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卷一

關燈
勇猛!若唯此名便成菩薩,應一切有情皆成菩薩。

    善勇猛!非唯語業名菩薩地]。

     得此菩提心時,非但以菩薩名稱說,複有功德。

    頌曰: 生于如來家族中斷除一切三種結此菩薩持勝歡喜亦能震動百世界 由超一切聲聞獨覺地故,巳生趣向如來普光明地之道故,故此菩薩已生如來家中。

    爾時現見人無我故,此亦永離薩迦耶見、疑、戒禁取三結,不複生故。

    未見真實者由增益我故,起薩迦耶見,如是亦起疑惑,别趣餘道。

    由入空性,故得彼果利功德,由離障地之過失,故生不共殊勝歡喜。

    由多歡喜,故此地菩薩持勝歡喜。

    由有最勝歡喜,故此地得極喜之名,複能震動一百世界。

    從地登地善上進滅彼一切惡趣道此異生地悉永除如第八聖此亦爾已達法善修習故,為登第二地等發大勇猛故,從地登地善于上進。

    如預流向内證随順聖法故,離諸過失生諸功德。

    如是此菩薩由證地故,生諸随順功德,滅諸過失,喻預流向,俾易了知。

    又此菩薩有餘功德。

    頌曰: 即住最初菩提心較佛語生及獨覺由福力勝極增長 彌勒解脫經雲:[善男子!如王子初生未久,具足王相,由彼種姓尊貴之力,能勝一切耆舊大臣。

    如是初發業菩薩發菩提心雖未久,然由生如來法王家中,以菩提心及大悲力,亦能勝一切久修梵行之聲聞獨覺。

    善男子!如妙翅鳥王之子初生未久,翅羽風力及清淨眼目之功德,為餘一切大鳥所不及。

    如是菩薩初發菩提心,生如來妙翅鳥王之家,此妙翅鳥王子,以發一切智心之翅力,及增上意樂清淨眼目之功德,彼聲聞獨覺雖百千劫修出離行,亦不能及]。

    佛語生即聲聞。

     彼至遠行慧亦勝 如十地經雲:[諸佛子!譬如王子生在王家具足王相,生已即勝一切臣衆,但以王力,非是自力。

    若身長大藝業悉成,乃以自力超過一切。

    諸佛子!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初發心時以志求大法故,勝出一切聲聞獨覺,非以自智觀察之力。

    菩薩今住第七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勝過一切聲聞獨覺所作]。

    是故應知唯遠行地以上菩薩,乃能以自慧力勝二乘,六地以下未能也。

    此教顯說,聲聞獨覺亦有知一切法無自性者。

    倘不遍知諸法無自性,不過如世間離欲者。

    則初發心菩薩亦應以自慧力勝,彼等亦應不能永斷三界一切随眠,如諸外道。

    又緣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應不達補特伽羅無我,以于施設我因之諸蘊有可得故。

    寶鬘論雲:[若時有蘊執,彼即有我執,有我執造業,從業複受生。

    三道無初後,猶如旋火輪,更互為因果,流轉生死輪。

    彼于自他共。

    三世無得故,我執當永盡,業及生亦爾]。

    又雲:[猶如眼迷亂,所執旋火輪,如是諸内根,取現在諸境。

    諸根與根義,許為大種性,大種各無義,故此義非有。

    若大種各異,無薪應有火,合則無實相,應知餘亦爾。

    大種于二相,無故合義無,由合無義故,色義亦非有。

    識受及與想,諸行于一切,各别體無故,勝義中無義。

    如苦止息時,便起實樂慢,如是樂壞時,亦慢為實苦。

    如是無性故,能斷遇樂愛,及斷離苦愛,見此即解脫。

    為以何法見,名言說以心,離心所無心,無義故非有。

    如是如實知,無實衆生義,猶如火無薪,無住取涅槃。

    ]若謂唯諸菩薩乃見如是無自性,此亦不然,是依聲聞獨覺增上作是說故。

    何以知然?以論後無聞乃依菩薩增上說故:[如是諸菩薩,見已求菩提,然彼由悲心,受生至菩提]。

    聲聞經中亦說,聲聞為斷煩惱障故。

    [諸色如聚沫,諸受類浮泡,諸想同陽焰,諸行喻芭蕉,諸識猶幻事,日親之所說。

    ]此以聚沫、浮泡、陽焰、芭蕉、幻事等喻觀察諸行。

    阿遮利耶顯此義雲:[大乘說無生,餘說盡空性,盡無生義同,是故當忍許。

    ]中論亦雲:[世尊由證知,有事無事法,迦旃延那經,雙破于有無。

    ]有作是念:[若聲聞乘中說法無我,則說大乘經應成無用]。

    應知彼宗俱違教理。

    說大乘經,非唯宣說法無我,亦說菩薩諸地波羅蜜多、大願、大悲等,回向資糧不可思議法性。

    如寶鬘論雲:[彼小乘經中,未說菩薩願,諸行及回向,豈能成菩薩。

    安住菩提行,彼經未曾說,惟大乘乃說,智者應受持]。

    即為顯示法無我故,宣說大乘亦應正理,欲廣說故。

    聲聞乘中說法無我,僅略說耳。

    如阿遮利耶雲:[若不達無相,佛說無解脫,故佛于大乘,圓滿說彼義]]。

     旁論已了,慧無亂者已能自知本相。

    今當說正義,頌曰: 爾時施性最增勝為彼菩提第一因 得極歡喜地之菩薩,于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方便、願、力、智十波羅蜜多中,布施波羅蜜多最為增勝,餘非全無,此布施波羅蜜多,即一切種智之正因也。

     雖施身肉仍殷重此因能比不現見 爾時此菩薩所有不可現見之智德,即由布施内外财物便能比知,如見煙比知有火等。

     如菩薩之布施,是成佛之第一正因及能決定不現見之功德。

    如是異生、聲聞、獨覺之布施,亦是除苦得樂之因。

    頌曰: 彼諸衆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知受用具從施出故佛先說布施論 其除饑渴疾病寒熱等苦,引生三有安樂之因,倒執為樂,非真實樂,世人于彼增上貪着。

    然彼所著除苦之樂,若無能對治衆苦颠倒體性之欲塵受用具,亦不得生,其除苦因之欲塵境,未修布施福業者亦不得有。

    解一切衆生意樂根性之佛薄伽梵,由見此故,于說持戒等之前先說布施。

     今說施者縱不合理,然亦能得随順之果,成就施性。

    頌曰: 悲心下劣心粗犷專求自利為勝者彼等所求諸受用滅苦之因皆施生 如諸商人舍極少物求大财聚,較諸乞丐所求尤多。

    故于布施亦應敬重。

    彼雖不能如諸佛子随大悲轉不求施報,唯享施樂。

    然于布施不見過失唯見功德,亦能獲得圓滿财位,滅除自身饑渴等苦,故彼亦是滅苦之因。

     又此非悲愍他,唯求自身除苦而行施者。

    頌曰: 此複由行布施時速得值遇真聖者于是永斷三有流當趣證于寂滅果 如雲:[善士常往施主家]。

    信樂施者由行施時得值聖人,聞彼說法,了知生死都無功德,親證無垢聖道,永斷無明息滅衆苦,棄舍無始傳來生死相續,以聲聞乘及獨覺乘而般涅槃。

    由是當知諸非菩薩者所行布施,亦是得生死樂與涅槃樂之因。

     發誓利益衆生者由施不久得歡喜 諸非菩薩者,不能與布施同時便得享受布施之樂果,由彼不能現見施果,故于布施容不修行。

    但諸菩薩由布施同時滿足求者,便得享受所欲施果勝妙歡喜,故能一切時中歡喜布施。

     由此道理,頌曰: 由前悲性非悲性故唯布施為要行一切之增上生與決定勝之因,皆是布施。

     前說菩薩常殷重行施,以諸财物滿足求者時,即生殊妙歡喜。

     其喜相雲何?頌曰: 且如佛子聞求施思惟彼聲所生樂聖者入滅無彼樂何況菩薩施一切 且如菩薩聞諸求者乞施之聲,思惟彼聲便覺此輩是向我來乞者,心中數數發生歡喜,此較入涅槃之樂尚為殊妙,況施内外一切财物滿足求者。

    問:菩薩布施内外一切财物,身無苦耶?答:諸大菩薩,割身如無情物,能無痛苦。

    虛空藏三摩地經雲:[如大娑羅樹林,若有人來伐其一株,餘樹不作是念,彼伐此樹未伐我等,于彼伐者不起貪嗔,亦無分别。

    菩薩之忍亦複如是,此是最清淨忍,量等虛空]。

    寶鬘論亦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