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司南抄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者無仁。
不邪淫曰義,義主肺,金之位。
七月八月少陽用事,外防嫉妒危身之害,記憶體性命竭精之患,禁私不淫;淫者無義。
不飲酒曰禮,禮主心,火之位。
四月五月太陽用事,天下太熱,萬物發狂,飲緻醉,心亦發狂,口為妄語,亂道之本,身緻危亡,不盡天命,故禁以酒;酒者無禮。
不盜曰智,智主腎,水之位。
十月十一月太陽用事,萬物收藏,盜者不順天,以得物藏之,故禁以盜;盜者無智。
不妄語曰信,信主脾,土之位。
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中央用事,制禦四域,惡口傷人,禍在口中,言出則殃至,氣發則形傷,危身速命,故禁以舌;舌者無信。
」 仁正月二月 春 義七月八月 夏 禮四月五月 夏 智十月十一月 冬 信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 中央 三才 《文選》雲:體三才之茂。
注雲:三才謂天地人也。
阃城 《切韻》:阃,苦本反;門限也。
識浪 《楞伽》雲:「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浪識,騰躍而轉生。
」業境界風動,生諸識浪也。
煩籠 有本作「樊」字。
《毛詩注》雲:樊,藩也,藩籬也。
《莊子音義》雲:樊,籠離之所。
連綴 以教诠義,「如線貫花」。
攝持 以教被理,「如經持緯」。
區分 《顯隐詞》雲:區,别也。
又區域也。
區域不同,種類各别,故名區分。
序者 如宅無牆,一客來則不内外宅之淺深也。
彚聚 《顯隐詞》雲:上雲貴反,於也,亦雲品别。
無差别中差别而說。
第一 《顯隐詞》雲:第者次第,即非色心;一者一二,即為數識。
第之與一,并不相應行法攝也。
人法雙彰 仁王,人也,護也。
宗體 《止迷記》雲:宗,尊也,崇也,主也,族也,首也。
意如客有十國,即一人為世尊。
今說般若即以般若為宗,如法師歸分别,鳥歸林薮,人歸屋宅,佛歸涅盤,百川歸大海。
根緣 根純緣熟。
感赴 如《最勝王經》:「譬如日月無有分别,亦如水鏡無有分别,光明亦無分别,三種和合得有影生。
」「衆生有感現應化身」,亦複如是。
處會 如說般若,處即四處,會即十六會也。
各對宜聞 對須菩提說般若空教,以須菩提解空第一故。
對虛空藏菩薩說三身品,疏雲:以表佛身如虛空藏,随衆生意行财法施故。
今對國王「廣陳二護」,是通聞也。
十四王 下經雲:「世尊善說十四王」。
疏雲:三賢、十地及等覺菩薩,為十四也。
有聖有凡 聖即十地,凡即三賢。
黎元 黎,衆也。
元,善也。
全身尚輕,半偈斯重 義如下第五卷中具釋。
菩提涅盤,從生了因 《玄開疏》雲:報化二身相同,有為經能為生因,如種等芽,芽始生故。
法身實性名諸佛,覺法體是無為,經但為了因,如燈照物,物先有故。
四智菩提是報身,從生因所感;涅盤是法身,從了因所感。
凝然相續 者,牒上菩薩涅盤也。
菩薩是報身,是相續常;涅盤是法身,是凝然常。
故《顯隐詞》雲:法身是凝然常,所謂真如法性,湛然常住,無變無遷也。
報身是相續常,謂無量劫中修行六度萬行,得四智菩薩,於得土中為登地已上菩薩說法,相續不斷名相續常。
化身是不斷常,謂雖示生王宮,現滅雙樹,隻為衆生根性未熟,化身即來,喻如盆水,若清月影即現,常應有緣不斷,名不斷常。
諒在 《切韻》:諒,力讓反;信也,實也。
重昌堯化 《帝王略論》雲:陶唐氏名放勳,黃帝之孫,姓伊祁。
聰明文思,允恭克讓。
以尹壽為師,許由為友。
堂高三尺,茅茨不剪,土階三等。
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有草生階,以月初一日生一葉,至十六日落一葉,至三十日盡。
若月小則一葉厭而不落,名蓂英,堯觀之以知旬朔。
又生莆(音晡)於廚,其形如萐,名莆萐,署月廚内常涼。
《切韻》:萐(山辄反),瑞草也。
又《玉編》雲:孝德至萐莆,出堯廚,樹名也。
其葉不搖自扇,於飲食中清涼助供養。
甘露降,醴泉出,朱草生,鳳凰上逢。
故仲尼雲: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時有老人擊壤於路,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 革弊 《切韻》:革,改也;弊,斃也,困也。
救焚 《液疏抄》雲:拯溺救焚。
往時萬姓如火焚燒,如泥沈溺,苦之甚也。
武王再诏,天下萬姓昭蘇如救焚溺也。
社稷 《白虎通》:土神曰社,谷神曰稷。
非土不居,非谷不食。
土地廣博,不偏敬;五谷衆多,不可一二而祭。
故封土立社,必有土尊;五谷之多,故封稷而祀之。
仙駕歸天 《釋詞》雲:天子崩亡,褒之曰仙駕。
謂若群仙承龍駕鶴者也。
禮樂惟新 《白虎通》雲:王者制禮作樂,節民之喜怒也。
樂以法象天,禮以法象地。
人無不含天地之氣,有五常之性者,故樂所以蕩滌反其邪惡也,禮所以防淫佚(音逸。
淫,樂過也),節其侈靡(《切韻》:上尺氏反,上聲;奢也。
下文彼反;亦奢侈也)。
禮以安上治人,樂以移風易俗也。
明白四達 《老子》雲: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注雲:人君能為雌靜則萬姓樂,推其德明白四照,猶須忘功不宰,故雲能無知乎? 恭嗣 《切韻》:恭,敬也,奉也。
嗣,繼也。
惠洽 《切韻》:洽,沾也,知也。
融通 《切韻》:融,明也。
寇盜 《尚書注》雲:群行攻劫曰寇。
允穆 《切韻》:上信也,誠也;下和也。
曠劫 《切韻》:曠,遠也。
月朔 《易》曰:月一日為朔。
朔,蘇也,死而複蘇;朔,始也,言更有終始也。
月望 《易》曰:望,月滿之名也。
日在東,月在西,猶君臣之相望也。
一轍 《切韻》:車迹也。
如《維摩經》不思議為宗 經文廣顯不思議理,所以為宗。
疏雲:隻如三千大千變現微蓋之内,得土穢土回護品指之間;命高屋於東方,取香飯於上國;纖毫吞於巨海,小芥納於須彌;呼吸風雲,擲弄日月。
擎大會於掌内,還論庵園;接妙喜於指端,遠安此國。
《法華經》以一乘為宗 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顯隐詞》雲:乘有四種,一理二空真如,乘之性故。
故《無性攝論》雲:或乘大姓,故名大乘。
二教音聲,名句文诠,顯大乘故;三行無偏六度,能運載故。
《無性攝論》雲:亦乘亦大,故名大乘。
四果菩薩涅盤,乘家果故。
此之四種,對彼二乘名為一乘。
二既非二,一亦非一,非一之一,名為一乘故。
高祖 諱淵,在位九年。
年七十。
隋朝義甯二年戊寅五月二十日受恭帝禅位,改為武德元年。
太宗 高祖第二子,諱世民。
在位二十三年。
年五十二。
武德十年初改為貞觀元年。
高宗 太宗第九子,諱治。
在位三十五年。
年五十四。
貞觀二十三年太宗崩,皇太子治即帝位,号高宗天皇大帝。
至貞觀二十四年正月一日改為永徽元年庚戌。
永徽六年正月七日改為顯慶元年乙卯。
顯慶七年三月十七日改為龍朔元年。
龍朔五年正月一日改為麟德元年。
麟德三年正月五日改為乾封元年。
乾封三年二月三日改為總章元年。
總章二年三月三日改為鹹亨元年。
鹹亨五年八月五日改為上元元年。
上元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改為儀鳳元年。
儀鳳四年六月三日改為調露元年。
調露二年八月三日改為永隆元年。
永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改為開耀元年。
開耀二年二月十九日改為永淳元年。
永淳三年十二月四日改為弘道元年。
則天 諱華命。
在位二十一年。
年七十八。
弘道二年正月一日武氏監國,改為嗣聖元年乙酉。
,至二月七日改為文明元年,至九月三日改為光宅元年。
光宅二年正月一日改為垂拱元年。
垂拱五年正月一日改為永昌元年,至十一月二日改為載初元年。
二年九月九日革命,國号大周。
聖母臨朝稱皇帝,改為天壽元年。
天壽三年四月一日改為如意元年,至九月九日改為長壽元年。
長壽三年五月十一日改為延壽元年。
延壽二年正月一日改為證聖元年,至九月九日改為天冊萬歲元年,至臘月十一日改為萬歲登鳳元年。
萬歲登鳳二年四月一日改為萬歲通天元年。
萬歲通天二年九月九日改為神功元年。
神功二年正月一日改為聖曆元年。
聖曆三年五月五日改為久視元年。
久視二年正月三日改為大足元年,至十月二十三日改為長安元年。
此非八葉所也。
中宗 高宗第七子,諱顯。
在位五年。
年六十。
長安五年正月二十五日中宗即位,改大周還為大唐,改為神龍元年丙午。
神龍三年九月五日改為景龍元年。
睿宗 高宗第八子,諱旦。
在位三年。
年五十五。
景龍四年六月四日,溫王重茂即皇帝位,韋氏監國,改為唐隆元年,至六月二十四日溫王讓位於叔相王,睿宗即位,七月二十六日改為景雲元年辛亥。
景雲三年正月十九日改為太極元年,至五月十三日改為延和元年,至八月七日又改為先天元年。
玄宗 睿宗第三子,諱隆基。
在位四十四年。
年七十一。
先天二年七月二十七日睿宗上室号與太子,為開元神武皇帝,十一月一日改為開元元年甲寅。
開元三十年正月一日改為天寶元載。
肅宗 玄宗第三子,諱亨。
在位六年。
年五十。
天寶十五載七月二十七日即皇帝位,至八月十五日改為至德元年丁酉。
二帝。
至德三年三月改為乾元元年。
乾元三年四月改為上元元年。
代宗 肅宗長子,諱豫。
在位一十七年。
年六十。
上元三年五月改為寶應元年癸卯。
寶應二年八月改為廣德元年。
至廣德三年正月一日改為永泰元年。
永泰二年十二月改為大曆元年。
南天竺 《西域記》雲:詳夫天竺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印度者,唐言月。
其猶白日既隐,雖有星光言照,豈如朗朗言明!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禦物,如月照臨,故謂言印度。
五印度境周九萬餘裡,三垂大海,北背雪山。
北廣南狹,形如半月。
《涅盤經音義》雲:印度名月。
月有千名,斯其一稱。
執師子國 《唐三藏傳》雲:國周七千餘裡,都城周四十餘裡,人戶殷稠,谷稼滋實,黑小急暴,此其俗也。
國本寶渚,多有珍奇。
其後南印度有女聘鄰國,路
不邪淫曰義,義主肺,金之位。
七月八月少陽用事,外防嫉妒危身之害,記憶體性命竭精之患,禁私不淫;淫者無義。
不飲酒曰禮,禮主心,火之位。
四月五月太陽用事,天下太熱,萬物發狂,飲緻醉,心亦發狂,口為妄語,亂道之本,身緻危亡,不盡天命,故禁以酒;酒者無禮。
不盜曰智,智主腎,水之位。
十月十一月太陽用事,萬物收藏,盜者不順天,以得物藏之,故禁以盜;盜者無智。
不妄語曰信,信主脾,土之位。
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中央用事,制禦四域,惡口傷人,禍在口中,言出則殃至,氣發則形傷,危身速命,故禁以舌;舌者無信。
」 仁正月二月 春 義七月八月 夏 禮四月五月 夏 智十月十一月 冬 信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 中央 三才 《文選》雲:體三才之茂。
注雲:三才謂天地人也。
阃城 《切韻》:阃,苦本反;門限也。
識浪 《楞伽》雲:「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浪識,騰躍而轉生。
」業境界風動,生諸識浪也。
煩籠 有本作「樊」字。
《毛詩注》雲:樊,藩也,藩籬也。
《莊子音義》雲:樊,籠離之所。
連綴 以教诠義,「如線貫花」。
攝持 以教被理,「如經持緯」。
區分 《顯隐詞》雲:區,别也。
又區域也。
區域不同,種類各别,故名區分。
序者 如宅無牆,一客來則不内外宅之淺深也。
彚聚 《顯隐詞》雲:上雲貴反,於也,亦雲品别。
無差别中差别而說。
第一 《顯隐詞》雲:第者次第,即非色心;一者一二,即為數識。
第之與一,并不相應行法攝也。
人法雙彰 仁王,人也,護也。
宗體 《止迷記》雲:宗,尊也,崇也,主也,族也,首也。
意如客有十國,即一人為世尊。
今說般若即以般若為宗,如法師歸分别,鳥歸林薮,人歸屋宅,佛歸涅盤,百川歸大海。
根緣 根純緣熟。
感赴 如《最勝王經》:「譬如日月無有分别,亦如水鏡無有分别,光明亦無分别,三種和合得有影生。
」「衆生有感現應化身」,亦複如是。
處會 如說般若,處即四處,會即十六會也。
各對宜聞 對須菩提說般若空教,以須菩提解空第一故。
對虛空藏菩薩說三身品,疏雲:以表佛身如虛空藏,随衆生意行财法施故。
今對國王「廣陳二護」,是通聞也。
十四王 下經雲:「世尊善說十四王」。
疏雲:三賢、十地及等覺菩薩,為十四也。
有聖有凡 聖即十地,凡即三賢。
黎元 黎,衆也。
元,善也。
全身尚輕,半偈斯重 義如下第五卷中具釋。
菩提涅盤,從生了因 《玄開疏》雲:報化二身相同,有為經能為生因,如種等芽,芽始生故。
法身實性名諸佛,覺法體是無為,經但為了因,如燈照物,物先有故。
四智菩提是報身,從生因所感;涅盤是法身,從了因所感。
凝然相續 者,牒上菩薩涅盤也。
菩薩是報身,是相續常;涅盤是法身,是凝然常。
故《顯隐詞》雲:法身是凝然常,所謂真如法性,湛然常住,無變無遷也。
報身是相續常,謂無量劫中修行六度萬行,得四智菩薩,於得土中為登地已上菩薩說法,相續不斷名相續常。
化身是不斷常,謂雖示生王宮,現滅雙樹,隻為衆生根性未熟,化身即來,喻如盆水,若清月影即現,常應有緣不斷,名不斷常。
諒在 《切韻》:諒,力讓反;信也,實也。
重昌堯化 《帝王略論》雲:陶唐氏名放勳,黃帝之孫,姓伊祁。
聰明文思,允恭克讓。
以尹壽為師,許由為友。
堂高三尺,茅茨不剪,土階三等。
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有草生階,以月初一日生一葉,至十六日落一葉,至三十日盡。
若月小則一葉厭而不落,名蓂英,堯觀之以知旬朔。
又生莆(音晡)於廚,其形如萐,名莆萐,署月廚内常涼。
《切韻》:萐(山辄反),瑞草也。
又《玉編》雲:孝德至萐莆,出堯廚,樹名也。
其葉不搖自扇,於飲食中清涼助供養。
甘露降,醴泉出,朱草生,鳳凰上逢。
故仲尼雲: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時有老人擊壤於路,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 革弊 《切韻》:革,改也;弊,斃也,困也。
救焚 《液疏抄》雲:拯溺救焚。
往時萬姓如火焚燒,如泥沈溺,苦之甚也。
武王再诏,天下萬姓昭蘇如救焚溺也。
社稷 《白虎通》:土神曰社,谷神曰稷。
非土不居,非谷不食。
土地廣博,不偏敬;五谷衆多,不可一二而祭。
故封土立社,必有土尊;五谷之多,故封稷而祀之。
仙駕歸天 《釋詞》雲:天子崩亡,褒之曰仙駕。
謂若群仙承龍駕鶴者也。
禮樂惟新 《白虎通》雲:王者制禮作樂,節民之喜怒也。
樂以法象天,禮以法象地。
人無不含天地之氣,有五常之性者,故樂所以蕩滌反其邪惡也,禮所以防淫佚(音逸。
淫,樂過也),節其侈靡(《切韻》:上尺氏反,上聲;奢也。
下文彼反;亦奢侈也)。
禮以安上治人,樂以移風易俗也。
明白四達 《老子》雲: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注雲:人君能為雌靜則萬姓樂,推其德明白四照,猶須忘功不宰,故雲能無知乎? 恭嗣 《切韻》:恭,敬也,奉也。
嗣,繼也。
惠洽 《切韻》:洽,沾也,知也。
融通 《切韻》:融,明也。
寇盜 《尚書注》雲:群行攻劫曰寇。
允穆 《切韻》:上信也,誠也;下和也。
曠劫 《切韻》:曠,遠也。
月朔 《易》曰:月一日為朔。
朔,蘇也,死而複蘇;朔,始也,言更有終始也。
月望 《易》曰:望,月滿之名也。
日在東,月在西,猶君臣之相望也。
一轍 《切韻》:車迹也。
如《維摩經》不思議為宗 經文廣顯不思議理,所以為宗。
疏雲:隻如三千大千變現微蓋之内,得土穢土回護品指之間;命高屋於東方,取香飯於上國;纖毫吞於巨海,小芥納於須彌;呼吸風雲,擲弄日月。
擎大會於掌内,還論庵園;接妙喜於指端,遠安此國。
《法華經》以一乘為宗 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顯隐詞》雲:乘有四種,一理二空真如,乘之性故。
故《無性攝論》雲:或乘大姓,故名大乘。
二教音聲,名句文诠,顯大乘故;三行無偏六度,能運載故。
《無性攝論》雲:亦乘亦大,故名大乘。
四果菩薩涅盤,乘家果故。
此之四種,對彼二乘名為一乘。
二既非二,一亦非一,非一之一,名為一乘故。
高祖 諱淵,在位九年。
年七十。
隋朝義甯二年戊寅五月二十日受恭帝禅位,改為武德元年。
太宗 高祖第二子,諱世民。
在位二十三年。
年五十二。
武德十年初改為貞觀元年。
高宗 太宗第九子,諱治。
在位三十五年。
年五十四。
貞觀二十三年太宗崩,皇太子治即帝位,号高宗天皇大帝。
至貞觀二十四年正月一日改為永徽元年庚戌。
永徽六年正月七日改為顯慶元年乙卯。
顯慶七年三月十七日改為龍朔元年。
龍朔五年正月一日改為麟德元年。
麟德三年正月五日改為乾封元年。
乾封三年二月三日改為總章元年。
總章二年三月三日改為鹹亨元年。
鹹亨五年八月五日改為上元元年。
上元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改為儀鳳元年。
儀鳳四年六月三日改為調露元年。
調露二年八月三日改為永隆元年。
永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改為開耀元年。
開耀二年二月十九日改為永淳元年。
永淳三年十二月四日改為弘道元年。
則天 諱華命。
在位二十一年。
年七十八。
弘道二年正月一日武氏監國,改為嗣聖元年乙酉。
,至二月七日改為文明元年,至九月三日改為光宅元年。
光宅二年正月一日改為垂拱元年。
垂拱五年正月一日改為永昌元年,至十一月二日改為載初元年。
二年九月九日革命,國号大周。
聖母臨朝稱皇帝,改為天壽元年。
天壽三年四月一日改為如意元年,至九月九日改為長壽元年。
長壽三年五月十一日改為延壽元年。
延壽二年正月一日改為證聖元年,至九月九日改為天冊萬歲元年,至臘月十一日改為萬歲登鳳元年。
萬歲登鳳二年四月一日改為萬歲通天元年。
萬歲通天二年九月九日改為神功元年。
神功二年正月一日改為聖曆元年。
聖曆三年五月五日改為久視元年。
久視二年正月三日改為大足元年,至十月二十三日改為長安元年。
此非八葉所也。
中宗 高宗第七子,諱顯。
在位五年。
年六十。
長安五年正月二十五日中宗即位,改大周還為大唐,改為神龍元年丙午。
神龍三年九月五日改為景龍元年。
睿宗 高宗第八子,諱旦。
在位三年。
年五十五。
景龍四年六月四日,溫王重茂即皇帝位,韋氏監國,改為唐隆元年,至六月二十四日溫王讓位於叔相王,睿宗即位,七月二十六日改為景雲元年辛亥。
景雲三年正月十九日改為太極元年,至五月十三日改為延和元年,至八月七日又改為先天元年。
玄宗 睿宗第三子,諱隆基。
在位四十四年。
年七十一。
先天二年七月二十七日睿宗上室号與太子,為開元神武皇帝,十一月一日改為開元元年甲寅。
開元三十年正月一日改為天寶元載。
肅宗 玄宗第三子,諱亨。
在位六年。
年五十。
天寶十五載七月二十七日即皇帝位,至八月十五日改為至德元年丁酉。
二帝。
至德三年三月改為乾元元年。
乾元三年四月改為上元元年。
代宗 肅宗長子,諱豫。
在位一十七年。
年六十。
上元三年五月改為寶應元年癸卯。
寶應二年八月改為廣德元年。
至廣德三年正月一日改為永泰元年。
永泰二年十二月改為大曆元年。
南天竺 《西域記》雲:詳夫天竺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印度者,唐言月。
其猶白日既隐,雖有星光言照,豈如朗朗言明!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禦物,如月照臨,故謂言印度。
五印度境周九萬餘裡,三垂大海,北背雪山。
北廣南狹,形如半月。
《涅盤經音義》雲:印度名月。
月有千名,斯其一稱。
執師子國 《唐三藏傳》雲:國周七千餘裡,都城周四十餘裡,人戶殷稠,谷稼滋實,黑小急暴,此其俗也。
國本寶渚,多有珍奇。
其後南印度有女聘鄰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