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五

關燈
雲六十聖位。

     ▲譬如意去下此與玄義釋意不同玄義從因楞伽約果謂舍分段生變易時速疾無礙也若爾智者違經文耶答不違蓋取三昧樂意等謂之作意是則經存兩義前後互出耳。

     △二譬如下顯今想陰為二一正顯陰相。

     ▲經寝言者通俗文雲夢語謂之寱說文雲眠言也。

     △二若動下懸示超相。

     △二阿難下辨魔事分十一求善巧。

     ▲經口中好言者亦飛精所附之人餘九亦爾。

     ▲此名怪鬼者問前雲天魔侯得其便今何忽雲怪鬼等耶答前舉其主今言其黨又前是通名此是别目。

     △二求經曆三求契合。

     ▲經綿?者谷響雲綿微?合也。

     △四求辨析乃至九求深空皆如文十求永歲。

     ▲經研幾讀曰機微也易系辭雲極深研幾。

     ▲如遮文茶舊雲嫉妒女又曰怒神即役使鬼也。

     ▲或不因師者或時天魔不附人師為其說法也。

     △三囑流通為二一舉過别勸。

     ▲注付法藏傳彼第二雲阿難欲入涅槃往恒河中流入風奮迅三昧分身為四分一分與釋提桓一分與娑伽龍王一分與毗舍離子一分與阿阇世王雲雲。

     △二同前付囑。

     起第十卷 四行陰分三一示區宇二辨魔事三囑流通初又三一指前想盡。

     ▲注準智論下彼第九十二雲眠有二種一者眠而夢二者眠而不夢阿羅漢非為安隐着樂故眠但受四大身法應有食息眠覺是故少許時息名為眠不為眠不為夢眠。

     △二生滅下顯今行陰為二一正顯陰相二懸示超相可解。

     △二辨魔事分十一入無因論。

     ▲注如智論下彼第十一雲佛在祇洹舍利弗從佛經行是時有鷹逐鴿飛來佛邊佛語舍利弗汝觀此鴿宿世因緣舍利弗入宿命智三昧觀見此鴿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劫常作鴿身過是已往不能複見從三昧起佛又令觀未來世此鴿何時得脫舍利弗入願智三昧觀見此鴿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劫未脫鴿身過是已往亦不能知從三昧起白佛不審此鴿何時當脫佛言複于恒河沙等劫中常作鴿身罪訖得出輪五道雲雲。

     ▲二入遍常論。

     ▲注并執受心即第八識也。

     ▲本元由處者沇疏具雲于此八種本元由處其義既失者若言第三于八種本元由處其義既失者若言第三于八種本元由處計以為常豈可第四又于行陰計常耶所以亦非謂前計已細後計複粗故。

     △三入一分常論。

     ▲經我遍十方智論明外道神我即是六識更無異事今于行陰中起計亦是分别事識妄認行陰不動為我。

     ▲恒沙國土者此非恒沙佛刹秪于一大千界内見諸國土耳。

     △四入有邊論。

     ▲經于分位中分去聲猶雲齊限如計過未相續及八萬劫等是也。

     △五入遍計虛論。

     ▲注準婆沙下此但似其流類未可全同。

     ▲計天常住等節疏雲外道計無想天為不死天。

     △六入死後有相。

     ▲注百論家以識陰為初等如第三記此中與彼不同蓋以五陰為五濁約所破說故前粗而後細也。

     △七入死後無相論八入死後俱非論九入死後斷滅論。

     ▲經現前銷滅死已無複此通指七處也。

     △十入五現涅槃論。

     ▲經轉依者如第七卷解但此中妄認五處轉生死依涅槃也。

     ▲注此計應從第六外道流出者既不同死後斷滅似同死後有相以不見五處微細生滅便謂安隐現得涅槃。

     ▲橫豎攝屬者攝前橫相屬今豎義一往屬欲界二往通四禅。

     △三囑流通。

     ▲經自起深??說文雲禽獸蟲蝗之怪謂之??今言心魔自損如彼之怪銷息猶雲除滅也。

     ▲注前色受想等且據大節判屬天魔。

     ▲其間不無煩惱之相心見不出見愛二惑者此約通論不可将二惑分對兩陰以行識中除定性二乘外皆邪見故既有見惑任運有背上使即愛惑也若以止觀十境收之正屬見境亦兼禅境。

     五識陰分三一示區宇二辨魔事三囑流通初又三一指前行盡。

     ▲注不牽來報者不感分段生死也。

     ▲經如雞後鳴有本作候鳴沇疏兩解今唯取後。

     △二六根下顯今識陰為二一正顯陰相。

     ▲經内外湛明入無所入謂内根外塵無相涉入又根塵不為識之所入。

     △二懸示超相。

     △二辨魔事分十一因所因執。

     ▲注正取後義者問何故不取資中之說答以其直指真常而為冥谛于義不便但此執見與冥谛相濫耳上因指體即圓元也下因對用既真為妄本能生諸法故對諸法之用立所因之名也。

     △二能非能執。

     ▲注彼皆所生即非能也以彼衆生不能生我故。

     △三常非常執四知無知執五生無生執。

     ▲經求妄冀果冀亦希望之義謂求外道妄冀之果。

     △六歸無歸執七貪非貪執八真非真執。

     ▲經寶媛者爾雅雲美女為媛。

     △九定性聲聞十定性支佛此即止觀二乘境相。

     △三囑流通為二一同前付囑。

     ▲注亦可别指下謂前七是外道第八是邪魔。

     △二如是下約證結成又二一顯果人已證二識陰下示因人當證。

     ▲注天台下法華玄文雲圓教肉身于一生中有超登十地之義如金光明中十地有虎狼等怖雲雲。

     三此是下總結垂範為二一結前境以勸谙識。

     ▲經褫魄者褫音雉。

     ▲注驚也者張平子東京賦雲奪氣褫魄注曰褫驚也謂奪移神氣驚散魂魄。

     △二若諸下示末世以勸恭欽。

     ▲注行之大略下信法二行出多論及德宗廣如止觀第五嘻歎聲也。

     ▲亡子謂逃亡之子。

     ▲前春者谷響雲即明年二月也前去之春故曰前春非已過之春也。

     二阿難下釋疑為三一經家叙二阿難問又二一問三義二惟願下請開示。

     ▲經清明心目者心有餘疑如目有微昧今請開示故曰清明。

     ▲作将來眼者亦恐末世同今所疑故。

     三佛告下如來答分二一正答二付囑初又三一示五陰妄想二示因界淺深三示銷除頓漸初又三一總示二别釋三結成初又二一迷真起妄二知妄無因初又二一明真妄二妄無下斥性計。

     ▲經迷因緣者迷猶背也。

     △二阿難下知妄無因又二一正違妄因。

     ▲經何況等謂不知因緣是妄而複推度自然為實也亦可不知自然是妄故起推計。

     △二是故下結歸陰本。

     △二汝體下别釋分五一色。

     ▲經先因父母想生谷響雲世有不因交合而因想有胎是知體因想生彌為可驗案于寶搜神記曰漢末零陵太守有女悅郡門下書佐而因于間乃使婢取佐與水而飲之有娠既而生子至能行太守乃見椽更抱兒衆中使求其父兒直上書佐腋推之化為水衆大驚遂以女聘書佐焉以是明之雖有因合不因合之異莫不皆由想乎人見兒化為水之說以為詭谲而不顧百年在世亦同此兒矣攬遺體而成遺體亦水也一旦死滅懷爛仍是水矣果零陵小兒之可驚則衆人盡可驚也彼既詭谲此安得不詭谲乎妄想而生大哉佛說。

     △二即此下受三由汝下想。

     ▲經身非念倫下正明融通妄想之義謂身之與念色心兩殊且非倫類。

     ▲汝身何因至與念相應者誠由妄想融通使之然耳又非但融于色身亦乃通諸夢寐故曰窹即想心等。

     △四化理下行五又汝下識為二一正明妄想。

     ▲注諸解下沇節圓璇所說皆爾。

     ▲秪就阿難等現前而示者如受陰中雲汝今現前順益違損豈是離色之受耶乃至此中皆雲汝等其例可解。

     ▲即以見聞為精明者以今文雲于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斯乃正破阿難用見聞覺知而為精真也那分用動體常之異乎然若雲受熏納種在識須指第八若其真精湛不搖處則通前六。

     △二阿難下重辨微細。

     ▲經中串習幾者串穿也亦習也幾謂幾微。

     ▲注無明所熏亦見思種子者且約通惑未除凡有有所熏皆見思家種子也如荊溪雲未淨六根已來所有王數名見思家王數此其例焉。

     ▲正是粗相者既有憶忘複名妄想非粗而何況至六根淨位此相則滅粗義愈彰矣。

     ▲住人下諸疏之中唯孤山作相似位釋餘皆說為真六根淨真似不辨如雷之發聲同時而應故曰雷同。

     △三阿難下結成。

     二汝今下示因界淺深。

     ▲注孤山下此唯約正報釋。

     ▲長水下以依對正釋問二說孰愈答長水為愈準第四雲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名為劫濁又第九雲若色陰盡能超劫濁故知今言色者須對依報外色示之。

     ▲記憶忘失者亦可雲記如寤忘如寐。

     ▲識體同者如前文雲内外湛明入無所入。

     三此五下示銷除頓漸。

     ▲注但此并銷有盡未盡者問夫五陰妄想不出見思且初信斷見二信至七信斷思此圓教粗垢先落之位也今乘悟并銷為是先見後思為複思為複見思雙斷答應有二義若先見後思亦名并銷以此二惑皆遍五陰故當知初信則并銷五陰中迷理之惑二信至七信則并銷五陰中迷事之惑若見思雙斷義亦有憑如璎珞本業雲舍利弗于第六住值惡因緣退入凡夫外道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等荊溪雲身子于十住中第六心退恐是爾前見思俱斷至六心時見猶未盡今以圓信例彼别住見思俱斷故曰并銷。

     ▲古雲下此出後漢列傳魚丕之文丕字叔陵關東号之曰五經複興魯叔陵。

     ▲一往相類者如雲此五陰元重疊生起即次第而結也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即次第而解已。

     二汝應下付囑。

     二阿難下示持經所得福業流通教門為二一佛勸流通二衆喜會散初又二一校量施寶福多二顯示持經業勝初又二一問此有三意一遍滿下舉種子多二持以下示福田多三承事下明敬心多以此三多為校量本。

     △二答于三多中略舉種子福田自攝敬心施佛七錢田種俱少也。

     △二佛告下顯示持經業勝分二一滅惡。

     △經能以一念将此法門等真際曰一念者一刹那間心也又一念者始終不移前心後心皆相似故又一念者謂無念耳業障本空萬德元具此約理釋前據事論理事相融善自通會今準仁王雲一念中有九十刹那故知一念言其少時也然則佛意顯持經力勝亦可俟前心後心始終不移者耶又若約理釋者乃是自行之義非此中利他之意幸哉一念之頃滅惡尚爾況多時乎況終身乎既雲諸佛如來語無虛妄不可以别時意趣銷遣斯文般若受持四句勝舍三恒之全身圓覺分别半偈超化百恒之小果用彼詳此不亦如是句偈尚爾況全章乎況盡經乎。

     ▲願諸見聞勵力敷贊成安樂國者以果顯因也即地獄因成安樂因。

     △二得福下生善又二一利他得福。

     ▲注教理行果等此用沇疏之義彼雲此經有四不思議謂教理行果皆殊勝故且如來藏體理不思議次辨圓通行不思議及說神咒教不思議後明地位果不思議。

     △二阿難下自利成道。

     ▲經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即顯密二教也依我教言如教行道謂依顯教行正助二道亦可依顯教行正道依密教行助道又依顯密二教皆行正道。

     二佛說下衆喜會散。

     ▲經皆大歡喜谷響引大論三義故喜一能說人清淨二所說清淨三依法得果清淨今謂前二屬應後一屬機又如次配三寶三皆清淨機應事畢是故歡喜然論釋般若義該三教今唯圓頓粗妙可知。

     予集解經畢累載覆讀來學相繼似有緣于此經乎所患前解文節尚疏将恐後昆義路猶壅更欲補助為之乎記慶曆四年赴請永喜住西山蘭若初講法華至五年複講斯典林泉既僻香火多暇因是捉筆以酬先志記成凡數萬言折為五卷庶記者聽者不忘圓通簡要之道故題曰熏聞。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