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司南抄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大衆随後往來。
第三七日棺在香台,人天共燒,不能令燃。
至第□七日,迦葉方來。
更洗佛身,千疊纏裹。
入棺已後,内火自燃。
一日之間,燒之都盡。
舍利八分,八國分之。
将至本國中,各令起塔。
比丘自收燒佛灰燼,以為一塔;燒佛床座,以為一塔。
後至四月十五日,十塔一時成就。
至十六日,安居結夏。
總量舍利有八石四升,香姓婆羅門,衆遣量之也。
二主者,如來涅盤,六欲諸天乃至遍得諸天,心自念言:象王既去,象子亦随。
法商已過去,從誰求法寶?至迦葉所,禮拜而說。
先自年欲恚慢已除,其形譬如紫金柱。
上下端度妙無比,眼目清得猶蓮花。
說偈贊已,白迦葉言:人者不知,法城已頠,法海已竭,法幢已倒,法燈已滅,行道者少,惡人轉盛。
願以慈悲,建立佛法。
時大迦葉心大如海,證得不動,默然受請。
遂即答言:我正欲作,汝今複請。
汝等今者且還所止。
諸天奉命,各各而退。
時大迦葉便更念言:若結集者,應須施主。
我今應往未生怨王所,令彼具辦。
迦葉進路,正逢王來。
王見迦葉,從象墜下。
迦葉神力接之,令王免堕地。
複聞佛滅,悶絕而死。
迦葉先作七木葉槽,知王聞佛滅,必定悶絕。
以王於槽,周回七返,王方醒悟。
因說結集,具備皆足。
三處者,《西域記》雲:摩竭陀國古先君王所都之處,城名矩奢揭羅,此雲上茅,為此域中,多出勝上吉祥茅草,故雲上茅。
崇山四周以為外廓。
西通狹迳,北辟山門。
東西長,南北狹。
周一百五十餘裡。
内宮子城周四十裡。
城北門外行一裡餘,至迦蘭羅陀竹林園。
園西南上行五六裡,南山之陰,北山之陽,未生怨王為結集僧造斯石室。
其室寬廣,受千餘僧。
四事所須,并皆充足。
飲食百味,無一不周。
四衆者,《智度論》雲:迦葉受請為結集故,至須彌山頂,擊金揵槌而說偈言:諸大弟子,若念於佛,當報佛恩,莫般涅盤。
十方世界皆聞此語。
諸大弟子飛來集會,至石室所。
迦葉告言:未來衆生深可憐愍,諸聖且待,莫入涅盤。
結集事訖,方可随意。
於時總得九百九十九人。
唯除阿難猶在學地。
衆人白言:結集之人,事須無學。
憍梵現在忉利天上,應可囑之。
一則數滿千人,二則堪受律藏。
衆差一小羅漢飛往命之。
憍梵見來,非常怪異,問彼使曰:何事得來閻浮提中?不有魔事乃至佛滅盡不耶?我師和尚舍利弗在不?我同和尚目乾連在不?使言:并不忍見佛涅盤,於先滅度。
更問使言:佛已滅度,更有何事,應盡說之?遂答之言:佛已入滅,結集三藏,故請尊者,傳授律文。
唯願慈悲,降臨彼衆。
憍梵波提遂歎無常,化火焚身,應時滅度。
火中流乳,至石室門。
乳中有聲,說伽他曰:憍梵鉢提稽首禮,妙衆第一大德僧。
聞佛涅盤我亦爾,如大象去象子随。
時使從天收三衣鉢,還至石室。
是時一切國王四衆,圍遶石室十二由旬。
魔出畏聲,四衆驚怖。
阿難迦葉,攝伏魔來,負以三屍,人、狗、蛇等。
魔被降已,結集方成也。
五人者,所謂慶喜及優波利。
由慶喜身先住學地,迦葉衆内先罰阿難如來在時五踈失事。
一者佛意不度女人,由汝請開,以是正法壞五百年,汝應須告罪忏悔。
阿難答言:三世諸佛,皆有四衆。
二者如來俱屍耶城中背痛而卧,言我須水,何不汲取?阿難答言:五百乘車截流而過,令水濁故,由是不耶。
迦葉複言:正使水濁,佛有神力,能令大海水濁還清,汝何不取?是汝之罪,應告罪忏悔。
三者迦葉複言:佛問汝雲:若有能修四神品者住壽一劫,若減一劫,我今好修。
而不答。
如是三問,而汝默然。
由此令佛早取滅度。
阿難答言:由魔蔽故。
四者踩僧伽梨衣,何故足迹?阿難答言:風吹堕地,非懈怠故。
五者佛涅盤後,以陰藏相示諸女人,是為五見。
阿難答言:彼諸女人等求署相故。
忏悔之中,一一如前。
護度女人、不汲水、開修神足、足迹袈裟、以陰藏相示諸女人五過,應須告罪忏悔。
以出向外,令修無學。
阿難至外,徐步經行。
初夜之間,見修都盡。
既得羅漢至石室門,迦葉令從鑰孔而入。
入衆奉命,即令垂座集修多羅藏。
次差優波利結集律藏,複集論藏。
羅漢有為阿難。
從是已來,聖教相續。
界内結集,名上座部,迦葉為上首故。
界外結集,在後來者無别标首,但名大衆部也。
或雲阿難一身,有三名别:阿難陀、阿難賢、阿難海,如次結集毗尼、阿毗達摩、修多羅也。
或聲聞、緣覺、菩薩藏藏等,阿難如其次第結集也。
已上明小乘三藏。
大乘三藏,《智度論》第二雲:彌勒文殊将彼阿難於鐵圍山結集大乘菩薩三藏,阿難主經,富樓那掌論,優波利守律。
兩處結集,各有三藏。
所集之主,不離四人。
小乘藏法,迦葉集也。
瘡疣 《顯隐詞》雲:身上瘡,高出者為疣,為坎臼者名瘡。
又随疏雲:瘡疣,煩惱之異者。
瘡是瘡疾;疣者贅,謂剩肉也。
煩惱中五鈍便名瘡,五利便名疣。
或可分别名瘡,俱生名疣也。
就命時到 命,盡也。
又《賢愚經》雲:就死時至也。
因緣俱勝 因謂發心,緣謂聞法也。
出家為道 為去音。
,求也,證也。
如《法華經》彼龍女故 《法華經》第四雲: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衆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文殊師利言:有裟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惠利根,能至菩提。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薩道,未兼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命處為衆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
不信此女於須臾傾便成正覺。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女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
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
又女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
雲何女身速得成佛?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
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
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複速於此。
當時會衆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花,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衆生演說妙法。
違前二科三等無咎 《不思議品》須彌芥子何得相容?須彌平無相,學體是空,以空納無相,何得不相容?又須彌芥子相入如何?如碰不吸忏瑚珀舍草,卑麻油燃,燃蛇影自現等。
又科為二(依内外違前二科):即前三品明其内護,後之三品明其外護。
又科為三(依然引三等無咎):前三為内,第四為外,下二為總。
總彰經德,總明前二。
又科為四(依總中引):别如二文,總中分二。
先顯經德示不思議,後總彰前具明二護。
又科為五(依别中總):初二為内,内彰勝劣,次弁總依,通前及後。
次為外護,滿本所求。
次因散花,表經奇特。
後總前四,内外依持。
十三法師從因至果,十六國王等無上寶故。
又科為六(依勝顯):開初因别果,别為六,合為一故。
依二判中,内非無外,外非無内,各依勝顯,彰内外故。
加行資糧二乘異生見有異也 《最勝王疏》第五卷雲:又變化分略有二種:一者小化王,一四洲異生二乘資糧所見;二者大化王,三千界四加行位菩薩所見。
我今盧舍那 等者,《梵網經疏》雲:「若依此經,蓮華台藏世界之中,坐花台上實身成佛,名盧舍那。
其千花上千釋迦,則是千摩醯首羅天上各有一釋迦,此千釋迦一一各化作百億釋迦故,有千百億釋迦於千百億國中菩提樹下一時成佛。
」 自受用身 者,能令自他受用種種法樂□。
自即是自受用身,受用力無畏等,種種法即樂故。
唯佛即佛,乃能知之。
菩薩二千子,非可知也。
他即他受用身,為十地[企-止+仁]便令他菩薩受用法樂故也。
住解脫位 「望菩薩果名資糧,望涅盤果故名解脫。
」「解脫分故名解脫位。
」「伏忍聖胎三十人,十住十行十回向,三世諸佛於中學,無不由此伏忍生」。
四曰種性菩薩。
習種銅輪二天下 修十住行,結為顯曰發心,治修行生,貴具方便正心,及不退童真王灌頂。
三練磨心 《三乘入道疏抄》雲:第一菩提廣大,屈引他況已練,聞修大乘行,經三無數劫,不如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取二乘因果也。
引他況已練者,頌雲:十方世界諸有情,念念已發善逝果。
彼既丈夫我亦爾,三何自輕而退屈。
第二萬萬行難修屈省增修練,聞修施等心,便退屈谒修施等萬行時,須頭與頭,須眼與等,極以難行,應求小果。
省已增修練者,頌雲:汝已惡道經多劫,無益受苦省能超。
少行苦得菩提,大利不應生退屈。
第三轉依難證屈引粗況妙練者,頌雲:薄比凡夫初發心,省拟欲求菩提果。
汝已精進經多劫,雲何退屈苦沈淪? 性種性菩薩 「銀輪三天性種性」。
十行結為頌曰:「歡喜饒無違,無屈離癡亂,善現無難得,善法真實行。
」無着無縛等法界。
虛诳 謂妄語也。
離間 謂兩舌也。
粗惡 謂惡口也。
雜穢 謂倚語也。
由多荊确(學為二音) 确謂地瘦而硬,多諸石也。
果多辛辣(來遶反) 辛,甚也。
滅盡定 遶行地。
随疏雲:即心、心所法,一聚悉皆滅盡,故雲滅盡也。
轉依義别略有四種 「一能轉道,二所轉依,三所轉舍,四所轉得。
如彼第十廣分别故。
」 十三法師奉持文 者,「從初習忍至金剛定,如法修行」,至「具一切智。
」 十六國王奉持文 從「佛告波斯匿王言我滅度後」至「信受奉行」。
對翻 咒何不講?凡諸咒法皆是密言。
以此密詞能含至理,加行念惠,勤而誦持,卻禍集福,革成聖故。
無翻對,亦不解釋。
火字二現喻一現業種 火字二不見,業種子不可見。
何以為喻?奉已見邊顯不見故。
《因明論疏》雲:謂以所見邊與未見邊和合而說。
所見邊者,謂以顯了分明;未所見邊者,謂未顯了分明。
以顯了分明顯未顯了分,令義平等。
順現法受者,謂此生造即此生熟;順次生受者,謂此生造第二生熟;順後次受者,謂此生造從第三生後次第熟。
又業有三業,於時分定、異熟、不定,謂順現等三非定得異熟。
一者有業於異熟定時分定,謂不定業定得異熟。
二者有業於二俱定,謂順現等定得異熟。
三者有業於二俱不定,謂不定業非定得異熟。
第三七日棺在香台,人天共燒,不能令燃。
至第□七日,迦葉方來。
更洗佛身,千疊纏裹。
入棺已後,内火自燃。
一日之間,燒之都盡。
舍利八分,八國分之。
将至本國中,各令起塔。
比丘自收燒佛灰燼,以為一塔;燒佛床座,以為一塔。
後至四月十五日,十塔一時成就。
至十六日,安居結夏。
總量舍利有八石四升,香姓婆羅門,衆遣量之也。
二主者,如來涅盤,六欲諸天乃至遍得諸天,心自念言:象王既去,象子亦随。
法商已過去,從誰求法寶?至迦葉所,禮拜而說。
先自年欲恚慢已除,其形譬如紫金柱。
上下端度妙無比,眼目清得猶蓮花。
說偈贊已,白迦葉言:人者不知,法城已頠,法海已竭,法幢已倒,法燈已滅,行道者少,惡人轉盛。
願以慈悲,建立佛法。
時大迦葉心大如海,證得不動,默然受請。
遂即答言:我正欲作,汝今複請。
汝等今者且還所止。
諸天奉命,各各而退。
時大迦葉便更念言:若結集者,應須施主。
我今應往未生怨王所,令彼具辦。
迦葉進路,正逢王來。
王見迦葉,從象墜下。
迦葉神力接之,令王免堕地。
複聞佛滅,悶絕而死。
迦葉先作七木葉槽,知王聞佛滅,必定悶絕。
以王於槽,周回七返,王方醒悟。
因說結集,具備皆足。
三處者,《西域記》雲:摩竭陀國古先君王所都之處,城名矩奢揭羅,此雲上茅,為此域中,多出勝上吉祥茅草,故雲上茅。
崇山四周以為外廓。
西通狹迳,北辟山門。
東西長,南北狹。
周一百五十餘裡。
内宮子城周四十裡。
城北門外行一裡餘,至迦蘭羅陀竹林園。
園西南上行五六裡,南山之陰,北山之陽,未生怨王為結集僧造斯石室。
其室寬廣,受千餘僧。
四事所須,并皆充足。
飲食百味,無一不周。
四衆者,《智度論》雲:迦葉受請為結集故,至須彌山頂,擊金揵槌而說偈言:諸大弟子,若念於佛,當報佛恩,莫般涅盤。
十方世界皆聞此語。
諸大弟子飛來集會,至石室所。
迦葉告言:未來衆生深可憐愍,諸聖且待,莫入涅盤。
結集事訖,方可随意。
於時總得九百九十九人。
唯除阿難猶在學地。
衆人白言:結集之人,事須無學。
憍梵現在忉利天上,應可囑之。
一則數滿千人,二則堪受律藏。
衆差一小羅漢飛往命之。
憍梵見來,非常怪異,問彼使曰:何事得來閻浮提中?不有魔事乃至佛滅盡不耶?我師和尚舍利弗在不?我同和尚目乾連在不?使言:并不忍見佛涅盤,於先滅度。
更問使言:佛已滅度,更有何事,應盡說之?遂答之言:佛已入滅,結集三藏,故請尊者,傳授律文。
唯願慈悲,降臨彼衆。
憍梵波提遂歎無常,化火焚身,應時滅度。
火中流乳,至石室門。
乳中有聲,說伽他曰:憍梵鉢提稽首禮,妙衆第一大德僧。
聞佛涅盤我亦爾,如大象去象子随。
時使從天收三衣鉢,還至石室。
是時一切國王四衆,圍遶石室十二由旬。
魔出畏聲,四衆驚怖。
阿難迦葉,攝伏魔來,負以三屍,人、狗、蛇等。
魔被降已,結集方成也。
五人者,所謂慶喜及優波利。
由慶喜身先住學地,迦葉衆内先罰阿難如來在時五踈失事。
一者佛意不度女人,由汝請開,以是正法壞五百年,汝應須告罪忏悔。
阿難答言:三世諸佛,皆有四衆。
二者如來俱屍耶城中背痛而卧,言我須水,何不汲取?阿難答言:五百乘車截流而過,令水濁故,由是不耶。
迦葉複言:正使水濁,佛有神力,能令大海水濁還清,汝何不取?是汝之罪,應告罪忏悔。
三者迦葉複言:佛問汝雲:若有能修四神品者住壽一劫,若減一劫,我今好修。
而不答。
如是三問,而汝默然。
由此令佛早取滅度。
阿難答言:由魔蔽故。
四者踩僧伽梨衣,何故足迹?阿難答言:風吹堕地,非懈怠故。
五者佛涅盤後,以陰藏相示諸女人,是為五見。
阿難答言:彼諸女人等求署相故。
忏悔之中,一一如前。
護度女人、不汲水、開修神足、足迹袈裟、以陰藏相示諸女人五過,應須告罪忏悔。
以出向外,令修無學。
阿難至外,徐步經行。
初夜之間,見修都盡。
既得羅漢至石室門,迦葉令從鑰孔而入。
入衆奉命,即令垂座集修多羅藏。
次差優波利結集律藏,複集論藏。
羅漢有為阿難。
從是已來,聖教相續。
界内結集,名上座部,迦葉為上首故。
界外結集,在後來者無别标首,但名大衆部也。
或雲阿難一身,有三名别:阿難陀、阿難賢、阿難海,如次結集毗尼、阿毗達摩、修多羅也。
或聲聞、緣覺、菩薩藏藏等,阿難如其次第結集也。
已上明小乘三藏。
大乘三藏,《智度論》第二雲:彌勒文殊将彼阿難於鐵圍山結集大乘菩薩三藏,阿難主經,富樓那掌論,優波利守律。
兩處結集,各有三藏。
所集之主,不離四人。
小乘藏法,迦葉集也。
瘡疣 《顯隐詞》雲:身上瘡,高出者為疣,為坎臼者名瘡。
又随疏雲:瘡疣,煩惱之異者。
瘡是瘡疾;疣者贅,謂剩肉也。
煩惱中五鈍便名瘡,五利便名疣。
或可分别名瘡,俱生名疣也。
就命時到 命,盡也。
又《賢愚經》雲:就死時至也。
因緣俱勝 因謂發心,緣謂聞法也。
出家為道 為去音。
,求也,證也。
如《法華經》彼龍女故 《法華經》第四雲: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衆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文殊師利言:有裟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惠利根,能至菩提。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薩道,未兼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命處為衆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
不信此女於須臾傾便成正覺。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女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
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
又女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
雲何女身速得成佛?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
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
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複速於此。
當時會衆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花,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衆生演說妙法。
違前二科三等無咎 《不思議品》須彌芥子何得相容?須彌平無相,學體是空,以空納無相,何得不相容?又須彌芥子相入如何?如碰不吸忏瑚珀舍草,卑麻油燃,燃蛇影自現等。
又科為二(依内外違前二科):即前三品明其内護,後之三品明其外護。
又科為三(依然引三等無咎):前三為内,第四為外,下二為總。
總彰經德,總明前二。
又科為四(依總中引):别如二文,總中分二。
先顯經德示不思議,後總彰前具明二護。
又科為五(依别中總):初二為内,内彰勝劣,次弁總依,通前及後。
次為外護,滿本所求。
次因散花,表經奇特。
後總前四,内外依持。
十三法師從因至果,十六國王等無上寶故。
又科為六(依勝顯):開初因别果,别為六,合為一故。
依二判中,内非無外,外非無内,各依勝顯,彰内外故。
加行資糧二乘異生見有異也 《最勝王疏》第五卷雲:又變化分略有二種:一者小化王,一四洲異生二乘資糧所見;二者大化王,三千界四加行位菩薩所見。
我今盧舍那 等者,《梵網經疏》雲:「若依此經,蓮華台藏世界之中,坐花台上實身成佛,名盧舍那。
其千花上千釋迦,則是千摩醯首羅天上各有一釋迦,此千釋迦一一各化作百億釋迦故,有千百億釋迦於千百億國中菩提樹下一時成佛。
」 自受用身 者,能令自他受用種種法樂□。
自即是自受用身,受用力無畏等,種種法即樂故。
唯佛即佛,乃能知之。
菩薩二千子,非可知也。
他即他受用身,為十地[企-止+仁]便令他菩薩受用法樂故也。
住解脫位 「望菩薩果名資糧,望涅盤果故名解脫。
」「解脫分故名解脫位。
」「伏忍聖胎三十人,十住十行十回向,三世諸佛於中學,無不由此伏忍生」。
四曰種性菩薩。
習種銅輪二天下 修十住行,結為顯曰發心,治修行生,貴具方便正心,及不退童真王灌頂。
三練磨心 《三乘入道疏抄》雲:第一菩提廣大,屈引他況已練,聞修大乘行,經三無數劫,不如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取二乘因果也。
引他況已練者,頌雲:十方世界諸有情,念念已發善逝果。
彼既丈夫我亦爾,三何自輕而退屈。
第二萬萬行難修屈省增修練,聞修施等心,便退屈谒修施等萬行時,須頭與頭,須眼與等,極以難行,應求小果。
省已增修練者,頌雲:汝已惡道經多劫,無益受苦省能超。
少行苦得菩提,大利不應生退屈。
第三轉依難證屈引粗況妙練者,頌雲:薄比凡夫初發心,省拟欲求菩提果。
汝已精進經多劫,雲何退屈苦沈淪? 性種性菩薩 「銀輪三天性種性」。
十行結為頌曰:「歡喜饒無違,無屈離癡亂,善現無難得,善法真實行。
」無着無縛等法界。
虛诳 謂妄語也。
離間 謂兩舌也。
粗惡 謂惡口也。
雜穢 謂倚語也。
由多荊确(學為二音) 确謂地瘦而硬,多諸石也。
果多辛辣(來遶反) 辛,甚也。
滅盡定 遶行地。
随疏雲:即心、心所法,一聚悉皆滅盡,故雲滅盡也。
轉依義别略有四種 「一能轉道,二所轉依,三所轉舍,四所轉得。
如彼第十廣分别故。
」 十三法師奉持文 者,「從初習忍至金剛定,如法修行」,至「具一切智。
」 十六國王奉持文 從「佛告波斯匿王言我滅度後」至「信受奉行」。
對翻 咒何不講?凡諸咒法皆是密言。
以此密詞能含至理,加行念惠,勤而誦持,卻禍集福,革成聖故。
無翻對,亦不解釋。
火字二現喻一現業種 火字二不見,業種子不可見。
何以為喻?奉已見邊顯不見故。
《因明論疏》雲:謂以所見邊與未見邊和合而說。
所見邊者,謂以顯了分明;未所見邊者,謂未顯了分明。
以顯了分明顯未顯了分,令義平等。
順現法受者,謂此生造即此生熟;順次生受者,謂此生造第二生熟;順後次受者,謂此生造從第三生後次第熟。
又業有三業,於時分定、異熟、不定,謂順現等三非定得異熟。
一者有業於異熟定時分定,謂不定業定得異熟。
二者有業於二俱定,謂順現等定得異熟。
三者有業於二俱不定,謂不定業非定得異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