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持義記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來能說。
彼人天等尚不能聞。
焉能宣說。
下次列名。
初二是其自利之法。
次一利他。
後一總明自他利法。
下廣釋之。
法牒初門。
十二部經正舉法體。
下解施設。
修多羅等次第演說說時次也。
次第建立釋時次也。
谛牒第二。
釋中增數從一至十通有五十五種谛也。
初一次二相顯可知。
就明三中。
言相谛者法相實也。
言說谛者教之實也。
言作谛者行之實也。
第四可知。
第五門中。
因是集谛。
果是苦谛。
智及境界是共道谛。
無上滅谛。
第六門中。
實是真谛。
虛妄俗谛。
知者知苦。
斷者斷集。
證者證滅。
修者修道。
第七門中。
味是集谛。
患是苦谛。
離是滅谛。
餘四道谛。
法是道境。
解是道體。
解有二種。
一者出世名為聖谛。
二者世間名非聖谛。
第八門中。
前五苦谛。
行壞苦苦苦事分别。
生之與滅苦理分别。
穢垢是集。
清淨是滅。
方便是道。
第九門中。
初四苦谛。
有愛集谛。
無愛及與斷方便谛是其道谛。
後二滅谛。
第十種中。
初五苦谛。
愛戀壞苦。
污辱苦苦。
業惱集谛。
思惟正見是其道谛。
果是滅谛。
四種方便名方便者釋第三門。
如前說者。
力性品中宣說四攝以為方便。
今指彼也。
乘牒第四。
聲聞緣覺及與大乘。
據要分三。
下廣分七。
一一七種通以辨數。
下别顯之。
就小乘中。
初四谛慧是其乘體。
第二依者。
慧依教生亦依禅起。
第三緣者慧緣理也。
第四伴者知識為伴。
亦可戒等諸行為伴。
第五業者起在意業。
六衆具者。
十一定具為衆具也。
十一定具廣如成實。
彼能生定名為定具。
亦能生慧說為慧具。
第七果者所謂涅槃。
此七下結。
緣覺乘者相同聲聞。
指同彼說。
就大乘中。
離言境界一切法如離諸妄想平等慧者。
是其乘體。
慧能離言證諸法如。
名離言說法如慧也。
慧能離妄證法平等。
名離妄想平等慧也。
餘義同前。
過去已下第五結歎。
自下第四辨明自利利他之智。
于中三門。
初門利他。
後二自利。
就初門中文别有五。
一總舉。
二列名。
三解釋。
四辨次第。
第五總結。
五總舉。
利他之智無量境故曰無量。
言生一切巧方便行者。
謂起利他巧便行也。
次列其名。
初衆生界知其所化。
第二世界知生住處。
第三法界知化生法。
調伏界者知生根性亦知不調。
以調為主但言調伏。
調伏方便知度生法。
次廣釋之。
六十一種名生界者。
下調伏中有五十五。
加以六道為六十一。
如意地身有無量者。
意謂心行。
心行無邊。
地謂九地。
始從欲界乃至非想。
身謂形類。
形類無邊。
如地獄中凡有一百三十六所形類各異。
畜生之中形類無量。
餓鬼亦爾。
人中具有四天下别。
胡漢等類亦有無量。
天有二十八天之異。
是故說言意地身别則有無量。
解世界中。
無量界者正辨其相。
無量名者。
以名無量顯界無量。
如娑婆界即事指斥。
名娑婆主顯此娑婆立名所以。
娑婆名忍。
如悲華釋。
此土衆生堪能忍受貪欲瞋癡諸煩惱過故名為忍。
土從人目稱曰忍界。
人是土主。
從主立稱名娑婆主。
釋法界中。
據要唯有善惡無記。
随義分别則有無量。
解調伏中文别有三。
一釋。
二結。
三對生界料簡同異。
釋中增數從一至十有五十五。
初一可知。
第二門中。
外凡具縛。
内凡已上名為不具。
三四五門相顯可知。
第六門中。
在家出家随形分别。
熟未熟等随行分别。
第七門中三性分别。
惡人不善。
中人無記。
餘五是善。
小智大智就解分别。
現未随緣就行分别。
根熟現調。
未熟當調。
不定根者随緣而轉現未不定故曰随緣。
得緣如是如是回向顯前随緣。
若得現緣向現調伏。
若得後緣向未調伏。
故曰如是如是回向。
第八門中。
八衆總舉。
刹利乃至婆羅門者列其八名。
婆羅門者是外國語。
此幡名梵。
初禅已上乃至非想同名為梵。
今名彼梵為婆羅門。
不名人中婆羅門種為婆羅門。
雲何為八。
如長阿含說。
一刹利衆。
二婆羅門衆。
三居士衆。
四沙門衆。
五四天王衆。
方忉利天衆。
七者魔衆。
八者梵衆。
故言刹利至婆羅門。
第九門中。
如來聲聞菩薩調伏藉緣不同。
難調易調根性不同。
軟語呵責受化不同。
遠調近調熟時不同。
第十門中。
前五欲界。
初四生陰。
後一中陰。
後五在于色無色界。
色與無色形相分别。
四禅有色。
四空無色。
想無想等就心分别。
四禅地中除無想天四空地中下三空處名為有想。
第四禅中無想天處名為無想。
第四空處名為非想非非想也。
是五十下釋已總結。
下對生界以辨不同。
生界調伏有何差者。
問以起發。
上辨調伏就生以說。
相濫前生故為斯問。
下釋顯異。
生界不分種性處者辨生異調。
調伏性處辨調異生。
下言如是彼彼處轉。
辨明菩薩随性異知根性不同名彼彼處。
菩薩随知故名為轉。
調伏方便如前說者。
成熟品中具明二十七種方便。
今指彼也。
又彼文中九品分别二十七種。
故今說言彼亦無量種分别也。
上來第三随名廣釋。
自下第四明其次第。
如是次第說五無量何以故者。
徴問起發。
蓋乃依于外國人語。
若順此方應言何故如是次第說五無量。
下釋可知。
是故說五生一切者。
第五總結。
次下兩門自利之智。
列名指前。
相顯可知。
自下第五自利利他所成行益于中四門。
初一是其利他所成。
後三是其自利所成。
就利他中。
言有五事為生說法得大果者。
總以标舉。
此乃令生得五大果。
非是自得。
次别顯之。
五中前四出世福利。
後一世間。
就出世中。
初二小乘。
言法眼者。
斷除見惑得見解也。
見四谛法故雲法眼。
得漏盡者。
斷除修惑得無學果。
後二大乘。
言發心者發解行心。
言得第一菩薩忍者。
謂得出世真實忍也。
忍中最勝故雲第一。
是名下結。
就自利中。
初門明甚所成高大。
第二明其所成寬廣。
第三明其所成具足。
就初門中。
雲何大乘問以起發。
下釋有三。
一舉七數。
二列名辨相。
前六是因。
第七是果。
就因六中。
初一是法。
後五是行。
行中心大及與解大。
此二地前。
淨心大者在于初地。
衆具大者二地已上。
言時大者八地已去。
三分因果。
第二門中。
初有八法攝摩诃衍。
總以标舉。
菩薩藏說就教已定。
下别顯之。
八中前三在于世間。
後五出世。
信以為一。
在于種性解行位中。
信菩薩藏顯示實義諸佛菩薩不思力者。
具作八事。
今略舉二以明信也。
聞慧為二。
思慧思惟以為第三。
此聞與思偏在解行。
依聞思慧得淨心者。
始入初地見谛心也。
通前為四。
得淨方便入修慧行者。
初地窮滿修道心也。
通前為五。
依下住品二地已上乃至七地名修慧廣。
今此略無。
以此通前合以為六。
修慧果成在八地上。
以此通前合以為七。
畢竟出離在如來地。
通前為八。
如是學無上菩提。
總以結之。
前七所學。
後一所得。
第三門中文别有三。
一明所成位分具足。
二此十下明此十種備攝周盡。
三當知下舉失顯得令人修學。
就初段中。
學得菩提略說十種。
總以标舉。
次列十名。
下廣辨釋。
初言種性未得淨心對後以别。
得淨有二。
一者觀得在于解行。
二者證得初地已上。
種性位中未同彼得故雲未得。
發心學修名為入者。
解行位中名為發心。
初地已上名為修學。
此等同能趣入法性故通名入。
解行觀入。
地上證入。
下就入中分淨未淨。
未入淨心名未淨者。
謂解行也。
入淨心地名為淨者。
初地已上乃至十地同名淨心。
證入彼地斯名為淨。
下就淨中分熟未熟。
初至九地未入第十畢竟地故名為未熟。
十地名熟。
下就熟中分定未定。
初入十地未善安住名為未定。
安住已後說名為定。
下就定中分出一生後身之别。
彌勒之流名為一生成佛之身。
未得道前名為後身。
如是下結。
上來第一廣辨所成。
下明此十備攝周盡。
初言此十所學而學。
總明此十備攝周盡。
下别顯之。
更無所學所學法盡。
如學已下而學行盡。
如學而學更無菩薩學人盡也。
如學而學得一切名學行盡也。
學行盡故德名無邊。
舉名以顯行德盡也。
得一切名總以标舉。
下别顯之。
謂菩薩等實德之名。
如是十方無量因緣自想施設。
化德名也。
學行備故能于十方随物現化。
自想施設種種異名。
當知已下舉失顯得。
相顯可知。
次法方便處相品第一者。
上來第一依法起學判為初持。
自下明其修義差别判為次持。
故雲次法。
法為行本名方便處。
亦可此是因分行修簡異果分名方便處。
十法之中前十八品廣釋持義。
今此解相故雲相品。
此次持中品别有四。
此品建首故雲第一。
文中五相入菩薩數。
總舉以歎。
次列五名。
初一是起化心。
第二愛語正授以法。
第三勇猛是常化心。
後二能以财法饒益。
下廣辨釋。
釋中一一五門分别。
此五各五。
牒以舉數。
性等列名。
言自性者明前五種行體性也。
言境界者明前五行所依之法。
果者明前五行所成之德。
言次第者明前五行因起次第。
言攝受者以前五行對上六度共相收攝。
下廣釋之。
先明自性哀性。
有二牒以舉數。
至心具足列其二名。
下釋可知。
愛語自性牒第二門。
先語安慰如前說者。
前四攝品中一切愛語有其二種。
一随世間語。
所謂慰問咒願贊歎。
二正說法語。
謂說一切德相應法。
今指彼也。
四攝品中明此造緣修起之相。
故名一切。
今此取為愛語行體故雲自性。
勇性可知。
惠施性中。
勝妙施者财物勝也。
無煩惱者離谄慢等煩惱心也。
說義自性相顯可知。
次明境界。
哀境有五牒以舉數。
次列五名。
下廣辨釋。
釋初門中。
乃至一切苦受續者。
謂人天中苦受相續。
舉初地獄越于鬼畜故言乃至。
是名下結。
第二門中。
雖不受苦簡别初門。
而多作惡所謂十二惡律儀者。
正辨其相。
十二律儀如雜心說。
所謂屠羊養豬養雞捕魚捕鳥獵師作賊魁會守獄咒龍屠犬及與伺獵。
是為十二。
涅槃經中宣說十六。
牛羊豬雞為利故養肥已轉賣。
即以為四。
于此四種買已屠殺複以為四。
通前為八。
捕魚捕鳥獵師劫賊。
通前十二。
魁會兩舌獄卒咒龍通前十六。
此等皆是無作之惡相續常生故曰律儀。
是名下結。
第三門中雖不受苦造諸惡行簡别前二。
而着五欲歌舞戲等正辨其相。
第四門中雖不受苦造諸惡行樂着五欲簡異前三。
邪見求脫正辨其相。
是名下結。
第五門中依法出家辨定其人。
不受諸苦乃至邪趣簡異前四。
而具已下正辨其相。
而具煩惱是外凡夫。
或不具者内凡已上。
謂正方便真實凡夫者是内凡夫。
能與出世為方便故名正方便以對外凡虛妄凡故名内凡夫以為真實。
及諸學人謂須陀等。
是名下結。
于此境下總以結之。
愛語境中。
有五舉數。
次列其名。
言正語者不妄語也。
正喜語者不惡口也。
正饒益者不兩舌也。
正如法者不绮語也。
方便說者。
以前四種與生說法。
如前說者。
前四攝品自性語中以其可喜真實如法饒益語與衆生語。
今指彼也。
然上直明語之自體故說此等以為自性。
今此為起愛語行心故說此等以為境界。
于此下結。
勇境有五牒以舉數。
如前菩提分品說有五。
一種種苦能速除滅。
二惡行衆生為之受苦。
三伏異論。
四随順說法。
五演說妙法能令衆生受菩薩戒。
故今指彼以顯此也。
于此下結。
施境有五牒以舉數。
下别顯之。
不分别者于田平等。
言歡喜者施心無悔。
所言頓者于财無陰。
下有兩句施行清淨。
不染污者離谄慢等。
言無依者不求名利果報等也。
如施品說指前顯此。
于此下結。
說境有五牒以舉數。
下别顯之。
五中前三是法無礙。
第一善知修多羅藏。
如來所說修多羅者正舉教體。
深空相應明合真谛。
緣起随順明快世谛。
二知毗尼。
三知毗昙。
第四門中。
于深法義想分别者是義無礙。
第五是辭樂說無礙。
于一切法種種言辭是辭無礙。
種種分别樂說無礙。
于此下結。
次明果報。
哀愍果中文别有三。
初至不厭明習哀愍。
菩薩哀愍于生習慈始心憐愍。
言利益者依前慈心欲與利樂。
言親厚者與樂心深。
方便不厭常益不息。
二多住下明行成就能益自他。
多住無罪現樂法者是其自益。
攝取衆生是其益他。
三如世尊下明由行成能攝報果。
身常不被刀杖害者。
以慈他故物不害己。
此應廣者。
如經中說修慈福利有十一種。
卧安覺安。
天護人愛。
不毒不兵。
水火不衰。
眠無惡夢。
死生梵天。
在所得利廣說如是。
是名下結。
愛語果中文亦有三。
一修愛語。
二已此下修己行成能益自他。
三未來下行成得果。
是名下結勇猛果中文亦有三。
一修勇猛離怠心喜修善勇猛受戒不犯離過勇猛。
二以堪忍下修已行成能益自他。
三于未來下行成得果。
是名下結。
惠施說法。
此之二果指前力品。
次第可知。
下次明攝菩薩五相六波羅蜜并舉兩門。
此六波羅蜜何相攝者牒前六度問五攝也。
哀攝禅者。
哀愍即是慈悲無量。
慈悲是禅。
故禅攝也。
言愛語相攝屍羅者。
離口四過戒分攝故。
攝般若者。
愛語說法依慧起故。
言勇猛相攝羼提者。
由勇猛心能安忍也。
攝精進者。
由勇猛心能修善也。
攝般若者。
由勇猛心入深義也。
惠施攝檀義在可知。
說攝禅者依禅說故。
攝般若者依惠說故。
是名五相五種分别。
總以結之。
地持義記卷第四 沙門善意抄寫受持流通末代
彼人天等尚不能聞。
焉能宣說。
下次列名。
初二是其自利之法。
次一利他。
後一總明自他利法。
下廣釋之。
法牒初門。
十二部經正舉法體。
下解施設。
修多羅等次第演說說時次也。
次第建立釋時次也。
谛牒第二。
釋中增數從一至十通有五十五種谛也。
初一次二相顯可知。
就明三中。
言相谛者法相實也。
言說谛者教之實也。
言作谛者行之實也。
第四可知。
第五門中。
因是集谛。
果是苦谛。
智及境界是共道谛。
無上滅谛。
第六門中。
實是真谛。
虛妄俗谛。
知者知苦。
斷者斷集。
證者證滅。
修者修道。
第七門中。
味是集谛。
患是苦谛。
離是滅谛。
餘四道谛。
法是道境。
解是道體。
解有二種。
一者出世名為聖谛。
二者世間名非聖谛。
第八門中。
前五苦谛。
行壞苦苦苦事分别。
生之與滅苦理分别。
穢垢是集。
清淨是滅。
方便是道。
第九門中。
初四苦谛。
有愛集谛。
無愛及與斷方便谛是其道谛。
後二滅谛。
第十種中。
初五苦谛。
愛戀壞苦。
污辱苦苦。
業惱集谛。
思惟正見是其道谛。
果是滅谛。
四種方便名方便者釋第三門。
如前說者。
力性品中宣說四攝以為方便。
今指彼也。
乘牒第四。
聲聞緣覺及與大乘。
據要分三。
下廣分七。
一一七種通以辨數。
下别顯之。
就小乘中。
初四谛慧是其乘體。
第二依者。
慧依教生亦依禅起。
第三緣者慧緣理也。
第四伴者知識為伴。
亦可戒等諸行為伴。
第五業者起在意業。
六衆具者。
十一定具為衆具也。
十一定具廣如成實。
彼能生定名為定具。
亦能生慧說為慧具。
第七果者所謂涅槃。
此七下結。
緣覺乘者相同聲聞。
指同彼說。
就大乘中。
離言境界一切法如離諸妄想平等慧者。
是其乘體。
慧能離言證諸法如。
名離言說法如慧也。
慧能離妄證法平等。
名離妄想平等慧也。
餘義同前。
過去已下第五結歎。
自下第四辨明自利利他之智。
于中三門。
初門利他。
後二自利。
就初門中文别有五。
一總舉。
二列名。
三解釋。
四辨次第。
第五總結。
五總舉。
利他之智無量境故曰無量。
言生一切巧方便行者。
謂起利他巧便行也。
次列其名。
初衆生界知其所化。
第二世界知生住處。
第三法界知化生法。
調伏界者知生根性亦知不調。
以調為主但言調伏。
調伏方便知度生法。
次廣釋之。
六十一種名生界者。
下調伏中有五十五。
加以六道為六十一。
如意地身有無量者。
意謂心行。
心行無邊。
地謂九地。
始從欲界乃至非想。
身謂形類。
形類無邊。
如地獄中凡有一百三十六所形類各異。
畜生之中形類無量。
餓鬼亦爾。
人中具有四天下别。
胡漢等類亦有無量。
天有二十八天之異。
是故說言意地身别則有無量。
解世界中。
無量界者正辨其相。
無量名者。
以名無量顯界無量。
如娑婆界即事指斥。
名娑婆主顯此娑婆立名所以。
娑婆名忍。
如悲華釋。
此土衆生堪能忍受貪欲瞋癡諸煩惱過故名為忍。
土從人目稱曰忍界。
人是土主。
從主立稱名娑婆主。
釋法界中。
據要唯有善惡無記。
随義分别則有無量。
解調伏中文别有三。
一釋。
二結。
三對生界料簡同異。
釋中增數從一至十有五十五。
初一可知。
第二門中。
外凡具縛。
内凡已上名為不具。
三四五門相顯可知。
第六門中。
在家出家随形分别。
熟未熟等随行分别。
第七門中三性分别。
惡人不善。
中人無記。
餘五是善。
小智大智就解分别。
現未随緣就行分别。
根熟現調。
未熟當調。
不定根者随緣而轉現未不定故曰随緣。
得緣如是如是回向顯前随緣。
若得現緣向現調伏。
若得後緣向未調伏。
故曰如是如是回向。
第八門中。
八衆總舉。
刹利乃至婆羅門者列其八名。
婆羅門者是外國語。
此幡名梵。
初禅已上乃至非想同名為梵。
今名彼梵為婆羅門。
不名人中婆羅門種為婆羅門。
雲何為八。
如長阿含說。
一刹利衆。
二婆羅門衆。
三居士衆。
四沙門衆。
五四天王衆。
方忉利天衆。
七者魔衆。
八者梵衆。
故言刹利至婆羅門。
第九門中。
如來聲聞菩薩調伏藉緣不同。
難調易調根性不同。
軟語呵責受化不同。
遠調近調熟時不同。
第十門中。
前五欲界。
初四生陰。
後一中陰。
後五在于色無色界。
色與無色形相分别。
四禅有色。
四空無色。
想無想等就心分别。
四禅地中除無想天四空地中下三空處名為有想。
第四禅中無想天處名為無想。
第四空處名為非想非非想也。
是五十下釋已總結。
下對生界以辨不同。
生界調伏有何差者。
問以起發。
上辨調伏就生以說。
相濫前生故為斯問。
下釋顯異。
生界不分種性處者辨生異調。
調伏性處辨調異生。
下言如是彼彼處轉。
辨明菩薩随性異知根性不同名彼彼處。
菩薩随知故名為轉。
調伏方便如前說者。
成熟品中具明二十七種方便。
今指彼也。
又彼文中九品分别二十七種。
故今說言彼亦無量種分别也。
上來第三随名廣釋。
自下第四明其次第。
如是次第說五無量何以故者。
徴問起發。
蓋乃依于外國人語。
若順此方應言何故如是次第說五無量。
下釋可知。
是故說五生一切者。
第五總結。
次下兩門自利之智。
列名指前。
相顯可知。
自下第五自利利他所成行益于中四門。
初一是其利他所成。
後三是其自利所成。
就利他中。
言有五事為生說法得大果者。
總以标舉。
此乃令生得五大果。
非是自得。
次别顯之。
五中前四出世福利。
後一世間。
就出世中。
初二小乘。
言法眼者。
斷除見惑得見解也。
見四谛法故雲法眼。
得漏盡者。
斷除修惑得無學果。
後二大乘。
言發心者發解行心。
言得第一菩薩忍者。
謂得出世真實忍也。
忍中最勝故雲第一。
是名下結。
就自利中。
初門明甚所成高大。
第二明其所成寬廣。
第三明其所成具足。
就初門中。
雲何大乘問以起發。
下釋有三。
一舉七數。
二列名辨相。
前六是因。
第七是果。
就因六中。
初一是法。
後五是行。
行中心大及與解大。
此二地前。
淨心大者在于初地。
衆具大者二地已上。
言時大者八地已去。
三分因果。
第二門中。
初有八法攝摩诃衍。
總以标舉。
菩薩藏說就教已定。
下别顯之。
八中前三在于世間。
後五出世。
信以為一。
在于種性解行位中。
信菩薩藏顯示實義諸佛菩薩不思力者。
具作八事。
今略舉二以明信也。
聞慧為二。
思慧思惟以為第三。
此聞與思偏在解行。
依聞思慧得淨心者。
始入初地見谛心也。
通前為四。
得淨方便入修慧行者。
初地窮滿修道心也。
通前為五。
依下住品二地已上乃至七地名修慧廣。
今此略無。
以此通前合以為六。
修慧果成在八地上。
以此通前合以為七。
畢竟出離在如來地。
通前為八。
如是學無上菩提。
總以結之。
前七所學。
後一所得。
第三門中文别有三。
一明所成位分具足。
二此十下明此十種備攝周盡。
三當知下舉失顯得令人修學。
就初段中。
學得菩提略說十種。
總以标舉。
次列十名。
下廣辨釋。
初言種性未得淨心對後以别。
得淨有二。
一者觀得在于解行。
二者證得初地已上。
種性位中未同彼得故雲未得。
發心學修名為入者。
解行位中名為發心。
初地已上名為修學。
此等同能趣入法性故通名入。
解行觀入。
地上證入。
下就入中分淨未淨。
未入淨心名未淨者。
謂解行也。
入淨心地名為淨者。
初地已上乃至十地同名淨心。
證入彼地斯名為淨。
下就淨中分熟未熟。
初至九地未入第十畢竟地故名為未熟。
十地名熟。
下就熟中分定未定。
初入十地未善安住名為未定。
安住已後說名為定。
下就定中分出一生後身之别。
彌勒之流名為一生成佛之身。
未得道前名為後身。
如是下結。
上來第一廣辨所成。
下明此十備攝周盡。
初言此十所學而學。
總明此十備攝周盡。
下别顯之。
更無所學所學法盡。
如學已下而學行盡。
如學而學更無菩薩學人盡也。
如學而學得一切名學行盡也。
學行盡故德名無邊。
舉名以顯行德盡也。
得一切名總以标舉。
下别顯之。
謂菩薩等實德之名。
如是十方無量因緣自想施設。
化德名也。
學行備故能于十方随物現化。
自想施設種種異名。
當知已下舉失顯得。
相顯可知。
次法方便處相品第一者。
上來第一依法起學判為初持。
自下明其修義差别判為次持。
故雲次法。
法為行本名方便處。
亦可此是因分行修簡異果分名方便處。
十法之中前十八品廣釋持義。
今此解相故雲相品。
此次持中品别有四。
此品建首故雲第一。
文中五相入菩薩數。
總舉以歎。
次列五名。
初一是起化心。
第二愛語正授以法。
第三勇猛是常化心。
後二能以财法饒益。
下廣辨釋。
釋中一一五門分别。
此五各五。
牒以舉數。
性等列名。
言自性者明前五種行體性也。
言境界者明前五行所依之法。
果者明前五行所成之德。
言次第者明前五行因起次第。
言攝受者以前五行對上六度共相收攝。
下廣釋之。
先明自性哀性。
有二牒以舉數。
至心具足列其二名。
下釋可知。
愛語自性牒第二門。
先語安慰如前說者。
前四攝品中一切愛語有其二種。
一随世間語。
所謂慰問咒願贊歎。
二正說法語。
謂說一切德相應法。
今指彼也。
四攝品中明此造緣修起之相。
故名一切。
今此取為愛語行體故雲自性。
勇性可知。
惠施性中。
勝妙施者财物勝也。
無煩惱者離谄慢等煩惱心也。
說義自性相顯可知。
次明境界。
哀境有五牒以舉數。
次列五名。
下廣辨釋。
釋初門中。
乃至一切苦受續者。
謂人天中苦受相續。
舉初地獄越于鬼畜故言乃至。
是名下結。
第二門中。
雖不受苦簡别初門。
而多作惡所謂十二惡律儀者。
正辨其相。
十二律儀如雜心說。
所謂屠羊養豬養雞捕魚捕鳥獵師作賊魁會守獄咒龍屠犬及與伺獵。
是為十二。
涅槃經中宣說十六。
牛羊豬雞為利故養肥已轉賣。
即以為四。
于此四種買已屠殺複以為四。
通前為八。
捕魚捕鳥獵師劫賊。
通前十二。
魁會兩舌獄卒咒龍通前十六。
此等皆是無作之惡相續常生故曰律儀。
是名下結。
第三門中雖不受苦造諸惡行簡别前二。
而着五欲歌舞戲等正辨其相。
第四門中雖不受苦造諸惡行樂着五欲簡異前三。
邪見求脫正辨其相。
是名下結。
第五門中依法出家辨定其人。
不受諸苦乃至邪趣簡異前四。
而具已下正辨其相。
而具煩惱是外凡夫。
或不具者内凡已上。
謂正方便真實凡夫者是内凡夫。
能與出世為方便故名正方便以對外凡虛妄凡故名内凡夫以為真實。
及諸學人謂須陀等。
是名下結。
于此境下總以結之。
愛語境中。
有五舉數。
次列其名。
言正語者不妄語也。
正喜語者不惡口也。
正饒益者不兩舌也。
正如法者不绮語也。
方便說者。
以前四種與生說法。
如前說者。
前四攝品自性語中以其可喜真實如法饒益語與衆生語。
今指彼也。
然上直明語之自體故說此等以為自性。
今此為起愛語行心故說此等以為境界。
于此下結。
勇境有五牒以舉數。
如前菩提分品說有五。
一種種苦能速除滅。
二惡行衆生為之受苦。
三伏異論。
四随順說法。
五演說妙法能令衆生受菩薩戒。
故今指彼以顯此也。
于此下結。
施境有五牒以舉數。
下别顯之。
不分别者于田平等。
言歡喜者施心無悔。
所言頓者于财無陰。
下有兩句施行清淨。
不染污者離谄慢等。
言無依者不求名利果報等也。
如施品說指前顯此。
于此下結。
說境有五牒以舉數。
下别顯之。
五中前三是法無礙。
第一善知修多羅藏。
如來所說修多羅者正舉教體。
深空相應明合真谛。
緣起随順明快世谛。
二知毗尼。
三知毗昙。
第四門中。
于深法義想分别者是義無礙。
第五是辭樂說無礙。
于一切法種種言辭是辭無礙。
種種分别樂說無礙。
于此下結。
次明果報。
哀愍果中文别有三。
初至不厭明習哀愍。
菩薩哀愍于生習慈始心憐愍。
言利益者依前慈心欲與利樂。
言親厚者與樂心深。
方便不厭常益不息。
二多住下明行成就能益自他。
多住無罪現樂法者是其自益。
攝取衆生是其益他。
三如世尊下明由行成能攝報果。
身常不被刀杖害者。
以慈他故物不害己。
此應廣者。
如經中說修慈福利有十一種。
卧安覺安。
天護人愛。
不毒不兵。
水火不衰。
眠無惡夢。
死生梵天。
在所得利廣說如是。
是名下結。
愛語果中文亦有三。
一修愛語。
二已此下修己行成能益自他。
三未來下行成得果。
是名下結勇猛果中文亦有三。
一修勇猛離怠心喜修善勇猛受戒不犯離過勇猛。
二以堪忍下修已行成能益自他。
三于未來下行成得果。
是名下結。
惠施說法。
此之二果指前力品。
次第可知。
下次明攝菩薩五相六波羅蜜并舉兩門。
此六波羅蜜何相攝者牒前六度問五攝也。
哀攝禅者。
哀愍即是慈悲無量。
慈悲是禅。
故禅攝也。
言愛語相攝屍羅者。
離口四過戒分攝故。
攝般若者。
愛語說法依慧起故。
言勇猛相攝羼提者。
由勇猛心能安忍也。
攝精進者。
由勇猛心能修善也。
攝般若者。
由勇猛心入深義也。
惠施攝檀義在可知。
說攝禅者依禅說故。
攝般若者依惠說故。
是名五相五種分别。
總以結之。
地持義記卷第四 沙門善意抄寫受持流通末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