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司南抄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hellip□攝彼十字皈於一字,從廣至略,漸減漸深。
一字現前,同於法界,性相平等,至究竟故。
内供奉僧、崇聖寺主、義學教主、賜紫沙門玄鑒集 叙曰:般若寶經,義崇護國。
仁王遵奉,道侶任持。
故得三寶光生,七難氛息。
疏主三藏,業稱内外,學洞古今。
翻譯文潤於斯經,習共贊義皎乎?茲疏文約而詣,理邃而彰,聰岫之雞,冠貫滄溟龍颔。
至如釋文體廣括群,鑒講習之流,卒難尋究。
今因演次,檢而錄之。
繕寫既周,勒成五卷。
防泣路,備迷方,故目之雲《護國司南抄》耳。
并《校勘錄》一卷,附第五末。
但集經論豈述懷?幸諸忘鑒,莫我瑕矣。
時安國聖治六載甲寅歲朱夏之季月也。
良贲 音秘。
《易》曰:贲,飾也。
《補阙鈔圖》雲:良贲,俗姓王氏,太原人也。
博通經論,薄閑莊老。
遭逢衆難,息靜隐居。
後於大明宮诏令修疏,時年八十二。
鑽研諷味,期歲方畢。
诏述 《切韻》雲:诏,謂敕書也。
述,修也。
稽首下據《補阙鈔圖》釋皈敬序分二: 初顯所敬境(「稽首」下至「盡敬禮」)分二: 初别明三寶,分三: 一佛寶(「稽首」已下至「無與等」),分三: 一法身(「稽首無上覺」) 二應身(「體遍相圓明」) 三化身(「應現」下至「無與等」) 二法寶(「所說」已下至「不可測」),分二: 一教體(「所說」下至「修多羅」) 二教用(「巧濟」下至「不可測」) 三僧寶(「住果」下至「聖凡」),分三: 一小乘僧(「住果勝果道」) 二中乘僧(「麟喻部行尊」) 三大乘僧(「五忍諸聖凡」) 後總結敬禮(「我今盡敬禮」) 後請威加護(「三寶悲智力」下至「利含識」) 稽首無上覺 稽首,鄭玄注《周禮》雲:稽,至也;首,頭也。
以頭至地,故雲稽首。
此表敬之極也。
《金剛經道智抄》雲:西國有三種禮,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
體遍相圓明 下經雲:「同真際,等法性」。
疏雲「真言真際,即是法身。
若雲同者,智同理也」,是智德身,「此與法身非即非離,俱遍法界,常安樂故」名體遍也。
所說甘露法 如下經雲:「此經名為《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亦得名為《甘露法藥》。
若有服行,能愈諸疾。
」《顯隐詞》雲:諸天以種種名藥投於大海,四天王十寶山研之,遂出精華,狀如凝蘇,食之長生,曰甘露。
住果勝果道 《三乘入道疏抄》雲:住果謂四果也,勝果道謂四向也。
向謂趣求,果謂克獲。
道類忍前十五心名須陀洹向,第十六心道類智處立為初果,進斷修或一品至五,皆得名為第二果向,即此名為勝果道也。
唯有初向不背於前後之三向,皆有二義。
一勝前果得名勝果,名勝果道,道是因義。
麟喻部行尊 《顯隐詞》雲:麟喻即獨覺出者,喻如麒麟唯有一角,即出無佛世界,入末法中不見佛,不覩教。
此由過去宿習種子故。
佛出世,天作是言:「佛欲出世,各當滅度。
」麟角聞已涅盤,佛方出世也。
部行即是衆出者,出有佛世,見佛聞法部類而也。
五忍諸聖凡 《顯隐詞》雲:聖是如理僧,十地菩薩也;凡是信解僧,資糧加行也。
資糧是外凡,加行是内凡故。
贊真文 《切韻》:贊,明也,助也。
粵真理 下釋名起序分二: 初明能說教主三身,分二: 初通贊三身(「真理」下至「塵刹」)分三: 一法身(「真理」下至「之表」) 二應身(「智鏡」下至「之源」) 三化身(「德海」下至「塵刹」) 後别彰化體(「牟尼」下至「摩尼照物」) 後明所說法利用難測,分三: 初贊略八品(「所以」下至「窒諸欲者矣」)分二: 初别(「所以」下至「深誡」)分八: 一明序品(「所以」下至「法雨」),分二: 初總陳序品(「所以」下至「岩谷」) 後略彰二護(「遂得」下至「法雨」) 二觀如來品(「宗陳」下至「俱寂」) 三菩薩行品(「啟五忍」下至「在目」) 四二谛品(「談二谛」下至「唯心」) 五護國品(「帝釋」下至「之悟」) 六不思議品(「花彰」下至「難思」) 七奉持品(「十三法師」下至「寰區」),分二: 初明十三法師奉持(「十三法師」下至「指掌」) 後明十六國王奉持(「七難」下至「寰區」) 八囑累品(「恐季葉」下至「深誡」) 後總(「若非大明」下至「窒諸欲者矣」) 次翻譯由緣(「皇唐八葉」下至「真風永扇」) 後造疏所以(「良贲」下至「庶照玄造矣」) 粵 音越。
《華嚴音義》雲:發語之端也。
德海揚波,汩清流於塵刹 從真智德海,揚俗智恩波。
如下經雲:「二利自在,如水與波。
」疏雲:「水喻本智,波喻後智。
」汩音骨。
《周語》曰:汩決九流。
注雲:汩,通也。
清流,喻化身也。
謂從本智德海,起後得恩波。
通清流化身塵刹中也。
故經雲:「乘一切智乘來化三界。
」動而寂,若清月淩空。
《宗密疏抄》中據經頌雲:譬如淨滿月,影現一切水。
月影雖無量,本月未曾爾。
語而默等摩尼照物 下經雲:「如摩尼寶,體具衆德。
乃至若於闇夜置高幢上,光照天地,明如日出。
此般若波羅蜜多,亦複如是。
」疏雲:「此則能為生死長夜、大黑闇中寶炬智燈,令受持者發生三惠,破無明闇,如日出故。
」 住定興悲 經雲「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靜」等,住定也。
經雲「從三昧起」乃至「吾知十六諸國王等」,興悲也。
光馳聚日 經雲「身諸毛孔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等。
《最勝王經》雲:身光朗耀,如百千日。
波斯匿王等霧集煙凝 經雲:「複有十六大國王、波斯匿王等,各與若幹千萬眷屬俱」等。
亂墜天花 經雲:「是時欲界無量諸天雨衆妙花,色界諸天亦雨天花,……時無色界亦雨香花」等。
坦夷岩谷 《廣雅》曰:坦夷,平原也。
經雲:「香如須彌,花如車輪。
」故諸岩谷花香填之,坦然無高下也。
宗陳護國 下疏雲:「意明護國為經之主。
」 乃理事雙彰 經雲:「以諸法性悉皆空故,」是理;「由世谛故」下,是事。
則境智俱寂 經雲:「智照實性,非有非無。
」疏雲:「明能照智,稱境而觀;非有非無,通境智矣。
」又雲:「故聖人以無心真智,照無相虛宗。
内外兩冥,境智俱寂。
即其照也。
」 啟五忍而行位在目 《菩薩行品》啟五忍為四忍,廣明行位。
如經文雲:「依五忍法以為修行」等。
談二谛而迷悟唯心 《二谛品》經雲:「於解常自一,於谛常自二。
了達此一、二,真入勝義谛。
」《楷疏》雲:真俗有二。
初約心者,迷情妄執皆是俗谛;聖心語解,皆是真谛。
後約境者,一切諸法為四相所遷,無問有漏、無漏,皆亦俗谛。
真如法性不為四相所遷,皆是真谛。
此約心而言,故雲「迷悟唯心」。
帝釋卻頂生之軍,普明開斑足之悟。
《護國品》經雲:「往昔過去釋提桓因為頂生王」等。
又雲:「昔天羅國王有一太子名曰斑足」等。
花彰令德,力現難思 《不思議品》經雲:「一花入無量花,無量花入一花」等。
令(去音),美也,善也。
十三法師,文昭昭乎指掌 《奉持品》經雲:「從初習忍至金剛定,如法修行十三觀門,皆為法師依持建立」等。
昭昭,明白見也。
七難氛息,光炅炅乎寰區 下經雲:「是諸國中若七難起,一切國王為除難故,受持解說此般若波羅蜜多,七難即滅」等。
炅炅,《切韻》:古頂反;光也。
恐季葉雕殘,故永言深誡 《囑累品》經雲:「今誡汝等,吾滅度後」等。
《文選注》:季,末也。
葉,代也。
窒諸欲 《切韻》:窒,塞也。
皇唐八葉 《切韻》:皇,大也。
《文選注》雲:葉,代也。
《帝王目錄》雲:高祖,諱淵。
太宗,高祖第二子,諱世民。
高宗,太宗第九子,諱治。
則天,諱華命。
中宗,高宗第七子,諱顯。
睿宗,高宗第八子,諱旦。
玄宗,睿宗第三子,諱隆基。
肅宗,玄宗第三子,諱亨。
代宗,肅宗長子,諱豫。
無垠 《切韻》:五根語,斤二反;岸也。
正形有截 《孝經注》雲:形,法則也。
《毛詩傳》雲:有截,整齊。
言四海之外率服截爾。
率,整也。
震頹綱 《唐韻》:震,起也。
《切韻》:或作振舉也。
黔庶 《衆經音義》雲:上黑也,下衆也。
謂黑青衆人也。
先哲 《切韻》:哲,智也。
有點清流 《切韻》:點,枉也。
清流謂諸碩德名賢。
故《西域記》中諸少年僧輕脅尊者曰:「濫迹清流,徒知飽食。
」 叨接 《切韻》:叨,忝也,辱也。
謬膺 《切韻》:膺,當也。
幸揚 《切韻》:揚,對也。
天阙 《書》雲:阙,缺也。
阙在門兩旁,中間缺,各為道。
竊玄珠於貝葉 是譯經時潤文兼筆受。
又修疏時此經也。
捧白壁 等,是修疏時捧此經也。
或捧诏書也;故上雲:「幸揚天阙,親奉德音。
」又《春秋》語曰:賜黃金百溢,白壁一雙。
庶昭 《切韻》:庶,望也。
昭,明也。
五常之首 《論語疏》雲:謂仁、義、禮、智、信。
好生惡煞,博愛不愚曰仁;舉動合宜,除亂不害曰義;疏通知遠,逆覩未來曰智;上下彰明,恭儉不煩曰禮;舉事無怨,語無翻覆曰信。
「此五德者,不可造次而虧,不可須臾而廢。
王者履之以治國,君子奉之以立身。
用無暫替,故雲常也。
」又雲:就五行而論,則木為仁,火為禮,金為義,水為智,土為信。
人禀此五氣而生,則備有仁、義、禮、智、信之性。
人有博愛之德為仁,有嚴斷之德為義,有明尊卑敬讓之德為禮,有照了之德為智,有言不虛妄之德為信。
此五者,人性之恒,不可暫舍,故謂之五常。
又《弁正論》雲:此五常,「在天為五星,在地為五嶽,在處為五方,在人為五藏,在物為五行。
」「不煞曰仁,主肝,木之位。
春陽之時,萬物盡生。
正月二月少陽用事,養育群品,好生惡煞;煞
一字現前,同於法界,性相平等,至究竟故。
内供奉僧、崇聖寺主、義學教主、賜紫沙門玄鑒集 叙曰:般若寶經,義崇護國。
仁王遵奉,道侶任持。
故得三寶光生,七難氛息。
疏主三藏,業稱内外,學洞古今。
翻譯文潤於斯經,習共贊義皎乎?茲疏文約而詣,理邃而彰,聰岫之雞,冠貫滄溟龍颔。
至如釋文體廣括群,鑒講習之流,卒難尋究。
今因演次,檢而錄之。
繕寫既周,勒成五卷。
防泣路,備迷方,故目之雲《護國司南抄》耳。
并《校勘錄》一卷,附第五末。
但集經論豈述懷?幸諸忘鑒,莫我瑕矣。
時安國聖治六載甲寅歲朱夏之季月也。
良贲 音秘。
《易》曰:贲,飾也。
《補阙鈔圖》雲:良贲,俗姓王氏,太原人也。
博通經論,薄閑莊老。
遭逢衆難,息靜隐居。
後於大明宮诏令修疏,時年八十二。
鑽研諷味,期歲方畢。
诏述 《切韻》雲:诏,謂敕書也。
述,修也。
稽首下據《補阙鈔圖》釋皈敬序分二: 初顯所敬境(「稽首」下至「盡敬禮」)分二: 初别明三寶,分三: 一佛寶(「稽首」已下至「無與等」),分三: 一法身(「稽首無上覺」) 二應身(「體遍相圓明」) 三化身(「應現」下至「無與等」) 二法寶(「所說」已下至「不可測」),分二: 一教體(「所說」下至「修多羅」) 二教用(「巧濟」下至「不可測」) 三僧寶(「住果」下至「聖凡」),分三: 一小乘僧(「住果勝果道」) 二中乘僧(「麟喻部行尊」) 三大乘僧(「五忍諸聖凡」) 後總結敬禮(「我今盡敬禮」) 後請威加護(「三寶悲智力」下至「利含識」) 稽首無上覺 稽首,鄭玄注《周禮》雲:稽,至也;首,頭也。
以頭至地,故雲稽首。
此表敬之極也。
《金剛經道智抄》雲:西國有三種禮,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
體遍相圓明 下經雲:「同真際,等法性」。
疏雲「真言真際,即是法身。
若雲同者,智同理也」,是智德身,「此與法身非即非離,俱遍法界,常安樂故」名體遍也。
所說甘露法 如下經雲:「此經名為《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亦得名為《甘露法藥》。
若有服行,能愈諸疾。
」《顯隐詞》雲:諸天以種種名藥投於大海,四天王十寶山研之,遂出精華,狀如凝蘇,食之長生,曰甘露。
住果勝果道 《三乘入道疏抄》雲:住果謂四果也,勝果道謂四向也。
向謂趣求,果謂克獲。
道類忍前十五心名須陀洹向,第十六心道類智處立為初果,進斷修或一品至五,皆得名為第二果向,即此名為勝果道也。
唯有初向不背於前後之三向,皆有二義。
一勝前果得名勝果,名勝果道,道是因義。
麟喻部行尊 《顯隐詞》雲:麟喻即獨覺出者,喻如麒麟唯有一角,即出無佛世界,入末法中不見佛,不覩教。
此由過去宿習種子故。
佛出世,天作是言:「佛欲出世,各當滅度。
」麟角聞已涅盤,佛方出世也。
部行即是衆出者,出有佛世,見佛聞法部類而也。
五忍諸聖凡 《顯隐詞》雲:聖是如理僧,十地菩薩也;凡是信解僧,資糧加行也。
資糧是外凡,加行是内凡故。
贊真文 《切韻》:贊,明也,助也。
粵真理 下釋名起序分二: 初明能說教主三身,分二: 初通贊三身(「真理」下至「塵刹」)分三: 一法身(「真理」下至「之表」) 二應身(「智鏡」下至「之源」) 三化身(「德海」下至「塵刹」) 後别彰化體(「牟尼」下至「摩尼照物」) 後明所說法利用難測,分三: 初贊略八品(「所以」下至「窒諸欲者矣」)分二: 初别(「所以」下至「深誡」)分八: 一明序品(「所以」下至「法雨」),分二: 初總陳序品(「所以」下至「岩谷」) 後略彰二護(「遂得」下至「法雨」) 二觀如來品(「宗陳」下至「俱寂」) 三菩薩行品(「啟五忍」下至「在目」) 四二谛品(「談二谛」下至「唯心」) 五護國品(「帝釋」下至「之悟」) 六不思議品(「花彰」下至「難思」) 七奉持品(「十三法師」下至「寰區」),分二: 初明十三法師奉持(「十三法師」下至「指掌」) 後明十六國王奉持(「七難」下至「寰區」) 八囑累品(「恐季葉」下至「深誡」) 後總(「若非大明」下至「窒諸欲者矣」) 次翻譯由緣(「皇唐八葉」下至「真風永扇」) 後造疏所以(「良贲」下至「庶照玄造矣」) 粵 音越。
《華嚴音義》雲:發語之端也。
德海揚波,汩清流於塵刹 從真智德海,揚俗智恩波。
如下經雲:「二利自在,如水與波。
」疏雲:「水喻本智,波喻後智。
」汩音骨。
《周語》曰:汩決九流。
注雲:汩,通也。
清流,喻化身也。
謂從本智德海,起後得恩波。
通清流化身塵刹中也。
故經雲:「乘一切智乘來化三界。
」動而寂,若清月淩空。
《宗密疏抄》中據經頌雲:譬如淨滿月,影現一切水。
月影雖無量,本月未曾爾。
語而默等摩尼照物 下經雲:「如摩尼寶,體具衆德。
乃至若於闇夜置高幢上,光照天地,明如日出。
此般若波羅蜜多,亦複如是。
」疏雲:「此則能為生死長夜、大黑闇中寶炬智燈,令受持者發生三惠,破無明闇,如日出故。
」 住定興悲 經雲「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靜」等,住定也。
經雲「從三昧起」乃至「吾知十六諸國王等」,興悲也。
光馳聚日 經雲「身諸毛孔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等。
《最勝王經》雲:身光朗耀,如百千日。
波斯匿王等霧集煙凝 經雲:「複有十六大國王、波斯匿王等,各與若幹千萬眷屬俱」等。
亂墜天花 經雲:「是時欲界無量諸天雨衆妙花,色界諸天亦雨天花,……時無色界亦雨香花」等。
坦夷岩谷 《廣雅》曰:坦夷,平原也。
經雲:「香如須彌,花如車輪。
」故諸岩谷花香填之,坦然無高下也。
宗陳護國 下疏雲:「意明護國為經之主。
」 乃理事雙彰 經雲:「以諸法性悉皆空故,」是理;「由世谛故」下,是事。
則境智俱寂 經雲:「智照實性,非有非無。
」疏雲:「明能照智,稱境而觀;非有非無,通境智矣。
」又雲:「故聖人以無心真智,照無相虛宗。
内外兩冥,境智俱寂。
即其照也。
」 啟五忍而行位在目 《菩薩行品》啟五忍為四忍,廣明行位。
如經文雲:「依五忍法以為修行」等。
談二谛而迷悟唯心 《二谛品》經雲:「於解常自一,於谛常自二。
了達此一、二,真入勝義谛。
」《楷疏》雲:真俗有二。
初約心者,迷情妄執皆是俗谛;聖心語解,皆是真谛。
後約境者,一切諸法為四相所遷,無問有漏、無漏,皆亦俗谛。
真如法性不為四相所遷,皆是真谛。
此約心而言,故雲「迷悟唯心」。
帝釋卻頂生之軍,普明開斑足之悟。
《護國品》經雲:「往昔過去釋提桓因為頂生王」等。
又雲:「昔天羅國王有一太子名曰斑足」等。
花彰令德,力現難思 《不思議品》經雲:「一花入無量花,無量花入一花」等。
令(去音),美也,善也。
十三法師,文昭昭乎指掌 《奉持品》經雲:「從初習忍至金剛定,如法修行十三觀門,皆為法師依持建立」等。
昭昭,明白見也。
七難氛息,光炅炅乎寰區 下經雲:「是諸國中若七難起,一切國王為除難故,受持解說此般若波羅蜜多,七難即滅」等。
炅炅,《切韻》:古頂反;光也。
恐季葉雕殘,故永言深誡 《囑累品》經雲:「今誡汝等,吾滅度後」等。
《文選注》:季,末也。
葉,代也。
窒諸欲 《切韻》:窒,塞也。
皇唐八葉 《切韻》:皇,大也。
《文選注》雲:葉,代也。
《帝王目錄》雲:高祖,諱淵。
太宗,高祖第二子,諱世民。
高宗,太宗第九子,諱治。
則天,諱華命。
中宗,高宗第七子,諱顯。
睿宗,高宗第八子,諱旦。
玄宗,睿宗第三子,諱隆基。
肅宗,玄宗第三子,諱亨。
代宗,肅宗長子,諱豫。
無垠 《切韻》:五根語,斤二反;岸也。
正形有截 《孝經注》雲:形,法則也。
《毛詩傳》雲:有截,整齊。
言四海之外率服截爾。
率,整也。
震頹綱 《唐韻》:震,起也。
《切韻》:或作振舉也。
黔庶 《衆經音義》雲:上黑也,下衆也。
謂黑青衆人也。
先哲 《切韻》:哲,智也。
有點清流 《切韻》:點,枉也。
清流謂諸碩德名賢。
故《西域記》中諸少年僧輕脅尊者曰:「濫迹清流,徒知飽食。
」 叨接 《切韻》:叨,忝也,辱也。
謬膺 《切韻》:膺,當也。
幸揚 《切韻》:揚,對也。
天阙 《書》雲:阙,缺也。
阙在門兩旁,中間缺,各為道。
竊玄珠於貝葉 是譯經時潤文兼筆受。
又修疏時此經也。
捧白壁 等,是修疏時捧此經也。
或捧诏書也;故上雲:「幸揚天阙,親奉德音。
」又《春秋》語曰:賜黃金百溢,白壁一雙。
庶昭 《切韻》:庶,望也。
昭,明也。
五常之首 《論語疏》雲:謂仁、義、禮、智、信。
好生惡煞,博愛不愚曰仁;舉動合宜,除亂不害曰義;疏通知遠,逆覩未來曰智;上下彰明,恭儉不煩曰禮;舉事無怨,語無翻覆曰信。
「此五德者,不可造次而虧,不可須臾而廢。
王者履之以治國,君子奉之以立身。
用無暫替,故雲常也。
」又雲:就五行而論,則木為仁,火為禮,金為義,水為智,土為信。
人禀此五氣而生,則備有仁、義、禮、智、信之性。
人有博愛之德為仁,有嚴斷之德為義,有明尊卑敬讓之德為禮,有照了之德為智,有言不虛妄之德為信。
此五者,人性之恒,不可暫舍,故謂之五常。
又《弁正論》雲:此五常,「在天為五星,在地為五嶽,在處為五方,在人為五藏,在物為五行。
」「不煞曰仁,主肝,木之位。
春陽之時,萬物盡生。
正月二月少陽用事,養育群品,好生惡煞;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