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禅教考
關燈
小
中
大
門)○案。
是年百濟亡。
百濟既亡。
浮屠道琛。
倡義起兵。
以圖興複。
三國史雲。
武王從子福信。
嘗将兵。
乃與浮屠道琛。
據周留城叛。
迎古王子扶餘豐。
嘗質於倭國者。
立之為王。
西北部皆應。
引兵圍劉仁願於都城。
(熊津城)其後。
福信殺道琛。
扶餘豐殺福信。
百濟遂亡○案。
當時三國鼎峙。
今漢水以北。
浿水以南。
本是漢地。
或中國遣吏。
或土酋自立。
今鐵嶺以北。
為南沃沮。
其摩天嶺以北。
為北沃沮。
此所謂三分而五裂也。
百濟者。
今漢水以南。
京畿忠清(其左道。
屬于新羅)全羅之地也。
當時。
佛法先至勾麗。
而平壤之外。
不建佛寺。
次至百濟。
而漢山之外。
不建佛寺。
其布散邦域。
蟠據名山。
蓋在新羅之末。
前此。
未嘗然也○又按。
三國史雲。
新羅聖德王十八年己未(唐開元七年)秋。
雷震金馬郡(今益山)彌勒寺。
(秋七月)又新羅之末。
甄萱之子神劍。
幽其父於金山佛宇。
(今金溝)今湖南佛寺之見於三國史者。
隻此二寺。
餘無所着(彌勒寺。
乃知命法師所創。
見佛祖源流) 右百濟禅教始末。
流傳勾麗之後。
五十餘年。
又因勾麗。
流傳于新羅。
未及施行。
三國史雲。
新羅讷祗王時。
(劉宋時)沙門墨胡子。
自高麗至一善郡。
(今美山)郡人毛禮。
於家中。
作窟室安置(時。
梁遣使賜香。
群臣不知所用。
墨胡子見之曰。
此所以達誠於三寶。
時。
王女病革。
王。
使胡子焚香表誓。
病尋愈。
王饋贈厚。
胡子出見毛禮。
以所得物贈之。
俄而不知所歸)○案。
讷祇王。
以宋孝武(駿)大明二年卒。
此時。
中國非蕭梁也。
此雲自梁賜香者。
明有錯誤。
其後毗處王時。
(即焰知麻立幹)有阿道和尚。
(一作我道)與侍者三人。
亦來毛禮家。
儀表似墨胡子。
住數年。
無病死。
其侍者三人留住。
講讀經律。
往往有信奉者(金富轼雲。
此據金大問雞林雜傳所記。
書之也。
奭韓奈麻金用行所撰我道和尚碑。
所錄殊異)○案。
勾麗小獸林王四年。
中國僧阿度。
始至勾麗。
其距毗處王元年。
(齊高帝建元元年)為一百五年矣。
初到勾麗時。
其年必高。
其至新羅。
未必在於毗處之元年。
阿道之壽。
安能如是。
即所謂阿道和尚。
别是一僧。
非前之阿道也。
至法興王十五年。
既誅異次頓。
始行其法。
上距勾麗流傳之初。
已一百五十有七年。
法興王十五年。
(梁武帝大通二年)王欲興佛法。
群臣不信。
喋喋騰口舌。
近臣異次頓。
(或雲處道)奏曰。
請斬小臣。
以定衆議。
佥曰。
今見僧徒。
童頭異服。
議論奇詭。
今若縱之。
恐有後悔。
臣等雖即重罪。
不敢奉诏。
遂誅異次頓。
有血乳之異。
衆怪之。
不複非毀佛事○越明年。
下令禁殺生。
後十五年。
創建佛寺。
名曰興輪(甲子年)。
真興王五年。
(梁武帝大同十年)創興輪寺。
(春二月)許人出家為僧尼(高麗真靜國師天頙。
作興輪寺大锺銘雲。
青丘佛法。
始興於茲寺)○後五年(梁武帝末年)春。
梁遣使與入學僧覺德。
(新羅僧。
入學于中國者)送佛舍利。
王使百官。
奉迎于興輪寺前路(真興王十年)○後二年。
(辛未)勾麗惠亮法師至(已見上)。
真興之世。
廣建佛宇。
其最大者。
曰皇龍寺。
真興王十四年春二月。
王命所司築新宮於月城東。
(王城東)黃龍見於地。
王疑之。
改為佛寺。
賜号曰皇龍○案。
真興王二十七年。
皇龍寺始克畢功。
(見本紀)其宏麗瑰奇。
可知。
職官志雲。
四天王寺。
其官有衿荷臣一人。
上堂一人。
赤位一人。
青位二人。
奉聖寺。
其官有衿荷臣一人。
上堂一人。
赤位一人。
青位一人。
感恩寺。
其官如奉聖寺。
奉德寺。
其官如天王寺。
奉恩寺。
衿荷臣一人。
大舍二人。
靈廟寺。
上堂一人。
青位一人。
(祭祀志雲。
靈廟寺南行五裡祭)永興寺。
大柰麻一人。
國統一人。
(一雲。
寺主真興王。
以惠亮法師為之)都唯那娘一人。
阿尼大都唯那一人。
(真興王。
以寶良法師為之。
真德王加一人)少年書省二人。
(元聖王。
以惠英梵如二法師為之)州統九人。
郡統十八人○案。
新羅寺剎之見於三國史者。
又有三郎寺。
芬皇寺。
望德寺。
泉林寺。
哀公寺。
黃福寺。
元延寺。
鹫仙寺。
加悉寺。
祇園寺。
實際寺。
(已上。
疑在慶州地)星州法定寺。
晉州斷俗寺。
居昌萬興寺。
陝川海印寺。
(又陝川清涼寺。
智異山。
雙溪寺。
見崔孤雲傳)南漢山莊義寺。
北漢山安養寺。
雉嶽山石南寺。
(今原州)皆真興以降。
世世增建者也。
其創修年月。
王公事迹。
多可考征。
今姑略之(又弓裔。
於興教寺祝發。
王昌瑾於勃飒寺。
見鎮星塑傳。
皆新羅古寺也)。
真興以降。
交聘中國。
勤求佛法。
使者織路。
真興王二十六年。
(陳文帝天嘉六年)陳。
遣使劉思。
與僧明觀來聘。
送釋氏經論千七百餘卷○三十七年春。
安弘法師。
入陳求法。
與胡僧毗摩羅等二僧回。
上棱伽勝鬘經。
及佛舍利(是年秋。
王薨)○後九年。
(真平王七年)秋。
高僧智明。
入陳求法(陳後主至德三年)○後四年春。
圓光法師。
入陳求法(是年。
陳氏滅)○後七年(真平十八年)春。
高僧昙育。
入隋求法(隋文帝開皇十六年)○後四年(真平十二年)高僧圓光。
隋朝聘使柰麻諸文大舍橫川(兩人也)還(還去加悉寺)○後二年。
高僧智明。
随入朝使上軍還。
(上軍亦人名)王。
尊敬明公[戒-廾+大]行。
(亦僧也)為
是年百濟亡。
百濟既亡。
浮屠道琛。
倡義起兵。
以圖興複。
三國史雲。
武王從子福信。
嘗将兵。
乃與浮屠道琛。
據周留城叛。
迎古王子扶餘豐。
嘗質於倭國者。
立之為王。
西北部皆應。
引兵圍劉仁願於都城。
(熊津城)其後。
福信殺道琛。
扶餘豐殺福信。
百濟遂亡○案。
當時三國鼎峙。
今漢水以北。
浿水以南。
本是漢地。
或中國遣吏。
或土酋自立。
今鐵嶺以北。
為南沃沮。
其摩天嶺以北。
為北沃沮。
此所謂三分而五裂也。
百濟者。
今漢水以南。
京畿忠清(其左道。
屬于新羅)全羅之地也。
當時。
佛法先至勾麗。
而平壤之外。
不建佛寺。
次至百濟。
而漢山之外。
不建佛寺。
其布散邦域。
蟠據名山。
蓋在新羅之末。
前此。
未嘗然也○又按。
三國史雲。
新羅聖德王十八年己未(唐開元七年)秋。
雷震金馬郡(今益山)彌勒寺。
(秋七月)又新羅之末。
甄萱之子神劍。
幽其父於金山佛宇。
(今金溝)今湖南佛寺之見於三國史者。
隻此二寺。
餘無所着(彌勒寺。
乃知命法師所創。
見佛祖源流) 右百濟禅教始末。
流傳勾麗之後。
五十餘年。
又因勾麗。
流傳于新羅。
未及施行。
三國史雲。
新羅讷祗王時。
(劉宋時)沙門墨胡子。
自高麗至一善郡。
(今美山)郡人毛禮。
於家中。
作窟室安置(時。
梁遣使賜香。
群臣不知所用。
墨胡子見之曰。
此所以達誠於三寶。
時。
王女病革。
王。
使胡子焚香表誓。
病尋愈。
王饋贈厚。
胡子出見毛禮。
以所得物贈之。
俄而不知所歸)○案。
讷祇王。
以宋孝武(駿)大明二年卒。
此時。
中國非蕭梁也。
此雲自梁賜香者。
明有錯誤。
其後毗處王時。
(即焰知麻立幹)有阿道和尚。
(一作我道)與侍者三人。
亦來毛禮家。
儀表似墨胡子。
住數年。
無病死。
其侍者三人留住。
講讀經律。
往往有信奉者(金富轼雲。
此據金大問雞林雜傳所記。
書之也。
奭韓奈麻金用行所撰我道和尚碑。
所錄殊異)○案。
勾麗小獸林王四年。
中國僧阿度。
始至勾麗。
其距毗處王元年。
(齊高帝建元元年)為一百五年矣。
初到勾麗時。
其年必高。
其至新羅。
未必在於毗處之元年。
阿道之壽。
安能如是。
即所謂阿道和尚。
别是一僧。
非前之阿道也。
至法興王十五年。
既誅異次頓。
始行其法。
上距勾麗流傳之初。
已一百五十有七年。
法興王十五年。
(梁武帝大通二年)王欲興佛法。
群臣不信。
喋喋騰口舌。
近臣異次頓。
(或雲處道)奏曰。
請斬小臣。
以定衆議。
佥曰。
今見僧徒。
童頭異服。
議論奇詭。
今若縱之。
恐有後悔。
臣等雖即重罪。
不敢奉诏。
遂誅異次頓。
有血乳之異。
衆怪之。
不複非毀佛事○越明年。
下令禁殺生。
後十五年。
創建佛寺。
名曰興輪(甲子年)。
真興王五年。
(梁武帝大同十年)創興輪寺。
(春二月)許人出家為僧尼(高麗真靜國師天頙。
作興輪寺大锺銘雲。
青丘佛法。
始興於茲寺)○後五年(梁武帝末年)春。
梁遣使與入學僧覺德。
(新羅僧。
入學于中國者)送佛舍利。
王使百官。
奉迎于興輪寺前路(真興王十年)○後二年。
(辛未)勾麗惠亮法師至(已見上)。
真興之世。
廣建佛宇。
其最大者。
曰皇龍寺。
真興王十四年春二月。
王命所司築新宮於月城東。
(王城東)黃龍見於地。
王疑之。
改為佛寺。
賜号曰皇龍○案。
真興王二十七年。
皇龍寺始克畢功。
(見本紀)其宏麗瑰奇。
可知。
職官志雲。
四天王寺。
其官有衿荷臣一人。
上堂一人。
赤位一人。
青位二人。
奉聖寺。
其官有衿荷臣一人。
上堂一人。
赤位一人。
青位一人。
感恩寺。
其官如奉聖寺。
奉德寺。
其官如天王寺。
奉恩寺。
衿荷臣一人。
大舍二人。
靈廟寺。
上堂一人。
青位一人。
(祭祀志雲。
靈廟寺南行五裡祭)永興寺。
大柰麻一人。
國統一人。
(一雲。
寺主真興王。
以惠亮法師為之)都唯那娘一人。
阿尼大都唯那一人。
(真興王。
以寶良法師為之。
真德王加一人)少年書省二人。
(元聖王。
以惠英梵如二法師為之)州統九人。
郡統十八人○案。
新羅寺剎之見於三國史者。
又有三郎寺。
芬皇寺。
望德寺。
泉林寺。
哀公寺。
黃福寺。
元延寺。
鹫仙寺。
加悉寺。
祇園寺。
實際寺。
(已上。
疑在慶州地)星州法定寺。
晉州斷俗寺。
居昌萬興寺。
陝川海印寺。
(又陝川清涼寺。
智異山。
雙溪寺。
見崔孤雲傳)南漢山莊義寺。
北漢山安養寺。
雉嶽山石南寺。
(今原州)皆真興以降。
世世增建者也。
其創修年月。
王公事迹。
多可考征。
今姑略之(又弓裔。
於興教寺祝發。
王昌瑾於勃飒寺。
見鎮星塑傳。
皆新羅古寺也)。
真興以降。
交聘中國。
勤求佛法。
使者織路。
真興王二十六年。
(陳文帝天嘉六年)陳。
遣使劉思。
與僧明觀來聘。
送釋氏經論千七百餘卷○三十七年春。
安弘法師。
入陳求法。
與胡僧毗摩羅等二僧回。
上棱伽勝鬘經。
及佛舍利(是年秋。
王薨)○後九年。
(真平王七年)秋。
高僧智明。
入陳求法(陳後主至德三年)○後四年春。
圓光法師。
入陳求法(是年。
陳氏滅)○後七年(真平十八年)春。
高僧昙育。
入隋求法(隋文帝開皇十六年)○後四年(真平十二年)高僧圓光。
隋朝聘使柰麻諸文大舍橫川(兩人也)還(還去加悉寺)○後二年。
高僧智明。
随入朝使上軍還。
(上軍亦人名)王。
尊敬明公[戒-廾+大]行。
(亦僧也)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