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抄第三卷手決
關燈
小
中
大
此□□□□□□□佛依王舍□□□□□□□應是等□□□□見解之亦同五錢者□□□□□□□□□□□□□□□善見解他僧□□角五錢等也。
乃是善見五錢成重與四分同也。
□觀五事者。
一處。
二時。
三新。
四貴。
五賤等也。
其處者應觀取物處主舍不已作得心不主。
若不舍不成夷等說之。
五錢為允者戒律宜應從急。
當部及善見但五錢犯重之文。
道從急也。
更不勞引諸部。
多論随依國法之文。
又不要古大同錢之語。
故名五錢為允也。
上三句互反皆同者。
上三并貴時取後賤時賣。
依初依貴時結罪。
若本取時賤後賣時貴。
若結罪邊就初取賤時。
結罪名反皆同。
師徒四人互相教共盜。
一人六錢者師主自取三文一蘭。
教三弟子各取一錢。
教不滿五邊共得一蘭。
其三弟子各教和上取三錢。
二同學各取一文。
自取一文。
三弟子教人各滿五邊各得一夷。
自取一文邊得一蘭。
善見盡地作字者為分界也。
知法人盡一頭雲齊。
此處是某甲地。
盡一頭輕。
具足兩頭了重(向前列)自業不合他業者不得兩業。
合為一也。
自偷業與教他夷蘭。
各自别非一也。
第三殺人戒 殺遣使者。
直往遣人捉刀殺。
往來使者。
遣一人往殺不遂。
即來更令往殺。
後不遂情還卻來。
如是重重來往故雲往來也。
重使者。
前遣人往殺事不遂情。
更遣異人往殺。
如是五人十人名為重使。
展轉使者。
前殺王人。
殺王人後殺張人。
張人後殺李人。
李人後殺趙人。
如是展轉相殺至于百千人。
故雲展轉。
遣書者。
遣人持書往彼。
彼人得言即自斷命。
教遣書者。
語前人雲。
汝作書與某甲。
令其自死。
三性者。
教人往殺随入阿性。
但言命終。
斷即得其罪。
餘如後蘭者。
如下持犯篇中。
教人三性得罪等廣說。
薩婆多比丘知星曆陰陽吉兇者。
比丘善知星曆陰陽龜易。
餘國興衰軍馬形勢。
以比丘語征破異國有所殺害。
兼得财皆得殺盜二夷罪。
優婆塞例同者。
此五戒人以王法故同心共征他國。
手雖不殺以同心故亦得二罪也。
優婆塞為王所使犯清淨戒。
自殺偷蘭者。
謂命斷自不合結夷。
但結方便也。
過失殺人者。
以贖論者謂失奪也。
失手殺誤借殺等。
以财物贖過而論。
大殺戒。
佛在毗舍離城。
為諸比丘說不淨觀。
依決律釋。
大妄語戒 戒本七句。
若比丘者。
能犯人也。
二實無所知者。
明其境虛。
三自種言我得上人法我已入聖智勝法我知是我見是。
已來正障過體我得上人法。
總舉過人法。
我已入聖智勝法。
别舉無師過人法。
言勝法者。
别舉有師過人法。
言我知是我見是者。
重語前二句。
已入聖智勝法等兩句。
四彼于異時若問若不問欲自清淨故作是說我實不知不見言知言見。
虛诳妄語等明其自言。
彼于異時者謂非妄語時。
我實不知不見言知言見虛诳妄語。
以道。
前罪故五。
除增上慢者。
除開勝也。
無師聖法名為增上。
未得謂得。
名之為慢。
忍教無知聖不結罪故雲除也。
六結罪。
是比丘波羅夷。
喻雲。
譬如大石分為兩片。
不可還合。
比丘亦如是。
七不共住者。
謂殡也。
就結章中又分三位。
初諸大德我已說四波羅夷法者。
告衆情也。
二若比丘犯一一波羅夷乃至波羅夷不應共住。
除拟執也。
三今問法大德已下至是事如是持。
問淨勸衆令持。
造房緣起也。
世尊因呵責造過量房。
引龍像二喻及賴吒事。
便呵責制戒。
往昔恒水邊有??髻梵志。
每被摩尼乾龍所纏極成憂悴。
乃至佛所令乞珠雲。
我今須如此。
頸下珠璎珞。
汝以信樂心。
施我嚴好珠。
龍雲。
我所緻财寶。
緣由此珠故。
汝是乞求人。
不後來相見。
又有一比丘。
在林邊坐禅。
每被蟲鳥驚恐。
即來白佛。
佛令乞翅。
鳥雲。
我本緻飲食。
良由此兩翅。
今者從我乞。
吏我臆舍地。
又有比丘。
名曰賴吒。
是長者子。
自出家已來不從父。
乞其父曰。
未見有沙門。
婆門不從我乞者。
汝是我子。
何為不從我乞。
比丘說偈言。
多求人不愛。
不得懷怨恨。
是故我不乞。
恐生增減故。
戒本三句。
若比丘。
能犯人。
二自求作屋已下至無妨處無妨處來。
正教比丘房量大小指受方軌也。
三若比丘有難處妨處自求作屋不将等至屍沙。
違教結罪。
無主房過量戒第六 人身量同。
爾者人約多分身量共同也。
以姬周者。
即隋炀帝姓姬。
周朝時也。
隋炀之名乃是死後谥号。
禦寓者。
天地上下曰寓。
唯論以言者。
了論也。
率律倒也。
依五分佛搩手二尺為定者。
五分僧祇翻年代三藏各别。
良由此也。
六尺為步忽絲為先者。
孫子算經雲。
度之所起起于忽。
忽者蠶口忽出也。
十忽為一絲。
十絲為一毫。
十毫為一厘。
十厘為一分。
十分為一寸。
十寸為一尺。
六尺為一步。
若用今時尺者。
從忽已來計不成六尺之步也。
計四尺八寸為步也。
餘曾遊晉魏者。
謂蒲晉降澤露并派等。
抄主并曾遊此地。
四衢道即四衢路。
亦是四交道四出也。
諸者識也。
陰者險岸也。
園田者好園田處妨也。
四種者。
二越手三異界。
三作私房多。
四妨處。
四分若教他作者。
受教者過量犯為欲一言通結二罪。
受教者是房主受教殘。
受教者是巧師是蘭也。
有主房戒第七 佛在拘睒彌。
憂填王為闡陀比丘造房。
便斫路中神樹。
惱亂非人。
以舉白佛。
佛因為說呵責制戒。
若死遠去不還等者。
此是多論文。
今具寫之雲。
若房主死若遠行者。
絕不還随意處分。
若與三寶。
若随親與。
若乞白衣。
若自賣得錢。
自在随心。
若賣房不得賣地。
若房主不處分與屬四方僧。
言若房主死竟屬四方僧。
不同遠行不還欤。
依處分不得也。
如殺父羅漢等者。
相解不同。
如但殺父有非羅漢。
無有是謗不假虛成故不同也。
妄語兩舌者。
如離間他兄弟知他實無有惡意。
欲離間他必須惡語。
兩邊破和名為兩舌。
舉此二對意。
從上謗僧之事必是假妄語而成。
妄語堕罪也。
後得僧殘。
羅漢妄語其事雖一而得前罪殘。
亦示又得提也。
下二衆者。
沙彌沙彌尼也。
式叉尼指入沙彌尼中也。
相心謂淨等者。
比丘實知彼淨。
諸人亦知不淨。
自相心亦為言是淨。
違自相心說不言淨。
但違相心即結謗罪也。
如打破戒犯堕者。
破戒持戒但打皆堕。
違心起謗不間淨穢也。
語實者舉實也。
相實者即相心雲根也。
又相實者。
前雖是女要須相心不拟也。
事實者。
如殺王人衆還道殺王等事實也。
逮于下篇者。
指下九十中利吒違谏戒也。
謂五篇中下篇。
非抄下篇也。
事希者破僧事希也。
法隐者。
其事既希谏法亦隐也。
或但有因用者。
謂一寺之内各自相朋。
善惡相乖。
即是破僧之因。
又如說欲不障道。
即是犯提之因。
終不辦果者。
謂無谏法終不成僧殘之果。
行寔網生者。
網者恒也。
既行惡行即違教法。
生在地獄也。
廣如戒本疏者。
彼谏雲。
破羯磨僧輕蘭非逆。
破法輕者重蘭得逆。
三谏者三屏谏。
四違屏谏。
五違僧谏。
言乖趣合者。
謂戒雖即言乖理趣并合。
五現法樂者。
謂貪坐禅習定也。
其事實爾者。
謂所谏之人實有其行。
能人不善谏他。
設違無犯。
畜長過十日戒一 以一日所成故者。
彼雲。
長衣一日成。
五條二日成。
七條四日成。
大衣五日成。
長衣易作故雲一日成。
又解一日所成者。
以由初一日後九日總得衣。
至十一日明相出。
由前一日衣過限。
染
乃是善見五錢成重與四分同也。
□觀五事者。
一處。
二時。
三新。
四貴。
五賤等也。
其處者應觀取物處主舍不已作得心不主。
若不舍不成夷等說之。
五錢為允者戒律宜應從急。
當部及善見但五錢犯重之文。
道從急也。
更不勞引諸部。
多論随依國法之文。
又不要古大同錢之語。
故名五錢為允也。
上三句互反皆同者。
上三并貴時取後賤時賣。
依初依貴時結罪。
若本取時賤後賣時貴。
若結罪邊就初取賤時。
結罪名反皆同。
師徒四人互相教共盜。
一人六錢者師主自取三文一蘭。
教三弟子各取一錢。
教不滿五邊共得一蘭。
其三弟子各教和上取三錢。
二同學各取一文。
自取一文。
三弟子教人各滿五邊各得一夷。
自取一文邊得一蘭。
善見盡地作字者為分界也。
知法人盡一頭雲齊。
此處是某甲地。
盡一頭輕。
具足兩頭了重(向前列)自業不合他業者不得兩業。
合為一也。
自偷業與教他夷蘭。
各自别非一也。
第三殺人戒 殺遣使者。
直往遣人捉刀殺。
往來使者。
遣一人往殺不遂。
即來更令往殺。
後不遂情還卻來。
如是重重來往故雲往來也。
重使者。
前遣人往殺事不遂情。
更遣異人往殺。
如是五人十人名為重使。
展轉使者。
前殺王人。
殺王人後殺張人。
張人後殺李人。
李人後殺趙人。
如是展轉相殺至于百千人。
故雲展轉。
遣書者。
遣人持書往彼。
彼人得言即自斷命。
教遣書者。
語前人雲。
汝作書與某甲。
令其自死。
三性者。
教人往殺随入阿性。
但言命終。
斷即得其罪。
餘如後蘭者。
如下持犯篇中。
教人三性得罪等廣說。
薩婆多比丘知星曆陰陽吉兇者。
比丘善知星曆陰陽龜易。
餘國興衰軍馬形勢。
以比丘語征破異國有所殺害。
兼得财皆得殺盜二夷罪。
優婆塞例同者。
此五戒人以王法故同心共征他國。
手雖不殺以同心故亦得二罪也。
優婆塞為王所使犯清淨戒。
自殺偷蘭者。
謂命斷自不合結夷。
但結方便也。
過失殺人者。
以贖論者謂失奪也。
失手殺誤借殺等。
以财物贖過而論。
大殺戒。
佛在毗舍離城。
為諸比丘說不淨觀。
依決律釋。
大妄語戒 戒本七句。
若比丘者。
能犯人也。
二實無所知者。
明其境虛。
三自種言我得上人法我已入聖智勝法我知是我見是。
已來正障過體我得上人法。
總舉過人法。
我已入聖智勝法。
别舉無師過人法。
言勝法者。
别舉有師過人法。
言我知是我見是者。
重語前二句。
已入聖智勝法等兩句。
四彼于異時若問若不問欲自清淨故作是說我實不知不見言知言見。
虛诳妄語等明其自言。
彼于異時者謂非妄語時。
我實不知不見言知言見虛诳妄語。
以道。
前罪故五。
除增上慢者。
除開勝也。
無師聖法名為增上。
未得謂得。
名之為慢。
忍教無知聖不結罪故雲除也。
六結罪。
是比丘波羅夷。
喻雲。
譬如大石分為兩片。
不可還合。
比丘亦如是。
七不共住者。
謂殡也。
就結章中又分三位。
初諸大德我已說四波羅夷法者。
告衆情也。
二若比丘犯一一波羅夷乃至波羅夷不應共住。
除拟執也。
三今問法大德已下至是事如是持。
問淨勸衆令持。
造房緣起也。
世尊因呵責造過量房。
引龍像二喻及賴吒事。
便呵責制戒。
往昔恒水邊有??髻梵志。
每被摩尼乾龍所纏極成憂悴。
乃至佛所令乞珠雲。
我今須如此。
頸下珠璎珞。
汝以信樂心。
施我嚴好珠。
龍雲。
我所緻财寶。
緣由此珠故。
汝是乞求人。
不後來相見。
又有一比丘。
在林邊坐禅。
每被蟲鳥驚恐。
即來白佛。
佛令乞翅。
鳥雲。
我本緻飲食。
良由此兩翅。
今者從我乞。
吏我臆舍地。
又有比丘。
名曰賴吒。
是長者子。
自出家已來不從父。
乞其父曰。
未見有沙門。
婆門不從我乞者。
汝是我子。
何為不從我乞。
比丘說偈言。
多求人不愛。
不得懷怨恨。
是故我不乞。
恐生增減故。
戒本三句。
若比丘。
能犯人。
二自求作屋已下至無妨處無妨處來。
正教比丘房量大小指受方軌也。
三若比丘有難處妨處自求作屋不将等至屍沙。
違教結罪。
無主房過量戒第六 人身量同。
爾者人約多分身量共同也。
以姬周者。
即隋炀帝姓姬。
周朝時也。
隋炀之名乃是死後谥号。
禦寓者。
天地上下曰寓。
唯論以言者。
了論也。
率律倒也。
依五分佛搩手二尺為定者。
五分僧祇翻年代三藏各别。
良由此也。
六尺為步忽絲為先者。
孫子算經雲。
度之所起起于忽。
忽者蠶口忽出也。
十忽為一絲。
十絲為一毫。
十毫為一厘。
十厘為一分。
十分為一寸。
十寸為一尺。
六尺為一步。
若用今時尺者。
從忽已來計不成六尺之步也。
計四尺八寸為步也。
餘曾遊晉魏者。
謂蒲晉降澤露并派等。
抄主并曾遊此地。
四衢道即四衢路。
亦是四交道四出也。
諸者識也。
陰者險岸也。
園田者好園田處妨也。
四種者。
二越手三異界。
三作私房多。
四妨處。
四分若教他作者。
受教者過量犯為欲一言通結二罪。
受教者是房主受教殘。
受教者是巧師是蘭也。
有主房戒第七 佛在拘睒彌。
憂填王為闡陀比丘造房。
便斫路中神樹。
惱亂非人。
以舉白佛。
佛因為說呵責制戒。
若死遠去不還等者。
此是多論文。
今具寫之雲。
若房主死若遠行者。
絕不還随意處分。
若與三寶。
若随親與。
若乞白衣。
若自賣得錢。
自在随心。
若賣房不得賣地。
若房主不處分與屬四方僧。
言若房主死竟屬四方僧。
不同遠行不還欤。
依處分不得也。
如殺父羅漢等者。
相解不同。
如但殺父有非羅漢。
無有是謗不假虛成故不同也。
妄語兩舌者。
如離間他兄弟知他實無有惡意。
欲離間他必須惡語。
兩邊破和名為兩舌。
舉此二對意。
從上謗僧之事必是假妄語而成。
妄語堕罪也。
後得僧殘。
羅漢妄語其事雖一而得前罪殘。
亦示又得提也。
下二衆者。
沙彌沙彌尼也。
式叉尼指入沙彌尼中也。
相心謂淨等者。
比丘實知彼淨。
諸人亦知不淨。
自相心亦為言是淨。
違自相心說不言淨。
但違相心即結謗罪也。
如打破戒犯堕者。
破戒持戒但打皆堕。
違心起謗不間淨穢也。
語實者舉實也。
相實者即相心雲根也。
又相實者。
前雖是女要須相心不拟也。
事實者。
如殺王人衆還道殺王等事實也。
逮于下篇者。
指下九十中利吒違谏戒也。
謂五篇中下篇。
非抄下篇也。
事希者破僧事希也。
法隐者。
其事既希谏法亦隐也。
或但有因用者。
謂一寺之内各自相朋。
善惡相乖。
即是破僧之因。
又如說欲不障道。
即是犯提之因。
終不辦果者。
謂無谏法終不成僧殘之果。
行寔網生者。
網者恒也。
既行惡行即違教法。
生在地獄也。
廣如戒本疏者。
彼谏雲。
破羯磨僧輕蘭非逆。
破法輕者重蘭得逆。
三谏者三屏谏。
四違屏谏。
五違僧谏。
言乖趣合者。
謂戒雖即言乖理趣并合。
五現法樂者。
謂貪坐禅習定也。
其事實爾者。
謂所谏之人實有其行。
能人不善谏他。
設違無犯。
畜長過十日戒一 以一日所成故者。
彼雲。
長衣一日成。
五條二日成。
七條四日成。
大衣五日成。
長衣易作故雲一日成。
又解一日所成者。
以由初一日後九日總得衣。
至十一日明相出。
由前一日衣過限。
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