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 小、随小學處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我證知而說法,不證知而不說。
』然,又對律之制定,如是言:『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廢棄小、随小之學處。
』尊者那先!世尊自己死後,令廢棄小、随小之學處,小、随小之學處被惡制定耶?或又對無根據,不知〔事實〕而制定耶?尊者那先!若依世尊言:『諸比丘!我證知而說法,不證知而不說。
』然者『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廢棄小、随小之學處』之言是邪。
若依如來,對律之制定,如是言:『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應廢棄小、随小之學處。
』然者『諸比丘!我證知而說法,不證知而不說』之言是[P.198]邪。
此亦兩刀論法之問。
精緻、微妙、極微妙、甚深、極甚深而難解明。
此向卿提出。
於此,卿恰如行於大海中之摩竭魚,以示智力之廣大。
」 「大王!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我證知而說法,不證知而不說。
』然,又對律之制定,如是言:『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廢棄小、随小之學處。
』大王!如來試對諸比丘如是說:『我死後,我諸弟子允許廢棄之時,欲舍小、随小之學處耶?或受持耶?』大王!譬如轉輪王對〔其〕諸子言:『愛兒等!此之大地域於一切諸方以周邊〔擴〕海。
愛兒等!隻少許軍隊難維持其國。
愛兒等!然,汝等於予死後,放棄各邊境地方。
』大王!然,彼諸王子於父死後,已入其手中之地域,放棄其等一切邊境地方耶?」 「尊者!不然。
尊者!〔彼等〕統治者更貪婪。
諸王子由於政權欲,從此更貪求二倍三倍之地域。
彼等放棄已入其手中之地域耶?」 「大王!如是,如來試諸比丘而如是說:『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廢棄小、随小之學處。
』大王!諸佛子為苦之解脫,為冀望正法,其他更應護持百五十之學處。
何故放棄本來所制定之學處耶?」 [P.199]「尊者那先!世尊之說:『小、随小之學處。
』而『小學處者何耶?随小學處者何耶?』此人人堕於惑、生疑、困惑、疑惑。
」 「大王!小學處者是惡作,随小學處者是惡語。
此等之二者是小、随小學處。
大王!往時之大長老亦随之生疑,於法結集之時,彼等亦非一決。
依世尊,既已豫見此問題。
」 「尊者那先!長久期間所伏藏之勝者(佛)之秘密,今已顯明於世。
」 第二 問當舍置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阿難!如來之法無緊握於阿闍梨。
』然,長老摩倫庫耶普達問而不解答。
尊者那先!此問題有由不知耶?由秘密耶?之二端。
即依其中之一。
尊者那先!若依世尊言:『阿難!如來之法無緊握於阿闍梨。
』然者不知故,不解答長老摩倫庫耶普達。
若知而不解答,然者如來之法有緊握於阿闍梨。
此亦兩刀論法之問,向卿提出。
此依卿而解。
」 「大王!依世尊如是說:『阿難!如來之法無緊握於阿闍梨。
』而且,不解答長老摩倫庫耶普達之所問。
然,彼非不知故,非秘密故。
大王!此等有四種所問之解答。
何等為四耶?一向可解答之問。
分别而後可解答之問。
由於反問而可解答之[P.200]問。
可舍置之問。
大王!何為一向可解答之問耶?所言『色是無常耶?』是一向可解答之問。
所言『受是無常耶?』、『想是無常耶?』、『行是無常耶?』、『識是無常耶?』乃一向可解答之問。
此是一向可解答之問。
何為分别而可解答之問耶?所言『無常是色耶?』乃分别而可解答之問。
所言『無常是受耶?』、『無常是想耶?』、『無常是行耶?』、『無常是識耶?』乃分别而可解答之問。
此是分别而可解答之問。
何為由於反問而可解答之問耶?所言『依眼而識一切耶?』是由於反問而可解答之問。
何為可舍置之問耶?所言『世界是常住耶?』乃是可舍置之問。
所言『世界是非常住耶?』、『世界是有邊耶?』、『世界是無邊耶?』、『世界是有邊而無邊耶?』、『世界是亦非有邊亦非無邊耶?』、『命(靈)與身是同耶?』、『命與身是異耶?』、『如來死後存在耶?』、『如來死後不存在耶?』、『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耶?』、『如來死後亦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耶?』乃是可舍置之問。
大王!世尊不解答長老摩倫庫耶普達是其可舍置之問。
然者,其問何故可舍置耶?對此無因、無理由可答。
是故,其問是可舍置。
對諸佛世尊無因、無理由之言,其所言是不存在。
」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 [P.201]第三 死怖畏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 一切物恐懼刀杖 一切物怖畏死亡 然,又言:『阿羅漢超越一切怖畏。
』尊者那先!阿羅漢對刀杖之怖畏而戰栗耶?或堕獄之有情於地獄燃、煮、燒,其所燃之火焰由大地獄脫離之時,亦恐怖其死耶?尊者那先!依世尊言:『一切物恐懼刀杖,一切物怖畏死亡。
』然者『阿羅漢超越一切怖畏』之言是邪。
若依世尊言:『阿羅漢超越一切怖畏。
』然者『一切物恐懼刀杖,一切物怖畏死亡』之言是邪。
此亦兩刀論法之問,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 「大王!『一切者死懼刀杖,一切物怖畏死亡』之言,關於阿羅漢,世尊不宣說。
於此事,阿羅漢被除外,阿羅漢斷絕怖畏之因。
大王!一切有情有煩惱,又有強我之随見,又浮沈於苦樂之中,關於此等之物,依世尊言:『一切物恐懼刀杖,一切物怖畏死亡。
』大王!阿羅漢斷絕一切趣,胎壞,斷絕結生,破壞桷(煩惱),斷一切有之執着,斷絕一切諸行,斷絕善不善,斷絕無明,識無種子,燒盡一切煩惱,[P.202]超越〔八〕世間法。
是故,阿羅漢對一切怖畏不戰栗。
大王!譬如於王有四位大臣,忠勤而有聲譽,被信任,立於高位權勢之地位。
而王或生危急之時,隻要於自國内命令一切人民言:『一切者納稅於予,命令汝等四位大臣對其危急〔之事态〕加以處置。
』大王!彼等四位之大臣,租稅之怖畏而生戰栗耶?」「尊者!不然。
」 「大王!依如何之理由耶?」 「尊者!彼等因王而立於最上之地位。
彼等不納稅,彼等是超過納稅者。
關於彼等以外者,依王命令言:『一切人納稅!』」 「大王!如是,此言關於阿羅漢者非世尊說,於此事阿羅漢除外。
阿羅漢已絕怖畏之因。
大王!一切有情有煩惱,又有強我之随見,又浮沈於苦樂之中,關於此等之人,依世尊言:『一切物恐懼刀杖,一切物怖畏死亡。
』是故,阿羅漢由一切怖畏而不戰栗。
」 「尊者那先!所言『一切物』者,此語非有餘,此無餘之語。
确立此語,更告我彼以上之根據。
」 「大王!譬如於村裡,村主命令布令者:『然,汝布令者!隻有於村裡之村民等速集我處。
』彼之布令者允諾言:『尊命,主人!』而立於村中,三度呼叫:『村裡所有村民一切速集村主之處。
』
』然,又對律之制定,如是言:『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廢棄小、随小之學處。
』尊者那先!世尊自己死後,令廢棄小、随小之學處,小、随小之學處被惡制定耶?或又對無根據,不知〔事實〕而制定耶?尊者那先!若依世尊言:『諸比丘!我證知而說法,不證知而不說。
』然者『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廢棄小、随小之學處』之言是邪。
若依如來,對律之制定,如是言:『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應廢棄小、随小之學處。
』然者『諸比丘!我證知而說法,不證知而不說』之言是[P.198]邪。
此亦兩刀論法之問。
精緻、微妙、極微妙、甚深、極甚深而難解明。
此向卿提出。
於此,卿恰如行於大海中之摩竭魚,以示智力之廣大。
」 「大王!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我證知而說法,不證知而不說。
』然,又對律之制定,如是言:『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廢棄小、随小之學處。
』大王!如來試對諸比丘如是說:『我死後,我諸弟子允許廢棄之時,欲舍小、随小之學處耶?或受持耶?』大王!譬如轉輪王對〔其〕諸子言:『愛兒等!此之大地域於一切諸方以周邊〔擴〕海。
愛兒等!隻少許軍隊難維持其國。
愛兒等!然,汝等於予死後,放棄各邊境地方。
』大王!然,彼諸王子於父死後,已入其手中之地域,放棄其等一切邊境地方耶?」 「尊者!不然。
尊者!〔彼等〕統治者更貪婪。
諸王子由於政權欲,從此更貪求二倍三倍之地域。
彼等放棄已入其手中之地域耶?」 「大王!如是,如來試諸比丘而如是說:『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廢棄小、随小之學處。
』大王!諸佛子為苦之解脫,為冀望正法,其他更應護持百五十之學處。
何故放棄本來所制定之學處耶?」 [P.199]「尊者那先!世尊之說:『小、随小之學處。
』而『小學處者何耶?随小學處者何耶?』此人人堕於惑、生疑、困惑、疑惑。
」 「大王!小學處者是惡作,随小學處者是惡語。
此等之二者是小、随小學處。
大王!往時之大長老亦随之生疑,於法結集之時,彼等亦非一決。
依世尊,既已豫見此問題。
」 「尊者那先!長久期間所伏藏之勝者(佛)之秘密,今已顯明於世。
」 第二 問當舍置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阿難!如來之法無緊握於阿闍梨。
』然,長老摩倫庫耶普達問而不解答。
尊者那先!此問題有由不知耶?由秘密耶?之二端。
即依其中之一。
尊者那先!若依世尊言:『阿難!如來之法無緊握於阿闍梨。
』然者不知故,不解答長老摩倫庫耶普達。
若知而不解答,然者如來之法有緊握於阿闍梨。
此亦兩刀論法之問,向卿提出。
此依卿而解。
」 「大王!依世尊如是說:『阿難!如來之法無緊握於阿闍梨。
』而且,不解答長老摩倫庫耶普達之所問。
然,彼非不知故,非秘密故。
大王!此等有四種所問之解答。
何等為四耶?一向可解答之問。
分别而後可解答之問。
由於反問而可解答之[P.200]問。
可舍置之問。
大王!何為一向可解答之問耶?所言『色是無常耶?』是一向可解答之問。
所言『受是無常耶?』、『想是無常耶?』、『行是無常耶?』、『識是無常耶?』乃一向可解答之問。
此是一向可解答之問。
何為分别而可解答之問耶?所言『無常是色耶?』乃分别而可解答之問。
所言『無常是受耶?』、『無常是想耶?』、『無常是行耶?』、『無常是識耶?』乃分别而可解答之問。
此是分别而可解答之問。
何為由於反問而可解答之問耶?所言『依眼而識一切耶?』是由於反問而可解答之問。
何為可舍置之問耶?所言『世界是常住耶?』乃是可舍置之問。
所言『世界是非常住耶?』、『世界是有邊耶?』、『世界是無邊耶?』、『世界是有邊而無邊耶?』、『世界是亦非有邊亦非無邊耶?』、『命(靈)與身是同耶?』、『命與身是異耶?』、『如來死後存在耶?』、『如來死後不存在耶?』、『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耶?』、『如來死後亦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耶?』乃是可舍置之問。
大王!世尊不解答長老摩倫庫耶普達是其可舍置之問。
然者,其問何故可舍置耶?對此無因、無理由可答。
是故,其問是可舍置。
對諸佛世尊無因、無理由之言,其所言是不存在。
」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 [P.201]第三 死怖畏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 一切物恐懼刀杖 一切物怖畏死亡 然,又言:『阿羅漢超越一切怖畏。
』尊者那先!阿羅漢對刀杖之怖畏而戰栗耶?或堕獄之有情於地獄燃、煮、燒,其所燃之火焰由大地獄脫離之時,亦恐怖其死耶?尊者那先!依世尊言:『一切物恐懼刀杖,一切物怖畏死亡。
』然者『阿羅漢超越一切怖畏』之言是邪。
若依世尊言:『阿羅漢超越一切怖畏。
』然者『一切物恐懼刀杖,一切物怖畏死亡』之言是邪。
此亦兩刀論法之問,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 「大王!『一切者死懼刀杖,一切物怖畏死亡』之言,關於阿羅漢,世尊不宣說。
於此事,阿羅漢被除外,阿羅漢斷絕怖畏之因。
大王!一切有情有煩惱,又有強我之随見,又浮沈於苦樂之中,關於此等之物,依世尊言:『一切物恐懼刀杖,一切物怖畏死亡。
』大王!阿羅漢斷絕一切趣,胎壞,斷絕結生,破壞桷(煩惱),斷一切有之執着,斷絕一切諸行,斷絕善不善,斷絕無明,識無種子,燒盡一切煩惱,[P.202]超越〔八〕世間法。
是故,阿羅漢對一切怖畏不戰栗。
大王!譬如於王有四位大臣,忠勤而有聲譽,被信任,立於高位權勢之地位。
而王或生危急之時,隻要於自國内命令一切人民言:『一切者納稅於予,命令汝等四位大臣對其危急〔之事态〕加以處置。
』大王!彼等四位之大臣,租稅之怖畏而生戰栗耶?」「尊者!不然。
」 「大王!依如何之理由耶?」 「尊者!彼等因王而立於最上之地位。
彼等不納稅,彼等是超過納稅者。
關於彼等以外者,依王命令言:『一切人納稅!』」 「大王!如是,此言關於阿羅漢者非世尊說,於此事阿羅漢除外。
阿羅漢已絕怖畏之因。
大王!一切有情有煩惱,又有強我之随見,又浮沈於苦樂之中,關於此等之人,依世尊言:『一切物恐懼刀杖,一切物怖畏死亡。
』是故,阿羅漢由一切怖畏而不戰栗。
」 「尊者那先!所言『一切物』者,此語非有餘,此無餘之語。
确立此語,更告我彼以上之根據。
」 「大王!譬如於村裡,村主命令布令者:『然,汝布令者!隻有於村裡之村民等速集我處。
』彼之布令者允諾言:『尊命,主人!』而立於村中,三度呼叫:『村裡所有村民一切速集村主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