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是真覺,他們本來清淨,盈滿一切世間形質事物界,順着衆生的認識心而顯示,應和着衆生的認知限度而現示。
阿難,這就像一口井的虛空,生出一口井來,十方虛空也就生成了十方世界。
這虛空哪裡有固定的地方?它隻是循守着衆生的欲求業力而生發。
世間的人們迷悟不知,以為它是因緣和合而生,或是自在自為。
這些都是識心分别計度的結果,隻要有所言,都無真實義。
阿難,見覺沒有認知力,它是因色和空而有的。
這就像你現在在隻陀園裡,早上看到明亮,晚上看到昏暗,如果你在半夜時來看,則是有月時就有光亮,無月時就是昏暗。
這些明和暗,都是從你所見之中分别而有的。
這個見覺到底與明、暗、虛空是一體,還是不是一體的?或者,它們是相同還是不相同,它們相異還是不相異?阿難,如果見覺與明暗、虛空原是一體,那麽,明、暗二相都會消亡。
因為,在暗時就沒有明,明時就不會是暗。
如果見覺與暗是一體,明的時候這個見覺就會消亡。
如果見覺與明是一體,暗的時候這個見覺就會滅絕。
見覺滅絕了,還說什麽見明和見暗呢?如果明和暗各自分殊不同,而見覺又沒有生和滅,那麽它們怎樣才能合為一體呢?如果這個見覺與明暗不是一體,那麽,你能夠離開明暗、虛空等等另外分析出這個見覺來嗎?這個見覺是什麽形相呢?離開明暗和虛空,這個見覺隻是像龜毛兔角樣的東西,原來是空無所有的。
如果明暗、虛空這三件事物各自不同,又從哪裡成立見覺呢?明和暗本來不同,又說什麽見覺使它們相同?見覺離開了這三件事物就是空無,說什麽見覺與它們相異?虛空和見覺本來沒有邊界可以将其分開,說什麽見覺和虛空是不同的?不論是見到明還是見到暗,見覺的本性并沒有遷變改動,說什麽見覺和明暗是沒有差異的?你再仔細觀察,明從太陽來,暗随暗月那裡生,通闊從虛空之中産生,土堆産生于大地,那麽,見覺又是從哪裡産生呢?見覺是有知有覺,虛空是無知無覺,不可能相和也不可能相合,這個見覺不應當沒有來既而自己産生。
如果見覺有所聞知,則這個聞知的真性是圓融遍在的,它本然不動搖。
所以應當知道,見覺與無邊不動搖的虛空,與動搖的地、水、火、風等,一齊就叫做六大。
六大真性圓融遍在,都是如來自性,本來沒有生和滅。
阿難,你的真性沈淪在迷悟之中,你仍然未能悟解你的見聞覺知,本來都是如來自性的妙用。
你應當觀省這些見聞覺知,它們是生還是滅?是同還是異?是不生還是不滅?是不同還是不異?你竟然不知道在如來藏中,本體的見覺即是妙明的本覺,精真的覺見,亦可轉為妙明的用,它們本來清淨,盈布世間,随順衆生的識心而現示,應和衆生的認知限度而現示。
正如從一見根即能觀見全體法界,其它如眼、耳、鼻、舌、身、意對應于其覺知的事物,一一都能顯現無礙,發揮妙用,都是遍照一切法界,盈滿十方無盡虛空世界。
它沒有固定的地方,隻是循順着衆生的業力而造作生發的。
世間的人們迷悟無知,以為它是因緣和合而生,它是自在自為,這些都是識心分别計度的結果,隻要有所言說,都無真實義。
阿難,識性沒有來源,它是因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根塵的妄起而生發。
你現在看法會中衆人,你的目光所及之處,曆曆遍照,就像在鏡中觀物,并沒有分别。
可是,你的識性卻從這當中一一分别析解,這是文殊,那是富樓那,這是目犍連,那是須菩提,那是舍利弗等等,一一可以指示出來。
這個識性了然知解種種事物,它是從觀見這裡生出,還是從物相這裡生出,或者是生于虛空之中,或是無因而起突然而現?阿難,如果你的識性生于觀見之中,那麽,如果沒有明暗,沒有色空,也就沒有觀見,沒有觀見,識性從何而發生?如果識性生于物相之中,那麽,識性既然不從觀見中生出,就不能觀見到明,也不能觀見到暗,明暗都不顯現,也就沒有色相、空相,如果沒有這些物相,識性又從哪裡生發出來?如果識性生于虛空,那麽,沒有相就沒有觀見,沒有觀見就無從辨别,那就不能了知明、暗、色、空等等。
沒有物相,也就沒有種種可以依緣的,你的見阗覺知也就沒有地方安立。
在觀見和物相都無的情形下,虛空就等于空無,既使虛空是實有,不同于一般事物,縱然生發起你的識性,又怎樣才能将它分别安立起來呢?如果你的識性是無因而起突然而現,那麽,你為什麽不會将太陽看作是月亮呢?你再詳細審視,觀見依托于眼睛,物相是從物境中推出,有相即可有物的形狀,沒有相就隻是空無。
它們都有依托,而識性卻是從哪裡生發出來呢?識性是生發啟動的,觀見則如鏡照影,是澄然靜止的,他們既不能相和也不能相合,見聞覺知也是如此。
所以說,識性并無其依緣之處,它無從自己生發啟動。
如果識心本來無從生起,那麽了别、見聞、覺知等等原來都是圓滿湛靜的,都是無從生起的。
識心、覺見與虛空,以及地、水、火、風等,合在一起叫做七大,它們都是圓滿湛靜的,都是如來真性,本來無生無滅。
阿難,你的心粗糙浮動,不能悟解到見聞覺知生發出認知了别,這些原來都是如來自性真如的妙用。
你應當谛觀,涉及到見聞、虛空、地、水、火、風這些方面的識心,它們是相同還是相異?是空還是有?是不相同還是不相異?是非空還是非有?你不知道在如來自性中,識心的真性即是本明真知,覺知妙明即是本于自性的真識,它們妙覺湛然不動,盈滿世間一切,蘊涵吐納十方虛空世界,它們沒有固定不動的處所,僅僅是循順着衆生的業力而造作生發。
世間的人們迷悟無知,以為它是因緣和合而生,是自在自為的。
這些都是識心分别計度的結果,隻要有所言說,都無真實義。
爾時阿難。
及諸大衆。
蒙佛如來。
微妙開示。
身心蕩然。
得無罣礙。
是諸大衆。
各各自知。
心遍十方。
見十方空。
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圓。
含裡十方。
反觀父母。
所生之身。
猶彼十方。
虛空之中。
吹一微塵。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
流一浮漚。
起滅無從。
了然自知。
獲本妙心。
常住不滅。
禮佛合掌。
得未曾有。
于如來前。
說偈贊佛。
偈贊發願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稀有。
銷我億劫颠倒想。
不曆僧隻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恒沙衆。
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衆生未成佛。
終不于此取泥洹。
十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
于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
爍迦羅心無動轉。
這時候,阿難與法會中所有大衆,承領了如來佛宣示的這些微妙法旨,一時身心坦蕩,湛靜無所挂礙,他們都自覺到,本真心體原來盈遍十方世界,他們觀見到十方虛空世界,就像看自己手中拿着的樹葉那樣清晰。
他們都自覺到,世間一切事物,都是菩提妙明本心的生發顯現,本真心體圓融遍在,涵含十方世界。
此時,他們返觀自己的父母所生身體,就像是十方虛空世界之中浮動的一粒塵埃,若存若亡,就像是無涯大海中的一個泡沫,起滅不定。
他們合掌頂禮,獲得未曾有的欣喜,就在如來的座前,詠誦起禮贊如來的偈語: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稀有, 銷我億劫颠倒想, 不曆僧隻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恒沙衆, 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衆生未成佛, 終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 于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 煉迦羅心無動轉。
阿難,這就像一口井的虛空,生出一口井來,十方虛空也就生成了十方世界。
這虛空哪裡有固定的地方?它隻是循守着衆生的欲求業力而生發。
世間的人們迷悟不知,以為它是因緣和合而生,或是自在自為。
這些都是識心分别計度的結果,隻要有所言,都無真實義。
阿難,見覺沒有認知力,它是因色和空而有的。
這就像你現在在隻陀園裡,早上看到明亮,晚上看到昏暗,如果你在半夜時來看,則是有月時就有光亮,無月時就是昏暗。
這些明和暗,都是從你所見之中分别而有的。
這個見覺到底與明、暗、虛空是一體,還是不是一體的?或者,它們是相同還是不相同,它們相異還是不相異?阿難,如果見覺與明暗、虛空原是一體,那麽,明、暗二相都會消亡。
因為,在暗時就沒有明,明時就不會是暗。
如果見覺與暗是一體,明的時候這個見覺就會消亡。
如果見覺與明是一體,暗的時候這個見覺就會滅絕。
見覺滅絕了,還說什麽見明和見暗呢?如果明和暗各自分殊不同,而見覺又沒有生和滅,那麽它們怎樣才能合為一體呢?如果這個見覺與明暗不是一體,那麽,你能夠離開明暗、虛空等等另外分析出這個見覺來嗎?這個見覺是什麽形相呢?離開明暗和虛空,這個見覺隻是像龜毛兔角樣的東西,原來是空無所有的。
如果明暗、虛空這三件事物各自不同,又從哪裡成立見覺呢?明和暗本來不同,又說什麽見覺使它們相同?見覺離開了這三件事物就是空無,說什麽見覺與它們相異?虛空和見覺本來沒有邊界可以将其分開,說什麽見覺和虛空是不同的?不論是見到明還是見到暗,見覺的本性并沒有遷變改動,說什麽見覺和明暗是沒有差異的?你再仔細觀察,明從太陽來,暗随暗月那裡生,通闊從虛空之中産生,土堆産生于大地,那麽,見覺又是從哪裡産生呢?見覺是有知有覺,虛空是無知無覺,不可能相和也不可能相合,這個見覺不應當沒有來既而自己産生。
如果見覺有所聞知,則這個聞知的真性是圓融遍在的,它本然不動搖。
所以應當知道,見覺與無邊不動搖的虛空,與動搖的地、水、火、風等,一齊就叫做六大。
六大真性圓融遍在,都是如來自性,本來沒有生和滅。
阿難,你的真性沈淪在迷悟之中,你仍然未能悟解你的見聞覺知,本來都是如來自性的妙用。
你應當觀省這些見聞覺知,它們是生還是滅?是同還是異?是不生還是不滅?是不同還是不異?你竟然不知道在如來藏中,本體的見覺即是妙明的本覺,精真的覺見,亦可轉為妙明的用,它們本來清淨,盈布世間,随順衆生的識心而現示,應和衆生的認知限度而現示。
正如從一見根即能觀見全體法界,其它如眼、耳、鼻、舌、身、意對應于其覺知的事物,一一都能顯現無礙,發揮妙用,都是遍照一切法界,盈滿十方無盡虛空世界。
它沒有固定的地方,隻是循順着衆生的業力而造作生發的。
世間的人們迷悟無知,以為它是因緣和合而生,它是自在自為,這些都是識心分别計度的結果,隻要有所言說,都無真實義。
阿難,識性沒有來源,它是因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根塵的妄起而生發。
你現在看法會中衆人,你的目光所及之處,曆曆遍照,就像在鏡中觀物,并沒有分别。
可是,你的識性卻從這當中一一分别析解,這是文殊,那是富樓那,這是目犍連,那是須菩提,那是舍利弗等等,一一可以指示出來。
這個識性了然知解種種事物,它是從觀見這裡生出,還是從物相這裡生出,或者是生于虛空之中,或是無因而起突然而現?阿難,如果你的識性生于觀見之中,那麽,如果沒有明暗,沒有色空,也就沒有觀見,沒有觀見,識性從何而發生?如果識性生于物相之中,那麽,識性既然不從觀見中生出,就不能觀見到明,也不能觀見到暗,明暗都不顯現,也就沒有色相、空相,如果沒有這些物相,識性又從哪裡生發出來?如果識性生于虛空,那麽,沒有相就沒有觀見,沒有觀見就無從辨别,那就不能了知明、暗、色、空等等。
沒有物相,也就沒有種種可以依緣的,你的見阗覺知也就沒有地方安立。
在觀見和物相都無的情形下,虛空就等于空無,既使虛空是實有,不同于一般事物,縱然生發起你的識性,又怎樣才能将它分别安立起來呢?如果你的識性是無因而起突然而現,那麽,你為什麽不會将太陽看作是月亮呢?你再詳細審視,觀見依托于眼睛,物相是從物境中推出,有相即可有物的形狀,沒有相就隻是空無。
它們都有依托,而識性卻是從哪裡生發出來呢?識性是生發啟動的,觀見則如鏡照影,是澄然靜止的,他們既不能相和也不能相合,見聞覺知也是如此。
所以說,識性并無其依緣之處,它無從自己生發啟動。
如果識心本來無從生起,那麽了别、見聞、覺知等等原來都是圓滿湛靜的,都是無從生起的。
識心、覺見與虛空,以及地、水、火、風等,合在一起叫做七大,它們都是圓滿湛靜的,都是如來真性,本來無生無滅。
阿難,你的心粗糙浮動,不能悟解到見聞覺知生發出認知了别,這些原來都是如來自性真如的妙用。
你應當谛觀,涉及到見聞、虛空、地、水、火、風這些方面的識心,它們是相同還是相異?是空還是有?是不相同還是不相異?是非空還是非有?你不知道在如來自性中,識心的真性即是本明真知,覺知妙明即是本于自性的真識,它們妙覺湛然不動,盈滿世間一切,蘊涵吐納十方虛空世界,它們沒有固定不動的處所,僅僅是循順着衆生的業力而造作生發。
世間的人們迷悟無知,以為它是因緣和合而生,是自在自為的。
這些都是識心分别計度的結果,隻要有所言說,都無真實義。
爾時阿難。
及諸大衆。
蒙佛如來。
微妙開示。
身心蕩然。
得無罣礙。
是諸大衆。
各各自知。
心遍十方。
見十方空。
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圓。
含裡十方。
反觀父母。
所生之身。
猶彼十方。
虛空之中。
吹一微塵。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
流一浮漚。
起滅無從。
了然自知。
獲本妙心。
常住不滅。
禮佛合掌。
得未曾有。
于如來前。
說偈贊佛。
偈贊發願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稀有。
銷我億劫颠倒想。
不曆僧隻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恒沙衆。
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衆生未成佛。
終不于此取泥洹。
十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
于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
爍迦羅心無動轉。
這時候,阿難與法會中所有大衆,承領了如來佛宣示的這些微妙法旨,一時身心坦蕩,湛靜無所挂礙,他們都自覺到,本真心體原來盈遍十方世界,他們觀見到十方虛空世界,就像看自己手中拿着的樹葉那樣清晰。
他們都自覺到,世間一切事物,都是菩提妙明本心的生發顯現,本真心體圓融遍在,涵含十方世界。
此時,他們返觀自己的父母所生身體,就像是十方虛空世界之中浮動的一粒塵埃,若存若亡,就像是無涯大海中的一個泡沫,起滅不定。
他們合掌頂禮,獲得未曾有的欣喜,就在如來的座前,詠誦起禮贊如來的偈語: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稀有, 銷我億劫颠倒想, 不曆僧隻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恒沙衆, 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衆生未成佛, 終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 于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 煉迦羅心無動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