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義賢問愚答鈔

關燈
因緣者。

    餘皆準知。

    十八稱名為所願體。

    十九來迎為所願體。

    二十諸行為所願體。

    依所願異能願樂欲雖似有差。

    然論其體法藏菩薩得大悲樂欲心也。

    願者欲也好也志也。

    彼能願心名曰弘願。

    法事贊雲。

    悲智之心廣弘四十八願是也。

    此即往生增上緣也。

    文曰安樂能人顯彰别意之弘願者。

    意雲安樂國土能化聖人第七觀初住立空中顯彰别意。

    可為一切善惡凡夫往生之增上緣。

    别意弘願也(為言)十八所願乃至十念。

    二十所願殖諸德本名曰要門。

    即今經所說定散二善念佛諸行是也。

    此乃往生業因也。

    十九所願現其人前增上緣攝。

    要門所願。

    弘願能願。

    要門業因。

    弘願強緣。

    能所已異。

    因緣亦别。

    異義濫觞專在此事。

    仍粗注之。

    次正答問者。

    顯彰弘願正在今經。

    上文依之弘願相貌委說大經故雲如大經說等也。

    今經所說善惡凡夫。

    修釋迦開定散要門之業因而得生彼者。

    大經所說法藏菩薩悲智廣大弘願業力以莫不為增上緣。

    故得合兩經作此釋也。

    今弘願者總指四十八能願心也矣。

    四十八所願之中要須顯機。

    然十八中及願成就文雲唯除五逆诽謗正法(文)。

    其餘十惡破戒聞可得往生。

    故雲善惡凡夫亦得。

    況又彼除抑止門乎。

    餘處釋者。

    指觀念法門先引第十八。

    次又此經上卷雲。

    若有衆生得生西方無量壽國者。

    皆乘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之文。

    與彼先别舉第十八願。

    别發願故。

    況總于四十八能願心也。

    和尚兩處釋正依綽和尚釋。

    故安樂集上卷釋自力他力異中。

    引他力證雲。

    故大經曰。

    一切人天欲生彼國者。

    莫不皆以阿彌陀如來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若不如是四十八願便徒設。

    語後學者。

    況有他力可乘。

    不得自局已分徒在火宅也(文)。

    此釋亦以鸾師為依憑。

    故注論下卷釋速證阿耨菩提義。

    雲論言修五念門行。

    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然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乃至凡是生彼淨土。

    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

    故何以言之。

    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文)。

    次下引十八十一二十二願而證速義。

    又引例示自力他力。

    然彼結雲。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成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文)。

    此乃師資相承之釋尤可貴之。

    所依兩師解釋況雲四十八願。

    能依之師釋義何得願文之外乎。

    然若其言取願文意者。

    餘處釋于願文之外指言上卷等者。

    唯限第十八一願計存願文欤。

    餘四十七非願文者何故經雲四十八願乎。

    或傳說雲。

    定散是機非往生因。

    弘願是法。

    即稱名是一切定散善惡之機。

    得生彼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稱名大願業力之法為增上緣。

    為言稱名即是非定非散弘願體也。

    此弘願體此經顯之。

    然而因緣發願相貌大經說之故雲如大經說等也。

    凡定散弘願之三門者。

    一家大概自門綱要也(雲雲)。

    (取意)為顯此義出此疑欤。

    初心傳說定有謬欤。

    今案此義稱名所願。

    名字即是不相應法。

    修行之時依聲假立是色法也。

    願是心法信欲勝解為其體故色與心異。

    若為稱名稱弘願乎。

    若言所願故名願者。

    所願稱名我等業因。

    何故名為增上緣乎。

    弘願稱名非散非定者有何證。

    今經既說散善往生下輩之中。

    何非散乎。

    若言彼猶非弘願者。

    何釋望佛本願意乎。

    感師論雲。

    或深或淺通定散(文)。

    惠心集雲。

    有相業無相業定業散業(文)。

    但選擇集雲。

    一定散二□念佛許乞彼總别舉。

    全非證據。

    凡其非定散之義。

    諸方學者皆驚耳乎。

    又定散是其機根學者嘲之。

    難勢往生繁故略之。

     聖衆莊嚴現在彼衆法界同生者。

    問。

    既言同生亦應在彼。

    分為二衆有何意雲何。

    若言舊住新往異者。

    現在彼言不相應也。

    又問。

    言同生者。

    為指三輩。

    為當雲何。

    若言指三輩者。

    三輩為境既同諸師。

    何不許其十六定善義雲何。

    若言不指彼者。

    既言十方法界同生。

    三輩豈非同生類。

    如何。

    況于十三觀中何觀觀此同生境。

    雲何。

    雖有普觀作往生想。

    彼是自生。

    未觀同生。

    其餘何觀觀此境。

    雲何。

    答。

    先所以分為二衆簡依報莊嚴頓起無加增故欤。

    況差别者不論舊住新往之異。

    現在彼國聖衆中名現在彼衆。

    隻今始從十方法界同如駃雨得往生者趣生處程名同生者。

    到差生處又即可加現在彼衆。

    聖衆數多不可說盡。

    是故經文略而令觀觀音勢至二菩薩計以上首故。

    若廣欲觀現在彼衆同生者之行人者。

    勢至觀次可觀察之。

    彼所觀境勝劣雖異大都可同二菩薩。

    故略不說。

    彼同生類假有三輩往生之人唯可觀彼身色相好光明等相。

    不可觀其九品階降。

    一一品中十一門等。

    其故同諸師義難矣。

    聖衆觀境次觀自生。

    又為劣機觀雜想觀。

    然彼亦還觀同生。

    何況三輩入觀觀成邪正滅罪一不說之。

    何三輩機為所觀境耶。

    如此存者問辭雖繁無不通欤。

    傳說今言十方法界同生者即便往生之行者也。

    身雖有此娑婆穢國。

    況複入彼報土聖衆莊嚴。

    即當麻寺曼陀羅中黑衣僧形以之為證(雲雲)。

    (取意)為示此趣此疑來欤。

    但此傳說定庀謬。

    若事實者不足信用。

    智人察之。

     出在何文者有通有别等者。

    問。

    此通别文皆是序中夫人請問如來放光現國。

    尚未言說。

    況為所說定散出在文雲何。

    若言此文作所說由故言出者。

    可言出自。

    何言在雲何。

    若言韋提唯請定善在此文故言出在者問答乖角。

    前問二善出在何文。

    至答豈指請定文如何。

    若言如來放光現國異方便體。

    故定散在此文者。

    标釋不合。

    前标二善出文有通有别。

    上标亦雲定散二善通别有異。

    至釋豈指通三文中第三一句。

    獨為二善出在文雲何。

    答。

    先料簡文後答此問。

    上文曰。

    問曰未審定散二善出在何文(文)言未審者未審。

    何次上定善一門韋提緻請散善一門是佛自說之答也。

    故此問雲。

    未審何定散二善定韋提請。

    散佛自說出在何文。

    如此問也。

    次何機得受問答易知之。

    次二出在何文已下答上定韋提請散佛自說出在何文之問也。

    然引定善韋提請文不出散善佛自說文者。

    讓下料簡而略之欤。

    次從此已下次答定散兩門義。

    下文段隔故。

    問驚以前雲何。

    定散二善之問出定善體。

    于定善中問答差别。

    是終為成答請自說差異義也。

    次又向來已下立破次向來下料簡先所引文。

    而令決定韋提唯請定之義。

    又散善下散善自開立義引文愚意如此。

    次答問者以通别文。

    不為定散。

    出在文故。

    無有初難。

    不雲此文作所說由。

    故脫可言出自之難。

    上問出在之言。

    是非二善出在文故。

    問答乖角之難不來。

    如來放光現國異方便體故。

    雲定散在此文事。

    今始聞之驚耳者乎。

    全所不及何難勢來乎。

    無難可會拱手而已。

    傳說此定散門淨土宗之大綱善導家之性相也。

    定散即有三重差異。

    重名二義。

    名之六義。

    六義亦各具六義。

    故三十六義。

    宛如天台六即亦各具六即故三十六即。

    以之辨教理之權實。

    以之定往生之得否。

    以後類猶暗深奧。

    初心之輩争辨階級。

    自非師資相承口傳争知佛祖印。

    可意緻(雲雲)聞此傳說此疑定有深奧義欤。

    他門末學争彼意定問答乖角欤。

    料簡文不為問答。

    隻欲為聞深義緣也。

     如華嚴說思惟正受但是三昧異名者。

    問。

    彼經何處有此文雲何。

    戒度雖引菩薩入善思惟三昧等文。

    未為明證。

    若以經有思惟三昧之名定執思惟但是三昧異名者。

    經中亦有慈心三昧等名。

    當以三福中之慈心亦為三昧異名雲何。

    故知彼是菩薩所入深三昧中一三昧名。

    豈同今言觀前方便名思惟如何。

    又彼所引新譯經文。

    今文所指豈當彼雲何。

    又縱彼經有說思惟三昧異名何妨此名亦通散善。

    故諸師意兼存二義。

    一雲三淨葉散心思量名曰思惟。

    二雲十六觀中初二想觀名曰思惟。

    此釋縱容似得通旨。

    今言豈通散善得非偏論如何。

    又思惟者既言觀前方便。

    應是三惠中思惠心。

    若爾諸論性相思惠唯散修惠唯定。

    依之而判可謂不通定善。

    何言豈通散善如何。

    答。

    彼經何處有此文耶者是舊疑也。

    大智律師天台宗人。

    四明孫弟神悟門人也。

    然制觀經新疏之時。

    違背本宗天台師疏韋提并請定散之義依用今釋。

    此外多背天台疏。

    依之道公造扶石決破智疏。

    中出此疑問。

    戒度律師作正觀記并扶新論救道公難助智師義。

    彼等難答繁故略之。

    今且取要戒公正觀記雲華嚴異名。

    人以檢文不獲。

    尚或遲疑今謂不可。

    就往求其異名之文。

    但據彼經明三昧處。

    而作思惟說者即是異名(文)。

    依之私披六十華嚴處處三昧前方便有名思惟文。

    且引一文。

    經曰諸菩薩甚深三昧。

    于諸法中。

    思惟分别。

    安住諸禅正受。

    悟一切法(文)。

    又繁故略餘。

    次戒公所引善思惟文為明證者難勢誠巧誰會通之。

    但非今釋難不會之失。

    律師門人多之定可救之。

    然誠通之戒公引彼文。

    次下引合論釋。

    論釋分明。

    何隐彼釋。

    隻就經文緻此難乎。

    今論明故不用别救。

    次戒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