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慧三十唯識釋略抄

關燈
事唯是遍計自性.非依因緣自性。

     次遍計後當釋依他.故雲。

     依他自性者. 分别.由緣起。

     雲分别者.此說依他自體。

    雲由緣起者.是說依他得名所由。

    此中分别.即是諸善不善無記各别三界心心所.如前所說.皆依因緣他增上.故為依他。

    意謂所生.依於自餘諸因緣法而得生故。

    釋依他訖。

     圓成如何。

    故雲。

     成者即於彼. 前者常離性。

    (第二十一頌) 由不變異.是為圓成。

    雲於彼者.謂依他性。

    雲前者者.謂遍計性。

    遍計能所取體是無有.於依他中常一切時遠離此者.為圓成性。

     故此與依他 非異.非不異。

     雲故此者.依他與遍計常離是為圓成。

    此常離性即法性.法性與法不可言異非異。

    圓成是依他法性故.應作是觀。

    若相異者.依他應不能離遍計成空。

    若非異者.圓成又不能成清淨所緣.依他是雜染自體故。

     說如無常等。

     具足應言.亦異亦非異。

    譬如無常性.苦性.無我性.與無常等非異非不異。

     若能取所取是無.依他起有執無執雲何分别。

    故雲。

     此不見.彼昧。

    (第二十二頌) 雲此不見者.謂圓成性。

    雲彼昧者.謂依他性。

    圓成性是出世智無分别現觀。

    言不見者.即未無分别現觀。

    依他性是由此後得世出世智所取。

    故不見圓成.即昧依他。

     若依他是實性者.雲何經說一切法無自性.不生不滅。

    此亦不違。

    故雲。

     依三自性之 三種無自性. 密意故說言. 一切法無性。

    (第二十三頌) 自性唯三.故說彼數。

    各自有其相現.是為自性。

    三種無自性者.相無自性.生無自性.及勝義無自性。

    一切法者.即遍計依他圓成自體之法。

     今說三自性無何種自性.故雲。

     第一者.由相 無自性.餘複 由非自生起. 為餘無自性。

    (第二十四頌) 彼諸法勝義. 彼亦是如性。

     第一者.遍計自性。

    彼由相無自性.相是分别故。

    如說色相有礙.受者領納等.皆無自體.猶如空華。

    雲餘複者.依他自性。

    彼如幻等.由他緣生.故無自性。

    又現似如彼。

    實不如彼生故.為生無性。

    雲彼諸法勝義等中.勝謂出世智.彼無上故.彼義亦為勝。

    複次.猶如虛空一切一味.無垢不變.法是圓成.說為勝義.如是圓成自性.是依他自體一切法之勝義.為彼法性故.即是勝義無自性.圓成為無性之自性故。

    豈唯勝義說圓成耶。

    不爾.彼亦是如性。

    亦聲.表非獨說如性.亦應說法界等一切。

     一切時皆爾。

     即彼如性.異生有學及無學位中一切時皆如彼.由不變異說為如性。

     為即彼如性圓成是唯識性.或複有餘唯識性耶。

    故雲。

     此即唯識性。

    (第二十五頌) 由此言說現觀。

     若此等亦是唯識.彼眼耳等取色聲等.心由何起。

    故雲。

     若於唯識性. 識未依住時. 彼二取随眠. 爾時則未遣。

    (第二十六頌) 複次.前說諸業習氣與二取習氣俱等.彼遣不遣.其如何等.故今說頌雲雲。

    (按此是另一章句.)若時識未依住於心法性所謂唯識性者.爾時猶緣所取能取。

    二取者.所取取及能取取。

    彼随眠者.為生未來二取.攝藏於藏識之種子。

    乃至瑜伽師心未轉依於無二相唯識性.彼時二取習氣未遣.意即未斷。

    此中顯示外所得未斷故内所得未斷.乃作是計.我由眼等取色等。

     今複應言.離境有唯心可得.即住於心法性(唯識性)耶。

    不爾。

     設想唯識性 如是有所得. 随應現安立. 彼未住唯識。

    (第二十七頌) 複次.為對治慢心惟有所聞即計已住.故頌雲雲。

    此中雲唯識性者.遣境.謂無外境。

    如是有所得者.意謂能取及能相。

    現者.現前。

    安立者.即随所聞由意安立。

    謂瑜伽師多種所緣中随應取一.如白骨青瘀等。

    彼未住唯者.未斷識有所得故。

     何時則斷識能取而住心法性耶。

    故雲。

     若時識所緣 都無得.爾時 住唯識.所取 無故.能取無。

    (第二十八頌) 若時於言說所緣乃至色聲等自性所緣.随一知為識外不可得.一無所着.如是實見不同生盲。

    此時識能取亦斷而住自心法性。

    說此因雲.所取無故能取無。

    有所取則起能取.無所則無餘。

    (能取)如是於能所取無分别平等出世智起.二取愛着(即二取取)随眠則斷.而於自心法性亦得轉依。

     若心轉依於唯識性時.複如何等.故雲。

     彼無思無得. 亦出世間智. 彼依複異轉. 斷二粗重故。

    (第二十九頌) 彼即無漏界. 不思議.善.堅. 彼樂解脫身. 名大牟尼法。

    (第三十頌) 此二頌說.依瑜伽道入唯識性.漸次勝進得圓滿果。

    此中無能取思惟.亦無所取義可得故.說彼無思無得。

    無戲論集起分别超出世間故.為出世間智。

    彼智後說轉依.故雲彼依複異轉。

    依者.藏識一切種。

    轉者.一切粗重.異熟.及二習氣體.轉為正受.法身.及無二智體。

    彼轉依複由斷何而得耶。

    故說斷二粗重故。

    所謂二者.煩惱障粗重及所知障粗重。

    粗重者.即所依不正受性.亦即二障種子。

    又彼轉依.有斷聲聞所有粗重而得者.是曰解脫身。

    斷菩薩所有粗重而得者.是曰名牟尼法。

    由斷二種障差别.說轉依有上.或無上。

    由煩惱障縛聲聞.所知障縛菩薩.斷是等則得遍知性。

    雲彼即無漏界者.謂轉依自性是無漏及界。

    無粗重故.離一切漏.是為無漏。

    聖法之因.是為界。

    界聲.因義。

    不思議者.非分别所行境.各别證知.又無喻故。

    善者.清淨所緣.安樂.及無漏法之自性故。

    堅者.常.不滅故.樂者。

    常性故。

    若無常則苦.此常故樂。

    由斷煩惱障為諸聲聞解脫身。

    彼轉依相為名大牟尼法身。

    若由地.度.及定.斷所知障.轉依真實.故名大牟尼法身。

    不流轉.無煩惱.得一切聖财故.名為菩薩法身。

    雲大牟尼者.覺者成就最勝.為佛世尊.是大牟尼。

     (〔附記〕西藏譯三十頌本一種.亦勝友等譯.亦存安慧之說。

    本刊第一輯中.已為重譯矣。

    但對勘此論引文.乃見其中錯誤凡有多處。

    (藏譯中頌本與釋論參差者.時常見之。

    )自宜依釋訂正.不容異說.今不詳舉。

    ) (作者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