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八聖道支的進展過程
關燈
小
中
大
腿,直身端坐,置正念在臉前。
五蓋的斷除(nīvara?a) 他淨化心中的‘情欲’(kāmacchanda),并且斷除了對世間的情欲,心離情欲而住。
通過憐惜一切衆生,他淨化心中的‘惡意與瞋恚’(vyāpāda)。
并且斷除了惡意與瞋恚,心離惡意與瞋恚而住。
他清楚地覺照着想象光明來淨化心中的‘昏沉與睡眠’(thīnamiddha),并且斷除了昏沉與睡眠,心離昏沉與睡眠而住。
他以鎮定心來淨化心中的‘散亂心與内疚’(uddhacca-kukkucca),并且斷除了散亂心與内疚,心離散亂心與内疚而住。
他以不懷疑善法來淨化心中的‘疑惑’(vicikicchā),并且斷除了疑惑,超越疑惑而住。
四禅定 (第八道支) 他斷除了這些玷污諸心封鎖智能的‘五蓋’(nīvara?a)。
他的心已離開了一切的情欲,也離開了一切不善法。
住在所入的初禅定中,有思緒,有思路,由于離(開五蓋而)生起歡喜和快樂。
由于止息了思緒與思路,在内的淨心處于一境。
他住在所入的第二禅定中,沒有思緒,也沒有思路,由于定而生起的歡喜和快樂。
由于對歡喜不再感到興趣;他住在所入的第三禅定中的舍、念與正知及樂以身受——諸聖者說:‘成就舍念樂住’。
由于先滅去意中的好感與惡感,并斷除了好受與難受,他住在所入的第四禅定,沒有難受,也沒有好受,覺照下的平等心最清淨。
《中部》38 觀 (第一道支) 無論任何的色、受、想、行、識,他把它等都觀成‘無常’(anicca)、‘苦’(dukkha)、虛弱、潰瘍、刺、災難、負擔、敵人、騷擾、空、‘無我’(anattā);令心從這五蘊中轉開,并且令心傾向無死界。
他知道:“這是安甯,也是最勝。
即所謂:諸行的止息,舍棄諸界的再生,愛的消耗盡、離嗜欲、滅、涅槃。
”于是,在此界,他已把‘諸漏消耗盡’(āsavakkhaya)。
《增支部》IX,36 涅槃 他這樣觀到心擺脫‘欲漏’(kāmāsava)、‘有漏’(bhavāsava)、‘無明漏’(avijjāsava)。
在擺脫當時,他即有此見識:“解脫了。
”并且知道:“生已消耗盡,梵行已充實了,該作的已作了,再沒有來生了。
” 《中部》39 我已獲得永恒的解脫, 這是我的最後一生, 在此之後沒有再生了。
《中部》26 這所謂的:諸苦消耗盡之智,乃是諸聖慧之最。
這所謂的:貪、瞋、癡之熄滅,乃是諸聖安甯之最。
安甯的牟尼 “我存在。
”、“這是我的存在。
”、“我将會存在。
”、“我将不會存在。
”……。
這些都是觀念。
觀念就是病、潰瘍、刺。
如果超越了一切的觀念,那時才可稱為:“安甯的牟尼。
”一位安甯的牟尼是不再生、不再滅、不再動搖、不再有欲求,再也沒有什麼将會生起。
既然,已不再生了,那麼,他怎麼會再老呢? 既然,已不再老了,那麼,他怎麼會再死呢? 既然,已不再死了,那麼,他怎麼會再害怕地發抖呢? 既然,已不再害怕地發抖了,那麼,他怎麼會再有欲求呢? 《中部》140 正确的目的 在此,梵行的目的不在于利、尊、譽、戒、定、智和見,心獲得無可動搖的解脫,才是梵行的精髓和目的。
《中部》29 所有過去的世尊、阿羅漢和真正完全覺悟者為弟子衆揭示的,都是同樣這一個正确的目的。
現在我所為弟子衆揭示的,也同樣是這一個正确的目的。
未來的一切世尊、阿羅漢和真正完全覺悟者為弟子衆揭示的,也同樣是這一個正确的目的。
《中部》51 阿難,往後(我離開人間後),如果你們這樣想:“我們再也沒有導師了。
導師的教授已成過去了。
”阿難,你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
在我離開之後,你們應該以我所說過的‘法’(dhamma)和我所定下的‘律’(vinaya)為導師。
以法為島嶼, 以法為歸依, 莫歸依别的。
諸位比丘,我親自貫通了法,才為你們說的。
為憐憫世間,為衆多人天的利與樂,乃至為令此梵行能久住長存,你們都應該博取我所說過的法,并且多作修習,甚至把它等熟練。
《長部》16 1在重複朗誦巴利文的第二及第三次時,要依次序在以上的套語之前加誦Dutiyampi(第二次)及Tatiyampi(第三次)。
2注:“不擾亂的業行”之正确巴利文名詞不詳,倘望有這方面專長之人士不吝賜教。
謝謝!
五蓋的斷除(nīvara?a) 他淨化心中的‘情欲’(kāmacchanda),并且斷除了對世間的情欲,心離情欲而住。
通過憐惜一切衆生,他淨化心中的‘惡意與瞋恚’(vyāpāda)。
并且斷除了惡意與瞋恚,心離惡意與瞋恚而住。
他清楚地覺照着想象光明來淨化心中的‘昏沉與睡眠’(thīnamiddha),并且斷除了昏沉與睡眠,心離昏沉與睡眠而住。
他以鎮定心來淨化心中的‘散亂心與内疚’(uddhacca-kukkucca),并且斷除了散亂心與内疚,心離散亂心與内疚而住。
他以不懷疑善法來淨化心中的‘疑惑’(vicikicchā),并且斷除了疑惑,超越疑惑而住。
四禅定 (第八道支) 他斷除了這些玷污諸心封鎖智能的‘五蓋’(nīvara?a)。
他的心已離開了一切的情欲,也離開了一切不善法。
住在所入的初禅定中,有思緒,有思路,由于離(開五蓋而)生起歡喜和快樂。
由于止息了思緒與思路,在内的淨心處于一境。
他住在所入的第二禅定中,沒有思緒,也沒有思路,由于定而生起的歡喜和快樂。
由于對歡喜不再感到興趣;他住在所入的第三禅定中的舍、念與正知及樂以身受——諸聖者說:‘成就舍念樂住’。
由于先滅去意中的好感與惡感,并斷除了好受與難受,他住在所入的第四禅定,沒有難受,也沒有好受,覺照下的平等心最清淨。
《中部》38 觀 (第一道支) 無論任何的色、受、想、行、識,他把它等都觀成‘無常’(anicca)、‘苦’(dukkha)、虛弱、潰瘍、刺、災難、負擔、敵人、騷擾、空、‘無我’(anattā);令心從這五蘊中轉開,并且令心傾向無死界。
他知道:“這是安甯,也是最勝。
即所謂:諸行的止息,舍棄諸界的再生,愛的消耗盡、離嗜欲、滅、涅槃。
”于是,在此界,他已把‘諸漏消耗盡’(āsavakkhaya)。
《增支部》IX,36 涅槃 他這樣觀到心擺脫‘欲漏’(kāmāsava)、‘有漏’(bhavāsava)、‘無明漏’(avijjāsava)。
在擺脫當時,他即有此見識:“解脫了。
”并且知道:“生已消耗盡,梵行已充實了,該作的已作了,再沒有來生了。
” 《中部》39 我已獲得永恒的解脫, 這是我的最後一生, 在此之後沒有再生了。
《中部》26 這所謂的:諸苦消耗盡之智,乃是諸聖慧之最。
這所謂的:貪、瞋、癡之熄滅,乃是諸聖安甯之最。
安甯的牟尼 “我存在。
”、“這是我的存在。
”、“我将會存在。
”、“我将不會存在。
”……。
這些都是觀念。
觀念就是病、潰瘍、刺。
如果超越了一切的觀念,那時才可稱為:“安甯的牟尼。
”一位安甯的牟尼是不再生、不再滅、不再動搖、不再有欲求,再也沒有什麼将會生起。
既然,已不再生了,那麼,他怎麼會再老呢? 既然,已不再老了,那麼,他怎麼會再死呢? 既然,已不再死了,那麼,他怎麼會再害怕地發抖呢? 既然,已不再害怕地發抖了,那麼,他怎麼會再有欲求呢? 《中部》140 正确的目的 在此,梵行的目的不在于利、尊、譽、戒、定、智和見,心獲得無可動搖的解脫,才是梵行的精髓和目的。
《中部》29 所有過去的世尊、阿羅漢和真正完全覺悟者為弟子衆揭示的,都是同樣這一個正确的目的。
現在我所為弟子衆揭示的,也同樣是這一個正确的目的。
未來的一切世尊、阿羅漢和真正完全覺悟者為弟子衆揭示的,也同樣是這一個正确的目的。
《中部》51 阿難,往後(我離開人間後),如果你們這樣想:“我們再也沒有導師了。
導師的教授已成過去了。
”阿難,你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
在我離開之後,你們應該以我所說過的‘法’(dhamma)和我所定下的‘律’(vinaya)為導師。
以法為島嶼, 以法為歸依, 莫歸依别的。
諸位比丘,我親自貫通了法,才為你們說的。
為憐憫世間,為衆多人天的利與樂,乃至為令此梵行能久住長存,你們都應該博取我所說過的法,并且多作修習,甚至把它等熟練。
《長部》16 1在重複朗誦巴利文的第二及第三次時,要依次序在以上的套語之前加誦Dutiyampi(第二次)及Tatiyampi(第三次)。
2注:“不擾亂的業行”之正确巴利文名詞不詳,倘望有這方面專長之人士不吝賜教。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