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故大德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行狀
關燈
小
中
大
。
勸令誦持。
再三歎息。
其先受法者。
偏使屬意觀菩提心本尊大印真诠阿字。
了法不生證大覺身。
若指諸掌。
慰誨勤勤悲喜交集。
汝等于法。
宜逾身命。
是所聞者斯不易焉。
吾思往日。
涉險冒危。
為法委身。
窮曆拜國。
周遊往返。
十餘萬裡。
爾等當思此意。
速此修行。
無殉利以辱身。
勿為名而喪道奉我臨終之誠。
成爾書紳之勖。
以大曆九年六月十五日午時。
浴香水。
換新服。
端居正容。
命草辭表。
北面瞻望。
東首倚卧。
住大印身定中便去。
神雖往而容貌如舊。
氣将盡而色澤逾鮮。
斯法力之加。
豈死相而能壞。
行年七十。
僧臘五十。
僧弟子惠朗。
次承灌頂之位。
餘知法者。
蓋數十人而已。
聖上哀悼。
辍朝三日。
念師資之啟沃。
觀遺迹而恻怆。
絹三百匹布二百端。
米面四百石。
油七石。
柴十五車。
炭三車。
賜錢四十萬。
又賜造塔錢二百餘萬。
齋七供養。
仍别支給。
日日中使予慰存問。
敕功德使李元琮知喪事。
初大師之将終。
衆相先現。
諸僧夢千仞寶幢。
無故摧倒。
文殊新閣。
忽然崩壞。
大振院宇。
比至驚悟。
聲猶在耳。
金剛智杵飛空上。
大興善寺後。
池水盡枯涸。
林竹生實。
庭花變色。
諸事異相。
近數十條今略序之。
餘皆不錄。
昔者如來滅度。
雙林改白。
文宣殁世。
泗水逆流。
雖古今之有殊。
驗征應之不異也。
七月六日。
就塔所。
具荼毗之禮。
随喜者億千萬數。
是日有诏。
使高品[利-禾+登]仙鶴就緻祭。
并贈司空谥曰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和上。
尊其德也。
荼毗火滅。
于餘燼中。
凡得舍利數百粒。
八十粒進入内。
又于頂骨中。
有一粒。
半隐半現。
後有敕。
令于大興善寺舊住院中。
起舍利塔。
特賜造塔錢萬餘貫。
承後諸弟子在院者。
聖恩愛及如大師在日。
皇上據四海之圖籍。
十有三年矣。
所賜大師手诏數十首。
皆聖人密旨。
并卻進奉。
遠自先朝。
至今聖代。
所有黑制卷軸盈箧。
錫赉束帛。
不知其數。
累年系月。
積若嶽。
未嘗言貯畜。
辄不謀于生計。
今并不書。
每在中禁。
建立道場。
頗積年歲。
傳授法印。
加持護摩。
殄除災異。
增益吉祥。
秘密之事。
大師未曾辄有宣爾。
今并不列于行狀。
諸類事迹。
其徒寔繁。
蓋存于别傳。
付法弟子。
輸誠國家。
則在于遺書進奉。
陳博情蓋題于辭表。
大師自開元。
至今大曆。
翻譯經法。
凡一百二十餘卷。
諸佛示權。
摧魔護國。
非臣下堪聞者。
緘在于天宮。
普賢行門。
菩提般若。
是瑜伽修行者。
須宣于人代。
大師據灌頂師位。
四十餘年。
入壇弟子。
授法門人。
三朝宰臣。
五京大德。
缁素士流。
方牧嶽主。
農商庶類。
蓋億萬計。
其登戒壇。
二千弟子。
一切有部。
獨為宗師。
嗚呼大師。
訓人之道。
其徒不一。
泯合二谛。
适于衆因。
先觀性以示方。
非妄投而虛力。
以大海之法寶。
随所受而适心。
以雪山之妙藥。
故應病而令服。
是以有蘇悉地毗盧遮那金剛頂經諸真言部。
若戒定慧。
頓漸半滿。
大師之教也。
如是大師。
其存也三朝帝師。
其殁也萬人哀痛。
教法懸于日月。
生死沾于雨露。
二七僧人。
常入天宮之會。
三千門士。
猶承聖上之恩。
且佛教東來。
向近二千載。
傳勝法。
沐光榮。
實未有與大師同年而語者也。
諸弟子等所痛。
夜室光沈。
釋門喪寶。
天柱中折。
濟舟忽覆。
氾氾苦海。
将何所依。
淚盡繼血。
心摧魄喪。
小子遷執巾棒錫九載于茲。
握筆持硯八年而已。
叨居翻譯之次。
竊承秘奧之躅。
大師所有行化之由。
會親禀受。
平生之日。
命令序述。
在于侍奉。
未暇修纂。
況乃奉臨終遺言。
固辭不獲。
臨之氣盡。
悲淚難裁。
乩諸故事。
十無在一。
謹狀。
應安三年二月一日以或本令寫之重以保壽院古本校點了 權少僧都賢寶(生卅八) 延享四丁卯歲夷刻 八修補畢 僧正 賢賀(俗壽六十四)
勸令誦持。
再三歎息。
其先受法者。
偏使屬意觀菩提心本尊大印真诠阿字。
了法不生證大覺身。
若指諸掌。
慰誨勤勤悲喜交集。
汝等于法。
宜逾身命。
是所聞者斯不易焉。
吾思往日。
涉險冒危。
為法委身。
窮曆拜國。
周遊往返。
十餘萬裡。
爾等當思此意。
速此修行。
無殉利以辱身。
勿為名而喪道奉我臨終之誠。
成爾書紳之勖。
以大曆九年六月十五日午時。
浴香水。
換新服。
端居正容。
命草辭表。
北面瞻望。
東首倚卧。
住大印身定中便去。
神雖往而容貌如舊。
氣将盡而色澤逾鮮。
斯法力之加。
豈死相而能壞。
行年七十。
僧臘五十。
僧弟子惠朗。
次承灌頂之位。
餘知法者。
蓋數十人而已。
聖上哀悼。
辍朝三日。
念師資之啟沃。
觀遺迹而恻怆。
絹三百匹布二百端。
米面四百石。
油七石。
柴十五車。
炭三車。
賜錢四十萬。
又賜造塔錢二百餘萬。
齋七供養。
仍别支給。
日日中使予慰存問。
敕功德使李元琮知喪事。
初大師之将終。
衆相先現。
諸僧夢千仞寶幢。
無故摧倒。
文殊新閣。
忽然崩壞。
大振院宇。
比至驚悟。
聲猶在耳。
金剛智杵飛空上。
大興善寺後。
池水盡枯涸。
林竹生實。
庭花變色。
諸事異相。
近數十條今略序之。
餘皆不錄。
昔者如來滅度。
雙林改白。
文宣殁世。
泗水逆流。
雖古今之有殊。
驗征應之不異也。
七月六日。
就塔所。
具荼毗之禮。
随喜者億千萬數。
是日有诏。
使高品[利-禾+登]仙鶴就緻祭。
并贈司空谥曰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和上。
尊其德也。
荼毗火滅。
于餘燼中。
凡得舍利數百粒。
八十粒進入内。
又于頂骨中。
有一粒。
半隐半現。
後有敕。
令于大興善寺舊住院中。
起舍利塔。
特賜造塔錢萬餘貫。
承後諸弟子在院者。
聖恩愛及如大師在日。
皇上據四海之圖籍。
十有三年矣。
所賜大師手诏數十首。
皆聖人密旨。
并卻進奉。
遠自先朝。
至今聖代。
所有黑制卷軸盈箧。
錫赉束帛。
不知其數。
累年系月。
積若嶽。
未嘗言貯畜。
辄不謀于生計。
今并不書。
每在中禁。
建立道場。
頗積年歲。
傳授法印。
加持護摩。
殄除災異。
增益吉祥。
秘密之事。
大師未曾辄有宣爾。
今并不列于行狀。
諸類事迹。
其徒寔繁。
蓋存于别傳。
付法弟子。
輸誠國家。
則在于遺書進奉。
陳博情蓋題于辭表。
大師自開元。
至今大曆。
翻譯經法。
凡一百二十餘卷。
諸佛示權。
摧魔護國。
非臣下堪聞者。
緘在于天宮。
普賢行門。
菩提般若。
是瑜伽修行者。
須宣于人代。
大師據灌頂師位。
四十餘年。
入壇弟子。
授法門人。
三朝宰臣。
五京大德。
缁素士流。
方牧嶽主。
農商庶類。
蓋億萬計。
其登戒壇。
二千弟子。
一切有部。
獨為宗師。
嗚呼大師。
訓人之道。
其徒不一。
泯合二谛。
适于衆因。
先觀性以示方。
非妄投而虛力。
以大海之法寶。
随所受而适心。
以雪山之妙藥。
故應病而令服。
是以有蘇悉地毗盧遮那金剛頂經諸真言部。
若戒定慧。
頓漸半滿。
大師之教也。
如是大師。
其存也三朝帝師。
其殁也萬人哀痛。
教法懸于日月。
生死沾于雨露。
二七僧人。
常入天宮之會。
三千門士。
猶承聖上之恩。
且佛教東來。
向近二千載。
傳勝法。
沐光榮。
實未有與大師同年而語者也。
諸弟子等所痛。
夜室光沈。
釋門喪寶。
天柱中折。
濟舟忽覆。
氾氾苦海。
将何所依。
淚盡繼血。
心摧魄喪。
小子遷執巾棒錫九載于茲。
握筆持硯八年而已。
叨居翻譯之次。
竊承秘奧之躅。
大師所有行化之由。
會親禀受。
平生之日。
命令序述。
在于侍奉。
未暇修纂。
況乃奉臨終遺言。
固辭不獲。
臨之氣盡。
悲淚難裁。
乩諸故事。
十無在一。
謹狀。
應安三年二月一日以或本令寫之重以保壽院古本校點了 權少僧都賢寶(生卅八) 延享四丁卯歲夷刻 八修補畢 僧正 賢賀(俗壽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