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義疏第一

關燈
此是(大委國上宮王私集非海彼本) 夫妙法蓮華經者。

    蓋是總取萬善合為一因之豐田。

    七百近壽轉成長遠之神藥。

    若論釋迦如來應現此土之大意者。

    将欲宜演此經教。

    修同歸之妙因。

    令得莫二之大果。

    但衆生宿殖善微。

    神闇根鈍。

    以五濁障于大機。

    六弊掩其慧眼。

    卒不可聞一乘因果之大理。

    所以如來。

    随時所宜。

    初就鹿苑。

    開三乘之别疏。

    使感各趣之近果。

    從此以來。

    雖複平說無相勸同修。

    或明中道而褒貶。

    猶明三因别果之相養育物機。

    于是衆生。

    曆年累月。

    蒙教修行。

    漸漸益解。

    至于王城始發一大乘機。

    稱會如來出世之大意。

    是以如來。

    即動萬德之嚴軀。

    開真金之妙口。

    廣明萬善同歸之理。

    使得莫二之大果。

    妙法者。

    外國雲薩達摩。

    然妙是絕粗之号。

    法即此經中所說一因一果之法也。

    言此經中所說一乘因果之法。

    超然絕于昔日三乘因果之粗故稱妙。

    蓮華者。

    外國雲分陀利。

    此物為性花實俱成。

    此經因果雙明。

    義同彼花。

    故以為譬也。

    經者。

    乃是聖教之通名。

    佛語之美号。

    然經是漢語。

    外國雲修多羅。

    經義者訓法訓常。

    聖人之教。

    雖複時移改俗。

    前主後賢不能改其是非。

    故稱常。

    為物軌側。

    故雲法。

    然諸經得名不同。

    或有單法單譬為提。

    或雙舉法譬。

    或單以人名。

    或雙舉人法。

    今此經上言妙法是舉法。

    下言蓮華是舉譬。

    雙舉法譬為提。

    故雲妙法蓮華。

    若具存外國音。

    應言薩達摩分陀利修多羅也。

    夫至聖所說。

    經無大少。

    理無豐約。

    皆以三段明義。

    一序說。

    二正說。

    三流通說。

    須此三者。

    衆生從來迷塵。

    神根不利。

    若卒聞深理。

    非但不能受行。

    更生謗心。

    恐堕惡趣。

    故第一先現殊常之相。

    令生欣仰。

    序相既陳。

    即物見聞遲受聖音。

    故第二即有正說。

    聖人說法。

    非但當時蒙益。

    遠及末代。

    同獲今利。

    故第三有流通說也。

    文處者。

    此經品凡有二十七品。

    初一序品。

    是第一序說。

    從方便品以下。

    入分别功德品。

    訖如是諸人等于是無有疑。

    凡舉十四品半經文。

    是第二正說。

    分别功德品從又阿逸陀若有衆生聞佛壽命長遠以下。

    凡有十一品半經文。

    第三流通說。

    就第一序說開為二。

    從初訖退座一面。

    名為通序。

    如是等五事。

    普貫衆經。

    故雲通序。

    從爾時世尊四衆圍娆以下盡序品。

    名為别序。

    言衆經現序不同。

    或有放光地動出大音聲而作序。

    或有獻蓋現疾作序。

    或現乞食遣書作序。

    如今此經。

    天雨四花。

    地有六種震動。

    即諸經種種各異。

    故稱别序。

    釋此通别二序。

    亦有種種。

    而今但據一家所習。

    不煩多記。

    就第一通序中。

    即有五事。

    一如是。

    二我聞。

    三一時。

    四住處。

    五同聞衆。

    雖複五事分為三。

    如是我聞二事。

    表傳述有本。

    且表異外道我自然知之過。

    一時者。

    欲表感應相稱一時而說。

    故為物有利。

    住處同聞衆二事。

    證成上我聞。

    證意至處當釋。

    如是者。

    釋有多種。

    而今但據一家所習兩物相似曰如。

    一物無非曰是。

    即謂文如理是。

    言如來既以金口八向妙音為說此經。

    而阿難以肉口一音為傳。

    然則口義雖同金肉有别。

    音義雖似。

    一八不同。

    故于文曰如。

    而所說同是一乘。

    更無異說。

    故于理曰是。

    我聞者。

    阿難自言。

    我從佛聞。

    非自作也。

    一時者。

    第二表感應相稱一時為說故為物有利。

    所以須傳也。

    第三舉住處同聞二事證成上二義者。

    雖曰我聞。

    聞必有處。

    故雲佛在王拾城耆阇崛時。

    我聞此經也。

    王舍城事。

    餘疏廣釋。

    而今不記。

    耆阇崛。

    是外國語。

    此翻靈鹫山。

    言彼山頂。

    似靈鹫鳥啄也。

    與大比丘衆以下。

    舉時同聞衆亦為證。

    言有如是人等共聞聞必非虛。

    就中有三。

    第一先列聲聞衆。

    第二列菩薩衆第三列凡夫衆。

    就第一列聲聞衆中亦有二。

    第一先列比丘衆。

    第二從摩诃波阇提以下。

    列比丘尼衆。

    就第一比丘衆中亦有二。

    第一先列有名聞衆。

    第二從複有以下。

    列無名聞衆。

    就第一列有名聞衆中自有六事。

    一與大比丘衆出類。

    二萬二千人俱唱數。

    三皆是阿羅漢定位。

    四從諸漏已盡以下歎德。

    五從其名曰以下列名。

    六從如是等以下結數。

    或雲釋疑随欲可用諸漏已盡無複煩惱者。

    歎羅漢不生德。

    煩惱為受生因。

    而煩惱盡故不生。

    逮得己利者歎應供德。

    羅漢智斷兩具。

    應受人供。

    得為己利。

    盡諸有結心得自在者。

    歎殺賊德。

    殺賊自在唯是是一時。

    而義自應有始終。

    故雲盡結而得自在也。

    第二列無名聞衆可見。

    諸比丘得名所以。

    他疏廣釋。

    而此不記。

    從摩诃波阇提以下。

    列聲聞中之第二。

    列比丘尼衆可見。

    從菩薩摩诃薩以下。

    列同聞衆中。

    第二列菩薩衆。

    就中亦有六重。

    一菩薩摩诃薩者明類。

    二八萬人俱唱數。

    三皆于阿耨三菩提定位。

    四從皆得陀羅尼以下歎德。

    五從其名以下列名。

    六從如是等以下結數。

    前三後二可見。

    但就第四歎德開為四。

    第一正歎德。

    第二從供養無量以下歎行。

    第三從以慈修身以下歎體。

    第四從名稱普聞以下歎名。

    皆得陀羅尼者。

    陀羅尼此言總持。

    樂說辨才者。

    歎四辯中之一。

    此二句歎内德。

    轉不退法輪者。

    輪義是能轉佛法。

    亦能轉衆生成佛即同世輪故雲法輪。

    釋輪義亦有廣釋。

    而今不記。

    此一句歎外化德。

    從供養以下歎行。

    供養無量百千諸佛者。

    出其行本。

    于諸佛所。

    殖衆德本者。

    正歎本行。

    此二句正歎行。

    常為諸佛之所稱歎者。

    引佛歎為證。

    言行既深妙。

    故為諸佛歎也。

    從以慈修身者。

    正歎身。

    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者歎心。

    佛慧謂真智。

    大智亦佛俗智。

    言既以慈為身。

    以佛智修心。

    則為諸衆生所依明也。

    歎名可見。

    從爾時釋提桓因以下。

    列同聞衆中。

    第三列凡夫衆。

    即有七種凡夫。

    故文自成七。

    第一列天衆。

    第二列龍衆。

    第三列緊那羅衆。

    第四列乾闼波衆。

    第五列阿修羅衆。

    第六列迦樓羅衆。

    第七列人衆。

    文次即可見。

    就第一列天衆亦有二。

    第一先列欲界諸天。

    第二從娑婆世界主以下。

    列色界諸天。

    釋提桓因者。

    欲界第二天。

    此天天上為佛大檀越。

    故先列之。

    從名月以下。

    皆是帝釋補臣等。

    從四大天王以下。

    列欲界第一天。

    從自在天以下。

    列第五化樂天。

    大自在天。

    列第六他化自在天。

    略不列第三淡摩天。

    第四兜率天。

    從娑婆以下。

    列色界天。

    梵天王者。

    初禅梵王。

    屍棄大梵者。

    二禅梵王。

    光明大梵者。

    三禅梵王。

    緊那羅。

    乾闼波。

    即是鬼神。

    皆為帝釋作樂神。

    四緊那羅為法樂。

    四乾闼波為俗樂。

    阿修羅為下善所得。

    非正鬼神。

    由其多谄曲故。

    貶之為鬼。

    迦樓羅者。

    是金翅鳥。

    從違提以下。

    第七列人衆。

    韋提是阿阇世王母。

    此中鬼神得名所以。

    及其本性。

    他疏廣釋。

    而今亦不記。

    就第二别序開為五。

    第一衆集序。

    第二從為諸菩薩說大乘經以下。

    訖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名為瑞相序。

    第三從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以下。

    訖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名為疑念序。

    第四從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以下。

    訖瞻察仁者為說何等。

    名為發問序。

    第五從是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以下訖品。

    名為答問序。

    此五重所由來者。

    夫說法之義。

    集衆應先故。

    第一有衆集。

    集衆既竟。

    宜先現瑞。

    令衆遲仰。

    然後可說。

    故第二有瑞相序。

    瑞相既見。

    則難不疑。

    故第三有疑念序。

    疑念則不問難遣。

    故第四有發問序。

    發問既來。

    理宜随答。

    故第五有答問。

    第一衆集可見。

    就第二現瑞中。

    又開為二。

    第一現瑞于此土。

    第二從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以下。

    現瑞于他土。

    就第一現瑞于此土中。

    亦開為五。

    第一明無量義經。

    第二從說此經已以下現入定。

    第三從是時天雨以下現雨花。

    第四現六種地動。

    第五明大衆睹異歡喜。

    無量義經者。

    有二解。

    一雲。

    此明無量萬善同歸成佛之義。

    故雲名無量義經。

    但與法華相異者。

    法華正言無二無三。

    會同歸一。

    此經直明萬善成佛。

    不言無二無三。

    将欲明今日一因一果之理故。

    先以此經為序也。

    二雲此經明空理。

    不可以邊量往求之義。

    故雲名無量義經。

    二皆好則好矣。

    但疑者。

    雖不言無二無三。

    既言萬善同歸成佛。

    則無異今日法華。

    然則還以法華。

    為法華作序。

    理豈其然。

    明空義者。

    法華正以萬善成佛為宗。

    亦不宜以空為序。

    今所須者。

    直言有大乘經名無量義。

    為此經作序。

    其經所說。

    此不顯。

    故不審。

    但應爾也。

    第二須入定者。

    将欲明一因一果之理。

    故先須入定。

    而如來既達三世。

    有無雙照。

    不宜方須入定。

    但欲令學地之人。

    重法尊理。

    莫以漫散為說。

    且欲令彌勒緻問。

    文殊使開。

    将說法花。

    即以為作序也。

    第三雨花者。

    有花必有實。

    欲表有善必成佛。

    第四六種動者。

    欲令有緣皆集聽說一因一果也。

    又雲。

    欲表六道有善皆得成佛。

    故現六種動。

    第五大衆歡喜者。

    見瑞即懷。

    瑞非徒現。

    必有所由。

    故内心生喜。

    從爾時放眉間光以下。

    現瑞中第二。

    現瑞于他方。

    就中開為二。

    第一為現他方事。

    先須放光。

    第二從于此世界以下。

    正出因光所現事品。

    放從眉間者。

    欲表一因一果中道也。

    但舉東者。

    舉一餘三自去故也。

    亦可。

    欲表一因一果。

    故但舉一也。

    本義雲。

    此放光應入此方。

    故此方事并光即有六事。

    而今不須。

    何者。

    夫光所照。

    不别彼此。

    所以後偈中。

    彼此皆用也。

    而以義推尋。

    放光之要應在遠物。

    且臨文推求分段之宜。

    宜入他方。

    故不須也。

    就第二正現事品中。

    即有七事。

    自為七重。

    第一見六道衆生。

    第二見諸佛。

    第三聞說法。

    第四見二乘人修行。

    第五見大乘人修行。

    第六見彼佛滅度。

    第七見供養舍利。

    此七事皆是因光得見。

    文次皆以見為别。

    可見因緣者。

    四等六度。

    莊嚴佛土之因緣也。

    信解者。

    正法之信。

    相貌者。

    謂進退諸儀。

    從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以下。

    第三疑念序。

    開為二。

    第一叙彌勒疑念。

    第二從爾時比丘以下。

    叙大衆疑念。

    就第一叙彌勒疑念中。

    凡有三念兩疑。

    今者世尊現神變相者第一念。

    以何因緣而有此瑞者第一疑。

    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以下第二疑。

    從複作是念以下第二念。

    然則唯有二念兩疑。

    終成二念一疑。

    何則第二念。

    我當問文殊之時。

    即遣第二當以問誰誰能答之疑。

    故雲終成二念一疑也。

    一雲。

    分取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

    用為作念。

    故始具三念二疑。

    二皆可去。

    但世解不同故爾。

    就第二叙大衆疑中。

    唯有一念一疑。

    是佛光明神通之相者。

    總念他方此方五七事。

    今當問誰者疑。

    上有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之疑。

    與當問文殊之念。

    此二是深故。

    大衆不及也。

    即問今所集者。

    豈唯凡夫。

    亦有聖人。

    何都不及也。

    釋曰。

    聖人亦有。

    然但一會之宜。

    宜推高明于彌勒。

    誠為補處故。

    能知可問之人。

    所以唯推彌勒而已也。

    即問。

    然則若言可問之極。

    當在于佛。

    而不問如來。

    猶問文殊。

    豈言能知可問。

    答曰。

    佛今入定。

    那得問佛。

    若待佛出定。

    出定即說法華。

    自成正說。

    無由以彌勒問佛為此經作序也。

    今問文殊。

    文殊引古證今而答。

    仍知佛出定必說法花。

    所以彌勒問文殊答。

    皆得為此經作序也。

    一雲。

    大衆亦具二念兩疑。

    但不及當問文殊之念也。

    從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以下。

    第四發問序。

    亦開為二。

    第一經家。

    叙彌勒發問之意。

    即有二意。

    一自為。

    二為大衆。

    可見。

    第二從而問文殊以下。

    正出其問。

    就中亦開為二。

    第一從初訖如天樹王其華開敷正問。

    第二從佛放一光以下。

    舉八行偈請答。

    就第一正問中亦有二。

    第一舉長行略問。

    第二舉五十四行偈廣問。

    就第一長行略問中亦有二。

    第一總問此方五事。

    第二從放大光明以下。

    亦總問他方七事。

    第二廣問中。

    亦開為二。

    第一舉初四行偈。

    廣問此方五事。

    第二從眉間光明以下。

    舉五十行偈。

    廣問他方七事。

    就第一廣問此方五事。

    中。

    即有四問。

    第一初一行偈問放光。

    第二舉一行半偈問上雨花。

    第三舉二句問地動。

    第四舉一行偈問大衆歡喜。

    略不問說法及入定。

    何則入定說法。

    如來常事。

    不宜問如來何故說法入定。

    故略而不問也。

    導師謂佛。

    從眉間光明以下。

    第二廣問他方七事。

    就中亦有二。

    第一初一行半偈。

    先問放光。

    第二從諸世界中以下四十八行半偈。

    正問因光所現事品。

    諸句皆應言何其爾也。

    就中亦開為六。

    第一初一行半偈。

    問見六趣衆生。

    次二句問見現在諸佛。

    從演說經法以下六行半偈。

    問聞諸佛說法。

    從文殊師利以下一行半偈。

    結前開後。

    從我見彼土以下三十一行半偈。

    問見大乘人修行。

    從文殊師又有菩薩以下七行偈。

    問見佛滅後起塔供養舍利。

    故大開為六也。

    但略不問見少乘人修行。

    不問意難求。

    但懷者。

    從若人遭苦以下三行偈。

    是問見三乘人修行。

    亦可得耶。

    第一第二不開。

    但就第三問見聞說法亦有二。

    第一直問聞種種說法。

    第二從若人遭苦以下。

    明所說與三乘人根性合。

    第四亦不開。

    就第五問見大乘人修行中亦有二。

    第一初一行偈。

    總問見菩薩種種修行。

    從或有行施以下三十半行偈。

    别問見菩薩種種諸行。

    釋此中文本義。

    分重解釋。

    而今但随文直釋。

    不須分重從文殊又有菩薩以下。

    第六問見彼佛滅後起塔供養舍利。

    就中亦有三。

    第一舉一行偈。

    正問見供養舍利。

    第二從又見佛子以下四行偈。

    出塔莊嚴之相第三從文殊以下二行偈釋疑。

    疑者。

    聞上莊嚴國界。

    則懷作塔。

    但為嚴國。

    非為供養舍利也。

    故釋雲。

    作塔正為供養舍利。

    而國自然嚴清。

    如天樹王也。

    本義雲。

    樹王。

    波利質多羅樹也。

    種樹本為得果。

    非為求華嚴樹。

    而花敷時。

    其樹自然好嚴。

    即因嚴塔。

    其國自然嚴清亦爾也。

    從佛放一光以下八行偈。

    正問中第二請答。

    就中亦開為二。

    第一初三行偈。

    略舉所見正請答。

    第二從四衆欣仰以下五行。

    釋文殊伏難結請。

    就第一正請答中亦有二。

    第一二行偈。

    先舉所見。

    從我等見此以下一行偈。

    正請答。

    就第二釋伏難結請中亦有二。

    第一初四行偈。

    正釋伏難。

    從文殊當知以下一行結請。

    伏難有四。

    一者文殊聞彌勒言佛子文殊願決衆疑。

    默作伏難。

    大衆若有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