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谛 苦之集聖谛
關燈
小
中
大
于造身、語、意惡業,命終後,轉世到惡界、苦途或堕地獄。
這即是情欲所帶來的苦難。
由于情欲,受到情欲的驅使,而完全由情欲所支配,完全依賴于情欲,未來就累積了一大堆的痛苦。
《中部》13 不論在虛空或海洋,或到山澗中去躲避; 世間上難尋得一處,能讓人擺脫諸惡業 《法句經》127 意念就是業 我說:意念(cetanā)就是業。
先有了意念,後才由身、語、意去行動。
業(kamma)有導緻出生于地獄、畜生、兇神、餓鬼、人以及天界之業。
業報(vipāka)有三,就是:現眼報、來生報或未來世報。
《增支部》VI,63 業的繼承者 一切衆生是他們自己的業(kamma梵文karma)的主人,是他們自己的業的繼承人,他們因業而生,為業所縛,業是他們自己的依歸。
他們所造的業,不管善惡,他們都得承受。
《增支部》X,206 不管是現今、來生或未來世衆生出生在什麼地方,他們的業将在那兒成熟;而當任何業成熟時,他們都得承受那些業的報應。
《增支部》,33 終有一天,大海洋會幹涸,大地也會被火所燒毀而消滅無蹤。
但是,那些受無明所覆蓋,陷入渴愛的圈套,皆匆匆忙忙地在苦海中輪回的衆生之痛苦,卻是沒有止境的。
《相應部》XXII,99 無論如何,愛(ta?hā),不隻是造惡業的因緣,同時也為今生與來生制造一切的不幸和痛苦;而且哪裡有愛,那裡就會基于愛而産生妒忌、忿怒,仇恨及很多能制造不幸和痛苦的惡業。
而這些自私、肯定生命的欲望和行為,以及在今生或來生所制造的種種痛苦,甚至所有由五蘊組成的生命現象——一切終究是基于盲目和無明(avijjā)。
業 第二聖谛也可以解析自然界形式上不公正的原因,它的教導是世界上任何東西的呈現不是沒有理由或原因的,那不隻是我們潛在的脾性,而是我們的整個命運,即一切的幸福及痛苦,都是某個原因(業kamma)的結果,而其結果的某部分可在今生探索,另一些部分則可以從前世追究。
這些原因皆為肯定生存的欲望而由身、語、意的行為所産生。
這三種業決定一切生物的性格及命運。
業,正确地解釋為那些好和壞的意念(kusala-akusala-cetanā)以及轉世。
存在或更貼切的稱之為‘再生的過程’(bhava),包括了既活躍和具備因緣的‘業力過程’(kamma-bhava),及其結果,即‘轉世的過程’(upapatti-bhava)。
在此,當我們考慮到業時,别忘了存在中無我(anattatā)的本性。
比如,暴風吹過海,并不是同一個海浪在海上推進,而是一大浪不同的水組合在起伏。
同樣的,我們應明白其實并沒有真正自我的實質在輪回的海洋中推進,那隻是生命浪潮,依據它們的本性及活動(善惡),在這裡把它們顯現為人,在那裡則顯現為動物,在其他地方顯現為隐形生物。
再一次,要在這裡明确地強調,‘業’這個專門名詞隻是針對上述各種行為而言,并非表示或包括其結果。
這即是情欲所帶來的苦難。
由于情欲,受到情欲的驅使,而完全由情欲所支配,完全依賴于情欲,未來就累積了一大堆的痛苦。
《中部》13 不論在虛空或海洋,或到山澗中去躲避; 世間上難尋得一處,能讓人擺脫諸惡業 《法句經》127 意念就是業 我說:意念(cetanā)就是業。
先有了意念,後才由身、語、意去行動。
業(kamma)有導緻出生于地獄、畜生、兇神、餓鬼、人以及天界之業。
業報(vipāka)有三,就是:現眼報、來生報或未來世報。
《增支部》VI,63 業的繼承者 一切衆生是他們自己的業(kamma梵文karma)的主人,是他們自己的業的繼承人,他們因業而生,為業所縛,業是他們自己的依歸。
他們所造的業,不管善惡,他們都得承受。
《增支部》X,206 不管是現今、來生或未來世衆生出生在什麼地方,他們的業将在那兒成熟;而當任何業成熟時,他們都得承受那些業的報應。
《增支部》,33 終有一天,大海洋會幹涸,大地也會被火所燒毀而消滅無蹤。
但是,那些受無明所覆蓋,陷入渴愛的圈套,皆匆匆忙忙地在苦海中輪回的衆生之痛苦,卻是沒有止境的。
《相應部》XXII,99 無論如何,愛(ta?hā),不隻是造惡業的因緣,同時也為今生與來生制造一切的不幸和痛苦;而且哪裡有愛,那裡就會基于愛而産生妒忌、忿怒,仇恨及很多能制造不幸和痛苦的惡業。
而這些自私、肯定生命的欲望和行為,以及在今生或來生所制造的種種痛苦,甚至所有由五蘊組成的生命現象——一切終究是基于盲目和無明(avijjā)。
業 第二聖谛也可以解析自然界形式上不公正的原因,它的教導是世界上任何東西的呈現不是沒有理由或原因的,那不隻是我們潛在的脾性,而是我們的整個命運,即一切的幸福及痛苦,都是某個原因(業kamma)的結果,而其結果的某部分可在今生探索,另一些部分則可以從前世追究。
這些原因皆為肯定生存的欲望而由身、語、意的行為所産生。
這三種業決定一切生物的性格及命運。
業,正确地解釋為那些好和壞的意念(kusala-akusala-cetanā)以及轉世。
存在或更貼切的稱之為‘再生的過程’(bhava),包括了既活躍和具備因緣的‘業力過程’(kamma-bhava),及其結果,即‘轉世的過程’(upapatti-bhava)。
在此,當我們考慮到業時,别忘了存在中無我(anattatā)的本性。
比如,暴風吹過海,并不是同一個海浪在海上推進,而是一大浪不同的水組合在起伏。
同樣的,我們應明白其實并沒有真正自我的實質在輪回的海洋中推進,那隻是生命浪潮,依據它們的本性及活動(善惡),在這裡把它們顯現為人,在那裡則顯現為動物,在其他地方顯現為隐形生物。
再一次,要在這裡明确地強調,‘業’這個專門名詞隻是針對上述各種行為而言,并非表示或包括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