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禅教考
關燈
小
中
大
朝鮮 漢陽 樸永善 輯
佛法。
以漢明帝永平八年乙醜之歲。
始中國。
佛祖通載雲。
明帝永平四年。
(辛酉歲)帝夢金人。
遣中郎将蔡愔。
博士王遵等十八人。
西訪其道。
至大月氏國。
遇摩騰竺法蘭二沙門。
得經像歸于洛陽。
蓋乙醜歲也。
後三百七年。
始因苻秦。
流傳于高勾麗(壬申年)。
金富轼三國史雲。
高勾麗小獸林王二年。
(晉簡文帝鹹安二年)秦王苻堅。
遣浮屠順道。
赍送佛像經文。
(夏六月)王遣使回謝(時。
高勾麗都。
在平壤東黃城)○後二年。
(小獸林四年)僧阿道來。
(建元十年)越明年春。
始創肖門寺。
以置順道。
又創伊弗蘭寺。
以置阿道(春二月)○後十八年。
至故國壤王末年。
(東晉孝武時)又下教崇信佛法○後二年癸巳。
廣開土王。
(晉孝武大元十八年)創九寺於平壤(秋八月)○案。
小獸林王時。
燕主慕容炜。
降于苻堅。
遼東之路。
於是得通。
此秦僧所以至勾麗也。
勾麗。
祟佛二十餘年。
其後絕無聲迹者百餘年。
至文咨明王七年。
更有創寺之文。
三國史雲。
勾麗文咨明王七年丁醜。
(南齊廢帝時)創金剛寺(秋七月)○案。
平壤九寺之後。
一百五年。
始創金剛寺。
其間建寺。
宜不止此。
史不盡記也。
三國史雲。
勾麗長壽王六十三年。
(宋廢帝三年)浮屠道琳。
自百濟還(初長壽王。
陰謀百濟。
求可以間諜者。
浮屠道琳。
應募而徃。
與蓋鹵王圍棋。
因勸築城起宮室。
使人民究困。
於是。
道琳還告之。
王發兵。
圍漢城克之。
百濟移都熊津)○案。
是年乙卯。
上距廣開土王二年癸巳。
為八十三年。
勾麗佛法未絕。
故得有道琳也。
後五十四年。
至陽原王七年。
勾麗之僧。
歸于新羅。
三國史雲。
新羅真興王十二年辛未。
(梁簡文帝二年)勾麗惠亮法師。
歸于新羅。
王以為僧統。
始置百座講會。
及八關之法 (初。
居漆夫。
祝發為僧。
西觇勾麗。
聞惠亮法師開堂說經。
遂詣聽講。
與之密約。
至是年。
居漆夫伐勾麗。
取法師同載而歸)。
後七十四年。
至榮留王八年。
遣使入唐。
學佛老教法。
三國史雲。
榮留王八年乙酉。
(唐高祖武德八年)遣使入唐。
求學佛老教法。
帝許之○案。
此雲求佛法有。
求其詳也。
非中絕而複求也。
後十七年。
至寶臧王元年。
勾麗之僧。
東觇新羅。
三國史雲。
新羅善德王十一年壬寅。
(唐貞觀十六年)勾麗浮屠德昌。
觇新羅。
後八年。
勾麗崇信道教。
勾麗之僧。
南走百濟。
三國史雲。
寶藏王九年庚戌(唐高宗永徽元年)夏。
盤龍寺普德和尚。
以國家奉道。
(老子道)不信佛法。
南移完山孤大山○案。
孤大山者。
今之泰仁縣也。
(新羅大山縣)金剛山。
有普德窟。
空庵尚存。
欵亦普德和尚之所嘗栖隐也○又案。
普德之後。
十年而百濟亡。
又八年而勾麗亡(源流。
作普依字智法)。
後十八年。
勾麗以軍事委之奸僧。
卒亡其國。
三國史雲。
寶臧王二十七年戊辰。
(唐高宗總章元年)李績。
圍平壤月餘。
泉男建。
(蓋。
蘇文之子)猶閉門拒守。
以軍事委浮屠信誠。
信誠與小将烏沙饒苗等。
密遣人詣績。
請為内應。
後五日。
信誠開門。
績縱兵登城鼓噪。
遂滅勾麗○案。
高勾麗者。
今之平安道也。
凡西土佛寺創修之文。
僧人現化之迹。
皆當以此而征信。
其有違舛者。
不可信也 右高勾麗禅教始末。
流傳勾麗之後十二年。
又因東晉。
流傳于百濟。
三國史雲。
百濟枕流王元年甲申。
(晉孝武大元九年)胡僧摩羅難陀。
自晉至。
王迎之。
至宮内禮敬之。
(秋七月)越明年春。
創佛寺於漢山。
(今廣州)度僧十人(春二月)○三國史職官志雲。
百濟聖王。
初置僧官(梁武帝之時)○案。
枕流之時。
雖創佛寺。
漢山之外。
未嘗廣建。
聖王之時。
雖置僧官。
(自枕流王元年。
下至聖王元年。
為百四十年)泗沘之前。
未嘗大行。
至法王之後。
百濟始行佛法矣。
崔緻遠。
撰曦陽山鳳岩寺知證大師碑銘雲。
西晉昙始始之貊。
(謂春川)如攝騰東入。
(謂摩騰)勾麗阿度度于我。
(詳見下)如康會南行(康居國人。
行化于吳主孫權之國)○案。
晉之時。
貊人來據春川。
自署為樂浪太守。
或自稱樂浪王。
然。
漢魏之時。
每自中國。
越海遣吏。
蓋以冽北浿南。
本是漢地也。
昙始。
此時亦越海至樂浪。
而佛法則未嘗行也。
枕流之後。
二百餘年。
絕無聲迹。
至法王元年。
百濟複行佛法。
三國史雲。
百濟法王元年己未(隋文帝開皇十九年)冬。
下令禁殺生牧。
民家所養鷹鹞放之。
漁獵之具焚之(十二月)○越明年春。
創王興寺。
(春正月)度僧三十人。
大旱。
王幸漆嶽寺祈雨(是年法王薨)○後三十五年(唐貞觀八年)春。
王興寺成。
(春二月)其寺。
臨雞灘之水。
彩飾壯麗。
王(即武王)每乘舟。
入寺行香○案。
法王之時。
百濟已都扶餘。
即所謂王興寺漆嶽寺。
亦當求之於扶餘矣○又按。
自枕流王元年。
至法王元年。
為二百十六年。
法王之後。
六十二年。
佛宇妖孽屢興。
百濟以亡。
三國史雲。
義慈王十五年乙卯(唐永徽六年)夏。
骍馬入北嶽烏含寺。
鳴匝佛宇。
數日死○後五年(即顯慶五年)夏。
風雨暴至。
震天王道讓二寺塔。
又震白石寺講堂。
(夏五月)六月。
王興寺衆僧見怪(寺僧皆見。
若有舟楫。
随大水入寺
以漢明帝永平八年乙醜之歲。
始中國。
佛祖通載雲。
明帝永平四年。
(辛酉歲)帝夢金人。
遣中郎将蔡愔。
博士王遵等十八人。
西訪其道。
至大月氏國。
遇摩騰竺法蘭二沙門。
得經像歸于洛陽。
蓋乙醜歲也。
後三百七年。
始因苻秦。
流傳于高勾麗(壬申年)。
金富轼三國史雲。
高勾麗小獸林王二年。
(晉簡文帝鹹安二年)秦王苻堅。
遣浮屠順道。
赍送佛像經文。
(夏六月)王遣使回謝(時。
高勾麗都。
在平壤東黃城)○後二年。
(小獸林四年)僧阿道來。
(建元十年)越明年春。
始創肖門寺。
以置順道。
又創伊弗蘭寺。
以置阿道(春二月)○後十八年。
至故國壤王末年。
(東晉孝武時)又下教崇信佛法○後二年癸巳。
廣開土王。
(晉孝武大元十八年)創九寺於平壤(秋八月)○案。
小獸林王時。
燕主慕容炜。
降于苻堅。
遼東之路。
於是得通。
此秦僧所以至勾麗也。
勾麗。
祟佛二十餘年。
其後絕無聲迹者百餘年。
至文咨明王七年。
更有創寺之文。
三國史雲。
勾麗文咨明王七年丁醜。
(南齊廢帝時)創金剛寺(秋七月)○案。
平壤九寺之後。
一百五年。
始創金剛寺。
其間建寺。
宜不止此。
史不盡記也。
三國史雲。
勾麗長壽王六十三年。
(宋廢帝三年)浮屠道琳。
自百濟還(初長壽王。
陰謀百濟。
求可以間諜者。
浮屠道琳。
應募而徃。
與蓋鹵王圍棋。
因勸築城起宮室。
使人民究困。
於是。
道琳還告之。
王發兵。
圍漢城克之。
百濟移都熊津)○案。
是年乙卯。
上距廣開土王二年癸巳。
為八十三年。
勾麗佛法未絕。
故得有道琳也。
後五十四年。
至陽原王七年。
勾麗之僧。
歸于新羅。
三國史雲。
新羅真興王十二年辛未。
(梁簡文帝二年)勾麗惠亮法師。
歸于新羅。
王以為僧統。
始置百座講會。
及八關之法 (初。
居漆夫。
祝發為僧。
西觇勾麗。
聞惠亮法師開堂說經。
遂詣聽講。
與之密約。
至是年。
居漆夫伐勾麗。
取法師同載而歸)。
後七十四年。
至榮留王八年。
遣使入唐。
學佛老教法。
三國史雲。
榮留王八年乙酉。
(唐高祖武德八年)遣使入唐。
求學佛老教法。
帝許之○案。
此雲求佛法有。
求其詳也。
非中絕而複求也。
後十七年。
至寶臧王元年。
勾麗之僧。
東觇新羅。
三國史雲。
新羅善德王十一年壬寅。
(唐貞觀十六年)勾麗浮屠德昌。
觇新羅。
後八年。
勾麗崇信道教。
勾麗之僧。
南走百濟。
三國史雲。
寶藏王九年庚戌(唐高宗永徽元年)夏。
盤龍寺普德和尚。
以國家奉道。
(老子道)不信佛法。
南移完山孤大山○案。
孤大山者。
今之泰仁縣也。
(新羅大山縣)金剛山。
有普德窟。
空庵尚存。
欵亦普德和尚之所嘗栖隐也○又案。
普德之後。
十年而百濟亡。
又八年而勾麗亡(源流。
作普依字智法)。
後十八年。
勾麗以軍事委之奸僧。
卒亡其國。
三國史雲。
寶臧王二十七年戊辰。
(唐高宗總章元年)李績。
圍平壤月餘。
泉男建。
(蓋。
蘇文之子)猶閉門拒守。
以軍事委浮屠信誠。
信誠與小将烏沙饒苗等。
密遣人詣績。
請為内應。
後五日。
信誠開門。
績縱兵登城鼓噪。
遂滅勾麗○案。
高勾麗者。
今之平安道也。
凡西土佛寺創修之文。
僧人現化之迹。
皆當以此而征信。
其有違舛者。
不可信也 右高勾麗禅教始末。
流傳勾麗之後十二年。
又因東晉。
流傳于百濟。
三國史雲。
百濟枕流王元年甲申。
(晉孝武大元九年)胡僧摩羅難陀。
自晉至。
王迎之。
至宮内禮敬之。
(秋七月)越明年春。
創佛寺於漢山。
(今廣州)度僧十人(春二月)○三國史職官志雲。
百濟聖王。
初置僧官(梁武帝之時)○案。
枕流之時。
雖創佛寺。
漢山之外。
未嘗廣建。
聖王之時。
雖置僧官。
(自枕流王元年。
下至聖王元年。
為百四十年)泗沘之前。
未嘗大行。
至法王之後。
百濟始行佛法矣。
崔緻遠。
撰曦陽山鳳岩寺知證大師碑銘雲。
西晉昙始始之貊。
(謂春川)如攝騰東入。
(謂摩騰)勾麗阿度度于我。
(詳見下)如康會南行(康居國人。
行化于吳主孫權之國)○案。
晉之時。
貊人來據春川。
自署為樂浪太守。
或自稱樂浪王。
然。
漢魏之時。
每自中國。
越海遣吏。
蓋以冽北浿南。
本是漢地也。
昙始。
此時亦越海至樂浪。
而佛法則未嘗行也。
枕流之後。
二百餘年。
絕無聲迹。
至法王元年。
百濟複行佛法。
三國史雲。
百濟法王元年己未(隋文帝開皇十九年)冬。
下令禁殺生牧。
民家所養鷹鹞放之。
漁獵之具焚之(十二月)○越明年春。
創王興寺。
(春正月)度僧三十人。
大旱。
王幸漆嶽寺祈雨(是年法王薨)○後三十五年(唐貞觀八年)春。
王興寺成。
(春二月)其寺。
臨雞灘之水。
彩飾壯麗。
王(即武王)每乘舟。
入寺行香○案。
法王之時。
百濟已都扶餘。
即所謂王興寺漆嶽寺。
亦當求之於扶餘矣○又按。
自枕流王元年。
至法王元年。
為二百十六年。
法王之後。
六十二年。
佛宇妖孽屢興。
百濟以亡。
三國史雲。
義慈王十五年乙卯(唐永徽六年)夏。
骍馬入北嶽烏含寺。
鳴匝佛宇。
數日死○後五年(即顯慶五年)夏。
風雨暴至。
震天王道讓二寺塔。
又震白石寺講堂。
(夏五月)六月。
王興寺衆僧見怪(寺僧皆見。
若有舟楫。
随大水入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