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故大德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行狀
關燈
小
中
大
前試左領軍衛兵曹參軍輸林待诏臣趙遷
皇帝灌頂大師法号不空。
以普賢行願。
傳大菩提心金剛智印。
奉佛教令。
拔濟群品。
持大法寶。
為時而來。
翼贊三朝。
近三十載。
大師本西良府。
北天竺之波羅門族也。
先門早逝。
育于舅氏。
便随母姓。
初母康氏之未娠也。
有善相者言曰。
爾後畢生菩提薩埵。
言訖不見。
大奇之。
遂沐浴換衣。
斷語持念。
未經三日。
坐而假寐。
夢佛微笑。
雙目光流。
入母人頂。
忽而驚寤。
遍體流汗。
因覺有身。
香燈已後。
夜室如晝。
十二月而生。
生而能言。
風神出凡。
精氣殊衆。
六波羅密。
四無量心。
宛若生知。
非關師授。
唯佛與佛。
乃能究焉。
昔者婆伽梵毗盧遮那。
以金剛頂瑜伽秘密教王真言法印。
付屬金剛手菩薩。
垂近千載。
傳龍猛菩薩。
數百年後。
龍猛傳龍智阿遮梨耶。
後數百年。
龍智傳金剛智阿遮利耶。
金剛智傳今之大師。
雖源一流派分。
蓋數十人而已。
家嫡相繼。
我師承其六焉。
初大師随外氏觀風大國。
生年十歲。
周遊巡曆武威太原。
十三事大弘教。
祖師道悉談章波羅門語論。
辄背文而諷誦。
克日而洞悟。
祖師大奇。
他日與授菩提心戒。
引入金剛界大曼茶羅。
驗之擲花。
知有後矣。
十五初落發。
二十進具戒。
善一切有部律。
曉諸國語。
識異國書。
先翻經常使譯語。
對唐梵之輕重。
酌文義之精華。
讨習聲論十二年功六月而畢。
誦文殊願。
一載之限。
再夕而終。
後于祖師處。
哀祈瑜伽五部三密。
求之三載。
未遂夙心。
為法之故。
欲歸天竺。
是日宿于新豐逆旅。
祖師此夜偶然而夢。
京城諸寺佛菩薩像。
悉皆東行。
忽而驚悟。
令疾命還。
及聞回至。
祖師大喜。
我之法藏。
盡将付汝。
次于他晨。
為與傳授五部之法。
灌頂護摩阿阇梨教。
大日經悉地儀軌。
諸佛頂部衆真言行。
一一傳持。
皆盡其妙。
後數年。
祖師奉诏歸國。
大師随侍。
至河南府。
祖師示疾而終。
是時開元二十九年仲秋矣。
影塔既成。
以先奉先師遺言。
令往師子國。
至天實初。
到南海郡。
信舶未至。
采訪劉巨鱗。
三請大師。
哀求灌頂。
我師許之。
權于法性寺。
建立道場。
因劉公也。
四衆鹹賴。
度人億千。
大師之未往也。
入曼荼羅。
對本尊像。
金剛三密。
以加持。
念誦經行。
未逾旬日。
文殊師利現身。
因誠大願不孤。
夙心已遂。
便率門人含光惠辯僧俗三七。
杖錫登舟。
采訪已下。
舉州士庶大會。
陳設杳花。
遍于海浦。
蠡梵栝于天涯。
奉送大師。
凡數百裡。
初至诃陵國界。
遇大黑風。
衆商惶怖。
作本天法。
榱之無效稽首膜拜。
哀求大師。
惠辯小師。
亦随恸叫。
大師告曰。
今吾有法。
爾等勿憂。
遂右執五智菩提心杵。
左持般若佛母經。
申作法加持。
誦大随求。
才經一遍。
惠辯亦怪之。
風優海澄。
師之力也。
後又遇疾風。
大鲸出海。
噴浪若山。
有甚前患。
商人之輩。
甘心輸命。
大師哀愍。
如舊念持。
亦令惠辯。
誦娑竭羅龍王經。
未移時克。
衆難俱弭。
次達海口城。
師子國王。
遣使迎之。
大師見王。
王大悅。
便請大師住宮。
七日供養。
每日常以真金浴斛。
滿貯香水。
王為大師。
躬自澡浴。
次及太子後妃輔相。
如王禮大師。
他日尋普賢阿阇梨等。
奉獻金寶錦繡之屬。
請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毗盧遮那大悲胎藏。
建立壇法。
并許門人含光惠辯。
同授五部灌頂。
大師自爾。
覺無常師。
遍更讨尋諸真言教。
并諸經論五百餘部。
本三昧諸尊密印。
儀形色像。
壇法标幟。
文義性相。
無不盡源。
他日王作調象戲。
以示國人。
登高望之。
無敢近目。
大師密誦佛眼真言。
并結大印。
住于慈定。
當衢而立。
狂象十餘。
數步之内。
頓倒忙走。
舉國奇之。
又遊五天。
巡曆諸國。
事迹數繁。
阙而不記。
天寶五載。
還歸上京。
進師子國王屍羅迷伽表。
及金璎珞。
般若梵甲。
諸寶白[疊*毛
以普賢行願。
傳大菩提心金剛智印。
奉佛教令。
拔濟群品。
持大法寶。
為時而來。
翼贊三朝。
近三十載。
大師本西良府。
北天竺之波羅門族也。
先門早逝。
育于舅氏。
便随母姓。
初母康氏之未娠也。
有善相者言曰。
爾後畢生菩提薩埵。
言訖不見。
大奇之。
遂沐浴換衣。
斷語持念。
未經三日。
坐而假寐。
夢佛微笑。
雙目光流。
入母人頂。
忽而驚寤。
遍體流汗。
因覺有身。
香燈已後。
夜室如晝。
十二月而生。
生而能言。
風神出凡。
精氣殊衆。
六波羅密。
四無量心。
宛若生知。
非關師授。
唯佛與佛。
乃能究焉。
昔者婆伽梵毗盧遮那。
以金剛頂瑜伽秘密教王真言法印。
付屬金剛手菩薩。
垂近千載。
傳龍猛菩薩。
數百年後。
龍猛傳龍智阿遮梨耶。
後數百年。
龍智傳金剛智阿遮利耶。
金剛智傳今之大師。
雖源一流派分。
蓋數十人而已。
家嫡相繼。
我師承其六焉。
初大師随外氏觀風大國。
生年十歲。
周遊巡曆武威太原。
十三事大弘教。
祖師道悉談章波羅門語論。
辄背文而諷誦。
克日而洞悟。
祖師大奇。
他日與授菩提心戒。
引入金剛界大曼茶羅。
驗之擲花。
知有後矣。
十五初落發。
二十進具戒。
善一切有部律。
曉諸國語。
識異國書。
先翻經常使譯語。
對唐梵之輕重。
酌文義之精華。
讨習聲論十二年功六月而畢。
誦文殊願。
一載之限。
再夕而終。
後于祖師處。
哀祈瑜伽五部三密。
求之三載。
未遂夙心。
為法之故。
欲歸天竺。
是日宿于新豐逆旅。
祖師此夜偶然而夢。
京城諸寺佛菩薩像。
悉皆東行。
忽而驚悟。
令疾命還。
及聞回至。
祖師大喜。
我之法藏。
盡将付汝。
次于他晨。
為與傳授五部之法。
灌頂護摩阿阇梨教。
大日經悉地儀軌。
諸佛頂部衆真言行。
一一傳持。
皆盡其妙。
後數年。
祖師奉诏歸國。
大師随侍。
至河南府。
祖師示疾而終。
是時開元二十九年仲秋矣。
影塔既成。
以先奉先師遺言。
令往師子國。
至天實初。
到南海郡。
信舶未至。
采訪劉巨鱗。
三請大師。
哀求灌頂。
我師許之。
權于法性寺。
建立道場。
因劉公也。
四衆鹹賴。
度人億千。
大師之未往也。
入曼荼羅。
對本尊像。
金剛三密。
以加持。
念誦經行。
未逾旬日。
文殊師利現身。
因誠大願不孤。
夙心已遂。
便率門人含光惠辯僧俗三七。
杖錫登舟。
采訪已下。
舉州士庶大會。
陳設杳花。
遍于海浦。
蠡梵栝于天涯。
奉送大師。
凡數百裡。
初至诃陵國界。
遇大黑風。
衆商惶怖。
作本天法。
榱之無效稽首膜拜。
哀求大師。
惠辯小師。
亦随恸叫。
大師告曰。
今吾有法。
爾等勿憂。
遂右執五智菩提心杵。
左持般若佛母經。
申作法加持。
誦大随求。
才經一遍。
惠辯亦怪之。
風優海澄。
師之力也。
後又遇疾風。
大鲸出海。
噴浪若山。
有甚前患。
商人之輩。
甘心輸命。
大師哀愍。
如舊念持。
亦令惠辯。
誦娑竭羅龍王經。
未移時克。
衆難俱弭。
次達海口城。
師子國王。
遣使迎之。
大師見王。
王大悅。
便請大師住宮。
七日供養。
每日常以真金浴斛。
滿貯香水。
王為大師。
躬自澡浴。
次及太子後妃輔相。
如王禮大師。
他日尋普賢阿阇梨等。
奉獻金寶錦繡之屬。
請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毗盧遮那大悲胎藏。
建立壇法。
并許門人含光惠辯。
同授五部灌頂。
大師自爾。
覺無常師。
遍更讨尋諸真言教。
并諸經論五百餘部。
本三昧諸尊密印。
儀形色像。
壇法标幟。
文義性相。
無不盡源。
他日王作調象戲。
以示國人。
登高望之。
無敢近目。
大師密誦佛眼真言。
并結大印。
住于慈定。
當衢而立。
狂象十餘。
數步之内。
頓倒忙走。
舉國奇之。
又遊五天。
巡曆諸國。
事迹數繁。
阙而不記。
天寶五載。
還歸上京。
進師子國王屍羅迷伽表。
及金璎珞。
般若梵甲。
諸寶白[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