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要決卷第三

關燈
名修道。

    若修道能除僞則種智自明。

    為政能除惡則萬民自富。

    民富無惡則奸盜不行。

    智明僞除則邪魔不擾。

    邪魔不能擾。

    是得道真。

    奸盜不能行。

    是得治要。

    得治要則人無誇企。

    得道真則心無取舍。

    心無取舍則複命歸根。

    人無誇企則還淳反樸。

    還淳反樸始名真治。

    複命歸根始名真道。

    真道具則文字斯損。

    真治興則不言而教。

    不言而教則結繩複用。

    文字斯損則目擊道存。

    故治政者唯在去奸。

    修道者唯在除僞。

    僞不除則真道暗。

    奸不去則政治昏。

    政治昏則奸佞起。

    真道暗則邪惑興。

    邪惑興則群魔制。

    奸佞起大盜侵。

    為盜侵者由其不除亂本。

    為魔制者由其不斷邪源。

    故斷邪源者當須察微。

    除亂本者當須照隐。

    照隐者杜其萌兆。

    察微者絕其漏因。

    漏因既絕則邪不能幹。

    萌兆既杜則奸不能亂。

    奸不能亂唯在君明。

    邪不能幹唯在心惠。

    若君不明必為奸臣所惑。

    心不惠必為邪魔所牽。

    被奸臣惑者君民必亡。

    被邪魔牽者身心必敗。

    故書雲。

    仆臣正身後克正。

    仆臣谀身後自聖。

    老子雲。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謀。

    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亂。

    故明君興祚必任賢臣。

    暗主覆宗必任佞人。

    以此而議可不察乎。

    故書雲。

    後德惟臣。

    弗德惟臣。

     上士不為過。

    非有畏。

    不為理自不為。

    中士不為過。

    非不欲。

    為懼罪福故不敢為。

    下士不為過。

    非不欲。

    為懼刑罰故不敢為。

    故無刑罰下士過必生。

    無罪福中士過必起。

    雖罪福刑罰。

    上士終不為過。

    何以故。

    體至道故。

    理自然故。

    心平等故。

    無規求故。

    無嗜欲故。

    無愛憎故。

    自然不為過者心真。

    有畏不為過者情僞。

    情僞者恒須制禦。

    心真者方可獨行。

    可獨行者名為上智。

    須制禦者名為下愚。

    以此自觀足明真僞。

    故禮記雲。

    仁者安仁。

    智者利仁。

    畏罪者強仁。

    是以上士無愧于幽冥。

    下士恒懼于刑罰。

    故詩雲。

    尚不愧于屋漏。

    大智度論雲。

    若無罪福則世俗法亂。

    禮記雲。

    刑以防淫。

     世人修福者悉求人天報。

    止自恒作三塗因。

    世人求安者悉畏五刑罪。

    止自恒違國法令。

    若不違國法令則不須畏五刑。

    若不作三塗因則不須求人天報。

    但驗四人違法令。

    即明衆生恒作罪。

    故知。

    修福者即是作罪人。

    讀律者即是違法人。

    夫登朝仕官者未有自知。

    已無堪莫不皆求好官職。

    乃至無知署吏拔為卿相。

    亦謂材德備堪及其不勝其任。

    犯國刑網方始驗其真僞。

    以此理觀足明善惡。

    故孔子雲。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癡言。

    易曰。

    鼎折足覆公餗。

    其刑渥兇言不勝其任。

     為道者易。

    為俗者難。

    易者事簡而真。

    難者事煩而僞。

    至如服食器用本為供身。

    供身取濟不必要須華侈。

    何以故。

    夫食充虛。

    何假百味。

    器得盛物。

    何假金銀。

    衣得覆形。

    何假文繡。

    屋得庇體。

    何假雕镂。

    雕镂為難非常茨可咒。

    文繡為費非缣素可方。

    金銀為費非凡木可比。

    百味為損非蔬食可逾。

    俗情以為有殊。

    而适用是一。

    即此參驗難易可知。

    難易既知真僞足辯。

    真僞既辯道俗可明。

    道俗既明至理自悟。

    故以箪食瓢飲衣弊褞袍環堵以居者。

    儒之易也。

    綴缽抟食岩穴以居者。

    道之易也。

    夫何故哉。

    體易得真故也。

    體易得真則心鏡内朗。

    心鏡内朗始堪冥心濟物。

    故易雲。

    以蒙養正其此之謂矣。

     夫易簡之德稱乎天地。

    無為而治稱乎聖人。

    是以天地易簡萬物各得生成。

    聖人無為群生各安其業。

    故老子曰。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恭。

    木性是一。

    随材異住。

    人性是一。

    随德立名。

    故人之真僞不可易。

    名材之大小不可易任。

    是以小人不得稱為君子。

    君子不得稱為小人。

    何以故。

    名須當實故。

    夫争名實者則非君子。

    矜賢才者則是小人。

    故小人好争。

    君子好讓。

    好讓者推善于人。

    好争者引德于己。

    引德于己此德僞德。

    推善于人此善真善。

    真善既不争名。

    僞德豈不知恥。

    善僞德争名。

    則反常亂俗。

    真善不争則化物。

    體真則化物。

    體真則賢愚鹹得其分。

    真善不争則貴賤各安其所。

    故老子雲。

    不尚賢。

    使民不争。

    又雲。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争。

    處衆人之所惡。

    故幾于道。

    易曰。

    勞謙君子有終吉。

     心不獨任六情以助之。

    君不獨治百司以佐之。

    無心識則形骸不存。

    無帝王之則群生不立。

    故帝王與百司本為養黎庶。

    六情與心識本為養形骸。

    養形骸者不得無六情。

    養蒼生者不得無群佐。

    若六情守分則形骸自安。

    群佐不擾則蒼生自泰。

    故知。

    喪民者止由群職。

    敗身者止由六情。

    若心能制六情則形骸不須養而自逸。

    居能制群職則蒼生不須治而自安。

    若六情待制名為妄情。

    百司待制名為僞佐。

    若百司真則君無所憂。

    六情真則心無所慮。

    無所慮者情與性冥。

    無所憂者臣與君合。

    臣與君合則可不具陳。

    情與性冥則為而不恃。

    為而不恃則首足俱順。

    可不具陳則貴賤鹹序。

    貴賤鹹序則四民自靜。

    首足俱順則百體自安。

    四民自靜在于無欲無為。

    百體自安在于無欲。

    無為者削法物。

    無欲者損色聲。

    削法物則淳樸以居。

    損色聲則天真自保。

    老子雲。

    我無為民自化。

    我好靜民自正。

    我無事民自富。

    我無欲民自樸。

    易雲。

    損先難而後易損以遠害。

    夫始于除欲故先難。

    終于無累故後易。

    去欲無患故得遠害。

    故曰損以遠害。

    夫憂身危害皆為愛欲故也。

    愛欲既除。

    害焉能及。

    故俗人尚益。

    道家尚損。

    損者與物玄同。

    益者與物乖迂。

    同者為與理冥。

    迂者為與物争。

    争者危身喪命。

    冥者遠害全真。

    故損之為德。

    大矣至矣。

    故易雲。

    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室欲。

     真言要決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