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盡藏法

關燈
,亦如是。

    如十六既通,互用不定,乃至法界行亦如是。

    所以普施法雖為十六法施,如得一處,共用無罪。

     第二明别施法,法法各定者,若餘十六法各各别施者,唯得還依十六法各各别用。

    不得互用,互用有罪。

    所以於十六法各各别施者,唯得更餘處作功德,一向不得共普施者一處。

     第三,明常樂我淨行,行之先後者,所有财物莫問多少,會待十六行等得成相續,然後餘用終不得廢。

    修常樂我淨相續行,先作苦空無常不相續功德,壞他菩提行,大得罪。

     第四,明常樂我淨行,度衆生淺深義者,於内有五段: 一者,明於十六行同行人,得十六種常樂我淨果。

     二者,明於十六行生随喜人,得十六種常樂我淨果。

     三者,明見行十六行人,得十六種常樂我淨果。

     四者,明聞行十六行人,得十六種常樂我淨果。

     五者,明受供養人,得十六種常樂我淨果。

     第五,明常樂我淨行能行人者,今現有四人:一者,相州光嚴寺僧惠定;二者,并州嚴淨寺僧道進;三者魏州貴鄉縣黨孫浪彪下俗人王善行,年三十;四者,趙州瘿陶縣黨王鳳邕下俗人王善性,年十九。

    此四人普為一切衆生,頓舍身命财屬十六種。

    常樂我淨等一切法,日日不斷,乃至成佛。

     常樂我淨行具出竟。

     答呼修營功德啟。

     信行啟:信行自思量,無始生死,徒緻羁纏,皆由無知,不依聖典。

    今得遭逢,還複不依,恐增生死,永無解脫。

    所以今日随力随分,依傍大乘,具足真軌,如說修行。

    大乘法者,義雖塵沙,大判不過有四:一者境盡;二者行周;三者人是;四者處當。

    第一境盡者,所謂佛、法、僧及盡衆生界。

    第二行周者,所謂六波羅蜜等法界行。

    第三人是者,法别有三:一者解真;二者行深;三者病輕。

    三乘根機無與等者。

    第四處當者,處通十方。

    何以故?盡有多種。

    一者從總入别,此就行說。

    明新學之徒但得總盡,未能及别。

    二就人明,從本至末,一一普遍。

    三者窮盡,盡此之一階,唯是諸佛。

    降斯以還,普未究竟。

    此大乘法,但能廢别就總,一處得成,則衆處不少。

    若也廢總随别,雖得見在少益,還複不免來生,彼此皆不具足。

    既蒙重意,無以能報。

    故附微心,仰願照知。

    謹啟。

     十月十五日某甲啟 禮佛法用功至大。

     第一須食,若官府聽乞食,食自乞,一向不須食。

    若官府不聽乞食,先須得食。

     第二大須炭。

     第三大須柴。

     第四須内衣,多少任意。

     第五須香,多少任意。

     第六大須澡豆。

     第七大須灰水。

     第八大須楊枝。

     第九須四人。

    兩人供灰水,兩人作食。

     第十須屋三口。

    一口禮佛,一口消息,一口坐禅。

     又若能禮佛、坐禅者,複須知行之法用。

    坐禅者常坐,莫問晝夜,一向不得卧。

    禮佛者,各各須得淨衣,一日一夜,三時洗浴。

    莫問晝夜,常禮不息。

    除半夜一時卧,晝日一時食。

    食之多少,坐禅、禮佛,一種唯得一食。

     既知行之法用,能者同行,不能者任意。

    何以故?末世凡夫懈怠者多,精進者少。

    若三品一處作業,上者不立,所以随分随力。

    學行大乘常樂我淨行者,唯得取上,不及次下。

    又,能禮佛者,莫問道俗。

    有籍者得,無籍者不得。

     一乞聽行四種無盡行。

     一乞聽随喜助施。

     一乞聽依十二頭陀,常行乞食。

     一乞聽依《法華經》,學行不輕行。

     第一,四種無盡行者。

     一願禮一切佛,日日不斷,乃至成佛。

     二願轉一切經,日日不斷,乃至成佛。

     三願供養一切衆僧,日日不斷,乃至成佛。

    此唯少分,不絕如已。

     四願供養一切衆生,日日不斷,乃至成佛。

    此唯少分,不絕如已。

     開皇七年正月十日,相州光嚴寺沙門信行白州知事檀越:信行少小患心勞損,由是不堪坐禅,亦不堪講誦。

    自從十七以來,求善知識。

    至今四十八歲,積滿三十二年,唯得相州光嚴寺僧慧定、并州嚴淨寺僧道進、魏州貴鄉縣黨孫浪彪下王善行、趙州瘿陶縣黨王鳳邕下王善性等四人。

    誓願頓舍身命财,直到成佛,修行上事,相續不斷。

    此既有助王國,饒益群生,乞為奏聞。

    賜垂聽許。

    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