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佛菩薩(三拜。
三歸依畢回堂)。
○即換第二引僧衆。
如前諷誦。
如是輪替。
魚音不絕。
凡上供。
如常儀。
此疏當寫二道。
建首日。
初時回向。
焚化一道。
上奏三寶諸天。
以求速應。
一道。
供壇上佛前。
每時回向。
宣讀一遍。
至天晴。
大回向焚化。
證義曰。
生物者日。
日盛為枯焦之由。
潤物者水。
水淹為腐爛之始。
故非時風雨。
及過時不雨。
皆為災難。
理合虔求。
以冀風調雨順也。
祈雨 久晴不雨。
山門上。
挂祈雨牌。
○次依大雲輪請雨經文。
陳設結壇。
擇潔淨地。
方廣十二步。
以為道場。
築壇其中東向。
高一尺。
方十步。
取潔淨黃土。
泥壇四周。
壇中設床。
方廣二丈。
為高座。
覆以青幄。
幄中。
設主壇僧座一。
高桌一。
兩傍設誦經矮座。
并矮桌。
如其人數。
凡座褥。
桌帏。
皆以青色。
從高座東。
量三肘外。
設青帏。
高桌一。
桌上設供器。
及乳糜雜果。
(南。
西。
北。
并同)供龍王一身三頭。
并諸眷屬。
西向。
從高座南。
量五肘外。
供龍王。
一身五頭。
并諸眷屬。
北向。
從高座西。
量七肘外。
供龍王。
一身七頭。
并諸眷屬。
東向。
從高座北。
量九肘外。
供龍王。
一身九頭。
并諸眷屬。
南向。
壇四角。
各豎青旛七。
一旛下。
各燃油燈一。
燈前四角。
各設花瓶。
插諸鮮花。
壇之四周。
或一步。
或數步外。
以席為牆。
四面有門。
門各畫二行龍。
守護。
即用以結界。
經雲。
或灰。
或水。
以為界畔者。
今以此代之。
龍首皆向門而蜿蜒。
其尾。
互相鈎結。
門外有屏。
亦以席為之。
選高行持戒僧。
一人主壇。
兩序。
亦擇戒行清淨僧唪經。
又選僧二人。
入壇為侍者。
以供添香注水之役。
僧皆青衣。
熏沐齋祓。
悉如經說。
晝夜嚴淨。
虔誠結願諷誦經文。
至一七日。
或二七日。
遠至三七日。
自然感召天和。
甘霖應禱矣。
證義曰。
此先總說也。
壇用黃土。
代[牛*秦]牛糞耳。
[牛*秦]牛。
即雪山白牛。
純食雪山香草。
其糞香潔。
可用。
餘牛皆臭穢。
不堪用。
我東土。
不能取此。
故用淨黃土代之。
又莊嚴。
經所雲青色者。
青蓋北方黑色。
取水德也。
又一肘。
即今裁尺一尺。
三肘。
即三尺耳。
次四方龍王像說。
龍王像。
畫於插屏上。
屏高。
二尺六寸。
寬。
一尺六寸。
屏座。
高一尺二寸。
屏心。
蒙以絹素。
各按方位。
照經中法相頭數。
繪於畫上。
在東方者。
一身三頭。
在南方者。
一身五頭。
在西方者。
一身七頭。
在北方者。
一身九頭。
并各畫諸眷屬圍繞。
下為海濤。
上有雲氣。
龍王眷屬甚衆。
不能悉畫。
今每方。
各繪四眷屬。
站立左右。
頭數各依中主。
次經幄說。
經幄設於壇之正中。
東向以覆高座。
方廣二丈。
檐高九尺。
中隆起。
如屋。
用青色布為之。
支以黑漆木柱。
又染索令黑。
系於四角。
分絆於地。
檐之四周。
皆垂璎珞。
清淨莊嚴。
俨如寶界矣。
次主壇桌座說。
主壇僧。
東向。
桌座各一。
以木為之。
設於高座中稍西。
桌高。
二尺六寸。
方三尺。
帏以青布。
置經其上。
用青羃蓋經。
誦則揭之。
座高。
一尺六寸。
方二尺。
藉以青褥。
次兩序桌座說。
兩序桌座。
設於主壇兩傍。
南北相對。
或二。
或四。
如其人數。
桌高九寸。
方。
二尺。
亦以木為之。
帏。
及經羃。
皆與主壇同。
坐則就地。
敷青褥。
方。
二尺。
次香花燭說。
香爐一。
以供炷香。
燭台二。
以燃蠟燭。
又於其前。
設香爐一。
用末香。
假香燃熾其中。
以爇瓣香。
旁置二盤。
沉速檀等。
種種妙香。
令侍者。
時時添爇。
晝夜不絕。
以表誠敬。
花瓶四枚。
分設於壇四角旛燈之前。
瓶高。
一尺五寸。
圓徑。
一尺二寸。
可容水三鬥。
以黑釉瓷為之。
下有座。
并用黑漆。
中插種種草木鮮花。
用石黛。
和水注滿。
每日别注。
毋使隔宿。
花亦日用新好。
使清芬不絕。
祈龍天歡喜。
次食果說。
乳糜。
每供。
各五器。
雜果。
亦每供。
各五器。
器皆有托。
高下大小。
各随其宜。
其果并取鮮好珍品。
足稱上供者。
次旛說。
旛用二十八竿。
設於壇之四角。
每角各七。
以新青布為之。
長一丈。
竿用黑漆。
竿首。
飾以銅鈎。
鈎旛。
下用黑座。
其安設一竿。
正當壇之四角。
左右各三。
曲抱如矩。
整齊均一。
四面皆同。
次置燈說。
凡二十八盞。
設於壇四角。
各随七旛為位。
以銅為之。
高五寸四分。
上盤深一寸六分。
圓徑五寸。
承以層台。
下各一座。
刻為龍文。
中燃淨油。
晝夜光明。
照映一切。
上來壇法已竟。
次當依經作法。
經雲。
我今召集此會。
一切諸龍王等。
據此。
将欲祈雨。
先當召請。
結壇已。
僧衆俱齋戒。
沐浴。
内外皆潔淨入壇。
主法。
與二表自。
及住持僧。
服青色。
及搭青衣。
卯時至。
詣大殿拈香。
禮佛三拜已。
主法。
舉。
瑤天玉露。
覺海金波。
大千沙界散芬陀。
三昧滌沉痾。
少水成多。
一滴淨山河。
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诃薩。
(三稱畢。
表白。
持淨水杯。
舉雲) 柰摩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
舉偈雲)。
菩薩柳頭甘露水。
能令一滴遍十方。
腥膻垢穢盡蠲除。
加持壇場悉清淨。
教有密言。
謹當持誦。
(衆。
齊持大悲咒。
表白灑淨。
緩緩而行。
先從大殿内。
右繞。
至殿外。
右繞一匝。
漸從壇下。
旋繞至壇上。
三匝畢。
各歸位。
立定已。
主法鳴磬結咒。
舉) 柰摩甘露王菩薩摩诃薩(三拜。
少頃。
先主法出位。
至中。
拈香。
次表白。
次住持。
俱拈香已。
歸位向上立。
唱香贊雲)。
田疇龜拆。
旱魃為殃。
群黎虔禱共奔忙。
禾稼苦遭傷。
祈沛瓊漿。
遍界獲清涼。
香雲蓋(三稱。
表白舉雲) 一心頂禮。
十方法界常住三寶(三拜。
法師靜心入觀。
想十方諸佛。
菩薩。
及龍王聖衆。
皆以天眼遙見。
天耳遙聞。
他心悉知。
知此大清國。
某省某府。
久旱無雨。
為茲如法建壇。
依經召請。
悉來降臨。
運想來已。
即白雲)。
恭開如來演法。
嘗宣請雨之經。
輪蓋啟端。
妙顯行慈之義。
設高座而鋪黃土。
虔結淨壇。
爇明燈以映青旛。
依經請召。
由是苦滅樂施。
諸龍靈感。
雲興澤沛。
衆姓歡。
騰據今大清國。
某省某府。
某年某月。
亢旱已久。
田禾半枯。
将成荒歉。
由是依經建壇。
求降甘雨。
以救萬民。
然恐壇儀有錯。
僧戒有虧。
求不如法。
難以感通。
切聞。
大輪明咒。
能除此咎。
衆等虔誠。
齊持大輪明王咒七遍。
以安壇儀(咒見施食儀軌。
誦七遍已。
法師與表白及住持。
皆揭開經首。
召請經序中一百八十八位龍王。
一齊執香爐。
焚香。
表白舉雲)。
一心召請。
某某龍王雲雲。
(每十位一合召。
召舉。
接結句雲)唯願。
以他心智。
運神足通。
上遵佛敕。
下愍有情。
來茲某省。
速降甘雨。
乃至最後一合。
召畢。
法師長跪。
合掌。
依經直白行大慈法。
及施一切樂咒文已。
法師與表白師。
即振鈴緩緩朗誦咒三遍已。
動鼓钹竟。
法師。
鳴磬一下。
又直白經句已。
再依經本。
奉請諸如來。
一齊執香爐。
焚香。
表白舉雲。
一心奉請。
某某如來。
(每十位一合請。
請畢。
接結句雲)唯願。
諸佛如來。
運無緣慈。
敕茲某省。
速降甘雨。
共五十四位。
作六翻召請。
至最後一翻請畢。
法師仍長跪。
合掌。
鳴磬一下。
直白經文感應。
及持咒效驗已。
起立。
與表白即振鈴。
同音。
緩緩朗誦咒。
三遍。
鳴磬。
動鼓钹畢。
法師立白。
及誦咒。
共十一番。
俱各咒三遍。
畢。
鳴磬。
動鼓钹已。
法師撫尺。
高聲白經中敕文。
共六番。
每番。
咒三遍。
畢。
鳴磬動钹已。
法師長跪合掌。
鳴磬一下。
依經白結壇儀軌。
圓滿已。
起立。
與表白執香爐。
舉回向偈。
每句一拜。
表白齊和。
求雨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亢旱諸州縣。
速得甘雨皆充滿。
此乃救急如火燃。
為求滅障速降雨。
唯願三寶及龍天。
慈愍有情雨應時。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三歸依畢。
即下壇)。
此壇香燈師。
當盡心守護。
不得使一切閑雜人亂闖。
下午。
二闆後。
法師。
與二表白。
及住持。
其四人入壇。
鳴[木*魚]朗誦請雨經。
如是上午請。
下午誦。
日日無間。
至得大雨乃止。
除此壇
三歸依畢回堂)。
○即換第二引僧衆。
如前諷誦。
如是輪替。
魚音不絕。
凡上供。
如常儀。
此疏當寫二道。
建首日。
初時回向。
焚化一道。
上奏三寶諸天。
以求速應。
一道。
供壇上佛前。
每時回向。
宣讀一遍。
至天晴。
大回向焚化。
證義曰。
生物者日。
日盛為枯焦之由。
潤物者水。
水淹為腐爛之始。
故非時風雨。
及過時不雨。
皆為災難。
理合虔求。
以冀風調雨順也。
祈雨 久晴不雨。
山門上。
挂祈雨牌。
○次依大雲輪請雨經文。
陳設結壇。
擇潔淨地。
方廣十二步。
以為道場。
築壇其中東向。
高一尺。
方十步。
取潔淨黃土。
泥壇四周。
壇中設床。
方廣二丈。
為高座。
覆以青幄。
幄中。
設主壇僧座一。
高桌一。
兩傍設誦經矮座。
并矮桌。
如其人數。
凡座褥。
桌帏。
皆以青色。
從高座東。
量三肘外。
設青帏。
高桌一。
桌上設供器。
及乳糜雜果。
(南。
西。
北。
并同)供龍王一身三頭。
并諸眷屬。
西向。
從高座南。
量五肘外。
供龍王。
一身五頭。
并諸眷屬。
北向。
從高座西。
量七肘外。
供龍王。
一身七頭。
并諸眷屬。
東向。
從高座北。
量九肘外。
供龍王。
一身九頭。
并諸眷屬。
南向。
壇四角。
各豎青旛七。
一旛下。
各燃油燈一。
燈前四角。
各設花瓶。
插諸鮮花。
壇之四周。
或一步。
或數步外。
以席為牆。
四面有門。
門各畫二行龍。
守護。
即用以結界。
經雲。
或灰。
或水。
以為界畔者。
今以此代之。
龍首皆向門而蜿蜒。
其尾。
互相鈎結。
門外有屏。
亦以席為之。
選高行持戒僧。
一人主壇。
兩序。
亦擇戒行清淨僧唪經。
又選僧二人。
入壇為侍者。
以供添香注水之役。
僧皆青衣。
熏沐齋祓。
悉如經說。
晝夜嚴淨。
虔誠結願諷誦經文。
至一七日。
或二七日。
遠至三七日。
自然感召天和。
甘霖應禱矣。
證義曰。
此先總說也。
壇用黃土。
代[牛*秦]牛糞耳。
[牛*秦]牛。
即雪山白牛。
純食雪山香草。
其糞香潔。
可用。
餘牛皆臭穢。
不堪用。
我東土。
不能取此。
故用淨黃土代之。
又莊嚴。
經所雲青色者。
青蓋北方黑色。
取水德也。
又一肘。
即今裁尺一尺。
三肘。
即三尺耳。
次四方龍王像說。
龍王像。
畫於插屏上。
屏高。
二尺六寸。
寬。
一尺六寸。
屏座。
高一尺二寸。
屏心。
蒙以絹素。
各按方位。
照經中法相頭數。
繪於畫上。
在東方者。
一身三頭。
在南方者。
一身五頭。
在西方者。
一身七頭。
在北方者。
一身九頭。
并各畫諸眷屬圍繞。
下為海濤。
上有雲氣。
龍王眷屬甚衆。
不能悉畫。
今每方。
各繪四眷屬。
站立左右。
頭數各依中主。
次經幄說。
經幄設於壇之正中。
東向以覆高座。
方廣二丈。
檐高九尺。
中隆起。
如屋。
用青色布為之。
支以黑漆木柱。
又染索令黑。
系於四角。
分絆於地。
檐之四周。
皆垂璎珞。
清淨莊嚴。
俨如寶界矣。
次主壇桌座說。
主壇僧。
東向。
桌座各一。
以木為之。
設於高座中稍西。
桌高。
二尺六寸。
方三尺。
帏以青布。
置經其上。
用青羃蓋經。
誦則揭之。
座高。
一尺六寸。
方二尺。
藉以青褥。
次兩序桌座說。
兩序桌座。
設於主壇兩傍。
南北相對。
或二。
或四。
如其人數。
桌高九寸。
方。
二尺。
亦以木為之。
帏。
及經羃。
皆與主壇同。
坐則就地。
敷青褥。
方。
二尺。
次香花燭說。
香爐一。
以供炷香。
燭台二。
以燃蠟燭。
又於其前。
設香爐一。
用末香。
假香燃熾其中。
以爇瓣香。
旁置二盤。
沉速檀等。
種種妙香。
令侍者。
時時添爇。
晝夜不絕。
以表誠敬。
花瓶四枚。
分設於壇四角旛燈之前。
瓶高。
一尺五寸。
圓徑。
一尺二寸。
可容水三鬥。
以黑釉瓷為之。
下有座。
并用黑漆。
中插種種草木鮮花。
用石黛。
和水注滿。
每日别注。
毋使隔宿。
花亦日用新好。
使清芬不絕。
祈龍天歡喜。
次食果說。
乳糜。
每供。
各五器。
雜果。
亦每供。
各五器。
器皆有托。
高下大小。
各随其宜。
其果并取鮮好珍品。
足稱上供者。
次旛說。
旛用二十八竿。
設於壇之四角。
每角各七。
以新青布為之。
長一丈。
竿用黑漆。
竿首。
飾以銅鈎。
鈎旛。
下用黑座。
其安設一竿。
正當壇之四角。
左右各三。
曲抱如矩。
整齊均一。
四面皆同。
次置燈說。
凡二十八盞。
設於壇四角。
各随七旛為位。
以銅為之。
高五寸四分。
上盤深一寸六分。
圓徑五寸。
承以層台。
下各一座。
刻為龍文。
中燃淨油。
晝夜光明。
照映一切。
上來壇法已竟。
次當依經作法。
經雲。
我今召集此會。
一切諸龍王等。
據此。
将欲祈雨。
先當召請。
結壇已。
僧衆俱齋戒。
沐浴。
内外皆潔淨入壇。
主法。
與二表自。
及住持僧。
服青色。
及搭青衣。
卯時至。
詣大殿拈香。
禮佛三拜已。
主法。
舉。
瑤天玉露。
覺海金波。
大千沙界散芬陀。
三昧滌沉痾。
少水成多。
一滴淨山河。
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诃薩。
(三稱畢。
表白。
持淨水杯。
舉雲) 柰摩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
舉偈雲)。
菩薩柳頭甘露水。
能令一滴遍十方。
腥膻垢穢盡蠲除。
加持壇場悉清淨。
教有密言。
謹當持誦。
(衆。
齊持大悲咒。
表白灑淨。
緩緩而行。
先從大殿内。
右繞。
至殿外。
右繞一匝。
漸從壇下。
旋繞至壇上。
三匝畢。
各歸位。
立定已。
主法鳴磬結咒。
舉) 柰摩甘露王菩薩摩诃薩(三拜。
少頃。
先主法出位。
至中。
拈香。
次表白。
次住持。
俱拈香已。
歸位向上立。
唱香贊雲)。
田疇龜拆。
旱魃為殃。
群黎虔禱共奔忙。
禾稼苦遭傷。
祈沛瓊漿。
遍界獲清涼。
香雲蓋(三稱。
表白舉雲) 一心頂禮。
十方法界常住三寶(三拜。
法師靜心入觀。
想十方諸佛。
菩薩。
及龍王聖衆。
皆以天眼遙見。
天耳遙聞。
他心悉知。
知此大清國。
某省某府。
久旱無雨。
為茲如法建壇。
依經召請。
悉來降臨。
運想來已。
即白雲)。
恭開如來演法。
嘗宣請雨之經。
輪蓋啟端。
妙顯行慈之義。
設高座而鋪黃土。
虔結淨壇。
爇明燈以映青旛。
依經請召。
由是苦滅樂施。
諸龍靈感。
雲興澤沛。
衆姓歡。
騰據今大清國。
某省某府。
某年某月。
亢旱已久。
田禾半枯。
将成荒歉。
由是依經建壇。
求降甘雨。
以救萬民。
然恐壇儀有錯。
僧戒有虧。
求不如法。
難以感通。
切聞。
大輪明咒。
能除此咎。
衆等虔誠。
齊持大輪明王咒七遍。
以安壇儀(咒見施食儀軌。
誦七遍已。
法師與表白及住持。
皆揭開經首。
召請經序中一百八十八位龍王。
一齊執香爐。
焚香。
表白舉雲)。
一心召請。
某某龍王雲雲。
(每十位一合召。
召舉。
接結句雲)唯願。
以他心智。
運神足通。
上遵佛敕。
下愍有情。
來茲某省。
速降甘雨。
乃至最後一合。
召畢。
法師長跪。
合掌。
依經直白行大慈法。
及施一切樂咒文已。
法師與表白師。
即振鈴緩緩朗誦咒三遍已。
動鼓钹竟。
法師。
鳴磬一下。
又直白經句已。
再依經本。
奉請諸如來。
一齊執香爐。
焚香。
表白舉雲。
一心奉請。
某某如來。
(每十位一合請。
請畢。
接結句雲)唯願。
諸佛如來。
運無緣慈。
敕茲某省。
速降甘雨。
共五十四位。
作六翻召請。
至最後一翻請畢。
法師仍長跪。
合掌。
鳴磬一下。
直白經文感應。
及持咒效驗已。
起立。
與表白即振鈴。
同音。
緩緩朗誦咒。
三遍。
鳴磬。
動鼓钹畢。
法師立白。
及誦咒。
共十一番。
俱各咒三遍。
畢。
鳴磬。
動鼓钹已。
法師撫尺。
高聲白經中敕文。
共六番。
每番。
咒三遍。
畢。
鳴磬動钹已。
法師長跪合掌。
鳴磬一下。
依經白結壇儀軌。
圓滿已。
起立。
與表白執香爐。
舉回向偈。
每句一拜。
表白齊和。
求雨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亢旱諸州縣。
速得甘雨皆充滿。
此乃救急如火燃。
為求滅障速降雨。
唯願三寶及龍天。
慈愍有情雨應時。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三歸依畢。
即下壇)。
此壇香燈師。
當盡心守護。
不得使一切閑雜人亂闖。
下午。
二闆後。
法師。
與二表白。
及住持。
其四人入壇。
鳴[木*魚]朗誦請雨經。
如是上午請。
下午誦。
日日無間。
至得大雨乃止。
除此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