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法。
第四句謂随順此法,精勤修習。
後兩句依諸佛大悲願力,不久可證涅槃也。
二明單複修習竟,并威德科,一二問答,三觀修行竟。
己二二問答兩重除障 庚一除我入覺 辛一淨業啟請 于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請佛之儀,如前釋。
辛二正陳請詞 壬一慶前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衆得未曾有,觀見調禦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大悲世尊,解見在前。
為我等輩,總明觀行,依悟起修,略明三觀行相,猶可領解。
又為我廣說,二十五輪,于一味法中,廣顯差别,而差别不乖一味,尤為難見,是誠不思議事。
此從一心,建諸定輪,乃如來因地行相,令大衆同聞,故雲:得未曾有。
睹見調禦曆恒沙劫,一切功用猶如一念者:睹見我佛調禦師,經曆恒河沙劫數,難行能行勤苦境界,一切功用。
夫果德稱真,約理可照,今一念備知,炳然齊現于心,如琉璃之瓶,盛多芥子也。
我等菩薩,其慶幸欣慰,為何如哉!一慶前竟。
壬二問後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衆生迷悶不入?惟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衆及末世衆生,作将來眼。
’ 前雲: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是顯自性,由來清淨,故當機蹑此以為問端。
又雲: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于未覺,幻力修習。
未覺、即是不覺;不覺、必有染污。
故當機蹑此,以為緻疑之由。
問曰:聖凡比較,天地懸隔,覺心本淨,悟即應同,更因何法染污,使諸衆生,迷悶不入?迷,即不覺;悶,即不通。
不入者,不能證入。
惟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者:惟願如來不舍大悲,廣為我等開示令悟法性。
法性者,諸法之實性也。
‘大疏’雲:若直談本體,則名覺性,若推窮諸法,皆無自體,同于一性,即名法性。
今推破四相,豁融諸法,全同覺性,故雲:開悟法性。
從前經文,但雲覺性,惟此段雲法性,意在此矣。
令此大衆及末世衆生,作将來眼者:令此現前大衆以及末世衆生,輾轉相傳,永不迷悶,作将來衆生之正法眼矣! 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二正陳請詞竟。
辛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咨問如來如是方便。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重言贊善,為利今後。
咨是謀義,謂有所謀而問也。
方便者,入覺之權巧方便法也。
告以谛聽當說。
辛四承教靜聽 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辛五正答所問 壬一長行 癸一開示障道四相 子一開示迷識四相 醜一迷識執相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衆生及與壽命,認四颠倒為實我體。
此正答染污所以。
一切衆生,指六凡以及二乘,以唯知有六識故。
從無始來者:遠指晦昧真心而來;究其無有始相可得,故雲:無始。
迷真起妄,妄上加妄,故有第六意識,已屬至妄;此妄想乃從意識中所起虛妄想念。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因執五蘊幻妄身心,取為自體,為我相;計我輾轉,趣于餘趣,為人相(謂我是人趣,非餘趣);計我盛、衰、苦、樂,變異相續,為衆生相;計我一報命根,不斷而住,為壽者相。
此四相,雖随境轉計,究竟惟一我相也。
認四颠倒為實我體者:真我本有,迷而不知,妄我本空,執之為實,故曰:颠倒。
為我真實之自體,名為迷識境也。
一迷識執相竟。
醜二别成凡小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
于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
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由此認為實我之故,于違我之境,便生憎怨之心,于順我之境,便生愛著之心,故雲:二境。
于虛妄體重執虛妄者:于妄我體上,重執憎愛二種虛妄之心:此起惑也。
二妄相依,生妄業道者:謂妄我之體,與違順之境,相依而住,造種種業,生虛妄之業道:此造業也。
有妄業故,妄見流轉者:謂虛妄之業因,依因必定感果,故虛妄見有流轉生死之苦報:此受報也。
惑、業、苦三,相續不斷,皆由我執,以取界内分段生死之苦。
若二乘之人,厭離生死流轉,視三界如火宅,發心修道,息緣斷惑,于是沉空滞寂,虛妄見有偏真涅槃之果。
此亦由我執,以取界外變易生死之苦也。
此中十句,不出生滅四谛。
前六句集谛,次二句苦谛,次一句道谛,後一句滅谛也。
然此四相,有迷識、迷智,二種分别。
迷識乃凡夫妄認五蘊為我,妄生四相,由此便生憎愛二境;即此經前文所說,亦即金剛經前半所明四相是也。
迷智乃聖人妄有證得,妄分四相,能所未亡,有以取證,發于根本種子;即此經後文所說,亦即金剛經後半所說四相是也。
是則四相,通于聖凡,故二經聖凡雙舉也。
二别成凡小竟。
醜三總斥迷悶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
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此正答迷悶不入所以。
由上所認妄我,染污真性,縱離六道,複堕二乘,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蓋非覺性違拒使之不入,故雲:非覺違拒,諸能入者。
下二句釋成非覺違拒之意。
若雲入時是覺入,不入即是覺拒,今覺性不惟不拒,亦複不順,覺性元無出入,入與不入,總無關于覺性也。
故雲:有能入者,非覺入故。
以是之故,凡夫動念,起惑造業,即前苦集八句;二乘息念,沉空滞寂,即前道滅二句。
俱屬染污真性,故雲:皆歸迷悶。
一開示迷識四相竟。
子二開示迷智四相 醜一承征引說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衆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此首句,征釋迷悶之根本也。
大疏雲:動念既為背覺,息念,即合契真。
何以故:動、息皆稱迷悶?下引起重說迷智四相義。
‘直解’雲:本起無明,謂最初一念不覺,根本而起生相無明也。
由一念無明,迷本有法身,成陀那識,為我相根本,自此皆是無明用事,故雲:為己主宰。
我者、主宰義。
謂從無始至今,一向皆是無明主宰,是為我相。
自等覺已還,未破生相無明,異熟未空,皆屬我相。
然此我相,與諸教所說不同,後文自明。
一切衆生,生無慧目者:此釋無明難斷之故。
一切衆生,若中年失目,眼前雖不見物,說之即可明了,若胎中生盲,從未見過諸物,縱使為說,亦無所益。
如‘涅槃經’說:如盲人不識乳色,他人為說,輾轉譬喻:鹄、雪、貝、米,難明乳色之真。
生無慧目者:謂從母胎,受生已來,無有智慧之目,不能照破無明。
然此根本無明,非根本智照,決不能破。
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者:謂全體無明,變成五蘊身心,如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妄認即無明,四大、六塵即物,自即己也。
由無始已來,認物為己,若不逢知識,開發慧眼照破,豈有能斷者哉,故雲:皆是無明。
‘略疏’雲:前得本起因地,則所修皆是佛因;此用本起無明,則一切皆是魔業。
又前以覺圓明故,根塵普淨,結雲:一切是覺。
今以無明為本,故雲皆是無明。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者:此喻顯無明,不能斷于無明。
故喻顯有人,身縱卑陋病苦,還自保命,終不肯斷。
認我亦爾,斷除一切猶易,欲令斷我誠難。
何以故?我終不能還斷于我,故雲:不自斷其命也。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随順;非随順者,便生憎怨。
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是無明相續長劫之故,不僅凡小,動念息念,皆歸迷悶。
即從此發大乘心,修菩薩道,難望成佛。
故告以當知者,當以智而知。
凡有可愛于我者,我與之随順,非随順而違我者,便生憎怨。
憎怨亦是愛,以違我所愛故生憎耳。
為憎愛心,養無明故者:為憎愛心,枝末無明,資熏無始,根本無明。
由種子複發起現行,而現行複還熏種子,相續不斷,将此求道,皆不成就。
故‘寶積經’雲:‘于身生寶愛,不離于我人,彼作是修行,由斯堕惡趣。
’一承征引說竟。
醜二次第别明 寅一征釋我相 ‘善男子!雲何我相?謂諸衆生心所證者。
此正示迷智我相之體。
體即生相無明,為觀照研窮,對待未亡,輾轉而分四相,皆以生相無明為體。
前雲: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故也。
即第八識,生滅、不生滅和合,最初一念妄動,迷本有法身,成為業識,以為我相根本。
謂諸衆生,心所證者:言我相隐微,根之于心,所有證取,其體方現。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此引事證釋我相。
謂衆生向以無明用事,不知有我,故曰:譬如有人,百骸調适,忽忘我身。
百骸者,人之身分,調謂調和,适為順适。
如百骸調适,忽忘有我之身;或宴居靜室,或幽隐深山,心絕經營,習閑成性,忽得忘其有身。
四肢弦緩,攝養乖方者:四肢、即兩手兩足。
直而不能屈曰弦;柔而不能伸曰緩。
此皆攝衛養護,失其方法。
乖,即失也。
微加針艾,即知有我者:微加即少加。
針刺、艾炙,調治之法,即知有我。
此為外境所逼,宛爾心生;心既未平,方知我在,故雲:有所證取,方現我體。
前佛明言,無始無明,為己主宰,乃的指根本無明為我。
因觀照研窮,方顯無明之體,此證取是無明,非覺性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于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此結指我相根本也。
謂其心非但了知,二乘涅槃為我相。
乃至,超略詞。
超三賢、十聖,即使證于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若一念證性未亡,乃生相無明未破,皆是我相根本。
然涅槃是覺體,清淨本然,無能無所,非别有可證故。
‘直解’引雲門雲: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邊,若法執不亡,己見猶存,亦是病。
問曰:三乘教中,說俱生我執,七地已破,其八地後,乃俱生法執,破此法執,即入妙覺。
今經等覺後心,猶未破我相,何懸殊若此耶?答曰:然我法二執,總屬一我,謂我之我,及我之法。
然俱生法執,正是我所執之法,故法亦名我。
以異熟未空故,但約證取為我耳。
此經不同諸說,以四相總屬一我,故雲皆是我相。
一征釋我相竟。
寅二征釋人相 ‘善男子!雲何人相?謂諸衆生心悟證者。
此正示迷智人相。
首句征,下釋。
謂諸衆生,心悟證者:悟從心發,悟得彼之所證是我,此覺前非也。
存我能悟不亡,即為迷智人相;以約對我,即說為人,非他人也。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複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
此蹑前詳釋,悟得上來所證,以為有我者,即不複認彼為我。
已覺前非,所悟之境,既非是我,而此能悟之心,亦複如是,應當亡情,方為合理。
設或轉計,能悟之智,已為超過一切能證之者,是依然為智所迷,悉為人相。
‘析義疏’雲:證者、而雲一切,人相、而曰悉為者,正顯凡有所證,不亡能證之智,皆名我相。
凡有所悟,不亡能悟之智,皆名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殚證理,皆名人相。
此結指人相。
謂不惟悟彼證者是我,乃為人相,其心乃至圓悟彼所證涅槃,俱是我者,亦為人相。
心存少悟,備殚證理者:少悟、對圓悟說,漫雲圓悟涅槃,此能悟心,名為人相,即使心存少悟,備盡所證之理,若存絲毫悟心未亡,皆名人相。
二征釋人相竟。
寅三征釋衆生 ‘善男子!雲何衆生相?謂諸衆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此正示迷智衆生相。
首句征,下釋。
謂諸衆生,自心發起照了,了前證悟之非。
悟是所了,了又名能,能所對待,故離前前非。
心自證悟,所不及者:超出我人之相,所不能及,以見有證悟之可離,故名衆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衆生”,則知彼人說衆生者,非我非彼。
雲何非我?我是衆生,則非是我。
雲何非彼?我是衆生,非彼我故。
此借世人語辭,例明衆生相。
譬如有人,例彼自心。
作如是言:我是衆生,例彼心中了智獨存。
則知彼人,說衆生者,非我、非彼,例彼心中,了智獨存,自然非我能證,及與非彼能悟。
設難之曰:雲何非我?答曰:我是衆生,則非是我,例了智獨存,則非是能證之我。
設又難曰:雲何非彼?答曰:是我衆生,非彼我故,例了智獨存,則非是能悟之人,非彼之我人故也。
此借世人語辭,以為義勢,顯第三了智獨存,非證悟所能及也。
‘善男子!但諸衆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衆生相。
此結指衆生相。
但諸衆生,了彼心有所證者,為我相。
了彼心所悟者,為人相。
皆我人句對下,以辨衆生相。
而我人相,所不及者:了證者空,則我不及;了悟者空,則人不及。
雖然我人不及,而了智獨存,存有所了,隻此了心不亡,名衆生相耳。
三征釋衆生竟。
寅四征釋壽者 ‘善男子!雲何壽命相?謂諸衆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此正示迷智壽者相。
第四句謂随順此法,精勤修習。
後兩句依諸佛大悲願力,不久可證涅槃也。
二明單複修習竟,并威德科,一二問答,三觀修行竟。
己二二問答兩重除障 庚一除我入覺 辛一淨業啟請 于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請佛之儀,如前釋。
辛二正陳請詞 壬一慶前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衆得未曾有,觀見調禦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大悲世尊,解見在前。
為我等輩,總明觀行,依悟起修,略明三觀行相,猶可領解。
又為我廣說,二十五輪,于一味法中,廣顯差别,而差别不乖一味,尤為難見,是誠不思議事。
此從一心,建諸定輪,乃如來因地行相,令大衆同聞,故雲:得未曾有。
睹見調禦曆恒沙劫,一切功用猶如一念者:睹見我佛調禦師,經曆恒河沙劫數,難行能行勤苦境界,一切功用。
夫果德稱真,約理可照,今一念備知,炳然齊現于心,如琉璃之瓶,盛多芥子也。
我等菩薩,其慶幸欣慰,為何如哉!一慶前竟。
壬二問後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衆生迷悶不入?惟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衆及末世衆生,作将來眼。
’ 前雲: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是顯自性,由來清淨,故當機蹑此以為問端。
又雲: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于未覺,幻力修習。
未覺、即是不覺;不覺、必有染污。
故當機蹑此,以為緻疑之由。
問曰:聖凡比較,天地懸隔,覺心本淨,悟即應同,更因何法染污,使諸衆生,迷悶不入?迷,即不覺;悶,即不通。
不入者,不能證入。
惟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者:惟願如來不舍大悲,廣為我等開示令悟法性。
法性者,諸法之實性也。
‘大疏’雲:若直談本體,則名覺性,若推窮諸法,皆無自體,同于一性,即名法性。
今推破四相,豁融諸法,全同覺性,故雲:開悟法性。
從前經文,但雲覺性,惟此段雲法性,意在此矣。
令此大衆及末世衆生,作将來眼者:令此現前大衆以及末世衆生,輾轉相傳,永不迷悶,作将來衆生之正法眼矣! 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二正陳請詞竟。
辛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咨問如來如是方便。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重言贊善,為利今後。
咨是謀義,謂有所謀而問也。
方便者,入覺之權巧方便法也。
告以谛聽當說。
辛四承教靜聽 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辛五正答所問 壬一長行 癸一開示障道四相 子一開示迷識四相 醜一迷識執相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衆生及與壽命,認四颠倒為實我體。
此正答染污所以。
一切衆生,指六凡以及二乘,以唯知有六識故。
從無始來者:遠指晦昧真心而來;究其無有始相可得,故雲:無始。
迷真起妄,妄上加妄,故有第六意識,已屬至妄;此妄想乃從意識中所起虛妄想念。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因執五蘊幻妄身心,取為自體,為我相;計我輾轉,趣于餘趣,為人相(謂我是人趣,非餘趣);計我盛、衰、苦、樂,變異相續,為衆生相;計我一報命根,不斷而住,為壽者相。
此四相,雖随境轉計,究竟惟一我相也。
認四颠倒為實我體者:真我本有,迷而不知,妄我本空,執之為實,故曰:颠倒。
為我真實之自體,名為迷識境也。
一迷識執相竟。
醜二别成凡小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
于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
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由此認為實我之故,于違我之境,便生憎怨之心,于順我之境,便生愛著之心,故雲:二境。
于虛妄體重執虛妄者:于妄我體上,重執憎愛二種虛妄之心:此起惑也。
二妄相依,生妄業道者:謂妄我之體,與違順之境,相依而住,造種種業,生虛妄之業道:此造業也。
有妄業故,妄見流轉者:謂虛妄之業因,依因必定感果,故虛妄見有流轉生死之苦報:此受報也。
惑、業、苦三,相續不斷,皆由我執,以取界内分段生死之苦。
若二乘之人,厭離生死流轉,視三界如火宅,發心修道,息緣斷惑,于是沉空滞寂,虛妄見有偏真涅槃之果。
此亦由我執,以取界外變易生死之苦也。
此中十句,不出生滅四谛。
前六句集谛,次二句苦谛,次一句道谛,後一句滅谛也。
然此四相,有迷識、迷智,二種分别。
迷識乃凡夫妄認五蘊為我,妄生四相,由此便生憎愛二境;即此經前文所說,亦即金剛經前半所明四相是也。
迷智乃聖人妄有證得,妄分四相,能所未亡,有以取證,發于根本種子;即此經後文所說,亦即金剛經後半所說四相是也。
是則四相,通于聖凡,故二經聖凡雙舉也。
二别成凡小竟。
醜三總斥迷悶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
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此正答迷悶不入所以。
由上所認妄我,染污真性,縱離六道,複堕二乘,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蓋非覺性違拒使之不入,故雲:非覺違拒,諸能入者。
下二句釋成非覺違拒之意。
若雲入時是覺入,不入即是覺拒,今覺性不惟不拒,亦複不順,覺性元無出入,入與不入,總無關于覺性也。
故雲:有能入者,非覺入故。
以是之故,凡夫動念,起惑造業,即前苦集八句;二乘息念,沉空滞寂,即前道滅二句。
俱屬染污真性,故雲:皆歸迷悶。
一開示迷識四相竟。
子二開示迷智四相 醜一承征引說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衆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此首句,征釋迷悶之根本也。
大疏雲:動念既為背覺,息念,即合契真。
何以故:動、息皆稱迷悶?下引起重說迷智四相義。
‘直解’雲:本起無明,謂最初一念不覺,根本而起生相無明也。
由一念無明,迷本有法身,成陀那識,為我相根本,自此皆是無明用事,故雲:為己主宰。
我者、主宰義。
謂從無始至今,一向皆是無明主宰,是為我相。
自等覺已還,未破生相無明,異熟未空,皆屬我相。
然此我相,與諸教所說不同,後文自明。
一切衆生,生無慧目者:此釋無明難斷之故。
一切衆生,若中年失目,眼前雖不見物,說之即可明了,若胎中生盲,從未見過諸物,縱使為說,亦無所益。
如‘涅槃經’說:如盲人不識乳色,他人為說,輾轉譬喻:鹄、雪、貝、米,難明乳色之真。
生無慧目者:謂從母胎,受生已來,無有智慧之目,不能照破無明。
然此根本無明,非根本智照,決不能破。
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者:謂全體無明,變成五蘊身心,如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妄認即無明,四大、六塵即物,自即己也。
由無始已來,認物為己,若不逢知識,開發慧眼照破,豈有能斷者哉,故雲:皆是無明。
‘略疏’雲:前得本起因地,則所修皆是佛因;此用本起無明,則一切皆是魔業。
又前以覺圓明故,根塵普淨,結雲:一切是覺。
今以無明為本,故雲皆是無明。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者:此喻顯無明,不能斷于無明。
故喻顯有人,身縱卑陋病苦,還自保命,終不肯斷。
認我亦爾,斷除一切猶易,欲令斷我誠難。
何以故?我終不能還斷于我,故雲:不自斷其命也。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随順;非随順者,便生憎怨。
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是無明相續長劫之故,不僅凡小,動念息念,皆歸迷悶。
即從此發大乘心,修菩薩道,難望成佛。
故告以當知者,當以智而知。
凡有可愛于我者,我與之随順,非随順而違我者,便生憎怨。
憎怨亦是愛,以違我所愛故生憎耳。
為憎愛心,養無明故者:為憎愛心,枝末無明,資熏無始,根本無明。
由種子複發起現行,而現行複還熏種子,相續不斷,将此求道,皆不成就。
故‘寶積經’雲:‘于身生寶愛,不離于我人,彼作是修行,由斯堕惡趣。
’一承征引說竟。
醜二次第别明 寅一征釋我相 ‘善男子!雲何我相?謂諸衆生心所證者。
此正示迷智我相之體。
體即生相無明,為觀照研窮,對待未亡,輾轉而分四相,皆以生相無明為體。
前雲: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故也。
即第八識,生滅、不生滅和合,最初一念妄動,迷本有法身,成為業識,以為我相根本。
謂諸衆生,心所證者:言我相隐微,根之于心,所有證取,其體方現。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此引事證釋我相。
謂衆生向以無明用事,不知有我,故曰:譬如有人,百骸調适,忽忘我身。
百骸者,人之身分,調謂調和,适為順适。
如百骸調适,忽忘有我之身;或宴居靜室,或幽隐深山,心絕經營,習閑成性,忽得忘其有身。
四肢弦緩,攝養乖方者:四肢、即兩手兩足。
直而不能屈曰弦;柔而不能伸曰緩。
此皆攝衛養護,失其方法。
乖,即失也。
微加針艾,即知有我者:微加即少加。
針刺、艾炙,調治之法,即知有我。
此為外境所逼,宛爾心生;心既未平,方知我在,故雲:有所證取,方現我體。
前佛明言,無始無明,為己主宰,乃的指根本無明為我。
因觀照研窮,方顯無明之體,此證取是無明,非覺性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于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此結指我相根本也。
謂其心非但了知,二乘涅槃為我相。
乃至,超略詞。
超三賢、十聖,即使證于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若一念證性未亡,乃生相無明未破,皆是我相根本。
然涅槃是覺體,清淨本然,無能無所,非别有可證故。
‘直解’引雲門雲: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邊,若法執不亡,己見猶存,亦是病。
問曰:三乘教中,說俱生我執,七地已破,其八地後,乃俱生法執,破此法執,即入妙覺。
今經等覺後心,猶未破我相,何懸殊若此耶?答曰:然我法二執,總屬一我,謂我之我,及我之法。
然俱生法執,正是我所執之法,故法亦名我。
以異熟未空故,但約證取為我耳。
此經不同諸說,以四相總屬一我,故雲皆是我相。
一征釋我相竟。
寅二征釋人相 ‘善男子!雲何人相?謂諸衆生心悟證者。
此正示迷智人相。
首句征,下釋。
謂諸衆生,心悟證者:悟從心發,悟得彼之所證是我,此覺前非也。
存我能悟不亡,即為迷智人相;以約對我,即說為人,非他人也。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複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
此蹑前詳釋,悟得上來所證,以為有我者,即不複認彼為我。
已覺前非,所悟之境,既非是我,而此能悟之心,亦複如是,應當亡情,方為合理。
設或轉計,能悟之智,已為超過一切能證之者,是依然為智所迷,悉為人相。
‘析義疏’雲:證者、而雲一切,人相、而曰悉為者,正顯凡有所證,不亡能證之智,皆名我相。
凡有所悟,不亡能悟之智,皆名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殚證理,皆名人相。
此結指人相。
謂不惟悟彼證者是我,乃為人相,其心乃至圓悟彼所證涅槃,俱是我者,亦為人相。
心存少悟,備殚證理者:少悟、對圓悟說,漫雲圓悟涅槃,此能悟心,名為人相,即使心存少悟,備盡所證之理,若存絲毫悟心未亡,皆名人相。
二征釋人相竟。
寅三征釋衆生 ‘善男子!雲何衆生相?謂諸衆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此正示迷智衆生相。
首句征,下釋。
謂諸衆生,自心發起照了,了前證悟之非。
悟是所了,了又名能,能所對待,故離前前非。
心自證悟,所不及者:超出我人之相,所不能及,以見有證悟之可離,故名衆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衆生”,則知彼人說衆生者,非我非彼。
雲何非我?我是衆生,則非是我。
雲何非彼?我是衆生,非彼我故。
此借世人語辭,例明衆生相。
譬如有人,例彼自心。
作如是言:我是衆生,例彼心中了智獨存。
則知彼人,說衆生者,非我、非彼,例彼心中,了智獨存,自然非我能證,及與非彼能悟。
設難之曰:雲何非我?答曰:我是衆生,則非是我,例了智獨存,則非是能證之我。
設又難曰:雲何非彼?答曰:是我衆生,非彼我故,例了智獨存,則非是能悟之人,非彼之我人故也。
此借世人語辭,以為義勢,顯第三了智獨存,非證悟所能及也。
‘善男子!但諸衆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衆生相。
此結指衆生相。
但諸衆生,了彼心有所證者,為我相。
了彼心所悟者,為人相。
皆我人句對下,以辨衆生相。
而我人相,所不及者:了證者空,則我不及;了悟者空,則人不及。
雖然我人不及,而了智獨存,存有所了,隻此了心不亡,名衆生相耳。
三征釋衆生竟。
寅四征釋壽者 ‘善男子!雲何壽命相?謂諸衆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此正示迷智壽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