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我說:你遇到地名中有“袁”字的地方就可以停下來,遇到地名中有“蒙”字的地方則可以居住下來。
惠明于是行禮并辭行。
賞析與點評 八年三月晦,山梨花滿枝。
龍門水西寺,夜與遠公期。
晏坐自相對,密語誰得知。
前後際斷處,一念不生時。
——唐·白居易 白居易于八三四年(唐文宗大和八年)三月,在一路朵朵梨花的伴随下來到龍門水西寺,半夜夢中與淨土宗初祖慧遠見了面,兩人靜靜對坐,雖無言,卻有意,以心印心,其中“密語”,誰能知曉?!白居易在該詩中領悟到語言文字的局限性,語言文字隻能表達我們所熟知的事物和意念,而聖者們體悟的空性、中道實相、涅槃等意境,是超越凡情的經驗,隻能意會,不能言傳,而成“密意”。
故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
”然而,在靜坐時達到不執前念之事,不幻想未來之物,專注當下,妄念不生之時,當下就能體會到“密語”的内涵,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所以惠能說:“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
乃于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随宜說法。
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
每飯時,以菜寄煮肉鍋。
或問,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譯文 我後來來到了曹溪山,卻又被惡人尋到,隻得逃難到四會,隐藏在獵人隊伍中,韬光養晦,以待機緣。
十五年中,我常常根據獵人們的不同情況,随順人們的根性而給他們随宜講法。
獵人們經常讓我在捕獸的網邊看守,每當看到有動物落入網中,我都将它們放生。
每次到了吃飯的時候,我總是把蔬菜放在肉鍋裡煮熟了吃。
有時被問到為什麼這樣做,我就回答:我隻吃肉鍋裡的菜。
賞析與點評 猶如蓮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
——五代·馮道 惠能先回到韶州曹溪,仍被惡人追逐,受盡磨難,命如懸絲,不得不逃難四會、懷集一帶,避難于獵人之間,先後經過十五年,生活極不方便,隻能吃“肉邊菜”。
這一事實表明,素食還是肉食,沾不沾葷腥,不是問題的核心,最關鍵是要有一顆慈悲護生的心。
更重要的是,心淨之人,無論身處何處,不但不為其所染,更能随機化物,安身立命,其境界之高,正如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馮道在以上偈頌中所表達的那樣。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
遂出廣州法性寺,值印宗1法師講《涅盤經》。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
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2。
一衆駭然。
印宗延上席,征诘奧義。
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
宗雲:行者定非常人。
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宗于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衆。
1印宗:唐代高僧,于廣州法性寺宣講《涅盤經》,遇六祖惠能,始悟玄理,而以惠能為傳法師,八十七歲示寂。
2仁者:對人之敬稱。
譯文 終于有一天,我思慮:該是弘法的時候了,不能一直這樣隐遁下去。
于是我離開四會來到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正好碰上印宗法師在講《涅盤經》。
這時一陣風吹來,旌旗開始飄動,有一個僧人說:如果沒有風,幡子怎麼會動呢?所以說是風在動,不是幡子動。
另一個僧人說:沒有幡子動,又怎麼知道風在動呢?所以應該是幡子在動。
雙方于是争論不休。
我走上前對他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兩位仁者的心在動啊! 在場的僧人都驚訝不已。
印宗法師于是将我請到上席就座,提問求證佛法深奧的大意。
我所說的都簡單明白,句句如理,不拘泥于文字。
印宗說:行者一定不是尋常的人。
我早就聽說黃梅五祖的大法南來,莫非就是仁者? 我說:不敢當。
印宗于是向惠能行禮,請求惠能将五祖弘忍大師所傳的袈裟取出來展示給大家看。
賞析與點評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要排除一台大型發電機的故障,請了很多人都束手無策,最後請來了德國著名的電機專家斯坦門茨。
斯坦門茨圍着機器轉了兩圈後,用粉筆在電機外殼的某處畫了一個記号,然後告訴公司負責人:把記号處的線匝減少十六匝。
難題迎刃而解,斯坦門茨索要了一萬美元的報酬。
許多人不解地議論紛紛,說“畫一筆”就要一萬美元,實在是太貴了。
斯坦門茨回答道:用粉筆畫一筆,值一美元,知道在哪裡畫,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此語一出,衆人皆默然。
同理,惠能自二十四歲得五祖傳授衣缽,成為六祖,又經過十五年的磨煉,終于因緣成熟,來到廣州法性寺(即光孝寺),一句“仁者心動”,一鳴驚人,一舉奠定其作為一代宗師的地位。
說出“仁者心動”這四字并不難理解,難就難在他通過十五年的修證才悟出這一真理:心中不僅有執着的妄心(人心),也有清淨無染的真心(佛心);妄心起執着而生諸相,真心自淨其意而成佛果。
換而言之,一念之間的妄心、真心(佛性),是成凡、成聖的關鍵,是惠能禅學思想的核心要素。
宗複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
宗曰:何不論禅定、解脫? 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譯文 印宗又問:黃梅五祖弘忍大師所傳付的衣缽教法究竟是如何說的? 我說:并沒有說什麼,隻是探究如何明心見性,而不提倡通過修禅習定得解脫。
印宗問:為什麼不提倡修禅習定得解脫呢? 我說:因為修禅習定求解脫是有分别、有對待的法,不是佛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
印宗又問:什麼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呢? 惠能曰:法師講《涅盤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1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
』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1一闡提:隻做壞事,不做好事之人,八識田中無任何善種子,是斷滅一切善根之人。
譯文 我說:法師你講《涅盤經》,知道識見佛性是佛法的不二之法。
比如光明普照高貴德王菩薩對佛說:“犯了殺生、盜竊、邪淫、撒謊的四種根本戒;犯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分裂僧團和傷害佛身體的五逆罪,還有不信佛法,斷絕一切善根,不解成佛的一闡提等等,應該是斷絕佛性和善根了嗎?”佛陀說:“善根有兩種,一是常,二是無常。
”佛性不是常,也不是無常,因而說為不斷,這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一是善,二是不善,佛性是非善也非不善,這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
同理,五蘊與十八界,凡夫俗子看到的是二元差别相,而有智慧的人了解通達它的本性無二無别,無二無别的性就是佛性。
賞析與點評 據《央掘摩羅經》記載,無惱指鬘本是一名才貌雙全的優秀學生,因拒絕師母色誘而遭橫禍。
其師在妻子的迷惑下,設計陷害他:你若能在七日内殺一千人,割下每人的一根手指,編成手指花環,便可升天。
無惱指鬘信以為真,喪失本性,見人就殺,七日内連殺九百九十九人,連生母也不放過。
此時佛陀及時現身,引導他恢複本性。
無惱指鬘聞佛教誨,悔過自責,從此皈依佛門,笃志修行,證得阿羅漢果。
無惱指鬘本是殺人如麻的惡魔,經佛祖點化,也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一事實表明,善、惡無定性,轉換一念間。
若把善與惡看成是客觀存在的對立面,便落入“凡夫見二”之中。
事實上,好與壞、成與敗、禅定與解脫等相對存在的概念,如同一枚硬币的兩面,互為條件,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
惠能因而說,“佛法是不二之法”。
若能領悟此理,便是見性。
正如惠能雲,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
于是為惠能剃發,願事為師。
惠能遂于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1。
1東山法門:五祖弘忍住蕲州黃梅之黃梅山,其山在縣之東部,因而叫作東山,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在此所弘法,稱為“東山法門”。
譯文 印宗聽了這些講說之後,心中歡喜,恭敬地合掌禮拜,說:我對佛教經典的講解就像磚瓦土塊一樣毫無價值;而仁者您談論佛法大義,就如同純金一樣令人珍惜。
于是為我削發剃度,并希望拜我為師。
我于是就在菩提樹下,開講五祖弘忍傳授下來的頓悟教法。
賞析與點評 印宗聽了惠能“無二之性即是佛性”的論說,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大庭廣衆之下懇請惠能收他為徒。
而此時的惠能隻不過是與獵人為伍的“俗人”!印宗看似怪異的行為,其實與佛陀的教誨相通。
據《大寶積經》記載,佛陀臨終時留下遺言,他滅度後,弟子應依止“四依法”,“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其中,印宗所行是“依法不依人”。
一個人對宇宙人生真相的了解,取決于内心的感悟,而與外在的職業、身份、長相關系不太大。
印宗拜師後便為惠能剃發,惠能才算正式出家。
此時惠能三十九歲,該年為唐儀鳳元年,公元六七六年。
惠能于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
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
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
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别。
一衆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譯文 我自從在弘忍大師那裡得傳教法,受盡了辛苦,生命總是危在旦夕。
今天能夠和韋刺史、各位官員、諸位僧尼道俗在這裡相聚于法會,是許多劫以來積下的緣分成就的,也是過去世中供養禮敬佛菩薩,一同種下了善根,才有今天聽聞佛門無上的頓教法門和我獲得教法經曆的因由。
此頓教法門都是曆代佛祖所傳授的,并不是我惠能個人的智慧。
希望傾聽先聖教谕的,都讓自己内心清淨,聽了教谕之後,各自去除心中癡疑惑障,那樣就和先聖前賢們沒什麼區别了。
大衆聽了教法,内心歡喜,禮拜之後退了出去。
賞析與點評 《雜阿含經》雲:“雲何緣起生法?謂無明、行。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
”這段經文顯示,緣起性空是宇宙人生自然運行的規律。
無論釋迦牟尼是否成佛,這個規律都存在。
釋迦牟尼覺悟此規律而成佛,推而廣之,任何人都可以覺悟這一規律而成為聖者。
因此惠能在本品最後提醒大衆,悟緣起性空是頓悟的内容,這一法門不是他自創的,而是古德傳下來的修道方法,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
惠明于是行禮并辭行。
賞析與點評 八年三月晦,山梨花滿枝。
龍門水西寺,夜與遠公期。
晏坐自相對,密語誰得知。
前後際斷處,一念不生時。
——唐·白居易 白居易于八三四年(唐文宗大和八年)三月,在一路朵朵梨花的伴随下來到龍門水西寺,半夜夢中與淨土宗初祖慧遠見了面,兩人靜靜對坐,雖無言,卻有意,以心印心,其中“密語”,誰能知曉?!白居易在該詩中領悟到語言文字的局限性,語言文字隻能表達我們所熟知的事物和意念,而聖者們體悟的空性、中道實相、涅槃等意境,是超越凡情的經驗,隻能意會,不能言傳,而成“密意”。
故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
”然而,在靜坐時達到不執前念之事,不幻想未來之物,專注當下,妄念不生之時,當下就能體會到“密語”的内涵,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所以惠能說:“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
乃于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随宜說法。
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
每飯時,以菜寄煮肉鍋。
或問,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譯文 我後來來到了曹溪山,卻又被惡人尋到,隻得逃難到四會,隐藏在獵人隊伍中,韬光養晦,以待機緣。
十五年中,我常常根據獵人們的不同情況,随順人們的根性而給他們随宜講法。
獵人們經常讓我在捕獸的網邊看守,每當看到有動物落入網中,我都将它們放生。
每次到了吃飯的時候,我總是把蔬菜放在肉鍋裡煮熟了吃。
有時被問到為什麼這樣做,我就回答:我隻吃肉鍋裡的菜。
賞析與點評 猶如蓮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
——五代·馮道 惠能先回到韶州曹溪,仍被惡人追逐,受盡磨難,命如懸絲,不得不逃難四會、懷集一帶,避難于獵人之間,先後經過十五年,生活極不方便,隻能吃“肉邊菜”。
這一事實表明,素食還是肉食,沾不沾葷腥,不是問題的核心,最關鍵是要有一顆慈悲護生的心。
更重要的是,心淨之人,無論身處何處,不但不為其所染,更能随機化物,安身立命,其境界之高,正如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馮道在以上偈頌中所表達的那樣。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
遂出廣州法性寺,值印宗1法師講《涅盤經》。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
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2。
一衆駭然。
印宗延上席,征诘奧義。
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
宗雲:行者定非常人。
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宗于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衆。
1印宗:唐代高僧,于廣州法性寺宣講《涅盤經》,遇六祖惠能,始悟玄理,而以惠能為傳法師,八十七歲示寂。
2仁者:對人之敬稱。
譯文 終于有一天,我思慮:該是弘法的時候了,不能一直這樣隐遁下去。
于是我離開四會來到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正好碰上印宗法師在講《涅盤經》。
這時一陣風吹來,旌旗開始飄動,有一個僧人說:如果沒有風,幡子怎麼會動呢?所以說是風在動,不是幡子動。
另一個僧人說:沒有幡子動,又怎麼知道風在動呢?所以應該是幡子在動。
雙方于是争論不休。
我走上前對他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兩位仁者的心在動啊! 在場的僧人都驚訝不已。
印宗法師于是将我請到上席就座,提問求證佛法深奧的大意。
我所說的都簡單明白,句句如理,不拘泥于文字。
印宗說:行者一定不是尋常的人。
我早就聽說黃梅五祖的大法南來,莫非就是仁者? 我說:不敢當。
印宗于是向惠能行禮,請求惠能将五祖弘忍大師所傳的袈裟取出來展示給大家看。
賞析與點評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要排除一台大型發電機的故障,請了很多人都束手無策,最後請來了德國著名的電機專家斯坦門茨。
斯坦門茨圍着機器轉了兩圈後,用粉筆在電機外殼的某處畫了一個記号,然後告訴公司負責人:把記号處的線匝減少十六匝。
難題迎刃而解,斯坦門茨索要了一萬美元的報酬。
許多人不解地議論紛紛,說“畫一筆”就要一萬美元,實在是太貴了。
斯坦門茨回答道:用粉筆畫一筆,值一美元,知道在哪裡畫,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此語一出,衆人皆默然。
同理,惠能自二十四歲得五祖傳授衣缽,成為六祖,又經過十五年的磨煉,終于因緣成熟,來到廣州法性寺(即光孝寺),一句“仁者心動”,一鳴驚人,一舉奠定其作為一代宗師的地位。
說出“仁者心動”這四字并不難理解,難就難在他通過十五年的修證才悟出這一真理:心中不僅有執着的妄心(人心),也有清淨無染的真心(佛心);妄心起執着而生諸相,真心自淨其意而成佛果。
換而言之,一念之間的妄心、真心(佛性),是成凡、成聖的關鍵,是惠能禅學思想的核心要素。
宗複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
宗曰:何不論禅定、解脫? 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譯文 印宗又問:黃梅五祖弘忍大師所傳付的衣缽教法究竟是如何說的? 我說:并沒有說什麼,隻是探究如何明心見性,而不提倡通過修禅習定得解脫。
印宗問:為什麼不提倡修禅習定得解脫呢? 我說:因為修禅習定求解脫是有分别、有對待的法,不是佛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
印宗又問:什麼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呢? 惠能曰:法師講《涅盤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1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
』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1一闡提:隻做壞事,不做好事之人,八識田中無任何善種子,是斷滅一切善根之人。
譯文 我說:法師你講《涅盤經》,知道識見佛性是佛法的不二之法。
比如光明普照高貴德王菩薩對佛說:“犯了殺生、盜竊、邪淫、撒謊的四種根本戒;犯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分裂僧團和傷害佛身體的五逆罪,還有不信佛法,斷絕一切善根,不解成佛的一闡提等等,應該是斷絕佛性和善根了嗎?”佛陀說:“善根有兩種,一是常,二是無常。
”佛性不是常,也不是無常,因而說為不斷,這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一是善,二是不善,佛性是非善也非不善,這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
同理,五蘊與十八界,凡夫俗子看到的是二元差别相,而有智慧的人了解通達它的本性無二無别,無二無别的性就是佛性。
賞析與點評 據《央掘摩羅經》記載,無惱指鬘本是一名才貌雙全的優秀學生,因拒絕師母色誘而遭橫禍。
其師在妻子的迷惑下,設計陷害他:你若能在七日内殺一千人,割下每人的一根手指,編成手指花環,便可升天。
無惱指鬘信以為真,喪失本性,見人就殺,七日内連殺九百九十九人,連生母也不放過。
此時佛陀及時現身,引導他恢複本性。
無惱指鬘聞佛教誨,悔過自責,從此皈依佛門,笃志修行,證得阿羅漢果。
無惱指鬘本是殺人如麻的惡魔,經佛祖點化,也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一事實表明,善、惡無定性,轉換一念間。
若把善與惡看成是客觀存在的對立面,便落入“凡夫見二”之中。
事實上,好與壞、成與敗、禅定與解脫等相對存在的概念,如同一枚硬币的兩面,互為條件,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
惠能因而說,“佛法是不二之法”。
若能領悟此理,便是見性。
正如惠能雲,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
于是為惠能剃發,願事為師。
惠能遂于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1。
1東山法門:五祖弘忍住蕲州黃梅之黃梅山,其山在縣之東部,因而叫作東山,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在此所弘法,稱為“東山法門”。
譯文 印宗聽了這些講說之後,心中歡喜,恭敬地合掌禮拜,說:我對佛教經典的講解就像磚瓦土塊一樣毫無價值;而仁者您談論佛法大義,就如同純金一樣令人珍惜。
于是為我削發剃度,并希望拜我為師。
我于是就在菩提樹下,開講五祖弘忍傳授下來的頓悟教法。
賞析與點評 印宗聽了惠能“無二之性即是佛性”的論說,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大庭廣衆之下懇請惠能收他為徒。
而此時的惠能隻不過是與獵人為伍的“俗人”!印宗看似怪異的行為,其實與佛陀的教誨相通。
據《大寶積經》記載,佛陀臨終時留下遺言,他滅度後,弟子應依止“四依法”,“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其中,印宗所行是“依法不依人”。
一個人對宇宙人生真相的了解,取決于内心的感悟,而與外在的職業、身份、長相關系不太大。
印宗拜師後便為惠能剃發,惠能才算正式出家。
此時惠能三十九歲,該年為唐儀鳳元年,公元六七六年。
惠能于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
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
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
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别。
一衆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譯文 我自從在弘忍大師那裡得傳教法,受盡了辛苦,生命總是危在旦夕。
今天能夠和韋刺史、各位官員、諸位僧尼道俗在這裡相聚于法會,是許多劫以來積下的緣分成就的,也是過去世中供養禮敬佛菩薩,一同種下了善根,才有今天聽聞佛門無上的頓教法門和我獲得教法經曆的因由。
此頓教法門都是曆代佛祖所傳授的,并不是我惠能個人的智慧。
希望傾聽先聖教谕的,都讓自己内心清淨,聽了教谕之後,各自去除心中癡疑惑障,那樣就和先聖前賢們沒什麼區别了。
大衆聽了教法,内心歡喜,禮拜之後退了出去。
賞析與點評 《雜阿含經》雲:“雲何緣起生法?謂無明、行。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
”這段經文顯示,緣起性空是宇宙人生自然運行的規律。
無論釋迦牟尼是否成佛,這個規律都存在。
釋迦牟尼覺悟此規律而成佛,推而廣之,任何人都可以覺悟這一規律而成為聖者。
因此惠能在本品最後提醒大衆,悟緣起性空是頓悟的内容,這一法門不是他自創的,而是古德傳下來的修道方法,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