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一

關燈
吳興沙門 仁嶽 述 歸命如來藏  顯秘修多羅  教主釋迦文 塵刹遍知者  文殊阿難等  菩薩賢聖僧 惟以無緣慈  證明及加護  誰昔諸法師 疏茲首楞義  而我嘗撰集  授彼持經人 注釋或未詳  流通猶寡益  是故今覆述 助發于來蒙  願同觀世音  熏聞成正覺 解說首題已如别卷今釋經文文句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初東晉安法師立此三分判釋衆經至有唐奘法師譯佛地論而西域親光菩薩判佛地經果有三分一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乃與序正流通辭異義同則知安師所立冥符親光之說也今經從如是我聞至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為序分阿難見佛至第九卷若他說者即魔王說為正宗分即時如來将罷法座下為流通分。

     就序分中複分為二一從如是至文殊師利而為上首為證信序二從時波斯匿王下為發起序此二亦名通序别序通序通諸教别序别一經且初證信序者言如是等令聞者不疑故涅槃後分雲佛垂涅槃阿難問佛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佛言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衆而說是經智度論雲三世諸佛經初皆稱如是語準興福釋經序文為六一指所聞法二叙能聞人三陳說教時四标垂化主五彰演法處六述同聞衆資中以此六事合為二門一說經時處二引衆同聞至于長水亦複承用今謂合前五事以為一門于義太略處中而判當分三句一傳法時二感佛處三同聞衆初傳法時者謂如是我聞一時也智論亦将此六字作一章釋之今故例彼原夫晉魏以前譯經多雲聞如是或曰我聞如是至後秦羅什翻法華經雲如是我聞自此相?以為定式。

     ▲注孤山者圓師所居也向下真際長水等皆以處目人具如說題出其疏鈔。

     ▲所傳之法者謂結集家傳佛能诠所诠之法也能诠之文與佛不異故曰如所诠之理無非真實故曰是又文如其理故雲如理如其文故雲是然理通四教則如是之法偏圓不同具如天台諸經疏分别其相今簡偏取圓唯一如來藏心是經法體部屬開顯講者悉之。

     ▲能傳之人者阿難自謂也智論問曰佛法中言一切法空無有吾我雲何佛經初言如是我聞答曰佛弟子輩雖知無我随俗法說我非實我也聞者耳根不破聲至可聞處作意欲聞根塵意和合得聞也孤山約四教義明四種我聞一我我聞聞二我無我聞不聞三無我我不聞聞四非我非無我不聞不聞前三種我聞是昔所聞方便之義後一我聞是今正意末學膚受以廣為煩故集解銷文從略而示也。

     ▲會機會理之時者孤山谷響鈔雲會合也謂今楞嚴之教下合現未之機故曰會機上合常住真心故曰會理機理會合一義在茲。

     ▲如是之經我從佛聞者依事相釋也通慧生信鈔雲如是等者乃是阿難領諾迦葉舉問之辭能舉發人以曾聞之法言之即經題也豈無句逗數字耶反至所答之義且總而領會不牒其繁辭故雲如是若今人之談說領前人意則雲如此同也故佛地論曰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已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也說教時者通指經竟為一時也如涅槃中佛言我往一時在恒河岸又雲我于一時在迦屍國等其事同焉。

     二佛在下感佛處注梵語等亦真際疏也經文雖隔解者未異則不标目他皆效此。

     ▲佛地論下彼文具雲具一切智一切種智離煩惱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名為佛應知一切智一切法者真谛智境也一切種智一切種相者俗谛智境也以照真故離煩惱障能自開覺以照俗故離所知障能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者總譬二智覺了之義也又夢覺喻真智一物叵得故華開喻俗智具見諸相故在者住也者或曰暫居名在久停為住今依天台諸疏在即是住智論雲四種身儀皆名為住又為恐怖魔軍令弟子歡喜入種種禅定故于中住。

     ▲以佛内住首楞嚴者論明四種住義一天住謂布施持戒善心也二梵住謂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乃至悲想天因也三聖住謂空無相無作三三昧也四佛住謂首楞嚴等百八三昧力無畏等八萬四千度人法門也佛雖住定示同人法行住坐卧四儀宛然斯由自受用身内冥法性外應群品故曰能建大義。

     ▲迹住者迹以對本為名約土言之則本住寂光迹居堪忍也。

     ▲中印度如說題憍薩羅國都城之号者攜李證真鈔雲為簡南憍薩羅國故廢國名而标城号。

     ▲貨财者蔡氏化清經曰貨者化也變化反易之物故字有化也。

     ▲欲境者謂五塵境生人須欲之心故。

     ▲多聞者義淨三藏譯舍衛為名稱但得其一耳。

     ▲能脫者謂出家斷結之士也。

     ▲祇桓者長水雲具雲祇陀此雲戰勝即太子名桓即林也今謂以桓為林非也案西域記并應法師音義并雲祇洹訛也正言逝多此雲勝氏若言林者梵雲婆那故知桓字與洹不殊。

     ▲須達市園者具雲須達多此雲給孤獨亦曰善施市猶買也西域記雲給孤獨長者聞佛功德深生尊敬願建精舍請佛降臨佛命舍利子膽揆唯太子逝多園地爽垲尋詣太子具以情告太子戲言金遍乃賣善施聞之心豁如也即出藏金随言布地有少未滿太子請留白佛此誠良田宜植善種即于空地建立精舍世尊即之告阿難曰園地善施所買林樹逝多所施二人同心式崇功業自今已去應謂此地為逝多樹給孤獨園。

     三同聞衆有二一聲聞衆二辟支衆法華論明先列聲聞者為顯親聞後不謗故又攝不定性回心入大故乃至雲令菩薩敬故地論大同應知兩論皆五性宗并言不定性回心耳今經顯示定性皆獲一乘反驗彼宗權說明矣。

     初聲聞衆又三一标類。

     ▲經與大比丘衆與猶共也智論約七義釋共謂一處一時一心一戒一見一道一解脫是名為共阿難與衆同茲七義故也。

     ▲梵語摩诃此雲大或曰多或言勝天王等大人所敬故大也數至千二百五十人故多也能破九十六種論議故勝也。

     ▲注比丘含三義謂清淨活命故名乞士能斷煩惱故名破惡當剃發至受戒時魔王言是人必得涅槃故名怖魔由此因中三名能成果上三号即下文阿羅漢三義也由乞士因成應供果由破惡因成殺賊果由怖魔因成無生果四人以上為衆者梵雲僧伽此言和合衆以說戒事四人能辦故多人可知。

     ▲三迦葉者一優樓頻蠡迦葉二伽耶迦葉三那提迦葉具如第五卷注兄有五百弟子二弟各二百五十共一千人。

     ▲先并事火者如此經雲諸迦葉波并婆羅門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者是也。

     ▲翻邪入正者法華疏記具明如來作十種神變化優樓頻蠡師徒皆伏得沙門果并以術具投之于水随流而下二弟并五百弟子見之亦皆歸佛雲雲。

     ▲内冥中道者約開權後說下歎德文備矣。

     ▲準涅槃下彼經迦葉菩薩問佛雲何得廣大為衆作依止等佛以四依一品答之文雲有四種人能護正法為世所依即四果人也又曰第四果人名阿羅漢斷諸煩惱住第十地得自在智随人所樂種種色像悉能示現今孤山意謂諸大衆皆是從十地之本示四果之迹蓋從多分而說也其間必有适蒙開權如入初住者如法華中三周得記豈無其人乎。

     二佛子下歎德。

     ▲注開權發迹者如雲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即開權之文也又雲知衆樂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此發迹之文也。

     ▲從佛口生者聞能诠聲教也。

     ▲從法化生者悟所诠實理也由茲教理故法身慧命于是而生初住分真能百界作佛八相利物故曰得佛法分。

     ▲堪紹佛種安住下釋住義三德秘藏謂法身般若解脫名秘密之藏。

     ▲住持下釋持義如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即總持善法也。

     ▲二十五有者謂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處無想五那含雲雲涅槃明二十五王三昧破二十五有初用無垢三昧破地獄有乃至用我三昧破非想有所言王三昧者智者雲空假未得為王中道調真故得稱王。

     ▲經能于國土成就威儀者前超諸有即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也今成威儀即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也。

     ▲注有威下左傳曰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儀又曰君有君之威儀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蒙之故能有其國家令聞長世臣有臣之威儀其下畏而愛之故能守其官職保族宜家令聲聞有聲聞威儀令出家者畏而象之故能從佛轉輪妙堪遺囑等。

     ▲所謂下引淨名文顯不思議用也智者雲聲聞入定不能現四威儀如迦葉入定至彌勒出世方乃現變不思議定有體有用故能不起現諸威儀如修羅琴随人吐韻。

     ▲法有摧碾煩惱義者以佛教法轉入他心複由行法乃能摧惑故法華疏以教為能轉行為所轉能所和合方得輪名。

     ▲見佛始卒者始鹿苑終鶴林亦約多分為言如身子目連先佛入滅則不至涅槃然今經雲最後垂範已有遺囑之意如下文所引。

     ▲乃至迦葉阿難等來者谷響雲于時迦葉在靈鹫山入滅受想定至佛滅後始來阿難在娑羅林外為魔所罥至佛垂滅方來。

     ▲毗尼雲律者谷響雲律铨也诠量輕重犯不犯等禀之則出生死者遺教雲依因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

     ▲普現色身等如觀音說圓通中。

     ▲今從部意正為末者即前遺囑下法意是也又如阿難雲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衆生阿難既然諸皆可識。

     三其名下列名。

     ▲注或尚年臘者如下文憍陳那雲我在鹿苑及于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于佛音聲悟明四谛臘者歲終祭祀之名也風俗通雲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漢曰臘臘獵也獵取禽獸祭先祖也或雲臘者接也新故交接也故經律中謂七月十五日為佛臘日蓋取其義。

     ▲或尚聲德者如下文引增一是也身子八歲為國論師聲震五竺。

     ▲鹙或作??玉篇雲水鳥也。

     ▲鹭爾雅雲舂鋤郭璞雲白鹭也。

     ▲菽者楊泉物理論雲豆之總名。

     ▲苗裔者說文雲裔衣裾也應法師雲以子孫為苗裔者取下垂義。

     ▲舍利弗舅氏者法華疏雲初論勝于娣娣孕論則不勝知所懷者智人也寄辯尚爾何況出胎即棄家往南天竺讀十八經時人笑雲累世難通一生非冀喟然歎曰在家為娣所勝出路為他所輕誓讀不休無暇翦爪時人呼為長爪梵志學訖還家問甥所在遂往佛所思惟良久不得一法入心語佛言一切法不忍忍即安義此言一切法我皆能破使不得安佛問汝見是忍不此堕兩負處若我見忍前已雲一切不忍若我見不忍無以勝佛即時低頭得法眼淨。

     ▲滿慈子者從父母兩緣得名或雲滿願子支謙譯度無極經名滿祝子謂父于滿江禱梵天而得其子又祝與咒同故楊子曰螟蠕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是也此單從父緣立稱也既善且吉者谷響雲既已也且兼也亦名善現等應知善相不唯空物亦能感物故譬喻經雲舍衛國長者名鸠留産生一子字須菩提有然福報食器皆空所欲皆滿然則空非斷無表妙有之不亡也。

     ▲以觀塵性空得道者下文說圓通雲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于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尼沙陀。

     二複有下辟支衆。

     ▲經并其初心興福雲初發大乘心也準下文雲及諸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恒河沙證此初心誠然是大又雲或緣覺初心上标無學下列初心證未俱來表盡回心入大今秪取後解何則既雲并其初心即指緣覺而為其也指第六卷發心為證殊不相應。

     ▲注此是部行遇佛回向者意謂部行緣覺出有佛世唯是獨覺出無佛世耳麟喻者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