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别錄卷第三

關燈
無所想以知無人無我法 終複無有於所願 悉曉諸空之法事 於衆所用終不着其人終無貪着念 於佛常有淨信意 其人終無诤訟事 獨處行者空衆用其人為住於佛道 便持如來諸所法 佛語童子菩薩在獨處行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有清淨意二者無有欲三者念諸佛四者信行五者不疑慧六者有反複於諸佛七者不诽謗法八者寂寞行九者得調住十者智四解事童子是為菩薩獨處行十事佛於是說偈言。

     終無有愛欲行 常有清淨之意便奉無所欲事 於獨處一心行 思念普世閑明 其人轉而成信於智慧一無疑 佛慧不可思議 於諸佛有反複 佛終不棄捐法即而作寂定行 便為住於寂法 其人即得解事 獨自樂於樹閑便棄捐於财利 在一處而行道 有人則為有清意 常皆棄捐諸惡事其人行寂無有上 終不複疑諸佛慧 其人思念佛無上 信於諸天中天行亦不複疑諸佛慧 寂寞行者有是事 於諸上人有反複 終不複棄諸法行獨處行者而寂寞 閑處行者有是事 便得善谛寂寞地 即疾解了諸證事常解說無央數經 其人無有罣[得-彳]時 佛語童子菩薩在閑處行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寂行二者遠離衆人三者無诤訟四者無瞋恚五者不入諸行六者不入人罪七者念解脫事八者安隐一心行九者疾作證解脫十者以無所着故得三昧童子是為菩薩閑處尊行十事佛於是說偈言。

     常有寂寞之事 便遠離衆會人終無有诤訟時 而獨自作於行 常無有瞋恚意 終不轉着諸界亦不複作诤訟 在閑處是有德 便為寂寞之行 常在於獨處行即有解脫之事 便疾得過度去 獨自在上閑處坐 常棄捐惡衆會人其人終不入人罪 樹閑坐者有是事 便猒於一切生死 其人無有貪衆用亦不有衆畏之事 在樹下坐有是事 終不與人共诤訟 常獨行者樂寂寞常護守於身口意 其在閑處德無數 便得上妙解脫事 即好坐在寂三昧其於樹閑習寂行 在閑處者有是德 佛語童子菩薩行分衛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不欲令知其行二者不令人知其功德三者不欲有财利四者不有自稱亦無谀谄五者在賢聖道住六者不自說功德七者不從他人取足八者至他家舍亦不喜亦不憂九者離衣食施持法施與人十者住令德無谀谄皆取於其法施童子是為菩薩行分衛住十事令德無谀谄佛於是說偈言。

     彼不欲令知行 亦不着所為事利無利而等意 其人住於教令 亦不犯賢聖事 不有稱谀谄行亦不自說其善 複不說他人惡 亦不愁不歡喜 說法離於衣食所說皆令歡喜 分衛者有是德 不欲令稱不求名 常住在四賢聖行亦無谀谄求财利 受教令者有是事 不自稱譽不說惡 初不說惡惡舌者聞人功德常歡喜 其分衛者知止足 離衣食善與法施 亦不求索於财利所說善人皆歡喜 受尊教者有是事 佛說是經時七萬二千人發無上正真道萬菩薩得無所從生法忍佛說如是文殊師利童子及一切衆會天龍世閑人皆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佛說月燈經一卷 鞠凾 月燈三昧經一卷(宋沙門先公譯國宋藏本二十六紙) 此是國宋二藏所謂月燈三昧經先公譯者而與彼丹藏經文義逈異未知孰是按開元錄先公譯本目下注雲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又指多小雲一十紙今撿之彼丹藏經乃是矣此國宋藏經始從三界乃至道識凡曆九十餘法皆以六行說之曾無十事之言又其多小是古之二十紙則知非先公譯明矣今恐宋藏失先公之譯而得古所失安世高譯無譯主之名者見目錄中有月燈經名是先公譯者乃錯題其名耳又錄雲出大經第七卷今撿似出第五卷之後半猶未适當何也此須更勘耳。

     養凾 佛說彌勒下生經 竺法護 譯 此經六譯三失此本宋有丹無按開元錄有譯無本中有法護譯彌勒成佛經一名彌勒當來下生經者乍觀此經似彼失本而還得之其實非也何則羅什譯彌勒成佛經目下注雲與下生經異本與法護譯彌勒成佛經同本兩譯一阙則彼失本經非此下生經六譯三失之一者明矣又按孤山智圓重校金剛般若後序雲古德分經皆用紙數者一紙有二十五行一行十七字今撿失本彌勒經目下注雲一十七紙則計有七千二百二十二字此經隻有三千一百七十六字則尚未其半豈是彼經欤則丹藏無此經為得然此經文頗似漢晉經注又有漢雲之言還恐此是三失本中第一本錄雲今附西晉者耳宋藏還得而編入之為得之矣而二錄并無下生經是法護譯者今雲法護譯者何耶伏俟賢哲。

     養凾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義淨譯(宋無丹有今還收入藏) 按開元錄彌勒下生經前後六譯三存三失而此本亦在三存之一也則宋藏無此經者失之耳今得於丹藏而編入之又為看國宋藏者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