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

關燈
是法之尊重定結界而秘匿。

     波羅提木叉之讀誦如何是比丘地之尊重定結界而秘匿耶?大王!比丘之地位是無比、無量、無價。

    何人亦不能評價、比較、衡量。

    如是,住立於此比丘之地位者不與世間等同,波羅提木叉之讀誦唯於此等之比丘中而行。

    大王!譬如任何存於世間之或依、或絨毯,或象、駿馬、車、金銀、摩尼、真珠女寶等或強酒之最勝、極勝者悉屬於王。

    大王!於世間善逝傳承之學、正行、自制、戒、律儀之德悉屬於比丘僧伽。

    如是,波羅提木叉之讀誦是比丘地之尊敬定結界而秘匿。

    」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 第八 妄語輕重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故意之妄語是波羅夷。

    』然,又依如來言:『若[P.267]故意妄語,則犯輕罪,要於一比丘之處告白。

    』尊者那先!依一妄語而破門與依一妄語而得恕,此兩者之差别如何,差異如何。

    尊者那先!若依世尊言:『故意之妄語是波羅夷。

    』然者,『若故意妄語,則犯輕罪,要於一比丘之處告白』之言是邪。

    若依如來言:『若故意妄語,則犯輕罪,要於一比丘之處告白。

    』然者,『故意之妄語是波羅夷』之言是邪。

    此亦兩刀論法之問,向卿提出。

    此可依卿而解。

    」 「大王!依世尊如是說:『故意之妄語是波羅夷。

    』然而,又言:『若故意妄語,則犯輕罪,要於一比丘之處告白。

    』然,此依事情而亦為重罪,亦為輕罪。

    大王!卿如何思彼耶?此處,有一人,以手欲打他人,卿科如何之罪於彼耶?」 「尊者那先!若被害者言:『我不容許。

    』則其〔加害者〕付罰金於彼不容許之〔被害者〕。

    」 「大王!又他人以手欲打卿,卿科如何之罰於彼耶?」 「尊者那先!令截手足,至頭如割竹而割,應沒收家之一切,應至父母兩系七代而滅絕。

    」 [P.268]「大王!以手打人之時,付罰金之輕罰與以打卿之時,截手足,至頭如割竹而割,沒收家之一切,至父母兩系七代而滅絕者,其差别如何,其差異如何。

    」 「依對者〔之異〕也。

    」 「大王!如是,故意妄語之時,依對者〔之異〕,亦為重罪,亦為輕罪。

    」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 第九 無上醫師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我是婆羅門,請應常清淨其手,持最後身,為無上之醫師,為箭醫。

    』然,又依世尊言:『諸比丘!我弟子比丘無病中第一者是薄拘羅。

    』然,知世尊之身屢病而起。

    尊者那先!若如來是無上之醫師,然者『諸比丘!我弟子比丘無病中第一是薄拘羅』之言是邪。

    若長老薄拘羅是無病第一,然者,『諸比丘!我是婆羅門,諸應常清淨其手,持最後身,為無上之醫師,為箭醫』之言是邪。

    此亦兩刀論法之問,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 「大王!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我是婆羅門,請應常清淨其手,持最後身,是無上之醫師,是箭醫。

    』然,世尊又言:『諸比丘!我弟子比丘無病中第一者是薄拘羅。

    』大王!然,此受由外之傳承,成就、通曉者之中,有關存於〔某特性〕自身之中而言。

    大王!世尊之弟子有伫立、經行者,彼等依伫立與經行而過晝夜。

    大王![P.269]然,世尊依伫立、經行、坐、卧而過晝夜。

    大王!凡彼等比丘之伫立、經行者於其特殊之德而優。

    大王!世尊之弟子有一坐食者,彼等雖然與生命有關亦不取二度食。

    大王!然,世尊因空腹而二度食。

    大王!凡彼等比丘之一坐食者,於其特殊之德而優。

    大王!關於此言有多種之事例。

    然,大王!世尊於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佛法、於佛陀之全境界而為無上。

    關於此言:『諸比丘!我是婆羅門,請應常清淨其手,持最後身,是無上之醫師,是箭醫。

    』大王!譬如於世間,某人生善,某人有财,某人有智,某人有藝,某人為勇,某人為賢。

    然,王優於彼等一切,為彼等中之最上。

    大王!如是,世尊是彼等有情中之第一,是最長,是最勝。

    尊者薄拘羅為無病者依〔於前生〕之決意。

    大王!最崇高之世尊胃病生起時,又毘婆屍世尊與六萬八千之比丘草花病生起之時,自身亦為苦行者,彼以種種之藥除其病,〔依此彼〕為無病。

    故言:『諸比丘!我弟子比丘無病中第一是薄拘羅。

    』大王!世尊病生起之時或不生起之時,持頭陀支之時或不持之時,無等於世尊之有情。

    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於相應部之最勝寄與如是說:『諸比丘!或無足、或二足、或四足、或多足、或有色、或無色、或有想、或無想、或非想非非想之一切有情之中,言應供、正等覺者為彼等之第一。

    』」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