏擾之相。
而人以為自心體性。
得非迷哉。
既一迷此。
則決定以心為在幻質之内。
曾不知妙明真心範圍天地包吞萬象。
乃認之于蕞爾身中。
何異棄彼無邊刹海認一浮漚以為全潮之體溟渤之量。
此則以正為倒一剖瞻視之人。
故引垂手之事結之。
明其以正為倒也。
△二辨斥緣影甄别混疑二初請問混疑。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
垂泣叉手。
而白佛言。
我雖承佛如是妙音。
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
而我悟佛現說法音。
現以緣心。
允所瞻仰。
徒獲此心。
未敢認為本元心地。
願佛哀愍宣示圓音。
拔我疑根。
歸無上道。
因聞法音。
悟妙明心。
本來圓遍。
了無遺失。
故曰常住心地。
然情猶鹵莽。
見未精明。
尚以能聞緣心為所悟本性。
此固常情疑混根于心而難拔者。
故願佛與拔之。
△二佛與宣示二。
初認緣失真。
佛告阿難。
汝等尚以緣心聽法。
此法亦緣。
非得法性。
因聲而有分别者緣心耳。
非心之真也。
因境而有妄見者緣法耳。
非法之性也。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
彼人因指當應看月。
若複觀指以為月體。
此人豈唯亡失月輪。
亦亡其指。
何以故。
以所标指為明月故。
豈唯亡指。
亦複不識明之與暗。
何以故。
即以指體為月明性。
明暗二性無所了故。
汝亦如是。
因境妄認。
則展轉迷緣。
事事失真也。
△三辨緣無性。
若以分别我說法音為汝心者。
此心自應離分别音有分别性。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
暫止便去。
終不常住。
而掌亭人都無所去。
名為亭主。
此亦如是。
若真汝心。
則無所去。
雲何離聲無分别性。
分别緣心離塵無性。
若過客耳。
常住真心則無所去。
若亭主也。
斯則豈唯聲分别心。
分别我容。
離諸色相無分别性。
如是乃至分别都無。
非色非空。
拘舍離等昧為冥谛。
蹑阿難之意廣明也。
聲分别心。
指聲上緣心。
即悟佛法音者也。
分别我容。
謂色上緣心。
即允所瞻仰者也。
如是乃至等。
即兼舉六塵緣影皆無自性也。
一切皆無故非色。
對緣妄有故非空。
既非色空。
冥然莫辨。
匪唯外道昧為冥谛。
末學至此皆冥冥然也。
拘舍梨即末伽梨異稱。
離諸法緣。
無分别性。
則汝心性各有所還。
雲何為主。
結前起後也。
△四依八境示見性無還二。
初阿難請問。
阿難言。
若我心性各有所還。
則如來說妙明元心雲何無還。
唯垂哀愍。
為我宣說。
妙明元心即見精也。
△二佛與宣示。
佛告阿難。
且汝見我見精明元。
此見
然此颠倒。
但是首尾相換。
自本觀之。
初無遺失。
而世人一齊倍加瞻視。
強生分别。
足見其妄也。
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
比類發明。
如來之身名正遍知。
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臂體本一。
由情執妄辯。
法身本同。
由正倒成異。
若夫忘情執。
遺正倒。
則臂體自如。
法身不二矣。
△二原迷。
随汝谛觀。
汝身佛身。
稱颠倒者。
名字何處号為颠倒。
于時阿難與諸大衆。
瞪瞢瞻佛。
目睛不瞬。
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将與原窮颠倒之本。
庶幾反悟。
而大衆迷瞢。
不知所在。
佛興慈悲。
哀愍阿難及諸大衆。
發海潮音。
遍告同會。
諸善男子。
我常說言。
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
唯心所現。
汝身汝心。
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
認悟中迷。
示倒無别處。
唯心所現。
使即心而悟也。
色總舉五根六塵也。
心總舉六識八識也。
諸緣即根識所緣諸法也。
心所使即善惡業行靜作思想也。
諸所緣法。
廣舉山河大地明暗色空。
真妄性相。
邪正因果。
悉無自體。
唯心所現。
如鏡中像全體是鏡。
然則汝今幻妄身心。
皆是妙明心鏡所現。
全體是心。
直不即幻妄而悟妙體。
反乃遺本妙而執幻妄。
是認悟中之迷。
此即颠倒所在也。
妙心則一。
而稱謂多異者。
依法随用之異也。
此明心所現物如鏡。
故稱妙明真精也。
又明迷本逐末。
故稱本妙明心也。
所謂本妙者。
本來自妙。
不假修為也。
心之與性。
乃體用互稱也。
心則從妙起明。
圓融照了。
如鏡之光。
故曰圓明妙心。
性則即明而妙。
疑然寂湛。
如鏡之體。
故曰寶明妙性。
晦昧為空。
空晦暗中。
結暗為色。
色雜妄想。
想相為身。
聚緣内搖。
趣外奔逸。
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一迷為心。
決定惑為色身之内。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
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
唯認一浮漚體。
目為全潮窮盡瀛渤。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如我垂手等無差别。
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正原迷倒之由也。
圓妙明心。
本非空色。
全一真覺而已。
由妄塵瞥起。
成晦昧相。
于是。
轉覺體為頑空。
晦妙明為妄色。
空色既立。
想相競生。
色想雜和遂為身相。
妄有緣氣于中積聚。
内則随想搖蕩。
外則逐境奔逸。
此特雜妄緣塵昏擾之相。
而人以為自心體性。
得非迷哉。
既一迷此。
則決定以心為在幻質之内。
曾不知妙明真心範圍天地包吞萬象。
乃認之于蕞爾身中。
何異棄彼無邊刹海認一浮漚以為全潮之體溟渤之量。
此則以正為倒一剖瞻視之人。
故引垂手之事結之。
明其以正為倒也。
△二辨斥緣影甄别混疑二初請問混疑。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
垂泣叉手。
而白佛言。
我雖承佛如是妙音。
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
而我悟佛現說法音。
現以緣心。
允所瞻仰。
徒獲此心。
未敢認為本元心地。
願佛哀愍宣示圓音。
拔我疑根。
歸無上道。
因聞法音。
悟妙明心。
本來圓遍。
了無遺失。
故曰常住心地。
然情猶鹵莽。
見未精明。
尚以能聞緣心為所悟本性。
此固常情疑混根于心而難拔者。
故願佛與拔之。
△二佛與宣示二。
初認緣失真。
佛告阿難。
汝等尚以緣心聽法。
此法亦緣。
非得法性。
因聲而有分别者緣心耳。
非心之真也。
因境而有妄見者緣法耳。
非法之性也。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
彼人因指當應看月。
若複觀指以為月體。
此人豈唯亡失月輪。
亦亡其指。
何以故。
以所标指為明月故。
豈唯亡指。
亦複不識明之與暗。
何以故。
即以指體為月明性。
明暗二性無所了故。
汝亦如是。
因境妄認。
則展轉迷緣。
事事失真也。
△三辨緣無性。
若以分别我說法音為汝心者。
此心自應離分别音有分别性。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
暫止便去。
終不常住。
而掌亭人都無所去。
名為亭主。
此亦如是。
若真汝心。
則無所去。
雲何離聲無分别性。
分别緣心離塵無性。
若過客耳。
常住真心則無所去。
若亭主也。
斯則豈唯聲分别心。
分别我容。
離諸色相無分别性。
如是乃至分别都無。
非色非空。
拘舍離等昧為冥谛。
蹑阿難之意廣明也。
聲分别心。
指聲上緣心。
即悟佛法音者也。
分别我容。
謂色上緣心。
即允所瞻仰者也。
如是乃至等。
即兼舉六塵緣影皆無自性也。
一切皆無故非色。
對緣妄有故非空。
既非色空。
冥然莫辨。
匪唯外道昧為冥谛。
末學至此皆冥冥然也。
拘舍梨即末伽梨異稱。
離諸法緣。
無分别性。
則汝心性各有所還。
雲何為主。
結前起後也。
△四依八境示見性無還二。
初阿難請問。
阿難言。
若我心性各有所還。
則如來說妙明元心雲何無還。
唯垂哀愍。
為我宣說。
妙明元心即見精也。
△二佛與宣示。
佛告阿難。
且汝見我見精明元。
此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