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經疏卷下五

關燈
以知五受三界二谛無自他相。

    如實性者無所得不二性也。

    以知諸法無所有故雲不可得。

    文雲常入第十第一義谛者牒前五受為五。

    三界為八世谛為九真谛為十也。

    從前觀向後故言常入第十第一義谛也。

    心心寂滅者前觀諸境無生今明能緣之心亦寂滅也。

     而受生三界何以故業習果報未壞盡故順道生故複以三阿僧祇劫修八萬億波羅蜜當得平等聖人地故住阿毗跋緻正位 第四為物受生文雲而受生三界。

    何以故下釋受生意。

    以業習未盡故地前三賢菩薩為物受三途生。

    以無始願為因大悲為緣發願入三途教化衆生也。

    第五明修行時節文雲三阿僧祇劫。

    修八萬億諸度将入初地故雲當得平等聖人地。

    第六結位阿毗跋緻正翻為不退也。

    道種性例前有六名。

    在堅名堅修在忍名修忍在慧名修慧在定名慧定在觀名向觀。

    十回向者一離衆生相回向二不壞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五無盡功德藏回向。

    六平等善根回向七等觀衆生回向八如相回向九無縛解脫回向十法界無量回向也。

    璎珞經名金輪王。

     複次善覺菩薩摩诃薩住平等忍修行四攝念念不去心入無相舍滅三界貪煩惱于第一義谛而不二為法性無為緣理而滅一切相故為智緣滅無相無為 複次善覺下次明信忍就初地又有十段。

    初标名二歎地功德三明空有兩解四滅惑五得二無為。

    六解法方便七明二智成就八進行九結位十以四大藏益物。

    第一标名者文雲善覺菩薩也。

    第二歎地德行文雲住平等忍初地證信空有并觀故雲平等忍。

    第三明空有兩解文雲修行四攝即有解入無相下即空解。

    第四滅惑文雲滅三界貪煩惱。

    第五明得二無為文雲于第一義而不二。

    滅一切相是數滅無為。

     住初忍時未來無量生死不由智緣而滅故非智緣滅無相無為無自他相無相無無相故無量方便皆現前觀實相方便者于第一義谛不沈不出不轉不颠倒遍學方便者非證非不證而一切學 住初忍下未來生死不起即非數緣滅無為。

    無自無他相者由自故有他自無故他亦無。

    一無遣自一無遣他二無雙遣故名無無相也。

    第六釋法方便文有六子句。

    一實相方便二遍學方便三回向方便四魔自在方便五一乘方便六變化方便。

    第一實相方便者文雲于第一義谛而不沈不出。

    二乘沈空凡夫沈有動轉颠倒也。

    菩薩于實相無有沈出故不颠不倒也。

    第二遍學方便者文雲非證非不證。

    菩薩空有并觀齊行不二故雲非證非不證。

    而一切學者明大小遍學名一切學也。

     回向方便者非住果非不住果而向薩婆若魔自在方便者于非道而行佛道四魔所不動一乘方便者于不二相通達衆生一切行故變化方便者以願力自在生一切淨佛國土如是善男子是初覺智于有無相而不二是實智照 第三回向方便者文雲非住果非不住果而向薩婆若。

    有三種回向一回因向果所有善根向薩婆若果。

    二回果向因與一切衆生共也。

    三者回向無所得故離相也。

    非住果者不住人天二乘果。

    非不住者住初地已上四種果。

    調柔果發趣果願智果攝報果。

    又非住者不住四果非不住者住薩婆若果也。

    第四魔自在方便者文雲于非道而行佛道四魔所不動。

    同魔而行佛道魔不能壞。

    表二義一者欲引邪入正。

    二明邪正不二解魔事無所有即是佛事。

    四魔者煩惱魔陰魔死魔天魔也。

    欲明初地菩薩能降伏四魔故雲不為所動也。

    初地菩薩斷初地惑故離煩惱魔得法身故離陰魔。

    得道法力故離死魔得不動三昧故離天魔。

    若依大集經四谛三空四念處等治四魔。

    如此等示行非道通達佛道也。

    第五一乘方便者文雲不二相通達衆生一切行故。

    唯行一大乘不二法門以化衆生也。

    第六變化方便者文雲願力自在生一切淨佛國土起身通益物也。

    願力者是起通心言自在者明其通體智慧。

    言生一切淨佛國土者明其通用。

    道理亦生穢土略故不說。

    第七明二智成就有三意。

    初法說譬如水下譬說乃至下合譬。

    初法說中前明實智後明方便。

    文言初覺智于有無相而不二者是實智也。

     巧用不證不沈不出不到是方便觀譬如水之與波不一不異乃至一切行波羅蜜禅定陀羅尼不一不二故而二行成就以四阿僧祇劫行行故入此功德藏門無三界業習生故畢故不造新以願力故變化生一切淨土常修舍觀故登鸠摩羅伽位以四大寶藏常授與人 巧用下明方便智。

    譬文雲如水與波不一不異者。

    明動義異濕義似行義異理義。

    言不異者明波體即水體似行體即理體。

    合譬中文雲乃至一切行不一者明行相異理。

    又明諸行體同義别。

    言不二者明理行體同。

    又明諸行體同其似波水。

    合前成不一不異之言也。

    今所明二智不同他說異實智外别有方便。

    所言實智者即方便實也。

    言方便者實方便也。

    豈可言一豈可言異。

    譬說中自顯也。

    第八進行有四子句一明久行故入此門。

    文雲四阿僧祇得入者過前三忍故雲四阿僧祇。

    二無三界業報生文雲畢故不造新。

    更不受三界果報故雲不造新也。

    三以願力受生。

    以地前三十心無漏為因無明為緣感三界外初地變易生也。

    四常修舍觀舍所斷諸煩惱也。

    第九結位。

    鸠摩羅伽者此方名童子地。

    以生在佛家亦名離欲地亦名勝惡魔地。

    初地離五怖畏過二乘魔也。

    第十常以四大藏益物。

    四大藏者修多羅毗尼阿毗昙雜藏也。

    亦可。

    依勝鬘經一名人天善根藏二聲聞藏三緣覺藏四大乘藏。

    亦可。

    依地持四攝益物為四藏也。

     複次德慧菩薩以四無量心滅三有嗔等煩惱住中忍中行一切功德故以五阿僧祇劫行大慈觀心心常現在前入無相阇波陀羅位化一切衆生 德慧下第二地文有五别。

    一标名二智斷三住中忍自行四修行時節五結。

    第一标名文雲德慧菩薩。

    第二智斷文雲以四無量心者。

    明智也滅三有煩惱即斷也。

    第三住中忍中行一切功德者歎自利行相也。

    第四明修行時節者。

    文雲以五阿僧祇者怙前四為五也。

    第五結雲入無相阇陀波羅者。

    此翻為度黑闇無複黑闇亦名無畏地。

    三藏師翻為滿足也。

     複次明慧道人常以無相忍中行三明觀知三世法無來無去無住處心心寂滅盡三界癡煩惱得三明一切功德觀故常以六阿僧祇劫集無量明波羅蜜故入伽羅陀位無相行受持一切法 明慧下第三地文有五别。

    初标名二忍名三智斷四進行時節五結位。

    第一标名者文雲明慧道人也。

    第二标忍名文雲無相忍中行者明信忍上品也。

    言三明者照三世無生。

    故雲無來無去無住處。

    三世不可得觀盡于緣。

    心心寂滅緣盡于觀也。

    第三智斷者文雲盡三界癡煩惱也。

    第四進行時節者六阿僧祇。

    足前五為六也。

    第五結位文雲入伽羅陀位者此雲度邊地也。

     仁王般若經疏卷下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