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界無差别論疏(并序)
關燈
小
中
大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撰
詳夫性海虛凝。
迥架名言之表。
寂門圓應。
潛該相用之源故由常湛妙因。
作濤浪之淵府。
緣生幻果。
依涅槃之起滅。
出入冥會。
動靜相和。
理不乖事。
不轉性而成物。
事不乖理。
不壞物而歸性。
是則性非自性。
多門所以立焉。
物非他物。
一相所以存焉。
乃知含孕太虛而不增其量。
隐秘纖芥而不減其形者。
寔唯法界無差别之緣起乎。
将以智求。
即乖其實。
欲以情測。
即失其真。
如來示滅。
茲道陵替。
後之學者。
或守權乖實矣。
有堅慧菩薩。
傑出中天。
位登證實。
聲高五印。
思欲光揚萬行。
匡贊一乘。
罄己所知。
略示群品。
其為論也。
理超謂迹。
以菩提心涅槃界為因果之勝地。
清淨土功德山為緣性之本轍。
善苗擢葉即返流以契本。
白法開華。
自還源而造極。
亘煩惱海不思議而一味。
滿衆生界豈斷常而萬殊。
若虛空在雲。
無以蔽其寥廓。
如摩尼處垢。
不足染其清明。
文略義玄。
喻近意遠。
開夷路也。
平等朗然而不變。
則勇進者乘真而直入。
辨實相也。
緣起紛然而不作。
則羸退者知迷而率服。
豈煩衆異妄見之蹐剝而重娆其心哉。
作者之緻。
庶幾于顔子矣。
然大乘。
即簡異小甄别所宗。
法界無差别。
簡實異權。
标其玄奧。
論即解釋精微。
一卷言無二軸。
餘義下當别辨。
将釋此論。
略作十門。
一教起所因。
二明藏所攝。
三顯教分齊。
四教所被機。
五能诠教體。
六所诠宗趣。
七釋論題目。
八造論緣起。
九傳譯由緻。
十随文解釋。
初教起所因者。
先通。
後别。
通者。
如瑜伽六十四雲。
欲造論者。
要具六因。
一欲令法義當廣流布故。
二欲令種種信解有情。
由此因緣。
随一當能入正法故。
三為令失沒種種義門重開顯故。
四為欲顯略攝廣散義故。
五為欲顯甚深義故。
六欲以種種美妙言詞。
莊嚴法義生淨信故。
今别辨此論。
略有十因。
一為助佛揚化。
光輝佛日。
令法久住。
報佛恩故。
二為末世鈍根。
于佛深經不能開悟。
方便解釋令法解故。
三為外道輩讪謗佛法。
引導令彼起淨信故。
四諸部小乘不信大者。
巧示大乘令信受故。
五于大乘中守權教者。
解釋深旨。
令彼舍權歸此實故。
六略攝如來廣大甚深玄奧之義令易入故。
七為顯真實大菩提心。
是佛根本要妙所依。
令彼含識起行求故。
八解釋經中衆生心内如來藏法。
令彼決定信有此故。
九為釋經中永無二乘。
唯有一乘為究竟故。
十為顯佛果法身。
與諸衆生如來藏法。
一性無二因果平等唯一味故。
第二藏所攝者有二。
先約三藏。
謂一契經藏。
二調伏藏。
三對法藏。
于此三中。
對法藏攝。
二約二藏。
一菩薩藏。
二聲聞藏。
于此二中。
菩薩藏攝。
以所依經及所釋義。
皆悉非是二乘法故。
第三顯教分齊者有二門。
一叙諸說。
謂戒賢。
智光各立三教等。
并如華嚴疏中說。
二述現宗。
謂現今東流一代聖教。
通大小乘及諸權實。
總有四宗。
一随相法執宗。
謂阿含等經。
婆沙等論二真空無相宗。
謂般若等經。
中百等論。
三唯識法相宗。
謂深密等經。
瑜伽等論。
四如來藏緣起宗。
謂楞伽密嚴等經。
起信寶性等論釋此四宗。
略舉四義。
一約乘者。
初唯小乘。
次二具三乘。
謂此二乘宗。
同許定性二乘不成佛。
後唯一乘。
以此宗許入寂二乘亦成佛故。
智光三教。
及梁論第八。
并同此說。
二約識者。
初二唯說六識。
後二具說八識。
于中初說六識有。
後說六識空。
後二中。
初說八識唯是生滅。
後說八識通如來藏。
具生滅不生不滅。
三約法者。
初唯說有。
二唯說空。
三說亦空亦有。
謂此宗許遍計所執空。
依他圓成有。
四說非空非有。
謂此宗許如來藏随緣成阿賴耶識。
即理徹于事也。
許依他緣起無性同如。
即事徹于理也。
以理事交徹。
空有俱融。
雙離二邊故雲也。
此四約法。
就多分說。
四約人者。
初是小乘諸師達磨多羅等所立。
二是龍猛聖天等所立。
三是無著世親等所立。
四是馬鳴堅慧等所立。
餘随宗義别。
并準可知。
此論正當第四宗攝。
第四教所被機者。
于上四宗中。
初小乘宗。
一切衆生皆非此為。
以彼宗中總無人向大菩提故。
次依第二第三宗。
于一切衆生内。
半為半不為。
謂五種性中。
菩薩種性及不定性。
是此所為。
餘三定性。
即非此為。
以各無因故。
第四宗中。
明一切衆生皆此所為。
以悉有佛性并當成佛。
涅槃經中。
除草木等無心。
為非佛性。
凡諸有心。
悉有佛性。
佛性論中。
言一分無性為不了義。
寶性論等。
為謗大乘因。
依無量時故。
說無佛性。
非謂究竟無清淨性。
楞伽五性中。
無種性人亦當得佛。
以如來不舍諸衆生故。
如此等文。
廣如别說。
定性二乘入涅槃後。
要皆當得發菩提心。
法華第三。
生滅度想入于涅槃。
而于彼土求佛智慧。
是故唯以佛乘而得滅等。
法華論。
決定聲聞根未熟故。
菩薩授記方便令發心等。
又雲。
彼以諸禅三昧為涅槃。
本無實涅槃。
入楞伽。
三昧酒所醉等。
乃至雲。
酒消然後覺。
得佛無上身。
密嚴第一頌雲。
涅槃若滅壞。
衆生有終盡。
衆生若有終。
是亦有初際。
應有非生法。
而始作衆生。
解雲。
此亦是聖教。
亦是正理。
若入寂二乘灰斷永滅。
則是衆生作非衆生。
若令衆生作非衆生。
則應有非衆生而始作衆生。
唯識論中。
說有漏生于無漏。
則難勿無漏法還生有漏。
今亦例同。
既衆生入滅同非衆生。
勿非衆生法而還作衆生。
況複此是聖言。
彼非佛說。
又勝鬘經。
無上依經。
佛性論。
寶性論。
皆同說三界外。
聲聞緣覺及大力菩薩。
受三種變易身。
又智論九十三。
引法華第三釋雲。
有妙淨土。
出過三界。
阿羅漢當生其中。
是故定知入滅二乘。
滅粗分段名入涅槃。
實有變易在淨土中。
受佛教化行菩薩道。
若不爾者。
未回心時既無變易。
回心已去。
即是漸悟菩薩。
不名二乘。
故知于三界外所受變易。
小乘以為涅槃。
大乘深說。
實是變易。
本無涅槃。
勝鬘雲。
聲聞緣覺。
實無涅槃。
唯如來有涅槃故。
此論下雲。
應知唯有一乘道。
若不爾者。
異此應有餘涅槃故。
同一法界。
豈有下劣涅槃。
勝妙涅槃耶。
以此當知二乘之人既無涅槃。
無不皆當得菩提故。
一切衆生皆是所為也。
餘義如别說。
第五能诠教體者有五門。
一随事門。
二遍通門。
三歸識門。
四同性門。
五無礙門。
初中有四句。
一或唯以名句文為性。
謂以音聲但是所依。
非正體故。
唯識論雲。
若名等不異聲者。
法詞無礙。
境應無别。
二或唯以音聲為性。
謂名句等依聲屈曲。
假立無體故。
雜集論雲。
成所引聲。
謂諸聖說。
無性攝論第一雲。
依弘誓願。
立菩提聲。
三或具二為性。
謂以耳意兩識。
緣聲處法處二境。
方得聞解故。
淨名經雲。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
又十地論雲。
說者以二事說。
聽者以二事聞。
謂音聲名字等。
四或俱非聲名以為其性。
謂二事即空故。
文字性離故。
淨名經雲。
夫說法者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十地論中。
文字猶如彩畫虛空。
音聲猶如空中風相。
俱無所得。
如是說法。
即是不說說也。
此四句中。
别取前三。
通于小乘。
具此四句。
唯在大乘。
又此四句合為一教。
以無異法故。
有無無礙故。
二遍通門者。
謂色等六境。
及餘一切法。
皆可軌生物解。
悉為教體。
或默然等。
如淨名經及楞伽等說。
可準知之。
三歸識門者。
謂前聲等一切教法。
皆悉各是識所現故。
是故就實。
無不唯識。
謂說者識中名言種子生起現行。
成言說事。
為增上緣。
令聞者識上文義相現。
方為教法。
攝論十一識中言說識經雲。
我說識所緣。
唯識所現故。
起信論雲。
若離心念。
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并準可知。
四同性門者。
謂則前門能變境識。
當相從緣。
即無自性。
無不皆是一真如性。
起信論雲。
唯依心現。
本不離真如。
又雲。
是故一切法。
從本已來。
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
無有變易。
不可破壞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以一切言說。
假名無實但随妄念。
不可得故。
準之。
五無礙門者。
于前四門。
心境理事。
混融無礙。
同一緣起。
存亡自在。
不相障礙。
以為教體。
以前四門所引聖教。
皆不相違故。
義不相離故。
法體無二故。
思準之。
第六所诠宗趣者。
于中先宗後趣。
宗中尋名。
即以法界無差别義以為宗。
分别此義。
略作二門。
一定其義。
二辨開合。
初中有三門。
一約染淨門。
二約權實門。
三約理事門。
初中。
若就染門。
随流生死。
違真性故。
名差别法界。
下文引不增不減經雲。
即是法身為本際。
無邊煩惱藏所纏。
從無始來。
生死趣中。
生滅流轉。
說名衆生界等。
又下文與煩惱俱。
名空如來藏。
顯成惑染差别法界。
二約淨門。
反流出纏順真性故。
名無差别法界。
起信論雲。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
自然歸順真如法故。
此則萬行契真。
冥同一味。
起信又雲。
始覺即同本覺。
是故名為無差别法界。
今此論正辨此義。
故以為宗。
二權實門者。
就淨法中。
若約三乘權教所辨。
許定性二乘不向大故。
是則三乘因果差别。
亦名差别法界。
若約一乘實教所說。
一切二乘無不皆得大菩提故。
是則名為無差别法界。
此論正顯此義。
故以為宗。
依此二義。
涅槃經第十雲。
迦葉菩薩雲。
我今始知差别無差别義。
差别者。
聲聞如乳。
緣覺如酪。
菩薩之人如生熟酥。
如來佛性猶如醍醐。
無差别者。
聲聞獨覺于未來世悉是其常。
譬如衆流皆歸于海。
是故此論但明彼經無差别法界也。
三約理事門者。
就此一乘法界之中。
若約随事行果緣起相異。
及理事非一。
故名差别法界。
今此論正明此義。
故以為宗。
二明開合者。
先開法界。
後合無差别。
前中亦二。
一法。
二界。
法謂依生聖法也。
界謂本有真性也。
法亦二義。
一因位行法。
二果位德法也。
界亦二義。
一因位名如來藏。
二果位名法身。
二合顯無差别者。
亦有四義。
一約界。
謂如來藏與法身無二無别。
以無異性故。
二約法。
謂因位行法與果位德法無二無别。
以轉因成果無異法故。
三約法界。
謂修生本有亦無差别。
以法身随緣同彼法故。
修生無性即法身故。
因位法界。
當知亦爾。
四約圓融。
謂總前四義。
令二法界無礙緣起因果混同。
通為自在法界無差别義也。
二趣者。
顯說此法。
為令衆生于此信受。
生解起行。
證契成果。
稱真法界。
起無思大用。
橫遍十方。
豎該三際。
無斷無絕。
是其意也。
第七釋論題目者。
大乘。
簡别其宗。
法界。
辨定其義。
無差别。
顯其意趣。
論者。
剖柝所诠。
謂釋大乘中法界無差别義。
故以為名。
又大者。
當體為目。
包含為義。
乘者。
就喻為名。
運載為功。
體用合舉。
故雲大乘。
大有三義。
一體大。
謂真如平等不增減故。
二相大。
謂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三用大。
謂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此依起信論。
又有七義。
如莊嚴論等。
乘亦三義。
一理性為所乘。
妙智為能乘。
佛果為乘至處。
此依佛性論也。
二以無分别為所乘。
萬行為能乘。
亦佛果為所至。
三以理智萬行俱是所乘。
菩薩假者以為能乘。
佛位人法為乘所至。
故攝論雲。
乘大性故。
名為大乘。
亦大亦乘名大乘。
此通依主持業二釋可知。
法有三義。
一持義。
謂自性不改故。
二軌義。
謂軌範生解故。
三對意義。
是意識所知故。
界亦三義。
一因義是界義。
謂依生聖法故。
攝論雲。
法界者謂是一切淨法因故。
中邊論意。
亦同此說。
三性義是界義。
謂法之實性。
起信論雲。
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又雲。
法性真如海。
故雲也。
三分齊義是界義。
謂諸法分齊各不相雜。
故名為界。
前二皆法之界故。
名為法界。
後一法即界故。
名為法界也。
無差别者亦有三義。
一約位。
謂凡夫染位。
菩薩染淨。
諸佛極淨。
三位雖殊。
法界之性實無差别。
二約法。
謂十種無差别。
如下文說。
三約行。
謂因唯一乘。
果唯一味。
是故因果法界各無差别。
論者。
剖析深義。
解釋佛經。
令其妙理指掌現前。
簡異本經。
故稱為論。
即是集義論也。
第八造論緣起者。
堅慧菩薩者。
梵名娑啰末底。
娑啰。
此雲堅固。
末底雲慧。
菩薩者。
具雲菩提薩埵。
諸論通釋。
有其三義。
一從境為名。
以此二法是所緣境故。
如骨觀等。
菩提雲覺。
即所求佛果。
薩埵名有情。
即所度衆生。
以智悲内起。
是以外緣二境。
一雲。
菩提是所求佛果。
薩埵是能求行者。
謂求菩提之薩埵。
即境智和合目。
一雲。
菩提同前。
薩埵雲勇猛。
謂有志有能。
于大菩提勇猛求故。
謂此論主。
有稱理求佛堅固正慧。
故以為名。
三藏雲。
西域相傳。
此是地上菩薩。
于佛滅後七百年時。
出中天竺大刹利種。
聰睿逸群。
備窮俗典。
出家學道。
慧解逾明。
大小乘教。
無不綜練。
但以行菩薩行。
留意大乘。
以已所遊平等法界。
傳示衆生。
方為究竟廣大饒益。
是故造究竟一乘寶性論。
及法界無差别論等。
皆于大乘舍權歸實。
顯實究竟之說矣。
第九翻譯由緻者。
有于阗國三藏法師提雲般若。
此雲天慧。
其人慧悟超倫。
備窮三藏。
在于本國。
獨步一人。
後為觀化上京。
遂赍梵本百有餘部。
于垂拱年内屆至神都。
有敕慰喻。
入内供養。
安置魏國東寺。
令共大德十人翻譯經論。
仍令先譯華嚴。
餘以不敏。
猥蒙征召。
既預翻譯。
得觀寶聚。
遂翻得華嚴不思議境界分。
華嚴修慈分。
大乘智炬陀羅尼經。
諸佛集會陀羅尼經。
已上各一卷成。
造像功德經二卷。
法界無差别論一卷。
沙門慧智等譯語。
沙門法華筆授。
沙門複禮綴文。
沙門圓測慧端弘景等證義。
其餘經論。
并未及譯。
三藏遂便遷化。
瘗于龍門。
與日照三藏同處。
敕甚優禮。
道俗欽慕。
如喪考妣焉。
第十随文解釋者。
此論之中。
分為二分。
初一頌。
是标宗緻敬分。
二從菩提以略說下。
明開宗演釋分。
以是略論。
故無結說回向分也。
就初一頌中。
有其二意。
一為歸敬三寶意。
二标宗解釋意。
初中或唯敬法寶。
以菩提心總别體能是法寶故。
二或亦通敬佛寶。
以所得法身果是佛寶故。
三或具三寶。
以菩提心正在因位菩薩所有故。
所得法身是佛果故。
因果二處俱有法故。
二标下十二門中初果門故。
舉此覺心能成彼果。
是故便即緻禮此心。
于中初一句總标緻敬。
下三句别辨勝能。
前中。
首是頭也。
稽是至也。
以頭至地。
故名稽首。
相唯身業。
實通三也。
菩提雲覺。
謂佛果大覺。
于此大覺起心正求。
從境目心。
迥架名言之表。
寂門圓應。
潛該相用之源故由常湛妙因。
作濤浪之淵府。
緣生幻果。
依涅槃之起滅。
出入冥會。
動靜相和。
理不乖事。
不轉性而成物。
事不乖理。
不壞物而歸性。
是則性非自性。
多門所以立焉。
物非他物。
一相所以存焉。
乃知含孕太虛而不增其量。
隐秘纖芥而不減其形者。
寔唯法界無差别之緣起乎。
将以智求。
即乖其實。
欲以情測。
即失其真。
如來示滅。
茲道陵替。
後之學者。
或守權乖實矣。
有堅慧菩薩。
傑出中天。
位登證實。
聲高五印。
思欲光揚萬行。
匡贊一乘。
罄己所知。
略示群品。
其為論也。
理超謂迹。
以菩提心涅槃界為因果之勝地。
清淨土功德山為緣性之本轍。
善苗擢葉即返流以契本。
白法開華。
自還源而造極。
亘煩惱海不思議而一味。
滿衆生界豈斷常而萬殊。
若虛空在雲。
無以蔽其寥廓。
如摩尼處垢。
不足染其清明。
文略義玄。
喻近意遠。
開夷路也。
平等朗然而不變。
則勇進者乘真而直入。
辨實相也。
緣起紛然而不作。
則羸退者知迷而率服。
豈煩衆異妄見之蹐剝而重娆其心哉。
作者之緻。
庶幾于顔子矣。
然大乘。
即簡異小甄别所宗。
法界無差别。
簡實異權。
标其玄奧。
論即解釋精微。
一卷言無二軸。
餘義下當别辨。
将釋此論。
略作十門。
一教起所因。
二明藏所攝。
三顯教分齊。
四教所被機。
五能诠教體。
六所诠宗趣。
七釋論題目。
八造論緣起。
九傳譯由緻。
十随文解釋。
初教起所因者。
先通。
後别。
通者。
如瑜伽六十四雲。
欲造論者。
要具六因。
一欲令法義當廣流布故。
二欲令種種信解有情。
由此因緣。
随一當能入正法故。
三為令失沒種種義門重開顯故。
四為欲顯略攝廣散義故。
五為欲顯甚深義故。
六欲以種種美妙言詞。
莊嚴法義生淨信故。
今别辨此論。
略有十因。
一為助佛揚化。
光輝佛日。
令法久住。
報佛恩故。
二為末世鈍根。
于佛深經不能開悟。
方便解釋令法解故。
三為外道輩讪謗佛法。
引導令彼起淨信故。
四諸部小乘不信大者。
巧示大乘令信受故。
五于大乘中守權教者。
解釋深旨。
令彼舍權歸此實故。
六略攝如來廣大甚深玄奧之義令易入故。
七為顯真實大菩提心。
是佛根本要妙所依。
令彼含識起行求故。
八解釋經中衆生心内如來藏法。
令彼決定信有此故。
九為釋經中永無二乘。
唯有一乘為究竟故。
十為顯佛果法身。
與諸衆生如來藏法。
一性無二因果平等唯一味故。
第二藏所攝者有二。
先約三藏。
謂一契經藏。
二調伏藏。
三對法藏。
于此三中。
對法藏攝。
二約二藏。
一菩薩藏。
二聲聞藏。
于此二中。
菩薩藏攝。
以所依經及所釋義。
皆悉非是二乘法故。
第三顯教分齊者有二門。
一叙諸說。
謂戒賢。
智光各立三教等。
并如華嚴疏中說。
二述現宗。
謂現今東流一代聖教。
通大小乘及諸權實。
總有四宗。
一随相法執宗。
謂阿含等經。
婆沙等論二真空無相宗。
謂般若等經。
中百等論。
三唯識法相宗。
謂深密等經。
瑜伽等論。
四如來藏緣起宗。
謂楞伽密嚴等經。
起信寶性等論釋此四宗。
略舉四義。
一約乘者。
初唯小乘。
次二具三乘。
謂此二乘宗。
同許定性二乘不成佛。
後唯一乘。
以此宗許入寂二乘亦成佛故。
智光三教。
及梁論第八。
并同此說。
二約識者。
初二唯說六識。
後二具說八識。
于中初說六識有。
後說六識空。
後二中。
初說八識唯是生滅。
後說八識通如來藏。
具生滅不生不滅。
三約法者。
初唯說有。
二唯說空。
三說亦空亦有。
謂此宗許遍計所執空。
依他圓成有。
四說非空非有。
謂此宗許如來藏随緣成阿賴耶識。
即理徹于事也。
許依他緣起無性同如。
即事徹于理也。
以理事交徹。
空有俱融。
雙離二邊故雲也。
此四約法。
就多分說。
四約人者。
初是小乘諸師達磨多羅等所立。
二是龍猛聖天等所立。
三是無著世親等所立。
四是馬鳴堅慧等所立。
餘随宗義别。
并準可知。
此論正當第四宗攝。
第四教所被機者。
于上四宗中。
初小乘宗。
一切衆生皆非此為。
以彼宗中總無人向大菩提故。
次依第二第三宗。
于一切衆生内。
半為半不為。
謂五種性中。
菩薩種性及不定性。
是此所為。
餘三定性。
即非此為。
以各無因故。
第四宗中。
明一切衆生皆此所為。
以悉有佛性并當成佛。
涅槃經中。
除草木等無心。
為非佛性。
凡諸有心。
悉有佛性。
佛性論中。
言一分無性為不了義。
寶性論等。
為謗大乘因。
依無量時故。
說無佛性。
非謂究竟無清淨性。
楞伽五性中。
無種性人亦當得佛。
以如來不舍諸衆生故。
如此等文。
廣如别說。
定性二乘入涅槃後。
要皆當得發菩提心。
法華第三。
生滅度想入于涅槃。
而于彼土求佛智慧。
是故唯以佛乘而得滅等。
法華論。
決定聲聞根未熟故。
菩薩授記方便令發心等。
又雲。
彼以諸禅三昧為涅槃。
本無實涅槃。
入楞伽。
三昧酒所醉等。
乃至雲。
酒消然後覺。
得佛無上身。
密嚴第一頌雲。
涅槃若滅壞。
衆生有終盡。
衆生若有終。
是亦有初際。
應有非生法。
而始作衆生。
解雲。
此亦是聖教。
亦是正理。
若入寂二乘灰斷永滅。
則是衆生作非衆生。
若令衆生作非衆生。
則應有非衆生而始作衆生。
唯識論中。
說有漏生于無漏。
則難勿無漏法還生有漏。
今亦例同。
既衆生入滅同非衆生。
勿非衆生法而還作衆生。
況複此是聖言。
彼非佛說。
又勝鬘經。
無上依經。
佛性論。
寶性論。
皆同說三界外。
聲聞緣覺及大力菩薩。
受三種變易身。
又智論九十三。
引法華第三釋雲。
有妙淨土。
出過三界。
阿羅漢當生其中。
是故定知入滅二乘。
滅粗分段名入涅槃。
實有變易在淨土中。
受佛教化行菩薩道。
若不爾者。
未回心時既無變易。
回心已去。
即是漸悟菩薩。
不名二乘。
故知于三界外所受變易。
小乘以為涅槃。
大乘深說。
實是變易。
本無涅槃。
勝鬘雲。
聲聞緣覺。
實無涅槃。
唯如來有涅槃故。
此論下雲。
應知唯有一乘道。
若不爾者。
異此應有餘涅槃故。
同一法界。
豈有下劣涅槃。
勝妙涅槃耶。
以此當知二乘之人既無涅槃。
無不皆當得菩提故。
一切衆生皆是所為也。
餘義如别說。
第五能诠教體者有五門。
一随事門。
二遍通門。
三歸識門。
四同性門。
五無礙門。
初中有四句。
一或唯以名句文為性。
謂以音聲但是所依。
非正體故。
唯識論雲。
若名等不異聲者。
法詞無礙。
境應無别。
二或唯以音聲為性。
謂名句等依聲屈曲。
假立無體故。
雜集論雲。
成所引聲。
謂諸聖說。
無性攝論第一雲。
依弘誓願。
立菩提聲。
三或具二為性。
謂以耳意兩識。
緣聲處法處二境。
方得聞解故。
淨名經雲。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
又十地論雲。
說者以二事說。
聽者以二事聞。
謂音聲名字等。
四或俱非聲名以為其性。
謂二事即空故。
文字性離故。
淨名經雲。
夫說法者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十地論中。
文字猶如彩畫虛空。
音聲猶如空中風相。
俱無所得。
如是說法。
即是不說說也。
此四句中。
别取前三。
通于小乘。
具此四句。
唯在大乘。
又此四句合為一教。
以無異法故。
有無無礙故。
二遍通門者。
謂色等六境。
及餘一切法。
皆可軌生物解。
悉為教體。
或默然等。
如淨名經及楞伽等說。
可準知之。
三歸識門者。
謂前聲等一切教法。
皆悉各是識所現故。
是故就實。
無不唯識。
謂說者識中名言種子生起現行。
成言說事。
為增上緣。
令聞者識上文義相現。
方為教法。
攝論十一識中言說識經雲。
我說識所緣。
唯識所現故。
起信論雲。
若離心念。
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并準可知。
四同性門者。
謂則前門能變境識。
當相從緣。
即無自性。
無不皆是一真如性。
起信論雲。
唯依心現。
本不離真如。
又雲。
是故一切法。
從本已來。
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
無有變易。
不可破壞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以一切言說。
假名無實但随妄念。
不可得故。
準之。
五無礙門者。
于前四門。
心境理事。
混融無礙。
同一緣起。
存亡自在。
不相障礙。
以為教體。
以前四門所引聖教。
皆不相違故。
義不相離故。
法體無二故。
思準之。
第六所诠宗趣者。
于中先宗後趣。
宗中尋名。
即以法界無差别義以為宗。
分别此義。
略作二門。
一定其義。
二辨開合。
初中有三門。
一約染淨門。
二約權實門。
三約理事門。
初中。
若就染門。
随流生死。
違真性故。
名差别法界。
下文引不增不減經雲。
即是法身為本際。
無邊煩惱藏所纏。
從無始來。
生死趣中。
生滅流轉。
說名衆生界等。
又下文與煩惱俱。
名空如來藏。
顯成惑染差别法界。
二約淨門。
反流出纏順真性故。
名無差别法界。
起信論雲。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
自然歸順真如法故。
此則萬行契真。
冥同一味。
起信又雲。
始覺即同本覺。
是故名為無差别法界。
今此論正辨此義。
故以為宗。
二權實門者。
就淨法中。
若約三乘權教所辨。
許定性二乘不向大故。
是則三乘因果差别。
亦名差别法界。
若約一乘實教所說。
一切二乘無不皆得大菩提故。
是則名為無差别法界。
此論正顯此義。
故以為宗。
依此二義。
涅槃經第十雲。
迦葉菩薩雲。
我今始知差别無差别義。
差别者。
聲聞如乳。
緣覺如酪。
菩薩之人如生熟酥。
如來佛性猶如醍醐。
無差别者。
聲聞獨覺于未來世悉是其常。
譬如衆流皆歸于海。
是故此論但明彼經無差别法界也。
三約理事門者。
就此一乘法界之中。
若約随事行果緣起相異。
及理事非一。
故名差别法界。
今此論正明此義。
故以為宗。
二明開合者。
先開法界。
後合無差别。
前中亦二。
一法。
二界。
法謂依生聖法也。
界謂本有真性也。
法亦二義。
一因位行法。
二果位德法也。
界亦二義。
一因位名如來藏。
二果位名法身。
二合顯無差别者。
亦有四義。
一約界。
謂如來藏與法身無二無别。
以無異性故。
二約法。
謂因位行法與果位德法無二無别。
以轉因成果無異法故。
三約法界。
謂修生本有亦無差别。
以法身随緣同彼法故。
修生無性即法身故。
因位法界。
當知亦爾。
四約圓融。
謂總前四義。
令二法界無礙緣起因果混同。
通為自在法界無差别義也。
二趣者。
顯說此法。
為令衆生于此信受。
生解起行。
證契成果。
稱真法界。
起無思大用。
橫遍十方。
豎該三際。
無斷無絕。
是其意也。
第七釋論題目者。
大乘。
簡别其宗。
法界。
辨定其義。
無差别。
顯其意趣。
論者。
剖柝所诠。
謂釋大乘中法界無差别義。
故以為名。
又大者。
當體為目。
包含為義。
乘者。
就喻為名。
運載為功。
體用合舉。
故雲大乘。
大有三義。
一體大。
謂真如平等不增減故。
二相大。
謂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三用大。
謂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此依起信論。
又有七義。
如莊嚴論等。
乘亦三義。
一理性為所乘。
妙智為能乘。
佛果為乘至處。
此依佛性論也。
二以無分别為所乘。
萬行為能乘。
亦佛果為所至。
三以理智萬行俱是所乘。
菩薩假者以為能乘。
佛位人法為乘所至。
故攝論雲。
乘大性故。
名為大乘。
亦大亦乘名大乘。
此通依主持業二釋可知。
法有三義。
一持義。
謂自性不改故。
二軌義。
謂軌範生解故。
三對意義。
是意識所知故。
界亦三義。
一因義是界義。
謂依生聖法故。
攝論雲。
法界者謂是一切淨法因故。
中邊論意。
亦同此說。
三性義是界義。
謂法之實性。
起信論雲。
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又雲。
法性真如海。
故雲也。
三分齊義是界義。
謂諸法分齊各不相雜。
故名為界。
前二皆法之界故。
名為法界。
後一法即界故。
名為法界也。
無差别者亦有三義。
一約位。
謂凡夫染位。
菩薩染淨。
諸佛極淨。
三位雖殊。
法界之性實無差别。
二約法。
謂十種無差别。
如下文說。
三約行。
謂因唯一乘。
果唯一味。
是故因果法界各無差别。
論者。
剖析深義。
解釋佛經。
令其妙理指掌現前。
簡異本經。
故稱為論。
即是集義論也。
第八造論緣起者。
堅慧菩薩者。
梵名娑啰末底。
娑啰。
此雲堅固。
末底雲慧。
菩薩者。
具雲菩提薩埵。
諸論通釋。
有其三義。
一從境為名。
以此二法是所緣境故。
如骨觀等。
菩提雲覺。
即所求佛果。
薩埵名有情。
即所度衆生。
以智悲内起。
是以外緣二境。
一雲。
菩提是所求佛果。
薩埵是能求行者。
謂求菩提之薩埵。
即境智和合目。
一雲。
菩提同前。
薩埵雲勇猛。
謂有志有能。
于大菩提勇猛求故。
謂此論主。
有稱理求佛堅固正慧。
故以為名。
三藏雲。
西域相傳。
此是地上菩薩。
于佛滅後七百年時。
出中天竺大刹利種。
聰睿逸群。
備窮俗典。
出家學道。
慧解逾明。
大小乘教。
無不綜練。
但以行菩薩行。
留意大乘。
以已所遊平等法界。
傳示衆生。
方為究竟廣大饒益。
是故造究竟一乘寶性論。
及法界無差别論等。
皆于大乘舍權歸實。
顯實究竟之說矣。
第九翻譯由緻者。
有于阗國三藏法師提雲般若。
此雲天慧。
其人慧悟超倫。
備窮三藏。
在于本國。
獨步一人。
後為觀化上京。
遂赍梵本百有餘部。
于垂拱年内屆至神都。
有敕慰喻。
入内供養。
安置魏國東寺。
令共大德十人翻譯經論。
仍令先譯華嚴。
餘以不敏。
猥蒙征召。
既預翻譯。
得觀寶聚。
遂翻得華嚴不思議境界分。
華嚴修慈分。
大乘智炬陀羅尼經。
諸佛集會陀羅尼經。
已上各一卷成。
造像功德經二卷。
法界無差别論一卷。
沙門慧智等譯語。
沙門法華筆授。
沙門複禮綴文。
沙門圓測慧端弘景等證義。
其餘經論。
并未及譯。
三藏遂便遷化。
瘗于龍門。
與日照三藏同處。
敕甚優禮。
道俗欽慕。
如喪考妣焉。
第十随文解釋者。
此論之中。
分為二分。
初一頌。
是标宗緻敬分。
二從菩提以略說下。
明開宗演釋分。
以是略論。
故無結說回向分也。
就初一頌中。
有其二意。
一為歸敬三寶意。
二标宗解釋意。
初中或唯敬法寶。
以菩提心總别體能是法寶故。
二或亦通敬佛寶。
以所得法身果是佛寶故。
三或具三寶。
以菩提心正在因位菩薩所有故。
所得法身是佛果故。
因果二處俱有法故。
二标下十二門中初果門故。
舉此覺心能成彼果。
是故便即緻禮此心。
于中初一句總标緻敬。
下三句别辨勝能。
前中。
首是頭也。
稽是至也。
以頭至地。
故名稽首。
相唯身業。
實通三也。
菩提雲覺。
謂佛果大覺。
于此大覺起心正求。
從境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