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
一切梵王衆。
乃至遍三千。
索诃世界主。
并及諸眷屬。
我今皆召請。
唯願降慈悲。
哀憐同攝受。
他化自在天。
及以樂變化。
睹史多天衆。
慈氏當成佛。
夜摩諸天衆。
及三十三天。
四天王衆天。
一切諸天衆。
地水火風神。
依妙高山住。
七海三神衆。
所有諸眷屬。
滿财及五頂。
日月諸星辰。
如是諸天衆。
令世間安隐。
期等諸天神。
不樂作罪業。
敬禮鬼子母。
及最小愛兒。
龍天藥叉衆。
乾達阿蘇羅。
及以緊那羅。
莫呼洛伽等。
我以世尊力。
悉皆申召請。
據此經文。
當依此古規備供。
方能感通也。
後之高賢。
其留意焉。
護日護月 凡遇日蝕。
月蝕。
客堂預日挂牌。
(牌雲)某日某時日蝕。
(或月蝕)合院大衆師。
聞鐘聲。
齊詣大殿前護日。
(或護月)時至。
庫司向日(或月)設供。
大衆聞鐘聲雲集。
住持拈香。
維那舉香雲蓋三稱畢。
齊念。
奈摩日光遍照菩薩。
(護月。
改念月光)至光還圓。
上供。
先念心經。
次變食甘露真言等。
乃至供畢。
維那宣疏。
護日疏雲。
伏以。
此日而食。
占五紀之或乖。
畏天之威。
虞六沴之将作。
故徇民情而救護。
謹依佛力以禱禳。
由是現率衆僧。
謹發誠心。
齊誦東方琉璃世界。
日光遍照菩薩聖号。
用伸救護。
所冀日精。
速賜還光。
伏願。
五色開而黃道明。
照臨下土。
群陰消而陽德盛。
昭回于天。
(宣疏畢。
舉日光贊雲)圓光周遍。
聖德難量。
森羅海印煥天章。
沙界被恩光。
普濟冥陽。
同慶大輪王。
奈麻日宮太陽尊天菩薩(三稱。
各回護月疏雲)。
伏以。
月耀陰精而主夜。
所賴照臨。
天示咎征于下民。
於焉薄蝕。
既戒既懼。
以禱以禳。
由是率領僧衆。
謹發誠心。
齊誦東方瑠璃世界。
月光遍照菩薩聖号。
用伸救護。
所冀月華。
速賜清光。
伏願。
妖氛滅迹。
一輪現大地山河。
玉兔長生。
萬象納廣寒宮殿(宣畢舉贊)香飄桂粟寶鏡團圞。
銀河清冷衆星環。
光明照耀寬。
缺處重圓。
敬禮利人天。
奈麻月宮太陰尊天菩薩(三稱畢各回散)。
證義曰。
此報日月照臨之恩也。
所謂蝕者。
日月交會。
日為月掩則日蝕。
日月相望。
月與日亢則月蝕。
亦名薄蝕。
黑氣往迫為薄。
日月黃赤無光。
如有物逼迫之象也。
形色虧缺為蝕。
日月虧缺被侵。
如蟲食葉也。
然此薄蝕。
亦七難中之一難。
人與萬物。
皆受照臨之恩。
故須護。
護者。
乃下土凡民。
各盡誠心。
以回天象之意雲爾。
或曰。
護本界日月。
何故念東方菩薩名。
答曰。
名義相符故。
稱彼洪名。
救我日月。
且佛法無邊。
天心效順。
稱之宜矣。
結贊仍稱日宮。
月宮者。
仍從其本稱也。
若約理言。
日者。
實也。
常充實故。
以實智照真如理。
遍滅衆生一切迷暗。
令登涅盤山。
暫時不覺。
如同死人。
故須護也。
月者。
缺也。
有盈缺故。
以權智照世俗事。
遍除衆生一切煩惱。
令遊清涼海。
一念執滞。
堕坑落塹。
故須護也。
若午後護月。
不須上供。
以諸天早食。
不受午後供。
然清茶香燭。
自可供。
附中秋祀月 八月十五日。
晚粥前。
客堂挂牌。
(牌雲)是晚。
合院大衆師。
聞鐘聲。
齊詣大殿前拜月。
○黃昏二闆。
庫司於大殿前。
對月設供位。
供品唯香華清茶燈燭。
知客鳴鐘三下。
衆集。
傳爐。
住持拈香。
維那舉香雲蓋(三稱已。
舉)。
月宮太陰菩薩。
(三稱)誦藥師咒。
二十一遍。
展具。
禮月宮太陰尊天菩薩。
二十四拜。
拜畢。
起具。
舉贊。
雲開空淨。
獨露婵娟。
皎潔無瑕體自圓。
一月一周天。
普照無邊。
恩光被大千。
奈麻月宮太陰尊天菩薩。
(三稱)各回本寮。
聞鼓聲。
齊集齋堂吃普茶。
每人加月餅一個。
證義曰。
中秋。
相傳是月誕。
故舉世皆祀之。
約佛教而論。
祀月上供。
宜在上午。
蓋月類天。
諸天不受午後供也。
足以清規。
但設供位。
具花香燭水而已。
不具食物上供也。
迩來叢林。
祀月同俗。
訛謬已久。
甚至有稱禮月光遍照菩薩者。
或稱禮解脫月菩薩者。
更有上供時。
用齋佛儀者。
尤為謬悞。
愚者不識。
以訛傳訛。
諸方高明宜更正之。
或曰。
日月運行。
其德無二。
今隻祀月。
未見祀日。
何也。
答比從俗之禮。
俗不尚祀日故。
又月者。
陰幽藉其輝映。
萬彙資其清涼。
論其功。
為日之亞。
若其德。
則大有近於吾佛之道者。
靈照自如。
虧蔽不能損其光。
何其明也。
影現衆水。
大小未嘗異其照。
何其公也。
容光必照。
何其圓也。
清淨自若。
何其寂也。
入污濁而不染。
何其貞也。
循環不息其運。
何其恒也。
盈虧不爽其時。
何其信也。
光被萬象。
而無應心。
何其虛也。
映星宿而獨耀。
何其熾也。
鹹對一切目前。
何其普也。
若能因月而悟心。
則本覺自照。
障不能昏。
非之月明乎。
廣利無方。
恩冤不二。
非月之公乎。
頭頭是道。
法法全彰非月之圓乎。
處喧嚣而常靜。
非月之寂乎。
居塵穢而獨潔。
非月之貞乎。
自強不息。
非月之恒乎。
孚及豚魚。
非月之信乎。
物來順應。
非月之虛乎。
惟其近於佛道若此。
故靈鹫說法。
常以月為喻。
寒山則雲。
我心似秋月。
無物堪比倫。
嗚呼月之德。
可謂盛矣。
今中秋之交稱為月誕。
雖系俗傳。
而天高氣爽。
分外增明。
大圓鏡智。
如對目前。
於此時而專祀之。
不亦宜哉。
或又曰。
佛制比邱。
不拜天人等。
今月宮亦類諸天。
何以拜耶。
答曰。
律制。
約迹而論。
彼是俗神。
未登道果。
故不許拜。
拜則恐損彼福故制。
清規約本而論。
凡諸天神。
多聖賢應化。
今乃禮其德。
敬其護法。
故可拜。
若無德無護。
不涉于佛教者。
應遵佛制。
不拜為正。
若為名利。
而阿謏曲媚於世禮者。
則自他俱損。
不祥甚矣。
祈晴 祈晴儀軌。
具載金剛光焰止風雨經。
是佛睹說。
但此經。
唯大藏有。
世難舉行。
今且随世而行。
久雨不晴。
客堂先白方丈。
次挂牌於山門上正中。
(牌雲)祈晴。
又用黃紙牌位。
牌書 奈摩金剛光焰止風雨經。
光焰會上佛菩薩。
十七字為一蓮座。
設於某處。
須如法嚴治壇場陳設供養。
住持專心加謹。
僧衆各務整肅。
或有官員拈香。
或常住發心祈求。
皆務各竭真誠。
以期挽回天意不可虛應故事。
至期書記先付意旨。
維那知會堂司。
客堂報衆。
挂祈晴念誦牌。
如常式。
齋粥二時。
後鳴鐘。
集衆諷經。
或三日。
五日。
七日。
随時而行。
輪僧十員。
或數十員。
分作幾引。
接續諷誦。
謂之不斷輪。
必期感應。
方可滿散忏謝(凡有祈禱皆應如此)。
○(每日二時臨供回堂後聞禅堂鳴二闆。
知客鳴大鐘三下。
本壇即焚香燭。
禅堂止靜即開小靜。
内外大衆搭衣持具進壇。
住持拈香衆唱)大悲聖主。
中道神章。
圓融無礙妙難量。
結界淨壇場。
衆等宣揚。
熱惱化清涼。
奈麻清涼地菩薩(三稱畢。
随舉) 奈麻大悲觀世音菩薩。
(三稱)持大悲咒二十一遍。
念觀音聖号千聲。
(或持藥師咒四十九遍。
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千聲)旋繞念畢。
鳴引磬二下。
歸位。
向上立。
維那鳴磬。
收佛号已。
(次舉祈晴疏雲)天關久鎖不開容。
日夜滂沱鼓黑風。
為除民災求吉歲。
應時迸出一輪紅。
爰有一四天下南贍部洲。
大清國。
某省。
某府。
某縣。
某寺住持某甲。
(如有當道官員。
為請主。
當一一具名姓)是日。
至心拈香。
皈命 娑婆教主。
釋迦文佛。
光焰會上。
諸佛聖賢。
天龍八部。
司事尊神。
諸蓮座前。
恭通情旨。
仰祈垂光。
俯賜感應。
(某等)切見淫雨為戾。
物用不成。
百川橫流。
民無甯處。
蓋衆生共業所感。
唯上帝好生為德。
由是。
謹發誠心。
啟建祈晴道場。
每日衆僧。
諷誦神咒佛号。
仰叩諸聖。
祈求晴霁。
速賜感彰。
伏願。
掃迷雲於四野。
陰沴潛消。
麗杲日於中天。
容光必照。
俾五行各順其序。
而萬彙悉遂其生。
右疏。
恭請佛天洞鑒。
龍神施行。
年月日。
住持某甲等具疏。
(宣畢。
次舉贊雲)諸佛如來。
憫念衆生。
為求杲日破濃陰。
久雨得新晴。
遍地光明。
萬類樂欣欣。
奈麻光焰會上佛菩薩。
(三稱。
大衆。
齊展四拈具。
維那押磬。
舉腔。
拜)奈麻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拜)藥師瑠璃光如來。
(三拜)日光遍照。
月光遍照。
大悲觀世音。
(各三拜)南無金剛光焰止風雨經。
光焰會上
一切梵王衆。
乃至遍三千。
索诃世界主。
并及諸眷屬。
我今皆召請。
唯願降慈悲。
哀憐同攝受。
他化自在天。
及以樂變化。
睹史多天衆。
慈氏當成佛。
夜摩諸天衆。
及三十三天。
四天王衆天。
一切諸天衆。
地水火風神。
依妙高山住。
七海三神衆。
所有諸眷屬。
滿财及五頂。
日月諸星辰。
如是諸天衆。
令世間安隐。
期等諸天神。
不樂作罪業。
敬禮鬼子母。
及最小愛兒。
龍天藥叉衆。
乾達阿蘇羅。
及以緊那羅。
莫呼洛伽等。
我以世尊力。
悉皆申召請。
據此經文。
當依此古規備供。
方能感通也。
後之高賢。
其留意焉。
護日護月 凡遇日蝕。
月蝕。
客堂預日挂牌。
(牌雲)某日某時日蝕。
(或月蝕)合院大衆師。
聞鐘聲。
齊詣大殿前護日。
(或護月)時至。
庫司向日(或月)設供。
大衆聞鐘聲雲集。
住持拈香。
維那舉香雲蓋三稱畢。
齊念。
奈摩日光遍照菩薩。
(護月。
改念月光)至光還圓。
上供。
先念心經。
次變食甘露真言等。
乃至供畢。
維那宣疏。
護日疏雲。
伏以。
此日而食。
占五紀之或乖。
畏天之威。
虞六沴之将作。
故徇民情而救護。
謹依佛力以禱禳。
由是現率衆僧。
謹發誠心。
齊誦東方琉璃世界。
日光遍照菩薩聖号。
用伸救護。
所冀日精。
速賜還光。
伏願。
五色開而黃道明。
照臨下土。
群陰消而陽德盛。
昭回于天。
(宣疏畢。
舉日光贊雲)圓光周遍。
聖德難量。
森羅海印煥天章。
沙界被恩光。
普濟冥陽。
同慶大輪王。
奈麻日宮太陽尊天菩薩(三稱。
各回護月疏雲)。
伏以。
月耀陰精而主夜。
所賴照臨。
天示咎征于下民。
於焉薄蝕。
既戒既懼。
以禱以禳。
由是率領僧衆。
謹發誠心。
齊誦東方瑠璃世界。
月光遍照菩薩聖号。
用伸救護。
所冀月華。
速賜清光。
伏願。
妖氛滅迹。
一輪現大地山河。
玉兔長生。
萬象納廣寒宮殿(宣畢舉贊)香飄桂粟寶鏡團圞。
銀河清冷衆星環。
光明照耀寬。
缺處重圓。
敬禮利人天。
奈麻月宮太陰尊天菩薩(三稱畢各回散)。
證義曰。
此報日月照臨之恩也。
所謂蝕者。
日月交會。
日為月掩則日蝕。
日月相望。
月與日亢則月蝕。
亦名薄蝕。
黑氣往迫為薄。
日月黃赤無光。
如有物逼迫之象也。
形色虧缺為蝕。
日月虧缺被侵。
如蟲食葉也。
然此薄蝕。
亦七難中之一難。
人與萬物。
皆受照臨之恩。
故須護。
護者。
乃下土凡民。
各盡誠心。
以回天象之意雲爾。
或曰。
護本界日月。
何故念東方菩薩名。
答曰。
名義相符故。
稱彼洪名。
救我日月。
且佛法無邊。
天心效順。
稱之宜矣。
結贊仍稱日宮。
月宮者。
仍從其本稱也。
若約理言。
日者。
實也。
常充實故。
以實智照真如理。
遍滅衆生一切迷暗。
令登涅盤山。
暫時不覺。
如同死人。
故須護也。
月者。
缺也。
有盈缺故。
以權智照世俗事。
遍除衆生一切煩惱。
令遊清涼海。
一念執滞。
堕坑落塹。
故須護也。
若午後護月。
不須上供。
以諸天早食。
不受午後供。
然清茶香燭。
自可供。
附中秋祀月 八月十五日。
晚粥前。
客堂挂牌。
(牌雲)是晚。
合院大衆師。
聞鐘聲。
齊詣大殿前拜月。
○黃昏二闆。
庫司於大殿前。
對月設供位。
供品唯香華清茶燈燭。
知客鳴鐘三下。
衆集。
傳爐。
住持拈香。
維那舉香雲蓋(三稱已。
舉)。
月宮太陰菩薩。
(三稱)誦藥師咒。
二十一遍。
展具。
禮月宮太陰尊天菩薩。
二十四拜。
拜畢。
起具。
舉贊。
雲開空淨。
獨露婵娟。
皎潔無瑕體自圓。
一月一周天。
普照無邊。
恩光被大千。
奈麻月宮太陰尊天菩薩。
(三稱)各回本寮。
聞鼓聲。
齊集齋堂吃普茶。
每人加月餅一個。
證義曰。
中秋。
相傳是月誕。
故舉世皆祀之。
約佛教而論。
祀月上供。
宜在上午。
蓋月類天。
諸天不受午後供也。
足以清規。
但設供位。
具花香燭水而已。
不具食物上供也。
迩來叢林。
祀月同俗。
訛謬已久。
甚至有稱禮月光遍照菩薩者。
或稱禮解脫月菩薩者。
更有上供時。
用齋佛儀者。
尤為謬悞。
愚者不識。
以訛傳訛。
諸方高明宜更正之。
或曰。
日月運行。
其德無二。
今隻祀月。
未見祀日。
何也。
答比從俗之禮。
俗不尚祀日故。
又月者。
陰幽藉其輝映。
萬彙資其清涼。
論其功。
為日之亞。
若其德。
則大有近於吾佛之道者。
靈照自如。
虧蔽不能損其光。
何其明也。
影現衆水。
大小未嘗異其照。
何其公也。
容光必照。
何其圓也。
清淨自若。
何其寂也。
入污濁而不染。
何其貞也。
循環不息其運。
何其恒也。
盈虧不爽其時。
何其信也。
光被萬象。
而無應心。
何其虛也。
映星宿而獨耀。
何其熾也。
鹹對一切目前。
何其普也。
若能因月而悟心。
則本覺自照。
障不能昏。
非之月明乎。
廣利無方。
恩冤不二。
非月之公乎。
頭頭是道。
法法全彰非月之圓乎。
處喧嚣而常靜。
非月之寂乎。
居塵穢而獨潔。
非月之貞乎。
自強不息。
非月之恒乎。
孚及豚魚。
非月之信乎。
物來順應。
非月之虛乎。
惟其近於佛道若此。
故靈鹫說法。
常以月為喻。
寒山則雲。
我心似秋月。
無物堪比倫。
嗚呼月之德。
可謂盛矣。
今中秋之交稱為月誕。
雖系俗傳。
而天高氣爽。
分外增明。
大圓鏡智。
如對目前。
於此時而專祀之。
不亦宜哉。
或又曰。
佛制比邱。
不拜天人等。
今月宮亦類諸天。
何以拜耶。
答曰。
律制。
約迹而論。
彼是俗神。
未登道果。
故不許拜。
拜則恐損彼福故制。
清規約本而論。
凡諸天神。
多聖賢應化。
今乃禮其德。
敬其護法。
故可拜。
若無德無護。
不涉于佛教者。
應遵佛制。
不拜為正。
若為名利。
而阿謏曲媚於世禮者。
則自他俱損。
不祥甚矣。
祈晴 祈晴儀軌。
具載金剛光焰止風雨經。
是佛睹說。
但此經。
唯大藏有。
世難舉行。
今且随世而行。
久雨不晴。
客堂先白方丈。
次挂牌於山門上正中。
(牌雲)祈晴。
又用黃紙牌位。
牌書 奈摩金剛光焰止風雨經。
光焰會上佛菩薩。
十七字為一蓮座。
設於某處。
須如法嚴治壇場陳設供養。
住持專心加謹。
僧衆各務整肅。
或有官員拈香。
或常住發心祈求。
皆務各竭真誠。
以期挽回天意不可虛應故事。
至期書記先付意旨。
維那知會堂司。
客堂報衆。
挂祈晴念誦牌。
如常式。
齋粥二時。
後鳴鐘。
集衆諷經。
或三日。
五日。
七日。
随時而行。
輪僧十員。
或數十員。
分作幾引。
接續諷誦。
謂之不斷輪。
必期感應。
方可滿散忏謝(凡有祈禱皆應如此)。
○(每日二時臨供回堂後聞禅堂鳴二闆。
知客鳴大鐘三下。
本壇即焚香燭。
禅堂止靜即開小靜。
内外大衆搭衣持具進壇。
住持拈香衆唱)大悲聖主。
中道神章。
圓融無礙妙難量。
結界淨壇場。
衆等宣揚。
熱惱化清涼。
奈麻清涼地菩薩(三稱畢。
随舉) 奈麻大悲觀世音菩薩。
(三稱)持大悲咒二十一遍。
念觀音聖号千聲。
(或持藥師咒四十九遍。
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千聲)旋繞念畢。
鳴引磬二下。
歸位。
向上立。
維那鳴磬。
收佛号已。
(次舉祈晴疏雲)天關久鎖不開容。
日夜滂沱鼓黑風。
為除民災求吉歲。
應時迸出一輪紅。
爰有一四天下南贍部洲。
大清國。
某省。
某府。
某縣。
某寺住持某甲。
(如有當道官員。
為請主。
當一一具名姓)是日。
至心拈香。
皈命 娑婆教主。
釋迦文佛。
光焰會上。
諸佛聖賢。
天龍八部。
司事尊神。
諸蓮座前。
恭通情旨。
仰祈垂光。
俯賜感應。
(某等)切見淫雨為戾。
物用不成。
百川橫流。
民無甯處。
蓋衆生共業所感。
唯上帝好生為德。
由是。
謹發誠心。
啟建祈晴道場。
每日衆僧。
諷誦神咒佛号。
仰叩諸聖。
祈求晴霁。
速賜感彰。
伏願。
掃迷雲於四野。
陰沴潛消。
麗杲日於中天。
容光必照。
俾五行各順其序。
而萬彙悉遂其生。
右疏。
恭請佛天洞鑒。
龍神施行。
年月日。
住持某甲等具疏。
(宣畢。
次舉贊雲)諸佛如來。
憫念衆生。
為求杲日破濃陰。
久雨得新晴。
遍地光明。
萬類樂欣欣。
奈麻光焰會上佛菩薩。
(三稱。
大衆。
齊展四拈具。
維那押磬。
舉腔。
拜)奈麻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拜)藥師瑠璃光如來。
(三拜)日光遍照。
月光遍照。
大悲觀世音。
(各三拜)南無金剛光焰止風雨經。
光焰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