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法界圖

關燈
新羅義湘撰 夫大聖善教無方。

    應機随病非一。

    迷者迹。

    不知失體。

    勤而歸宗末日。

    故依理據教。

    略制槃詩。

    冀以執名之徒。

    還歸無名真源。

    讀詩之法。

    宜從中法為始。

    繁回屈曲。

    乃至佛為終。

    随印道讀(五十四角二百一十字)。

     死 ─ 涅 ─ 槃 ─ 常 ─ 共 ─ 和   是 ─ 故   界 ─ 實 ─ 寶 ─ 殿 ─ 窮 ─ 坐 │                   │   │   │   │                   │ 生   意 ─ 如 ─ 出 ─ 繁   理   益   行   法   意 ─ 如 ─ 捉 ─ 巧   實 │   │           │   │   │   │   │   │           │   │ 覺   不   人 ─ 境   中   事   利   者   嚴   歸   資 ─ 糧   善   際 │   │   │   │   │   │   │   │   │   │   │   │   │   │ 正   思   大   能   昧   冥   得   還   莊   家   得   以   緣   中 │   │   │   │   │   │   │   │   │   │   │   │   │   │ 便   議   賢 入   三   然   器   本   寶   随 ─ 分   陀   無   道 │   │   │   │   │   │   │   │   │   │   │   │   │   │ 時   雨   善   海 ─ 印   無   随   際   盡 ─ 無 ─ 尼 ─ 羅   得   床 │   │   │           │   │   │                   │   │ 心   寶   佛 ─ 十 ─ 别 ─ 分   生   叵 ─ 息 ─ 忘 ─ 想 ─ 必 ─ 不   舊 │   │                   │                           │ 發   益 ─ 生 ─ 滿 ─ 虛─空 ─ 衆   法   佛 ─ 為 ─ 名 ─ 勤 ─ 不 ─ 來 │                           │ 初 ─ 成 ─ 别─隔 ─ 亂 ─ 雜 ─ 不   性   餘 ─ 境   妙 ─ 不 ─ 守 ─ 自 │   │   │   │   │           │ 十 ─ 方 ─ 一 ─ 切 ─ 塵 ─ 中   仍   圓   非   真   徹   無 ─ 名   性 │                   │   │   │   │   │   │   │   │   │ 含   即 ─ 念 ─ 一 ─ 念   亦   即   融   知   性   極   相   無   随 │   │           │   │   │   │   │   │   │   │   │   │ 中   是   劫 ─ 即 ─ 一   如   相   無   所   甚 ─ 深   絕   寂   緣 │   │   │           │   │   │   │           │   │   │ 塵   無   遠 ─ 量 ─ 無 ─ 是   互   二   智 ─ 證 ─ 切 ─ 一   來   成 │   │                   │   │                   │   │ 微   量 ─ 劫 ─ 九 ─ 世 ─ 十 ─ 世   相 ─ 諸 ─ 法 ─ 不 ─ 動 ─ 本   一 │                                                   │ 一 ─ 一 ─ 即 ─ 多 ─ 切 ─ 一 ─ 即 ─ 一 ─ 一 ─ 中 ─ 多 ─ 切 ─ 一 ─ 中 将欲釋文。

    二門分别。

    一總釋印意。

    二别解印相。

    問何以故依印。

    答欲表釋迦如來教網所攝三種世間。

    從海印三昧。

    槃出現顯故。

    所謂三種世間。

    一器世間。

    二衆生世間。

    三智正覺世間。

    智正覺者。

    佛菩薩也。

    三種世間攝盡法故。

    不論餘者。

    廣義者。

    如華嚴經說。

     第二别相門中。

    三門分别。

    一說印文相。

    二明字相。

    三釋文意。

     一問。

    何故印文唯有一道。

    答。

    表如來一音故。

    所謂一善巧方便。

    何故多有回屈曲。

    以随衆生機欲不同故。

    即是當三乘教。

    何故一道無有始終。

    顯示善巧無方。

    應稱法界。

    十世相應圓融滿足故。

    即是義當圓教。

    何故有四面四角。

    彰四攝四無量故。

    此義依三乘。

    顯一乘。

    印相如是。

     二問。

    何故字中有始終耶。

    答。

    約修行方便。

    顯因果不同故。

    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