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别錄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譯偶同而諸經無此例者況法護之後一百餘年羅什西來始事翻譯不應直書法護之譯而雲重譯若雲什公未見法護之譯而重譯之乃偶同耳則彼時聖教未廣人又勤學其會下參譯八百餘人并是東土英賢何必人人皆不見耶又凡重譯者欲異於前若全同者何煩重譯耶諸重譯經亦無此例若異凾隔越勢難相準容有錯誤而重載之如宋藏六字神呪王經未曾有經之類是也今以錯重皆删去今此一凾一卷之經譯主雖為二人經本始終唯一而重載之者丹藏之錯何甚耶故今不取丹藏所謂什譯者由是言之開元之後什本亦失傷哉。
推凾 大集經(國宋二藏皆六十卷 丹藏三十卷 開元錄雲三十卷) 按此經國本宋本皆六十卷凡十七品丹藏中三十卷十一品又經初首國宋兩本則有璎珞品名丹藏所無其虛空藏品兩本在不可說後丹藏在無言品前又於寶髻品後兩本有無盡意品四卷丹藏即無而有日密分三卷如是不同者何耶今以開元錄前後文括而統之。
按梁沙門僧佑錄雲此經凡有六本大集記雲有十二叚說共成一經第一璎珞品二陀羅尼自在王品三寶女品四不眴品五海慧品六無言品七不可說品八虛空藏品九寶幢品十虛空目品十一寶髻品十二無盡意品(按雲)此則第一本也今以品次驗之是兩本六十卷中前分三十卷矣又雲今撿經本與佑記不同第一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二寶女品三不眴品四海慧品五虛空藏品六無言品七不可說品八寶幢分九虛空目分十寶髻品十一日密分(按雲)此則第二本也今以品次驗之則今丹藏經三十卷者是矣又雲隋朝僧就合大集經乃以明度五十校計經題為十方菩薩品編月藏後及無盡意成五十八卷者(按雲)此則第四本也又雲其合大集經亦有六十卷成者三十一二兩卷重有寶髻品足成六十卷其寶髻品在日密前二十六七卷是此複重編未詳何意又日密日藏梵本不殊重重編載誤之甚矣(按雲)此則第五本也今以品次驗之則今兩藏本經六十卷者是矣但不重載寶髻品斯為少異耳即於前第四本五十八卷經中分彼日藏分十卷為十二卷足成六十耳其第三第六兩本今以諸藏所無故不煩叙經本如是不同藏中緻斯有異耳謹按開元錄前後文相今此兩藏本經六十卷者有六失故不可依行錄雲亦有經本分為璎珞品者不然此是一叚不合分二(按雲)此經分之一失也又雲僧佑記中無日密分有無盡意品者不然今以無盡意經雖大集别分非無谶譯又非次第不合入中(按雲)此經入中又為無谶譯二失也又雲其虛空藏品佑在不可說後未詳所以(按雲)此經在彼三失也又雲日密日藏梵本不殊重重編載誤之甚矣(按雲)此經重載四失也又雲明度五十挍計經題為十方菩薩品編月藏後者非也既無憑準故不依彼(按雲)此經依之五失也又明度經安世高譯而雲那連堤耶舍譯(按雲)此亦誤人六失也不獨如是其十方菩薩品即下難凾中明度五十校計經二卷耳無盡意品即下最凾中無盡意經六卷耳而於此中并重編之是亦雜沓難依者也是則理須正之正之如何略則如開元錄及丹藏經為三十卷乃正矣合則如開元錄中第六本為八十卷方備矣然今不能即正者以此六十卷本是本朝芬皇宗選行經行來已久久則難變耳。
虞凾 大集經第五十九卷 此經自下二卷則丹藏所無故今無可相校而國宋二本此卷之中皆有三節之文文斷義絕難取解處一則第九幅十七行中有五陰中有(之下便雲)所多得中味中語言(等)二則第十幅二十一行雲言相未具者自不(之下便雲)習自言我無罪(等)三則第十二幅二行雲是為颠倒口(之下便雲)能得佛何能使人得佛是為三節文斷處也今準明度經此中二本皆錯将是為颠倒口(之下)所多得中味中語言乃至相未具者自不(等)凡二十七行揔三百七十九字進而寫之于五陰中有(之下)卻将五陰中有(之下)習自言我無罪(乃至)是為颠倒口(等)凡二十七行揔三百七十六字退而寫之于相未具者自不(之下)緻令三節之文文斷義絕今依明度經進退而正之又為看舊國宋藏者略錄正文于左。
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颠倒轉入眼眼所多視好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颠倒眼所多視 中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颠倒眼所多視惡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颠倒轉入耳耳所多聞好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
推凾 大集經(國宋二藏皆六十卷 丹藏三十卷 開元錄雲三十卷) 按此經國本宋本皆六十卷凡十七品丹藏中三十卷十一品又經初首國宋兩本則有璎珞品名丹藏所無其虛空藏品兩本在不可說後丹藏在無言品前又於寶髻品後兩本有無盡意品四卷丹藏即無而有日密分三卷如是不同者何耶今以開元錄前後文括而統之。
按梁沙門僧佑錄雲此經凡有六本大集記雲有十二叚說共成一經第一璎珞品二陀羅尼自在王品三寶女品四不眴品五海慧品六無言品七不可說品八虛空藏品九寶幢品十虛空目品十一寶髻品十二無盡意品(按雲)此則第一本也今以品次驗之是兩本六十卷中前分三十卷矣又雲今撿經本與佑記不同第一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二寶女品三不眴品四海慧品五虛空藏品六無言品七不可說品八寶幢分九虛空目分十寶髻品十一日密分(按雲)此則第二本也今以品次驗之則今丹藏經三十卷者是矣又雲隋朝僧就合大集經乃以明度五十校計經題為十方菩薩品編月藏後及無盡意成五十八卷者(按雲)此則第四本也又雲其合大集經亦有六十卷成者三十一二兩卷重有寶髻品足成六十卷其寶髻品在日密前二十六七卷是此複重編未詳何意又日密日藏梵本不殊重重編載誤之甚矣(按雲)此則第五本也今以品次驗之則今兩藏本經六十卷者是矣但不重載寶髻品斯為少異耳即於前第四本五十八卷經中分彼日藏分十卷為十二卷足成六十耳其第三第六兩本今以諸藏所無故不煩叙經本如是不同藏中緻斯有異耳謹按開元錄前後文相今此兩藏本經六十卷者有六失故不可依行錄雲亦有經本分為璎珞品者不然此是一叚不合分二(按雲)此經分之一失也又雲僧佑記中無日密分有無盡意品者不然今以無盡意經雖大集别分非無谶譯又非次第不合入中(按雲)此經入中又為無谶譯二失也又雲其虛空藏品佑在不可說後未詳所以(按雲)此經在彼三失也又雲日密日藏梵本不殊重重編載誤之甚矣(按雲)此經重載四失也又雲明度五十挍計經題為十方菩薩品編月藏後者非也既無憑準故不依彼(按雲)此經依之五失也又明度經安世高譯而雲那連堤耶舍譯(按雲)此亦誤人六失也不獨如是其十方菩薩品即下難凾中明度五十校計經二卷耳無盡意品即下最凾中無盡意經六卷耳而於此中并重編之是亦雜沓難依者也是則理須正之正之如何略則如開元錄及丹藏經為三十卷乃正矣合則如開元錄中第六本為八十卷方備矣然今不能即正者以此六十卷本是本朝芬皇宗選行經行來已久久則難變耳。
虞凾 大集經第五十九卷 此經自下二卷則丹藏所無故今無可相校而國宋二本此卷之中皆有三節之文文斷義絕難取解處一則第九幅十七行中有五陰中有(之下便雲)所多得中味中語言(等)二則第十幅二十一行雲言相未具者自不(之下便雲)習自言我無罪(等)三則第十二幅二行雲是為颠倒口(之下便雲)能得佛何能使人得佛是為三節文斷處也今準明度經此中二本皆錯将是為颠倒口(之下)所多得中味中語言乃至相未具者自不(等)凡二十七行揔三百七十九字進而寫之于五陰中有(之下)卻将五陰中有(之下)習自言我無罪(乃至)是為颠倒口(等)凡二十七行揔三百七十六字退而寫之于相未具者自不(之下)緻令三節之文文斷義絕今依明度經進退而正之又為看舊國宋藏者略錄正文于左。
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颠倒轉入眼眼所多視好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颠倒眼所多視 中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颠倒眼所多視惡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颠倒轉入耳耳所多聞好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