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報記輯書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
解弦管不。
許雲不解。
複雲。
沈吉光具知。
王問吉光。
答雲。
不解。
王曰。
宜早放還不須留也。
于時光欲發遣。
即共執案人籌度。
不解其語。
執案人雲。
娘子功德力雖強。
然為先有少罪。
随便受卻身業俱淨。
豈不快哉。
更别引入一大院。
其門極小。
亦大見有人受罪。
許甚驚懼。
乃求於主者曰。
生平修福何罪而至斯耶。
答曰。
娘子曾以不淨碗盛食與親。
須受此罪。
方可得去。
遂以銅汁灌口。
非常苦毒。
比蘇時口内皆爛。
光即雲。
可於此人處受一本經記取。
将歸受持勿怠。
自今已去保年八十有餘。
許生曾未誦經。
蘇後遂誦得經一卷。
詢訪人間所未曾有。
今見受持讀誦不阙。
其經見在。
文多不載。
蘇活之後吉光尚存。
以後二年方始遇害。
凡諸親屬有欲死者。
三年以前并於地下預見。
許之從父弟仁則說之雲耳。
唐遂州人趙文信 至貞觀元年暴死。
三日後還得蘇。
即自說雲。
初死之日。
被人遮擁驅逐将行。
同伴十人。
并共相随至閻羅王所。
其中見有一僧。
王先喚師。
問雲。
師一生已來修何功德。
師答雲。
貧道從生已來唯誦金剛般若。
王聞此語。
忽即驚起合掌贊言。
善哉善哉。
師審誦般若。
當得升天出世。
何因錯來至此。
王言未訖。
忽有天衣來下引師上天去。
王後喚遂州人前。
汝從生已來修何功德。
其人報王言。
臣一生已來不修佛經。
唯好庾信文章集錄。
王言。
其庾信者是大罪人。
現此受苦。
汝見庾信頗曾識不。
其人報雲。
雖讀渠文章然不識其人。
王即遣人引出庾信令示其人。
乃見一龜。
身一頭多。
龜去少時現一人來。
口雲。
我是庾信。
為生時好作文章。
妄引佛經雜糅。
俗書诽謗佛法。
謂言不及孔老之教。
今受罪報龜身苦也。
此人活已。
具向親說。
遂州之地人多好獵采捕蟲魚。
遠近聞見者。
共相鑒誡永斷煞業。
各發誠心受持般若。
迄今不絕。
唐貞觀元年。
蓬州儀龍縣丞劉弼。
前任江南縣尉時。
忽有一鳥於弼房前樹上鳴。
土人雲。
是惡鳥不祥之聲。
家逢此鳥煞之不疑。
劉弼聞懼。
思念欲修功德禳之。
不知何福為勝。
夜夢一僧徧贊金剛般若經令讀誦百徧。
依命即讀。
滿至百遍。
忽有大風從東北而來。
拔此鳥樹隔舍遙擲巷裡。
其拔處坑。
縱廣一丈五尺過。
後看其風來處。
小枝大草并随風回靡。
風止還起如故。
知經力不可思議。
唐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壽 始以宗室封王。
貞觀初罷職歸京第。
性好畋獵。
常籠鷹數聯。
殺他狗喂鷹。
既而公疾。
見五犬來責命。
公謂之曰。
殺汝者奴。
通達之過。
非我罪也。
犬曰。
通達豈得自在耶。
且我等既不盜汝食自於門首過。
而枉殺我等。
要當相報終不休也。
公謝罪請為追福。
四犬許之。
一白犬不許曰。
我既無罪殺我。
又未死間。
汝以生割我肉。
脔脔苦痛。
吾思此毒。
何有放汝耶。
俄見一人。
為之請於犬者曰。
殺彼於汝無益。
放令為汝追福。
不亦善乎。
犬乃許之。
有頃公蘇。
遂患偏風支體不随。
於是為犬追福。
而公疾竟不差除。
延安公窦恽雲。
夫人之弟。
為臨說之耳。
唐雒陽賈道羨 博識多聞尤好内典。
貞觀五年為青州司戶參軍事。
為公館隘窄無處置經。
乃以繩系書案兩腳。
仰懸屋上。
置内經六十卷。
坐卧其下習讀忘倦。
日久繩爛。
一頭遂絕。
案仍俨然不落。
亦不傾動。
如此良久人始接取。
道羨子為隰州司戶。
說之雲爾。
唐曹州城武人方山開 少善弓矢。
尤好畋獵。
以之為業。
所殺無數。
貞觀十一年死。
經一宿蘇雲。
初死之時被二人引去。
行可十餘裡。
即上一山。
三鬼共引山開登梯而進。
上欲至頂。
忽有一大白鷹。
鐵為觜爪。
飛來玃開左頰而去。
又有一黑鷹。
亦鐵觜爪。
玃其右肩而去。
及至山頂。
引而廳事。
見一官人。
被服绯衣首冠黑帻。
謂山開曰。
生平有何功德。
可并具言之。
對曰。
立身已來不修功德。
官曰。
可且引向南院觀望。
二人即引南行。
至於一城。
非常崄峻。
二人扣城北門數下。
門遂即開。
見其城中赫然總是猛火。
門側有數個毒蛇。
皆長十餘丈。
頭大如五鬥塊。
口中吐火。
如欲射人。
山開恐懼不知所出。
唯知叩頭念佛而已。
門即自開。
乃還見官人欲遣受罪。
侍者谏曰。
山開未合即死。
但恐一入此城不可得出。
未若且放令修功德。
官人放之。
令前二人送之。
依其舊道而下。
複有飛鷹欲玃之。
賴此二人援之免脫。
下山遂見一坑。
其中極穢。
逶巡之間遂被二人推入。
須臾即蘇爪迹極深。
終身不滅。
山開於後遂舍妻子。
以宅為佛院。
常以讀誦為業。
冥報記輯書卷第二
解弦管不。
許雲不解。
複雲。
沈吉光具知。
王問吉光。
答雲。
不解。
王曰。
宜早放還不須留也。
于時光欲發遣。
即共執案人籌度。
不解其語。
執案人雲。
娘子功德力雖強。
然為先有少罪。
随便受卻身業俱淨。
豈不快哉。
更别引入一大院。
其門極小。
亦大見有人受罪。
許甚驚懼。
乃求於主者曰。
生平修福何罪而至斯耶。
答曰。
娘子曾以不淨碗盛食與親。
須受此罪。
方可得去。
遂以銅汁灌口。
非常苦毒。
比蘇時口内皆爛。
光即雲。
可於此人處受一本經記取。
将歸受持勿怠。
自今已去保年八十有餘。
許生曾未誦經。
蘇後遂誦得經一卷。
詢訪人間所未曾有。
今見受持讀誦不阙。
其經見在。
文多不載。
蘇活之後吉光尚存。
以後二年方始遇害。
凡諸親屬有欲死者。
三年以前并於地下預見。
許之從父弟仁則說之雲耳。
唐遂州人趙文信 至貞觀元年暴死。
三日後還得蘇。
即自說雲。
初死之日。
被人遮擁驅逐将行。
同伴十人。
并共相随至閻羅王所。
其中見有一僧。
王先喚師。
問雲。
師一生已來修何功德。
師答雲。
貧道從生已來唯誦金剛般若。
王聞此語。
忽即驚起合掌贊言。
善哉善哉。
師審誦般若。
當得升天出世。
何因錯來至此。
王言未訖。
忽有天衣來下引師上天去。
王後喚遂州人前。
汝從生已來修何功德。
其人報王言。
臣一生已來不修佛經。
唯好庾信文章集錄。
王言。
其庾信者是大罪人。
現此受苦。
汝見庾信頗曾識不。
其人報雲。
雖讀渠文章然不識其人。
王即遣人引出庾信令示其人。
乃見一龜。
身一頭多。
龜去少時現一人來。
口雲。
我是庾信。
為生時好作文章。
妄引佛經雜糅。
俗書诽謗佛法。
謂言不及孔老之教。
今受罪報龜身苦也。
此人活已。
具向親說。
遂州之地人多好獵采捕蟲魚。
遠近聞見者。
共相鑒誡永斷煞業。
各發誠心受持般若。
迄今不絕。
唐貞觀元年。
蓬州儀龍縣丞劉弼。
前任江南縣尉時。
忽有一鳥於弼房前樹上鳴。
土人雲。
是惡鳥不祥之聲。
家逢此鳥煞之不疑。
劉弼聞懼。
思念欲修功德禳之。
不知何福為勝。
夜夢一僧徧贊金剛般若經令讀誦百徧。
依命即讀。
滿至百遍。
忽有大風從東北而來。
拔此鳥樹隔舍遙擲巷裡。
其拔處坑。
縱廣一丈五尺過。
後看其風來處。
小枝大草并随風回靡。
風止還起如故。
知經力不可思議。
唐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壽 始以宗室封王。
貞觀初罷職歸京第。
性好畋獵。
常籠鷹數聯。
殺他狗喂鷹。
既而公疾。
見五犬來責命。
公謂之曰。
殺汝者奴。
通達之過。
非我罪也。
犬曰。
通達豈得自在耶。
且我等既不盜汝食自於門首過。
而枉殺我等。
要當相報終不休也。
公謝罪請為追福。
四犬許之。
一白犬不許曰。
我既無罪殺我。
又未死間。
汝以生割我肉。
脔脔苦痛。
吾思此毒。
何有放汝耶。
俄見一人。
為之請於犬者曰。
殺彼於汝無益。
放令為汝追福。
不亦善乎。
犬乃許之。
有頃公蘇。
遂患偏風支體不随。
於是為犬追福。
而公疾竟不差除。
延安公窦恽雲。
夫人之弟。
為臨說之耳。
唐雒陽賈道羨 博識多聞尤好内典。
貞觀五年為青州司戶參軍事。
為公館隘窄無處置經。
乃以繩系書案兩腳。
仰懸屋上。
置内經六十卷。
坐卧其下習讀忘倦。
日久繩爛。
一頭遂絕。
案仍俨然不落。
亦不傾動。
如此良久人始接取。
道羨子為隰州司戶。
說之雲爾。
唐曹州城武人方山開 少善弓矢。
尤好畋獵。
以之為業。
所殺無數。
貞觀十一年死。
經一宿蘇雲。
初死之時被二人引去。
行可十餘裡。
即上一山。
三鬼共引山開登梯而進。
上欲至頂。
忽有一大白鷹。
鐵為觜爪。
飛來玃開左頰而去。
又有一黑鷹。
亦鐵觜爪。
玃其右肩而去。
及至山頂。
引而廳事。
見一官人。
被服绯衣首冠黑帻。
謂山開曰。
生平有何功德。
可并具言之。
對曰。
立身已來不修功德。
官曰。
可且引向南院觀望。
二人即引南行。
至於一城。
非常崄峻。
二人扣城北門數下。
門遂即開。
見其城中赫然總是猛火。
門側有數個毒蛇。
皆長十餘丈。
頭大如五鬥塊。
口中吐火。
如欲射人。
山開恐懼不知所出。
唯知叩頭念佛而已。
門即自開。
乃還見官人欲遣受罪。
侍者谏曰。
山開未合即死。
但恐一入此城不可得出。
未若且放令修功德。
官人放之。
令前二人送之。
依其舊道而下。
複有飛鷹欲玃之。
賴此二人援之免脫。
下山遂見一坑。
其中極穢。
逶巡之間遂被二人推入。
須臾即蘇爪迹極深。
終身不滅。
山開於後遂舍妻子。
以宅為佛院。
常以讀誦為業。
冥報記輯書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