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義賢問愚答鈔
關燈
小
中
大
郊北九品寺末學證忍記
近曾一人禅客來示雲。
就和尚觀經疏有百二十條疑端。
此乃為破邪顯正也。
答之否(雲雲)。
然間披閱彼問題。
随所應可答之旨返答之處。
百二十條皆悉領狀者餘不及披見還歸畢。
唯聞其名不見彼文其後或所彼疑卒爾加一見畢。
其奧書雲。
以朱墨點次第略之。
朱點四十八件。
墨點一十六條(雲雲)然間彼本無朱墨點傳寫脫欤。
又了阿上人對面雲。
西山道教上人有百二十疑端。
可答之由有緣同侶頻有勸進。
然于老耄之身難備皆悉答之旨返答之。
仍抽最要之疑問即說彼十六之報文。
因茲任所存趣答之略彼之揩定。
今此十六門者若彼墨點疑欤。
即加愚見略答之趣聊違愚意。
仍述成其差異之處。
聞法之義遙隔日。
終日之談不逢時定有違。
依頃記所存就其用舍。
依之先日記進一卷之愚答記。
而愚記以前既送略答。
是故今更不及再治。
須為别卷令流行之。
即乞清書返賜草本。
然愚記志助成略答。
别卷流行全非所樂。
仍抛之機下。
爰同朋等或掴裂端而用指燭。
或倒翻裡而作手習。
而今貴命難背補破失。
吝惜有恐。
加某清書。
乞經一覽勿及外見而已。
頓教一乘海者。
問。
今經中輩遇小凡夫。
生彼亦住自乘小果。
何以總名一乘教耶。
若言彼後轉向大者。
準諸師意應是漸教。
何名頓耶。
況今經中何處有其向大文耶。
答。
以有說小乘益雲非一乘教者。
無量義經涅槃經等非一乘經乎。
若言彼信受從一法生萬法義。
信知常住佛性義故。
雖有證小果者。
非實道小乘故。
猶是一乘經者。
今中輩亦然。
遇小凡夫若不具三心者。
不可往生。
具三心者。
即非實道小乘。
如安樂集雲。
破求生淨土非是小乘。
問曰。
或有人言。
求生淨土便是小乘。
何須修之。
答曰。
此亦不然。
何以故。
但小乘之教一向不明生淨土故也(文)。
生彼以後知小即大。
雖證小果是非實道。
何不名一乘教乎。
若爾何雲轉向大乘乎。
通雲發得三心生淨土後所修行業雖是趣求無上菩提。
依其本習先斷煩惱障。
依之雖名小果。
全非實道。
改彼本習欲斷所知障雲轉向也。
群疑論五龍興記下委釋此趣。
繁故略之。
已上随順問端且陳此義。
分别一乘與三乘者非是義問。
衆生之中說有永不成佛經名三乘教。
始暫雖有之異乃至灰身滅智終說一切畢竟皆成佛經名一乘教也。
此事古來诤也。
東晉道生法師。
與智證法師屢從論此義以來。
大唐佛授記寺沙門法寶造六卷章。
名一乘佛性究竟論。
破三乘五性義。
大唐淄州大雲寺沙門惠沼造四卷章。
名能顯中道惠日論。
破寶公一乘佛性立三乘五性。
當朝沙門德溢(亦名德一)造三卷章。
名惠日習足論。
破寶義助沼義。
睿山傳教大師制三卷章。
名守護國界章其中廣破一師三乘五性義。
助成寶公一乘佛性義。
睿山惠心先德撰一乘要決立一乘真實義。
如此相論不絕于今。
其三乘五性義者。
依深密瑜伽等。
成定性無性有情定不成佛義。
而會說一切衆生皆成佛道經論皆密意說。
其一乘佛性義者。
依法華涅槃立有性無性凡有心者悉皆成佛義。
而通說定性無性定不成佛經論悉權教意。
諸家教相雖異。
不出此二義。
諸師意樂雖區。
各存其一義欤。
和尚本宗雖難知之。
倩案釋義。
當一乘佛性宗義欤。
何以得知。
法事贊雲。
灰身滅智無餘燈。
二萬劫盡複生心。
生心覺動身還現。
諸佛先教發大乘(文)。
彼三乘五性宗義全不許無餘還生。
若許之者不可有定性二乘故。
然和尚已許無餘還生。
故知和尚一乘佛性宗祖師也。
以彼宗義見此經說相全不說有永不成佛者。
所被機者常沒凡夫。
輕次重惡遂往生。
能為法者定散二善世戒行善悉預來迎。
五逆定業猶生。
況餘人乎。
世善輕微尚往生。
況餘善乎。
既說一切凡夫。
而無所簡。
終宣當座道場而期成佛名一乘經。
誠有由哉。
縱中輩暫實證小果。
終當成佛。
蓋名一乘。
又一乘名有多義欤。
如淨影雲。
乘是行用。
行能運通。
故名為乘。
随他就實不殊是以言一。
一義不同。
泛解有四簡别名一。
如來于彼三乘教中。
随他分三。
求聲聞者為說四谛。
求緣覺者為說因緣。
求大乘者為說六度宣說菩薩三阿僧祇。
修行有漏六波羅蜜于最後身之中斷結成佛。
簡别彼三。
是以言一。
二破别名一。
如來随他宜說三乘。
世人定執以為真實。
破别彼三。
是以言一。
故經說言唯一。
是實餘非者猶如化城非真實處。
三會别名一。
如來根本分一為三。
會之歸本是以言一。
如勝鬘說。
四無别名一。
就實論乘。
由來無别故名為一(文)。
私曰。
今問端似簡别義。
愚意所存四義皆用。
就中論傍正者無别為正(雲雲)。
次分别漸頓。
義門非一。
大從小入為漸不由小為頓。
是淨影天台等之一義欤。
如淨影師大經疏雲。
菩薩藏中所為亦二。
一漸二頓。
言漸入者是人過去曾學大乘。
中間習小證得小果。
後還入大。
從小來稱之為漸(乃至)。
言頓悟者。
有諸衆生久習大乘相應善根。
今始見佛即能入大。
不由小。
因之為頓(文)。
雖依此義今經猶是頓教攝也。
如同師觀經疏雲。
二須知教局漸及頓。
小教名局大從小入因之為漸。
大不由小謂之為頓。
此經是其頓教法輪。
何以得知。
此經正為韋提希說下。
說韋提是凡夫。
為凡夫說不從小入故知是頓(文)。
天台觀經疏意同也。
若偏執此一義者。
即有法華圓頓還成漸教之過。
天台一家解釋除觀經疏外皆成虛設。
爾前諸經名為漸教。
以法華經為頓。
義同别可習之。
今和尚意。
分别漸頓。
且有三義。
或漸或頓明空有者可同淨影。
次下文雲人法二障遣雙除故。
又璎珞經中說漸教(乃至)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等者。
是就修行時節長短以判漸教。
說于十信十千劫中修行六度得位不退名為漸教。
常沒凡夫一日七日專稱佛名。
命斷生彼得處不退故名頓教。
又有此土入聖得果之教為漸。
淨土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為頓意欤。
門門不同名漸教(文)。
又雲門門不同八萬四為滅無明果業因利劍即是彌陀号一聲稱念罪皆除(文)故今于已上三義之中。
問端依初。
今頓教者後二義也。
又從小入名為漸者。
名實道人證小果後始入大者。
今中輩人于凡夫地發得三心。
三心非小如上釋。
生彼之後雖雲證果。
全非實道。
凡夫修入即名頓教。
如淨影大經疏雲。
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
教令發心生于淨土。
不從小入故知是頓(文)。
若依此義今頓教者宜亘三義。
次中輩生人。
彼土得益定實小乘求向大文欤。
學者所不共許也。
龍樹菩薩釋一乘清淨土。
天親菩薩贊大乘善根界。
生小乘心者豈無名體機嫌乎。
鸾師引法華釋雲。
釋迦牟尼如來以出五濁世故分一說三。
淨土既非五濁無二乘明矣。
本自無二乘何有向大文乎。
但至須陀洹阿羅漢名字。
斷位同故借且名之。
非實初果第四果也。
群疑論第五委曲。
欲知可披彼。
和尚轉向釋者會釋如先。
又可聲聞無數願。
同願成就文。
阿彌陀經。
十住論。
智度論等聲聞無數文者。
準注論釋可會之。
繁故略之。
難雲。
悲華經(并)平等覺經大阿彌陀經同雲般泥洹去者無央數得阿羅漢者亦無央數(文)。
(取意)彼土聲聞有實道羅漢灰身滅智況無回小向大者乎。
答。
此難難會。
且試會之。
見悲華經本願文雲。
國中有聲聞不取正覺。
其成就國何有實道聲聞人乎。
于知菩薩說此義也。
到随緣國成佛者雲般泥洹去者。
亦雲得阿羅漢。
法事贊雲彌陀妙果号曰無上涅槃。
始得第八地名為得阿羅漢。
八地已上亦阿羅漢故。
唯識論曰。
又不動地已上菩薩此亦說彼名阿羅漢(文)。
若不爾者悲華經文。
前後乖角如何會之。
平等覺經大阿彌陀經準之可知。
抑此疑端新舊假實淺深未辨。
或傳說雲。
若準常途有小乘故非一乘教。
可向大故非是頓教。
頓教一乘義永難成。
然今所言頓教一乘即經文雲即便往生(文)。
現身頓生報佛淨土故名頓教。
釋下文雲。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成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文)。
一切善惡凡夫皆乘弘願一法故名一乘。
斯乃諸師所未解釋。
諸方學者所未料簡(雲雲取意)為顯此義此疑來欤。
傳說。
雖不足信用之就此傳說諸方學侶疑難多端。
自唱。
雖言令彼等見此警策入于正路。
彼學侶等見疑端彌增偏執益吐荒言。
殆此疑端似招鬥诤。
尤可斟酌欤。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等者。
問。
如上文者顯彰弘願。
亦此經事。
今何還言如大經說。
況大經中都無一切善惡等文。
若是取意何文意。
雲何若其言取願文意者。
餘處釋于願文之外指言上卷文雲等雲何。
答。
先且料簡要門弘願後當答之。
四十八願各有能所。
無三惡趣乃至得三法忍皆是所願。
誓約此事法藏菩薩心是能願。
且就十八十九二十三個本願。
分别能所料簡
就和尚觀經疏有百二十條疑端。
此乃為破邪顯正也。
答之否(雲雲)。
然間披閱彼問題。
随所應可答之旨返答之處。
百二十條皆悉領狀者餘不及披見還歸畢。
唯聞其名不見彼文其後或所彼疑卒爾加一見畢。
其奧書雲。
以朱墨點次第略之。
朱點四十八件。
墨點一十六條(雲雲)然間彼本無朱墨點傳寫脫欤。
又了阿上人對面雲。
西山道教上人有百二十疑端。
可答之由有緣同侶頻有勸進。
然于老耄之身難備皆悉答之旨返答之。
仍抽最要之疑問即說彼十六之報文。
因茲任所存趣答之略彼之揩定。
今此十六門者若彼墨點疑欤。
即加愚見略答之趣聊違愚意。
仍述成其差異之處。
聞法之義遙隔日。
終日之談不逢時定有違。
依頃記所存就其用舍。
依之先日記進一卷之愚答記。
而愚記以前既送略答。
是故今更不及再治。
須為别卷令流行之。
即乞清書返賜草本。
然愚記志助成略答。
别卷流行全非所樂。
仍抛之機下。
爰同朋等或掴裂端而用指燭。
或倒翻裡而作手習。
而今貴命難背補破失。
吝惜有恐。
加某清書。
乞經一覽勿及外見而已。
頓教一乘海者。
問。
今經中輩遇小凡夫。
生彼亦住自乘小果。
何以總名一乘教耶。
若言彼後轉向大者。
準諸師意應是漸教。
何名頓耶。
況今經中何處有其向大文耶。
答。
以有說小乘益雲非一乘教者。
無量義經涅槃經等非一乘經乎。
若言彼信受從一法生萬法義。
信知常住佛性義故。
雖有證小果者。
非實道小乘故。
猶是一乘經者。
今中輩亦然。
遇小凡夫若不具三心者。
不可往生。
具三心者。
即非實道小乘。
如安樂集雲。
破求生淨土非是小乘。
問曰。
或有人言。
求生淨土便是小乘。
何須修之。
答曰。
此亦不然。
何以故。
但小乘之教一向不明生淨土故也(文)。
生彼以後知小即大。
雖證小果是非實道。
何不名一乘教乎。
若爾何雲轉向大乘乎。
通雲發得三心生淨土後所修行業雖是趣求無上菩提。
依其本習先斷煩惱障。
依之雖名小果。
全非實道。
改彼本習欲斷所知障雲轉向也。
群疑論五龍興記下委釋此趣。
繁故略之。
已上随順問端且陳此義。
分别一乘與三乘者非是義問。
衆生之中說有永不成佛經名三乘教。
始暫雖有之異乃至灰身滅智終說一切畢竟皆成佛經名一乘教也。
此事古來诤也。
東晉道生法師。
與智證法師屢從論此義以來。
大唐佛授記寺沙門法寶造六卷章。
名一乘佛性究竟論。
破三乘五性義。
大唐淄州大雲寺沙門惠沼造四卷章。
名能顯中道惠日論。
破寶公一乘佛性立三乘五性。
當朝沙門德溢(亦名德一)造三卷章。
名惠日習足論。
破寶義助沼義。
睿山傳教大師制三卷章。
名守護國界章其中廣破一師三乘五性義。
助成寶公一乘佛性義。
睿山惠心先德撰一乘要決立一乘真實義。
如此相論不絕于今。
其三乘五性義者。
依深密瑜伽等。
成定性無性有情定不成佛義。
而會說一切衆生皆成佛道經論皆密意說。
其一乘佛性義者。
依法華涅槃立有性無性凡有心者悉皆成佛義。
而通說定性無性定不成佛經論悉權教意。
諸家教相雖異。
不出此二義。
諸師意樂雖區。
各存其一義欤。
和尚本宗雖難知之。
倩案釋義。
當一乘佛性宗義欤。
何以得知。
法事贊雲。
灰身滅智無餘燈。
二萬劫盡複生心。
生心覺動身還現。
諸佛先教發大乘(文)。
彼三乘五性宗義全不許無餘還生。
若許之者不可有定性二乘故。
然和尚已許無餘還生。
故知和尚一乘佛性宗祖師也。
以彼宗義見此經說相全不說有永不成佛者。
所被機者常沒凡夫。
輕次重惡遂往生。
能為法者定散二善世戒行善悉預來迎。
五逆定業猶生。
況餘人乎。
世善輕微尚往生。
況餘善乎。
既說一切凡夫。
而無所簡。
終宣當座道場而期成佛名一乘經。
誠有由哉。
縱中輩暫實證小果。
終當成佛。
蓋名一乘。
又一乘名有多義欤。
如淨影雲。
乘是行用。
行能運通。
故名為乘。
随他就實不殊是以言一。
一義不同。
泛解有四簡别名一。
如來于彼三乘教中。
随他分三。
求聲聞者為說四谛。
求緣覺者為說因緣。
求大乘者為說六度宣說菩薩三阿僧祇。
修行有漏六波羅蜜于最後身之中斷結成佛。
簡别彼三。
是以言一。
二破别名一。
如來随他宜說三乘。
世人定執以為真實。
破别彼三。
是以言一。
故經說言唯一。
是實餘非者猶如化城非真實處。
三會别名一。
如來根本分一為三。
會之歸本是以言一。
如勝鬘說。
四無别名一。
就實論乘。
由來無别故名為一(文)。
私曰。
今問端似簡别義。
愚意所存四義皆用。
就中論傍正者無别為正(雲雲)。
次分别漸頓。
義門非一。
大從小入為漸不由小為頓。
是淨影天台等之一義欤。
如淨影師大經疏雲。
菩薩藏中所為亦二。
一漸二頓。
言漸入者是人過去曾學大乘。
中間習小證得小果。
後還入大。
從小來稱之為漸(乃至)。
言頓悟者。
有諸衆生久習大乘相應善根。
今始見佛即能入大。
不由小。
因之為頓(文)。
雖依此義今經猶是頓教攝也。
如同師觀經疏雲。
二須知教局漸及頓。
小教名局大從小入因之為漸。
大不由小謂之為頓。
此經是其頓教法輪。
何以得知。
此經正為韋提希說下。
說韋提是凡夫。
為凡夫說不從小入故知是頓(文)。
天台觀經疏意同也。
若偏執此一義者。
即有法華圓頓還成漸教之過。
天台一家解釋除觀經疏外皆成虛設。
爾前諸經名為漸教。
以法華經為頓。
義同别可習之。
今和尚意。
分别漸頓。
且有三義。
或漸或頓明空有者可同淨影。
次下文雲人法二障遣雙除故。
又璎珞經中說漸教(乃至)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等者。
是就修行時節長短以判漸教。
說于十信十千劫中修行六度得位不退名為漸教。
常沒凡夫一日七日專稱佛名。
命斷生彼得處不退故名頓教。
又有此土入聖得果之教為漸。
淨土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為頓意欤。
門門不同名漸教(文)。
又雲門門不同八萬四為滅無明果業因利劍即是彌陀号一聲稱念罪皆除(文)故今于已上三義之中。
問端依初。
今頓教者後二義也。
又從小入名為漸者。
名實道人證小果後始入大者。
今中輩人于凡夫地發得三心。
三心非小如上釋。
生彼之後雖雲證果。
全非實道。
凡夫修入即名頓教。
如淨影大經疏雲。
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
教令發心生于淨土。
不從小入故知是頓(文)。
若依此義今頓教者宜亘三義。
次中輩生人。
彼土得益定實小乘求向大文欤。
學者所不共許也。
龍樹菩薩釋一乘清淨土。
天親菩薩贊大乘善根界。
生小乘心者豈無名體機嫌乎。
鸾師引法華釋雲。
釋迦牟尼如來以出五濁世故分一說三。
淨土既非五濁無二乘明矣。
本自無二乘何有向大文乎。
但至須陀洹阿羅漢名字。
斷位同故借且名之。
非實初果第四果也。
群疑論第五委曲。
欲知可披彼。
和尚轉向釋者會釋如先。
又可聲聞無數願。
同願成就文。
阿彌陀經。
十住論。
智度論等聲聞無數文者。
準注論釋可會之。
繁故略之。
難雲。
悲華經(并)平等覺經大阿彌陀經同雲般泥洹去者無央數得阿羅漢者亦無央數(文)。
(取意)彼土聲聞有實道羅漢灰身滅智況無回小向大者乎。
答。
此難難會。
且試會之。
見悲華經本願文雲。
國中有聲聞不取正覺。
其成就國何有實道聲聞人乎。
于知菩薩說此義也。
到随緣國成佛者雲般泥洹去者。
亦雲得阿羅漢。
法事贊雲彌陀妙果号曰無上涅槃。
始得第八地名為得阿羅漢。
八地已上亦阿羅漢故。
唯識論曰。
又不動地已上菩薩此亦說彼名阿羅漢(文)。
若不爾者悲華經文。
前後乖角如何會之。
平等覺經大阿彌陀經準之可知。
抑此疑端新舊假實淺深未辨。
或傳說雲。
若準常途有小乘故非一乘教。
可向大故非是頓教。
頓教一乘義永難成。
然今所言頓教一乘即經文雲即便往生(文)。
現身頓生報佛淨土故名頓教。
釋下文雲。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成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文)。
一切善惡凡夫皆乘弘願一法故名一乘。
斯乃諸師所未解釋。
諸方學者所未料簡(雲雲取意)為顯此義此疑來欤。
傳說。
雖不足信用之就此傳說諸方學侶疑難多端。
自唱。
雖言令彼等見此警策入于正路。
彼學侶等見疑端彌增偏執益吐荒言。
殆此疑端似招鬥诤。
尤可斟酌欤。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等者。
問。
如上文者顯彰弘願。
亦此經事。
今何還言如大經說。
況大經中都無一切善惡等文。
若是取意何文意。
雲何若其言取願文意者。
餘處釋于願文之外指言上卷文雲等雲何。
答。
先且料簡要門弘願後當答之。
四十八願各有能所。
無三惡趣乃至得三法忍皆是所願。
誓約此事法藏菩薩心是能願。
且就十八十九二十三個本願。
分别能所料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