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經要抄
關燈
小
中
大
。
不應供養而受供養。
名為常賊立憧相賊。
名為自在殺害人賊。
是人所食一口皆不淨。
唯清有向道得道果者能消供養。
舍利弗。
我滅度後如是等人滿閻浮提。
專行求利以自生活 有為法。
金剛經雲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涅槃經雲 有為功德多諸過患。
佛藏經雲 我所說諸法。
随順第一義。
有為不堅牢。
如夢之所見。
金剛三昧經雲 于有為法如避火坑。
楞伽經雲 若依止少法而有少法起。
若依止于事此法即便壞。
禅門經雲 大乘妙義至理空曠。
有為衆生而不能入。
大佛頂經雲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般若子經雲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即菩提薩埵。
修多羅般若經雲 佛告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發菩提心有所得者。
即是邪見。
邪見之人永不見佛。
斷一切智名為佛智見。
凡夫有為。
佛是無為。
如是見者非平等見。
見凡夫法空佛法亦空。
如是見者是名正見。
思益經雲 世尊。
雲何具足六波羅蜜。
梵天若不念施。
不依戒。
不分别忍。
不敢精進。
不住禅定。
不二于惠。
是名具足六波羅蜜。
金剛三昧經雲 空心不動具六波羅。
此大乘頓教法門。
為一切衆生本來自有佛性。
千經萬論大小乘教文字言說。
隻指衆生本性見成佛道。
此法亦名反源。
亦名反照。
亦名反流。
亦名回向。
亦名無生。
亦名無漏。
亦名不起。
亦名法離見聞覺知。
楞伽經雲 如水瀑流盡。
波浪即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大佛頂經雲 元是一精明。
分為六和合。
一處成休複。
六用皆不行。
一根既反源。
六根成解脫。
反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反見見自心。
見性成佛道。
又雲。
若棄生滅守于真常。
常光現時塵根識心應時消落。
想相為塵。
識情為垢。
二俱遠離。
則汝法眼應時清明。
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佛告阿難。
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淫。
于外六塵不多流溢。
因不流溢旋源自歸。
鹿既不緣根無所偶。
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十方國土皎然清淨。
楞伽經雲 遠離于心識。
亦離于五法。
複離于自性。
是為佛種性。
由依本識故。
而有諸識生。
由依内識故。
有似外影現。
無智恒分别。
有為及無為。
□□□□□離質亦無影。
藏識若清淨。
諸識浪不生。
依法身有報。
而起淨分别。
若不了無我。
依教不依義。
理教中求我。
是妄垢惡見。
不了故說有。
唯妄取無餘。
離聖教正理。
欲滅惑反增。
是外道狂言。
智者不應說。
教由理故顯。
當依此教理。
勿更餘分别。
維摩經雲 文殊師利菩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金剛經雲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此經者即此心。
是不生不滅故。
不垢不淨故。
離有離無故。
影體俱離故。
不依性相故。
亦不順生。
亦不依寂。
亦不順有相。
亦不依無相不沈不浮故)。
文殊行經雲 複次舍利弗。
若有人言。
過去未來于實際中。
說有依處說無依處者。
當知。
彼輩诽謗如來獲大重罪。
所以者何。
彼真實際無憶無念亦無堕落(無憶無念者即不順浮。
亦無堕落者。
即不沈空滞寂。
此法不順有心。
不依無心。
順有心者即是波浪。
依無心者即是□□空見外道有無不二即是正見)。
楞伽經雲 天乘及梵乘。
聲聞緣覺乘。
諸佛如來乘。
諸乘我所說。
乃至有心起。
諸乘未究境。
彼心轉滅以。
無乘及乘者。
無有乘建立。
我說為大乘。
天乘非乘。
非名亦非字。
非谛非解脫。
我無上大乘超過于名言。
其義甚明了。
愚夫不覺知。
内自證不動。
是無上大乘。
決定毗尼經雲 見凡夫有為佛。
是無為。
如是見者不平等見。
見凡夫法空佛法亦空。
如是見者是名平等見。
見犯比丘不入地獄。
清淨行者不證涅槃。
如是見者名平等見。
寶積經雲 雲何真供養佛。
佛言。
無佛想無法想無僧想。
是名日日真供養佛。
佛不名作。
不名色。
不名想。
無作無色無想。
是名真供養佛。
金剛三昧經序品第一 爾時世尊。
大衆圍繞。
說大乘經。
名一味真實際本覺利行。
若聞是經。
乃至受持一四句偈。
是人則為入佛智地。
能以方便教化衆生。
為一切衆生作大知識。
佛說此經已。
結跏趺坐。
即入金剛三昧。
身心不動。
爾時衆中。
有一比丘。
名曰阿伽陀。
從坐而起。
合掌?跪。
欲宣義意。
而說偈言。
大慈滿足尊 智慧通無礙 廣度衆生故 說于一谛義 無量諸菩薩 皆悉度衆生 為衆廣染問 知法寂滅相 入于決定處 如來智方便 當為入實說 随順皆一乘 無有諸雜味 猶如一雨潤 衆草皆悉榮 随其性各異 一味之法潤 普充于一切 如彼一雨潤 皆長菩提引 入于金剛味 證法真實定 決定斷疑悔 一法之印成 無相法品第二 一覺了義難解難入。
非諸二乘之所知見。
唯佛菩薩乃能知之。
善男子。
若化衆生無生于化。
不生無化其化大焉。
令彼衆生皆離心我。
一切心我本來空寂。
若得空心心不幻化。
無幻無化即得無生。
無生之心在于無化。
解脫菩薩。
而白佛言。
尊者。
若有衆生見法生時。
令滅何見。
不應供養而受供養。
名為常賊立憧相賊。
名為自在殺害人賊。
是人所食一口皆不淨。
唯清有向道得道果者能消供養。
舍利弗。
我滅度後如是等人滿閻浮提。
專行求利以自生活 有為法。
金剛經雲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涅槃經雲 有為功德多諸過患。
佛藏經雲 我所說諸法。
随順第一義。
有為不堅牢。
如夢之所見。
金剛三昧經雲 于有為法如避火坑。
楞伽經雲 若依止少法而有少法起。
若依止于事此法即便壞。
禅門經雲 大乘妙義至理空曠。
有為衆生而不能入。
大佛頂經雲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般若子經雲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即菩提薩埵。
修多羅般若經雲 佛告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發菩提心有所得者。
即是邪見。
邪見之人永不見佛。
斷一切智名為佛智見。
凡夫有為。
佛是無為。
如是見者非平等見。
見凡夫法空佛法亦空。
如是見者是名正見。
思益經雲 世尊。
雲何具足六波羅蜜。
梵天若不念施。
不依戒。
不分别忍。
不敢精進。
不住禅定。
不二于惠。
是名具足六波羅蜜。
金剛三昧經雲 空心不動具六波羅。
此大乘頓教法門。
為一切衆生本來自有佛性。
千經萬論大小乘教文字言說。
隻指衆生本性見成佛道。
此法亦名反源。
亦名反照。
亦名反流。
亦名回向。
亦名無生。
亦名無漏。
亦名不起。
亦名法離見聞覺知。
楞伽經雲 如水瀑流盡。
波浪即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大佛頂經雲 元是一精明。
分為六和合。
一處成休複。
六用皆不行。
一根既反源。
六根成解脫。
反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反見見自心。
見性成佛道。
又雲。
若棄生滅守于真常。
常光現時塵根識心應時消落。
想相為塵。
識情為垢。
二俱遠離。
則汝法眼應時清明。
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佛告阿難。
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淫。
于外六塵不多流溢。
因不流溢旋源自歸。
鹿既不緣根無所偶。
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十方國土皎然清淨。
楞伽經雲 遠離于心識。
亦離于五法。
複離于自性。
是為佛種性。
由依本識故。
而有諸識生。
由依内識故。
有似外影現。
無智恒分别。
有為及無為。
□□□□□離質亦無影。
藏識若清淨。
諸識浪不生。
依法身有報。
而起淨分别。
若不了無我。
依教不依義。
理教中求我。
是妄垢惡見。
不了故說有。
唯妄取無餘。
離聖教正理。
欲滅惑反增。
是外道狂言。
智者不應說。
教由理故顯。
當依此教理。
勿更餘分别。
維摩經雲 文殊師利菩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金剛經雲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此經者即此心。
是不生不滅故。
不垢不淨故。
離有離無故。
影體俱離故。
不依性相故。
亦不順生。
亦不依寂。
亦不順有相。
亦不依無相不沈不浮故)。
文殊行經雲 複次舍利弗。
若有人言。
過去未來于實際中。
說有依處說無依處者。
當知。
彼輩诽謗如來獲大重罪。
所以者何。
彼真實際無憶無念亦無堕落(無憶無念者即不順浮。
亦無堕落者。
即不沈空滞寂。
此法不順有心。
不依無心。
順有心者即是波浪。
依無心者即是□□空見外道有無不二即是正見)。
楞伽經雲 天乘及梵乘。
聲聞緣覺乘。
諸佛如來乘。
諸乘我所說。
乃至有心起。
諸乘未究境。
彼心轉滅以。
無乘及乘者。
無有乘建立。
我說為大乘。
天乘非乘。
非名亦非字。
非谛非解脫。
我無上大乘超過于名言。
其義甚明了。
愚夫不覺知。
内自證不動。
是無上大乘。
決定毗尼經雲 見凡夫有為佛。
是無為。
如是見者不平等見。
見凡夫法空佛法亦空。
如是見者是名平等見。
見犯比丘不入地獄。
清淨行者不證涅槃。
如是見者名平等見。
寶積經雲 雲何真供養佛。
佛言。
無佛想無法想無僧想。
是名日日真供養佛。
佛不名作。
不名色。
不名想。
無作無色無想。
是名真供養佛。
金剛三昧經序品第一 爾時世尊。
大衆圍繞。
說大乘經。
名一味真實際本覺利行。
若聞是經。
乃至受持一四句偈。
是人則為入佛智地。
能以方便教化衆生。
為一切衆生作大知識。
佛說此經已。
結跏趺坐。
即入金剛三昧。
身心不動。
爾時衆中。
有一比丘。
名曰阿伽陀。
從坐而起。
合掌?跪。
欲宣義意。
而說偈言。
大慈滿足尊 智慧通無礙 廣度衆生故 說于一谛義 無量諸菩薩 皆悉度衆生 為衆廣染問 知法寂滅相 入于決定處 如來智方便 當為入實說 随順皆一乘 無有諸雜味 猶如一雨潤 衆草皆悉榮 随其性各異 一味之法潤 普充于一切 如彼一雨潤 皆長菩提引 入于金剛味 證法真實定 決定斷疑悔 一法之印成 無相法品第二 一覺了義難解難入。
非諸二乘之所知見。
唯佛菩薩乃能知之。
善男子。
若化衆生無生于化。
不生無化其化大焉。
令彼衆生皆離心我。
一切心我本來空寂。
若得空心心不幻化。
無幻無化即得無生。
無生之心在于無化。
解脫菩薩。
而白佛言。
尊者。
若有衆生見法生時。
令滅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