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義疏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
即自來問。
何勞待汝問也。
是故彌勒即釋曰。
四衆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此光明。
瞻我者。
欲令問。
瞻仁者。
欲為答。
既有此意。
豈得不問。
甯言大衆無疑也。
二者若大衆實有疑者。
今佛神通現瑞。
必有深意。
我那得答。
宜待如來出定。
乃可問也。
故彌勒即釋曰。
如來出定。
不知何時出。
若今不即答。
大衆疑彌深。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三者如來神通現瑞。
理實難明。
然猶欲答者。
汝即既是補處。
亦應共量為答。
何但使我答也。
故彌勒即釋曰。
我那得知。
但懷者。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為衆說耶。
為當授記耶。
我意唯爾。
文殊即難。
若爾即應。
以此可答。
何勞使我答也。
故彌勒亦釋曰。
示諸佛土。
衆寶嚴清。
及見諸佛。
此非少緣。
必有大意。
那何以我猶預之懷而答也。
此伏難。
是光宅法師傳謝寺次法師。
次法師又傳江北招法師。
既是名匠所傳。
後生學士。
宜實尊奉。
從是時文殊以下。
别序中第五文殊答問序。
就中初開為二。
第一從初訖四十三行偈。
正答其問第二從諸人今當知以下。
有二行偈。
開獎物心結答。
就第一正答中有二。
第一舉長行答。
第二以偈重答。
就第一長行答中。
亦開為四。
第一從初訖演大法義。
仿佛而答。
言文殊若論其本。
既是已登正覺之大聖也。
但從一化之宜。
現為弟子。
則不宜卒明如來現瑞深意。
所以一往。
茍用仿佛思惟而答也。
第二從諸善男子以下。
訖故現斯瑞。
略引曾見。
少分明答。
第三從諸善男子如過去以下。
訖求名菩薩汝身是也。
廣舉曾見。
分明适答。
第四從今見此瑞與本無異以下。
竟長行。
會證古今舉實結答。
就第一仿佛答中。
即有五句。
一句欲說大法。
謂今日法花經。
于昔日為大也。
二句雨大法雨者。
雨亦譬法花經。
雨潤萬物。
令長成實。
此經亦能潤萬善。
以為一因。
令長法身一果。
故以為譬。
三句吹大法喙。
亦譬此經。
外國人将欲改令吹喙而制。
此經亦能改昔日三因三果故為譬。
四句擊大法鼓。
亦譬此經。
鼓是導軍。
伐滅怨賊。
此經亦能滅煩惱賊故為譬。
五句演大法義。
大法義謂今日一因一果義。
從諸善男子以下。
第二略舉曾見。
少分明答。
就中亦有二。
第一正舉曾見。
第二從是故當知以下證今。
尋文可見。
從諸善男子以下第三廣舉曾見。
分明适答。
就中亦開為二。
第一從初訖欲知此光所為因緣。
明今已見事。
與曾見事同。
第二從時有菩薩名曰妙光以下。
今當将見事。
與曾見事應同。
就第一今已見事與曾見事同。
又開為三。
第一據最始一佛。
明二事同。
第二從次複有佛名日月燈明以下。
列二萬佛。
第三從其最後佛以下。
據最後一佛。
明五事同。
就第一據最始一佛明二事同亦有二。
第一先出能說二事佛。
從演說正法以下。
正明所說二事同。
言過去佛有二事。
今釋迦亦有二事也。
二事者。
一三善同。
二三乘教同。
三善者初善中善後善。
初善謂序說。
中善謂正說。
後善謂流通說。
言如來所說經。
序正流通皆善。
故雲初善中善後善也。
從其義深遠以下。
贊歎三善。
其義深遠者。
謂文下之理。
其語巧妙者。
理上之文。
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者。
雙結皆爾也。
從為求聲聞者以下。
第二明三乘教同可見。
從次複有佛以下。
第二列諸佛同可見從其最後佛以下。
第三據最後佛。
明五事同。
五事即為五重。
一有子義同。
言今釋迦亦有羅睺羅。
二出家義同。
今羅睺羅亦出家。
從是諸王子以下是。
三現此方五事義同。
今釋迦亦現此方五瑞也。
從是時日月燈明佛以下是。
四現他方七事義同。
今釋迦亦現他方七事瑞也。
從爾時如來以下是。
五明疑衆同釋迦亦有疑衆也。
從彌勒當知以下是。
然上諸佛中。
唯明二事同。
此明五事同。
但互舉出之。
無異意也。
從時有菩薩名曰妙光以下。
廣舉曾見。
分明适答中。
第二明今當将見事與曾見事應同。
就中明七事應同。
故自為七重。
第一明因說經人義應同。
言日月燈明佛。
因妙光菩薩說法華。
今釋迦亦應有因說經人。
第二從名妙法蓮華以下。
明所說經名義應同。
今亦應有法花經。
第三從六十少劫以下。
明劫數義應同。
今說法花。
亦應有六十少。
第四從日月燈明佛于六十少劫以下。
明唱滅義應同。
今釋迦亦應有唱滅。
第五從時有菩薩名曰德藏以下。
明授記義應同。
曾日月燈明佛。
記德藏菩薩補處。
今釋迦亦應記作補處人。
第六佛授記已以下。
入滅度義應同。
今釋迦亦應滅度也。
第七從佛滅度後以下。
明因人流通義應問。
曾日月燈明佛。
所說法花經。
使妙光流通。
今釋迦亦應有使流通人。
即使藥王菩薩令流通也。
前六不開。
但就第七因人流通義應同有三。
第一正明流通義應同。
第二從日月燈明佛有八子以下。
因歎流通人釋物疑。
第三彌勒當知以下會通古今。
第一可見。
就第二因歎釋疑中有二。
第一先舉八王子。
歎妙光道高。
仍揚文殊宜答。
第二從八百弟子以下。
舉八百弟子。
歎妙光德廣。
仍抑彌勒宜問。
釋疑者。
大衆疑。
今彌勒既是補處。
文殊未記。
然則文殊應問彌勒。
何故彌勒更問文殊耶。
所以舉八王子。
揚文殊宜答曰。
燃燈佛。
于八子中。
第八子。
則是釋迦本師。
今文殊。
已于八子佛及釋迦作師來久。
必其見聞。
甯有邊量。
然則文殊宜答明矣。
次舉八百弟子。
抑彌勒宜問曰。
今彌勒。
既不入八子。
且八百弟子中。
猶為下品人。
豈得不問文殊。
然則彌勒應問明矣。
就中以三幡問答作料簡。
一者問曰今釋迦佛時。
彌勒發問。
文殊為答。
以此為例。
燈明佛時。
亦應有問答之人。
何故此不顯耶。
釋曰。
燈明佛時應答問者。
必是妙光。
妙光文殊今自會通。
而德藏與彌勒。
不得會通。
故此不顯彼時問答者也。
猶不明去。
何者。
今所謂應同者。
豈言昔日八子即今羅睺哉。
是乃雖複名體各異。
唯取其義相似。
故謂之應同也。
甯言不得會通故不顯也。
是故今世師雲。
有兩損故不明也。
何者。
若此顯彼時問答者。
則今文殊彌勒但述前人。
然則于文殊一無自能答之譽。
為彌勒亦無自能問之功。
有此妨故不顯也。
猶不清去。
何者。
但為文殊猶複可然。
而彌勒發問。
既在文殊未明此傳之前。
故為彌勒一無可慊。
而未聞窮釋。
但私懷者。
今為彌勒雖無可慊。
為文殊有妨。
猶不欲顯彼時答問。
然則發問亦無可顯。
又若此猶顯彼時發問。
必大衆疑。
今此彌勒或曾已聞此傳。
但故詳而問耶。
有此妨二皆不顯也。
二者問曰。
燈明佛時。
背補處德藏。
唯對妙光。
而說法花。
今釋迦。
背文殊。
對補處彌勒及身子。
為說法花。
然則那得言因說經人義應同。
又燈明佛時。
對妙光而說。
即使妙光流通。
今釋迦時。
對彌勒及身子而說。
别使藥王流通。
然則那得言因人流通義應同。
釋曰。
今所謂應同者。
非言名體即一故應同。
唯取其所因義相似故雲應同。
則如上言昔日八子豈今羅睺羅哉也。
三者問曰。
燈明佛時。
先說法華。
說已唱滅。
然後授記德藏。
今釋迦佛。
先記彌勒。
記已為說法花。
說已唱滅。
此二相違何也。
釋曰。
此意難知。
或從為化所宜。
二皆必有所由。
非虛設也。
從今見此瑞以下。
答問中第四會證古今。
舉實結答。
即有二。
一今見此瑞與本無異者。
結今已見事與曾見事同。
二從是故以下。
結今當将見事與曾見事應同。
從爾時文殊以下。
第二以偈重答。
上長行中初有四。
第一仿佛思惟為答。
第二略舉曾見少分明答。
第三廣舉曾見分明适答。
第四會證古今舉實結答。
今不頌第一第二。
但頌第三第四。
從我念過去以下。
訖妙光法師者今即我身是。
舉四十一行偈。
頌第三廣舉曾見分明适答。
從我見燈明佛以下二行偈。
頌第四舉實結答。
上第三分明适答中複有二。
第一今已見事與曾見事同。
第二今當将見事與曾見事應同。
今皆頌之。
從初訖是事何因緣十八行半偈。
頌第一今已見事與曾見事同從天人所奉尊以下二十二行半偈。
頌第二今當将見事與曾見事應同。
上第一已見事同中已有三。
第一據最初一佛明二事同。
第二列二萬佛。
第三據最後一佛明五事同。
今但頌第一第三。
略不頌第二列二萬佛。
今初二行偈。
頌第一據最初一佛明二事同。
從佛未出家時以下十六行半偈。
頌據最後一佛明五事同。
上第三明五事同中。
即有五事。
皆頌之。
初二句頌有子義同。
次二句頌出家義同。
從時佛說大乘以下三行半。
頌此方五事同。
從佛放眉間光以下十行半偈。
頌他方七事同。
從爾時四部衆以下一行半偈。
頌疑衆同。
從天人所奉尊以下二十二行半偈。
頌上第二今當将見事與曾見事應同。
上中已有七事應同。
一因說經人義應同。
二經名應同。
三劫數應同。
四唱滅應同。
五授記應同。
六滅度應同。
七因流通義應同。
今皆頌之。
初二行半偈。
頌因說經人義應同。
說是法花經一句。
頌經名義應同。
從滿六十少劫以下一行一句偈。
頌劫數義應同。
從佛說是法花以下四行偈。
頌唱滅義應同。
從聖主法之王以下二行半偈。
授記義應同。
從佛此夜滅度以下二行偈。
頌正滅度義應同。
從是妙光法師以下十行。
頌因人流通義應同。
前三不開。
但就第四唱滅應同中四行分為三。
二行偈。
正唱滅。
次一行偈。
勸修善。
次一行偈。
明時衆聞唱滅愁悲。
第五授記。
第六正滅。
亦不開。
上第七因人流通義應同中已有三。
第一正明流通義應同。
第二因歎釋疑。
第三會通古今。
今皆頌之。
初一行偈。
頌第一正明流通義應同。
從是諸八王子以下八行偈。
頌第二釋疑。
從彼佛滅度後以下一行偈。
頌第三會通古今。
上第二釋疑中已有二。
一因歎舉八王子。
揚文殊宜答。
二舉八百弟子。
抑彌勒宜問。
今皆頌之。
初三行偈。
頌文殊宜答。
從是妙光法師以下五行偈。
頌彌勒宜問。
從我見燈明佛以下二行偈。
頌上第四會證古今舉實結答。
實相義。
謂。
今日一因一果義也。
此中文本義。
超文煩釋。
而今随有宜釋而已。
從諸人今當知以下。
答問中之第二。
開将物情結答。
即有二。
初一行明善事應來。
謂顯一。
後一行。
惡事應去。
謂所疑也。
便品第二。
從此品以下。
訖分别功德品。
如是諸人等于是無有疑。
凡舉十四品半經文。
是經中第二正說。
此品明昔日有三。
既是方便。
非是實說。
從其所說受名。
故雲方便品。
然今此品。
并說昔三即是方便。
今一為實。
則應言方便實相品。
何意偏舉方便為品目者。
凡制品目。
是出經者意。
非如來語。
然所以出經者。
偏舉方便。
為品目者。
一乘教。
但昔日不顯。
本來即是實說。
今亦自一。
更無所改。
但三乘教。
昔日不名方便。
稱為實說。
但今至此方顯非實。
故雲方便品。
而若具為目。
亦應言方便實相品。
但略而不存也。
就此正說。
大開為二。
第一從此品以下。
訖安樂行品。
凡舉十二品。
明因一義。
第二從從地踴出品以下。
訖入分别功德品。
如是諸人等于是無有疑。
凡有二品半經文。
明果義長遠之相。
就第一明因義。
又開為四。
第一從初訖衆生處處着引之令得出偈以來。
略開三顯一。
動執生疑。
第二從爾時會中有諸聲聞以下。
訖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
名大衆懷疑緻請。
第三從佛語舍利佛以下。
訖學無學人授記品。
凡有七品半經文廣開三顯一。
斷疑生信。
第四從法師品以下。
訖安樂行品。
凡舉四品。
别流通因義。
此四來意者。
夫如來明此法花之大意者。
但欲遣昔日三因三果。
令得今日一因一果也。
然衆生神闇根鈍。
不可卒然顯說。
是以于開三。
一往但略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于顯一亦略言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第一略說來意爾也。
動執生疑者。
衆生聞昔日有三。
執以為實。
而今聞既是方便。
則動其執。
若爾是應非實。
又聞要當說真實則生疑。
何物謂之真實。
故雲動執生疑。
第二懷疑緻請來者。
衆生夢聞略說則執動疑生。
執心既動。
理有可除之義。
疑心既生。
可有得解之美。
即不可不請。
第二懷疑緻請來意爾也。
第三廣開來者。
如來深旨。
唯在于廣不在于略。
衆請既緻。
複有何待所以。
則舉法說。
譬喻。
宿世因緣。
廣開三顯一。
以決衆疑。
令知實理。
第三廣開來意爾也。
略廣二說既竟。
因義自圓。
宜明流通。
故第四勸别流通因義。
就第一略說。
初開為二。
第一從初訖唯我知此相十方佛亦然。
将欲略開。
先歎諸佛權實二智。
第二從舍利佛當知以下。
有三行半偈。
正出略開所以。
先歎諸佛二智者。
昔日三因三果。
則是權智之能。
今日一因一果。
則是實智之能。
然則二智是能。
三一為所。
将欲明其所。
故先歎其能。
曰此二智。
極深微妙。
故能為如是三一也。
且欲令大衆生疑緻請。
世尊何意。
殷勤稱歎二智。
欲聞深旨。
而若辨二智名義。
權智亦言方便智。
實智亦言智慧。
方便者。
善巧為義。
此即當體受名。
何則此聖智。
自有善巧之能。
故言方便。
權者。
假暫為義。
此是從境立名。
何則亦是聖智。
能照權假之境。
故雲權智。
智慧者。
鑒照為義。
此即當體受名。
何則此聖智。
自有鑒照萬機之能。
故言智慧。
實者。
審實為義。
此亦從境得名。
何則此聖智。
能照審實之境。
故言實智。
然此四智。
若通作論。
終日竟夜。
即一聖智。
更無别體。
但從境逐義。
故有此四别也。
就五時教。
辨此權實二智。
皆各不同。
初教。
若照四谛十二因緣為實智。
照假實陰入界等為權智。
第二波若教。
若照真谛為實智。
照俗谛為權智。
第三維摩教。
知病識藥為實智。
能變藥病相宜為權智。
第五涅槃教。
若照佛果常住為實智。
照金剛以還苦無常為權智。
今此法花教。
若照四一境為實智。
照三三境為權智。
四一境者。
一人以一機感一教令說一理。
如來以一教應一機明一理化一人。
三三境者。
三人以三機感三教。
如來以三教應三機化三人。
問曰。
權實二智。
辨其為用。
今昔有别者。
則此二智。
智體雖一。
但其智用。
便有興廢耶。
釋曰。
但約物為論。
故似有興廢。
而佛智不随
即自來問。
何勞待汝問也。
是故彌勒即釋曰。
四衆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此光明。
瞻我者。
欲令問。
瞻仁者。
欲為答。
既有此意。
豈得不問。
甯言大衆無疑也。
二者若大衆實有疑者。
今佛神通現瑞。
必有深意。
我那得答。
宜待如來出定。
乃可問也。
故彌勒即釋曰。
如來出定。
不知何時出。
若今不即答。
大衆疑彌深。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三者如來神通現瑞。
理實難明。
然猶欲答者。
汝即既是補處。
亦應共量為答。
何但使我答也。
故彌勒即釋曰。
我那得知。
但懷者。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為衆說耶。
為當授記耶。
我意唯爾。
文殊即難。
若爾即應。
以此可答。
何勞使我答也。
故彌勒亦釋曰。
示諸佛土。
衆寶嚴清。
及見諸佛。
此非少緣。
必有大意。
那何以我猶預之懷而答也。
此伏難。
是光宅法師傳謝寺次法師。
次法師又傳江北招法師。
既是名匠所傳。
後生學士。
宜實尊奉。
從是時文殊以下。
别序中第五文殊答問序。
就中初開為二。
第一從初訖四十三行偈。
正答其問第二從諸人今當知以下。
有二行偈。
開獎物心結答。
就第一正答中有二。
第一舉長行答。
第二以偈重答。
就第一長行答中。
亦開為四。
第一從初訖演大法義。
仿佛而答。
言文殊若論其本。
既是已登正覺之大聖也。
但從一化之宜。
現為弟子。
則不宜卒明如來現瑞深意。
所以一往。
茍用仿佛思惟而答也。
第二從諸善男子以下。
訖故現斯瑞。
略引曾見。
少分明答。
第三從諸善男子如過去以下。
訖求名菩薩汝身是也。
廣舉曾見。
分明适答。
第四從今見此瑞與本無異以下。
竟長行。
會證古今舉實結答。
就第一仿佛答中。
即有五句。
一句欲說大法。
謂今日法花經。
于昔日為大也。
二句雨大法雨者。
雨亦譬法花經。
雨潤萬物。
令長成實。
此經亦能潤萬善。
以為一因。
令長法身一果。
故以為譬。
三句吹大法喙。
亦譬此經。
外國人将欲改令吹喙而制。
此經亦能改昔日三因三果故為譬。
四句擊大法鼓。
亦譬此經。
鼓是導軍。
伐滅怨賊。
此經亦能滅煩惱賊故為譬。
五句演大法義。
大法義謂今日一因一果義。
從諸善男子以下。
第二略舉曾見。
少分明答。
就中亦有二。
第一正舉曾見。
第二從是故當知以下證今。
尋文可見。
從諸善男子以下第三廣舉曾見。
分明适答。
就中亦開為二。
第一從初訖欲知此光所為因緣。
明今已見事。
與曾見事同。
第二從時有菩薩名曰妙光以下。
今當将見事。
與曾見事應同。
就第一今已見事與曾見事同。
又開為三。
第一據最始一佛。
明二事同。
第二從次複有佛名日月燈明以下。
列二萬佛。
第三從其最後佛以下。
據最後一佛。
明五事同。
就第一據最始一佛明二事同亦有二。
第一先出能說二事佛。
從演說正法以下。
正明所說二事同。
言過去佛有二事。
今釋迦亦有二事也。
二事者。
一三善同。
二三乘教同。
三善者初善中善後善。
初善謂序說。
中善謂正說。
後善謂流通說。
言如來所說經。
序正流通皆善。
故雲初善中善後善也。
從其義深遠以下。
贊歎三善。
其義深遠者。
謂文下之理。
其語巧妙者。
理上之文。
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者。
雙結皆爾也。
從為求聲聞者以下。
第二明三乘教同可見。
從次複有佛以下。
第二列諸佛同可見從其最後佛以下。
第三據最後佛。
明五事同。
五事即為五重。
一有子義同。
言今釋迦亦有羅睺羅。
二出家義同。
今羅睺羅亦出家。
從是諸王子以下是。
三現此方五事義同。
今釋迦亦現此方五瑞也。
從是時日月燈明佛以下是。
四現他方七事義同。
今釋迦亦現他方七事瑞也。
從爾時如來以下是。
五明疑衆同釋迦亦有疑衆也。
從彌勒當知以下是。
然上諸佛中。
唯明二事同。
此明五事同。
但互舉出之。
無異意也。
從時有菩薩名曰妙光以下。
廣舉曾見。
分明适答中。
第二明今當将見事與曾見事應同。
就中明七事應同。
故自為七重。
第一明因說經人義應同。
言日月燈明佛。
因妙光菩薩說法華。
今釋迦亦應有因說經人。
第二從名妙法蓮華以下。
明所說經名義應同。
今亦應有法花經。
第三從六十少劫以下。
明劫數義應同。
今說法花。
亦應有六十少。
第四從日月燈明佛于六十少劫以下。
明唱滅義應同。
今釋迦亦應有唱滅。
第五從時有菩薩名曰德藏以下。
明授記義應同。
曾日月燈明佛。
記德藏菩薩補處。
今釋迦亦應記作補處人。
第六佛授記已以下。
入滅度義應同。
今釋迦亦應滅度也。
第七從佛滅度後以下。
明因人流通義應問。
曾日月燈明佛。
所說法花經。
使妙光流通。
今釋迦亦應有使流通人。
即使藥王菩薩令流通也。
前六不開。
但就第七因人流通義應同有三。
第一正明流通義應同。
第二從日月燈明佛有八子以下。
因歎流通人釋物疑。
第三彌勒當知以下會通古今。
第一可見。
就第二因歎釋疑中有二。
第一先舉八王子。
歎妙光道高。
仍揚文殊宜答。
第二從八百弟子以下。
舉八百弟子。
歎妙光德廣。
仍抑彌勒宜問。
釋疑者。
大衆疑。
今彌勒既是補處。
文殊未記。
然則文殊應問彌勒。
何故彌勒更問文殊耶。
所以舉八王子。
揚文殊宜答曰。
燃燈佛。
于八子中。
第八子。
則是釋迦本師。
今文殊。
已于八子佛及釋迦作師來久。
必其見聞。
甯有邊量。
然則文殊宜答明矣。
次舉八百弟子。
抑彌勒宜問曰。
今彌勒。
既不入八子。
且八百弟子中。
猶為下品人。
豈得不問文殊。
然則彌勒應問明矣。
就中以三幡問答作料簡。
一者問曰今釋迦佛時。
彌勒發問。
文殊為答。
以此為例。
燈明佛時。
亦應有問答之人。
何故此不顯耶。
釋曰。
燈明佛時應答問者。
必是妙光。
妙光文殊今自會通。
而德藏與彌勒。
不得會通。
故此不顯彼時問答者也。
猶不明去。
何者。
今所謂應同者。
豈言昔日八子即今羅睺哉。
是乃雖複名體各異。
唯取其義相似。
故謂之應同也。
甯言不得會通故不顯也。
是故今世師雲。
有兩損故不明也。
何者。
若此顯彼時問答者。
則今文殊彌勒但述前人。
然則于文殊一無自能答之譽。
為彌勒亦無自能問之功。
有此妨故不顯也。
猶不清去。
何者。
但為文殊猶複可然。
而彌勒發問。
既在文殊未明此傳之前。
故為彌勒一無可慊。
而未聞窮釋。
但私懷者。
今為彌勒雖無可慊。
為文殊有妨。
猶不欲顯彼時答問。
然則發問亦無可顯。
又若此猶顯彼時發問。
必大衆疑。
今此彌勒或曾已聞此傳。
但故詳而問耶。
有此妨二皆不顯也。
二者問曰。
燈明佛時。
背補處德藏。
唯對妙光。
而說法花。
今釋迦。
背文殊。
對補處彌勒及身子。
為說法花。
然則那得言因說經人義應同。
又燈明佛時。
對妙光而說。
即使妙光流通。
今釋迦時。
對彌勒及身子而說。
别使藥王流通。
然則那得言因人流通義應同。
釋曰。
今所謂應同者。
非言名體即一故應同。
唯取其所因義相似故雲應同。
則如上言昔日八子豈今羅睺羅哉也。
三者問曰。
燈明佛時。
先說法華。
說已唱滅。
然後授記德藏。
今釋迦佛。
先記彌勒。
記已為說法花。
說已唱滅。
此二相違何也。
釋曰。
此意難知。
或從為化所宜。
二皆必有所由。
非虛設也。
從今見此瑞以下。
答問中第四會證古今。
舉實結答。
即有二。
一今見此瑞與本無異者。
結今已見事與曾見事同。
二從是故以下。
結今當将見事與曾見事應同。
從爾時文殊以下。
第二以偈重答。
上長行中初有四。
第一仿佛思惟為答。
第二略舉曾見少分明答。
第三廣舉曾見分明适答。
第四會證古今舉實結答。
今不頌第一第二。
但頌第三第四。
從我念過去以下。
訖妙光法師者今即我身是。
舉四十一行偈。
頌第三廣舉曾見分明适答。
從我見燈明佛以下二行偈。
頌第四舉實結答。
上第三分明适答中複有二。
第一今已見事與曾見事同。
第二今當将見事與曾見事應同。
今皆頌之。
從初訖是事何因緣十八行半偈。
頌第一今已見事與曾見事同從天人所奉尊以下二十二行半偈。
頌第二今當将見事與曾見事應同。
上第一已見事同中已有三。
第一據最初一佛明二事同。
第二列二萬佛。
第三據最後一佛明五事同。
今但頌第一第三。
略不頌第二列二萬佛。
今初二行偈。
頌第一據最初一佛明二事同。
從佛未出家時以下十六行半偈。
頌據最後一佛明五事同。
上第三明五事同中。
即有五事。
皆頌之。
初二句頌有子義同。
次二句頌出家義同。
從時佛說大乘以下三行半。
頌此方五事同。
從佛放眉間光以下十行半偈。
頌他方七事同。
從爾時四部衆以下一行半偈。
頌疑衆同。
從天人所奉尊以下二十二行半偈。
頌上第二今當将見事與曾見事應同。
上中已有七事應同。
一因說經人義應同。
二經名應同。
三劫數應同。
四唱滅應同。
五授記應同。
六滅度應同。
七因流通義應同。
今皆頌之。
初二行半偈。
頌因說經人義應同。
說是法花經一句。
頌經名義應同。
從滿六十少劫以下一行一句偈。
頌劫數義應同。
從佛說是法花以下四行偈。
頌唱滅義應同。
從聖主法之王以下二行半偈。
授記義應同。
從佛此夜滅度以下二行偈。
頌正滅度義應同。
從是妙光法師以下十行。
頌因人流通義應同。
前三不開。
但就第四唱滅應同中四行分為三。
二行偈。
正唱滅。
次一行偈。
勸修善。
次一行偈。
明時衆聞唱滅愁悲。
第五授記。
第六正滅。
亦不開。
上第七因人流通義應同中已有三。
第一正明流通義應同。
第二因歎釋疑。
第三會通古今。
今皆頌之。
初一行偈。
頌第一正明流通義應同。
從是諸八王子以下八行偈。
頌第二釋疑。
從彼佛滅度後以下一行偈。
頌第三會通古今。
上第二釋疑中已有二。
一因歎舉八王子。
揚文殊宜答。
二舉八百弟子。
抑彌勒宜問。
今皆頌之。
初三行偈。
頌文殊宜答。
從是妙光法師以下五行偈。
頌彌勒宜問。
從我見燈明佛以下二行偈。
頌上第四會證古今舉實結答。
實相義。
謂。
今日一因一果義也。
此中文本義。
超文煩釋。
而今随有宜釋而已。
從諸人今當知以下。
答問中之第二。
開将物情結答。
即有二。
初一行明善事應來。
謂顯一。
後一行。
惡事應去。
謂所疑也。
便品第二。
從此品以下。
訖分别功德品。
如是諸人等于是無有疑。
凡舉十四品半經文。
是經中第二正說。
此品明昔日有三。
既是方便。
非是實說。
從其所說受名。
故雲方便品。
然今此品。
并說昔三即是方便。
今一為實。
則應言方便實相品。
何意偏舉方便為品目者。
凡制品目。
是出經者意。
非如來語。
然所以出經者。
偏舉方便。
為品目者。
一乘教。
但昔日不顯。
本來即是實說。
今亦自一。
更無所改。
但三乘教。
昔日不名方便。
稱為實說。
但今至此方顯非實。
故雲方便品。
而若具為目。
亦應言方便實相品。
但略而不存也。
就此正說。
大開為二。
第一從此品以下。
訖安樂行品。
凡舉十二品。
明因一義。
第二從從地踴出品以下。
訖入分别功德品。
如是諸人等于是無有疑。
凡有二品半經文。
明果義長遠之相。
就第一明因義。
又開為四。
第一從初訖衆生處處着引之令得出偈以來。
略開三顯一。
動執生疑。
第二從爾時會中有諸聲聞以下。
訖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
名大衆懷疑緻請。
第三從佛語舍利佛以下。
訖學無學人授記品。
凡有七品半經文廣開三顯一。
斷疑生信。
第四從法師品以下。
訖安樂行品。
凡舉四品。
别流通因義。
此四來意者。
夫如來明此法花之大意者。
但欲遣昔日三因三果。
令得今日一因一果也。
然衆生神闇根鈍。
不可卒然顯說。
是以于開三。
一往但略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于顯一亦略言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第一略說來意爾也。
動執生疑者。
衆生聞昔日有三。
執以為實。
而今聞既是方便。
則動其執。
若爾是應非實。
又聞要當說真實則生疑。
何物謂之真實。
故雲動執生疑。
第二懷疑緻請來者。
衆生夢聞略說則執動疑生。
執心既動。
理有可除之義。
疑心既生。
可有得解之美。
即不可不請。
第二懷疑緻請來意爾也。
第三廣開來者。
如來深旨。
唯在于廣不在于略。
衆請既緻。
複有何待所以。
則舉法說。
譬喻。
宿世因緣。
廣開三顯一。
以決衆疑。
令知實理。
第三廣開來意爾也。
略廣二說既竟。
因義自圓。
宜明流通。
故第四勸别流通因義。
就第一略說。
初開為二。
第一從初訖唯我知此相十方佛亦然。
将欲略開。
先歎諸佛權實二智。
第二從舍利佛當知以下。
有三行半偈。
正出略開所以。
先歎諸佛二智者。
昔日三因三果。
則是權智之能。
今日一因一果。
則是實智之能。
然則二智是能。
三一為所。
将欲明其所。
故先歎其能。
曰此二智。
極深微妙。
故能為如是三一也。
且欲令大衆生疑緻請。
世尊何意。
殷勤稱歎二智。
欲聞深旨。
而若辨二智名義。
權智亦言方便智。
實智亦言智慧。
方便者。
善巧為義。
此即當體受名。
何則此聖智。
自有善巧之能。
故言方便。
權者。
假暫為義。
此是從境立名。
何則亦是聖智。
能照權假之境。
故雲權智。
智慧者。
鑒照為義。
此即當體受名。
何則此聖智。
自有鑒照萬機之能。
故言智慧。
實者。
審實為義。
此亦從境得名。
何則此聖智。
能照審實之境。
故言實智。
然此四智。
若通作論。
終日竟夜。
即一聖智。
更無别體。
但從境逐義。
故有此四别也。
就五時教。
辨此權實二智。
皆各不同。
初教。
若照四谛十二因緣為實智。
照假實陰入界等為權智。
第二波若教。
若照真谛為實智。
照俗谛為權智。
第三維摩教。
知病識藥為實智。
能變藥病相宜為權智。
第五涅槃教。
若照佛果常住為實智。
照金剛以還苦無常為權智。
今此法花教。
若照四一境為實智。
照三三境為權智。
四一境者。
一人以一機感一教令說一理。
如來以一教應一機明一理化一人。
三三境者。
三人以三機感三教。
如來以三教應三機化三人。
問曰。
權實二智。
辨其為用。
今昔有别者。
則此二智。
智體雖一。
但其智用。
便有興廢耶。
釋曰。
但約物為論。
故似有興廢。
而佛智不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