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卷一

關燈
敬禮聖曼殊室利童子 第一菩提心極喜地 為令悟入中觀論故造入中論。

    茲于諸佛菩薩先應贊歎者,即是諸佛第一勝因,救脫系縛生死牢獄無量無依衆生為相之薄伽梵大悲故說。

     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複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由得圓滿無上法王,較聲聞獨覺菩薩尤為圓滿自在,即聲聞等亦承其命,故諸佛世尊名曰能王。

    要從諸佛乃生聲聞等,以諸佛出世無倒宣說緣起,彼由聞思修習,乃能随其信樂滿足聲聞等果故。

     設有一類唯聞佛說緣起善達勝義,而不現生證般涅槃,然彼行者于他生亦必能獲得所求果報,如定業果。

    聖天雲:[現已知真實,現未得涅槃,他生決定得,猶如已造業]。

    中論亦雲:[若佛不出世,聲聞已滅盡,諸辟支佛智,無依而自生。

    ]能得正教授之果,故名聲聞。

    如雲:[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等。

    或從諸佛聽聞無上正覺妙果之道,為求者宣說,故名聲聞。

    法華經雲:[我等今者成聲聞,聞佛演說勝菩提,複為他說菩提聲,是故我等同聲聞。

    ]雖諸菩薩亦有彼義。

    然唯宣說自不修行,乃是聲聞,故異菩薩。

     佛陀是覺悟真實之義,其名于聲聞、獨覺、無上正覺三處俱轉,故佛聲亦诠獨覺。

    獨覺之福慧展轉增長勝出聲聞,然無福智資糧、大悲、一切相智等,劣于正覺,故名為中。

    此亦不依他教自然智生,唯為自利而自覺悟,故名獨覺。

    聲聞獨覺,要由如來說法乃得出生,故曰能王生。

    但諸能王複從何生?論曰:[諸佛複從菩薩生]。

    設作是念:豈非菩薩亦從如來說法而生,名佛子乎!雲何諸佛世尊從菩薩生耶?此有二緣,菩薩亦得為諸佛世尊之因,謂時位差别及勸令發心。

    約時位說,以如來是菩薩之果故;約勸發心說,如曼殊室利菩薩,勸釋迦牟尼世尊及餘諸佛,最初發菩提心。

    最究竟果,待其主因,故說諸佛從菩薩生。

     由圓滿因最尊重故,既說因應供養,則果應供養自可知故。

    諸佛世尊如大藥樹給無量果,則于彼嫩芽等尤應勵力愛護。

    為令會中三乘有情趣大乘故,贊歎菩薩。

    如寶積經雲:[迦葉!如初月為人禮敬過于滿月。

    如是若有信我語者,應禮敬菩薩過于如來。

    何以故?從諸菩薩生如來故]。

    此以聖教正理成立諸佛從菩薩生。

     又諸菩薩以何為因?論曰:[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悲謂哀愍,行相體性如下說。

    無二慧謂離有無等二邊之慧。

    菩提心如法遍行經雲:[菩薩應由菩提心了達一切法,一切法與法界相等,新生無住一切法。

    由所知能知空故,皆遍了知,如自所了達法,願諸有情皆能通達。

    菩薩所發此心,名菩薩菩提心,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心。

    無上心,慈故和愛心,悲故不退心,喜故無悔心,舍故無垢心,空故不變心,無相故無障心,無願故無住心]。

    菩薩正因,即此悲心、無二慧、菩提心之三法。

    如寶鬘論雲:[本謂菩提心,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慧]。

     由大悲心又是菩提心與無二慧之根本,為顯大悲為主因故。

    頌曰: 悲性于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 如外谷豐收,初中後三,以種子水潤成熟為要。

    如是廣大佛果初中後三,唯大悲心為最要。

    具大悲心者,見他受苦,為救一切苦有情故,便發心曰:[我當度此一切世間出生死苦,令成佛道]。

    又此誓願,離無二慧不能成辦,乃決定修無二智慧。

    故一切佛法之種子是大悲心。

    寶鬘論雲:[若大乘經說,大悲為前導,諸行無垢智,有智誰謗彼]。

     初雖發菩提心,若後不以悲水數數灌溉,則仍不能修集廣大資糧,或以聲聞獨覺涅槃而般涅槃。

    又得無邊果後若離悲心成熟,則亦不能長時受用,亦複不能令諸聖果,展轉無間長時增長。

     為禮敬彼,今由所緣差别,當顯大悲自體差别。

    頌曰: 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興悲我敬禮 諸世間人于我所執前,先由我執于非有之我妄計為有,執此為實。

    次除我執之我于餘一切法執為我所。

    此執我我所之世人,由煩惱業索所系,依旋轉之識推動而轉于生死深邃大井中,上自有頂下至無間無間旋轉,其勢自然下墜,要由勵力乃升,雖有無知等煩惱業生三種雜染,然無初中後之決定次第,于日日中恒為苦苦壞苦之所逼惱,迄無超出輪轉之期。

    諸菩薩衆見彼苦惱,發大悲心勇猛救護,故當先禮佛母大悲,此是菩薩緣生大悲。

     緣法與無緣之大悲,亦由所緣而顯。

    頌曰: 衆生猶如動水月見其搖動與性空 猶如淨水微風所吹故,波浪遍湧于水面,水中月影與所依水浪同時起滅,似有彼月體相顯現可得。

    然諸智者明見二事,謂刹那無常及自性空。

    如是菩薩大悲心痛切,見諸有情堕薩伽耶見海,此無明味著出生之因,邪分别為相。

    一切衆生無明大水,為非理作意邪分别風鼓動不息,随自業轉如同月影,刹那刹那受無常苦及自性空。

    故欲證得佛果,摧壞衆生無常大苦,出生正法甘露妙味,除遣一切邪分别相,成為一切衆生親友。

    故前雲:[興悲我敬禮]。

     前已敬禮緣生緣法無緣大悲,今為宣說菩薩十種菩提心之差别。

    先依第一菩提心說。

    頌曰: 佛子此心于衆生為度彼故随悲轉由普賢願善回向安住極喜此名初 菩薩無漏智為大悲心攝持者,得名曰地,是功德所依故。

    由功德數量,神力殊妙,布施波羅密多等增勝,異熟增長等展轉上進之差别,安立極喜地等十地差别。

    諸地體性實無差别,如雲:[如鳥飛越空中迹,智者無說亦無見,如是一切佛子地,尚不可說甯可聞]。

    極喜地是菩薩第一發心,最後法雲地是第十發心,其中菩薩見衆生皆無自性,為大悲所緣,心随悲轉,依普賢菩薩之大願而修回向,此名極喜地無二智,亦名最初心也。

     第一發心菩薩所發十大願等無量億十大願王,皆是普賢菩薩願中所攝,由此攝盡一切願故,特說普賢願。

     如聲聞乘由向果差别建立聲聞八地,如是大乘亦建立菩薩十地。

    又如聲聞不許順抉擇分為初果向,如是将入地之菩薩,寶雲經雲:[上上勝解行位法性,無間當入初地,猶名未發菩薩菩提心地]。

    彼經又釋住此勝解行刹那菩薩雲:[善男子!譬如轉輪聖王,超過人色,未得天色,如是菩薩亦超過一切世間聲聞獨覺地,未得勝義菩薩地]。

     若時趣入初極歡喜地。

    頌曰: 從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薩名稱說 得彼心者,畢竟超過諸異生地,唯應以菩薩名稱說,不可以餘名稱說,已是聖者故。

    般若經二千五百頌雲:[菩提薩唾,是随知薩唾之增語。

    謂能随知一切諸法,雲何而知?謂如實知無實、無生、亦無虛妄,非如異生所執所得,故名菩薩。

    所以者何?謂菩提不可執,菩提不可作,菩提不可得。

    善勇猛!如來不得菩提,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可得故名菩提。

    如是乃名諸佛菩提,非如言說。

    善勇猛!若發菩提心,謂吾将此心發菩提心,及于彼菩提發心,執實有菩提者,此不應名菩提薩埵,應名發生薩埵。

    何以故?以執有生,執有心,執有菩提故]。

    又雲:[菩提無相,離相自性。

    如是随知乃名菩提,非如言說。

    善勇猛!了知諸法故名菩薩。

    善勇猛!若不知法未随知法,自雲我是菩薩,此離菩薩地極為遙遠,離菩薩法極為遙遠,以菩薩名欺诳天人阿修羅等一切世間。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