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注釋會要

關燈
例之、将無自贊毀他、犯菩薩十重戒耶、我為法王、於法自在、縱橫予奪、權實雙彰、苟有利於衆生、亦何施而不可、天上天下、唯吾獨尊、可得雲自贊否、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此佛之名、偶同阿彌陀佛之别名、所謂同名佛也、每一佛出、同名者無量、或在前、或在後、或同時、 無量相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相好無盡、或三十二相、或八萬四千相、 無量幢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功德高顯、喻之如幢、無量者、廣且多、 大光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佛光映蔽一切、故雲大、 大明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佛以大智、破諸惑盡、如杲日當空、無所不照、 寶相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相好殊特、如目相、毫相、胸相、肉髻相、皆為寶相、 淨光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佛德清淨、發大光明、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於其國。

    出廣長舌相。

    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衆生。

    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西方諸佛勸信是經也、 舍利弗。

    北方世界。

    有焰肩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義同前、 最勝音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佛音極好、一切音聲不能及、 難沮(音左)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佛證法身、得金剛不壞之體、煩惱橫流莫能沖蕩、故難沮、 日生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慧光普照、如日初生、 網明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梵網千珠、光明洞徹、佛智如寶網、無所不照、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於其國。

    出廣長舌相。

    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衆生。

    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北方諸佛勸信是經也、 舍利弗。

    下方世界。

    有師子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師子為百獸王、遊行無畏、如佛為凡聖尊、自在無礙、 名聞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釋義同前、不言光者、表其德也、 名光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名如日光、無所不被、 達摩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法、令衆生皆證法身故也、 法幢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佛法高顯如幢、人天宗仰、 持法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善持妙法、流通三世、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於其國。

    出廣長舌相。

    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衆生。

    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下方諸佛勸信是經也、 舍利弗。

    上方世界。

    有梵音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佛音清淨、無一染雜、 宿王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月為宿王、一雲即宿中王、勝佛一切如王也、 香上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法身之香、普熏無量世界、是香之最上者、 香光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諸惡淨盡為香、靈明普照為光、其香發光也、 大焰肩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同前、 雜色寶華嚴身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積德累功、助顯法身、如萬種寶華、莊嚴色身也、 娑羅樹王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娑羅樹極堅固、佛證法身、德不變易、為三界獨尊、故曰樹王、 寶華德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佛德華貴、如寶華也、 見一切義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世出世間、一切法無量、義亦無量、佛無不見、 如須彌山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以德言、佛德超絕、如須彌山、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於其國。

    出廣長舌相。

    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衆生。

    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上方諸佛勸信是經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以上六方佛贊、亦是阿彌陀佛本願力、法藏願雲、我作佛時、十方諸佛、各於大衆中稱我功德、故今成佛、如其所願、 聞法信願分第十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是經為諸佛所護念.勸人信受以發願也.○初聞持.二信受.三随緣得生.末總結信願.) 舍利弗。

    於汝意雲何。

    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題本十六字、此但徵下八字者、以不可思議功德、釋迦所贊、其義已明、他佛所贊、增此八字、故徵其義、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是經受持者。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聞是經者、概上依正信願持名往生言、聞、即信義、受、即願義、持、即行義、 〔元性澄阿彌陀經句解〕釋出聞受持者、此三慧也、聞、即聞慧、受、謂執受、即思慧、持、謂任持不忘、即修慧也、 (〔勝鬘經寶窟〕始則領受在心曰受終則憶而不忘曰持.) 及聞諸佛名者。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上六方佛名也、華嚴偈雲、甯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願生天中、而不聞佛名、則知聞佛名、大非易事、 (〔西方确指〕彌陀經一卷佛名一萬二千.) 是諸善男子善女人。

    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諸佛護念、令不退也、阿、此雲無、耨多羅、此雲上、三藐、此雲、正等、三菩提、此雲正覺、言無上正等正覺也、法藏願雲、聞我名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退轉者不取正覺、是佛之願力如是、前雲阿鞞跋緻、正此不退菩提義、但前言生彼國者皆得不退、此言聞經聞佛、皆得不退、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護、謂覆護、不使魔娆、念、謂記念、不令退失、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佛佛心同、不分彼此、故衆生念一佛名、無量如來歡喜也、阿、無也、耨多羅、上也、三藐、正等也、三菩提、正覺也、凡夫不求正覺也、外道求正覺而不正也、羅漢似正覺而不等也、上等諸佛、下等衆生、方曰等矣、然菩薩雖等、不為無上也、無上正等正覺、便是佛矣、不退轉於佛道、由聞經聞佛之故、此經之威力大矣、 〔清達默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阿耨多羅、此雲無上、正等正覺、三藐三菩提、即大乘果覺也、 是故舍利弗。

    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第三重勸也、上言持名得生以勸願、此言不但得生、并於無上菩提、永不退轉以勸信、信者不疑、受者不忘、前六方佛已勸當信是經、今複明言當信我語、良以不願由於不信、不信則起行無由、故佛於此經重重勸信、諸佛說法、即諸佛同贊勸信語也、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汝等、指舍利弗及現前大衆、兼未來一切諸衆生等、佛言即今宣說、當信我語、當自有警策、意謂既聞我語、應當信受、 〔唐慧淨阿彌陀經義述〕我語者、釋迦勸生淨土也、諸佛所說者、六方恒沙諸佛勸證往生、 舍利弗。

    若有人已發願。

    今發願。

    當發願。

    欲生阿彌陀佛國者。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上言信受、此言信已生願也、已願今願當願、該過去現在未來三時也、欲生者、願所欲也、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已、即過去、今、即現在、當、即未來、發願是因、生即是果、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佛國淨土、即一涵三、唯佛所居、常寂光也、光中所現菩薩住處、則實報無障礙土也、所現聲聞住處、則方便有餘土也、所現衆生住處、則凡聖同居土也、鏡光圓攝、四土本融、才落言思、便成一土、若上上聰明人、悟得高即是下、下即是高、心空則境靈、發願往生、不須籌度也、當将、來也、 (〔十疑論〕生彼國已.悉得無生.未有一人退落三界為生死業縛等.) 是諸人等。

    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先言不退菩提、起下往生、 於彼國土。

    若已生。

    若今生。

    若當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有願即得生也、已願已生、佛說經之前、已有人求生彼國而得生也、今願今生、佛正住世時也、當願當生、聞經以後、至今日後也、若者、見往生者之甚多也、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今人如果把此一句佛号、念念不忘、得能以心無心、無心以心、方許徧遊樂國、時時禮觐彌陀、或問曰、既雲無心以心、何祈生取、答雲、因無其心、無生而生、是名已生今生當生、 是故舍利弗。

    諸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信者。

    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第四重勸也、從初至再、皆勸發願求生、隻恐不信、故三勸信、此言過去現在未來、但有願者、無一不生、方知願力如是廣大、焉可不信、故以信願總結上文、 互贊感發分第十一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佛佛互贊功德.勸人感發信心.求生淨土也.○初己贊諸佛.二諸佛贊己.末總結難事.以難信勸深信.收拾全部經旨.) 舍利弗。

    如我今者。

    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己贊諸佛也、不曰彌陀而曰諸佛、該彌陀在内、下言諸佛、亦彌陀與諸佛同贊釋迦也、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我贊六方諸佛、能為衆生作真實證、衆生因此心得無疑、又彌陀如來大慈悲攝引、我徧贊彼、彼佛複贊此、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世尊於此、不贊彌陀、即贊諸佛、人所難解、然世尊不雲彌陀者、因一切諸佛及阿彌陀、同一法身、不在彼我上出言、隻說佛佛智慧、力無所畏亦然也、審此理者、彌陀即諸佛、諸佛即彌陀、雖贊諸佛、即贊彌陀、蓋謂彌陀即在諸佛中也、 彼諸佛等。

    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此言諸佛贊己也、佛佛互贊者、以此念佛求生淨土、縱一佛獨贊、己當信受不疑、而今不但釋迦贊於隻園、諸佛贊於六方、又此佛彼佛遞互贊歎、豈非超生脫死最要法門、彼諸佛等、即彌陀興六方諸佛也、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彼諸佛等亦稱贊我、則彌陀亦同諸佛稱贊釋迦也、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疏(一名修西定課)〕是言、指以下六十字、 (珂謹按.以下六十字者.即下文釋迦牟尼佛至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事.) 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以下諸佛言也、釋迦、此雲能仁、牟尼、此雲寂默、本師佛号也、悲華經雲、往昔劫中、有大臣寶海、願於穢土成就有情、今已果滿、号釋迦牟尼、甚難者、總下二難、惟佛行之、誠古今聖賢無與等倫者、故曰希有、 (〔佛地論〕佛姓釋迦.号牟尼.)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釋迦、翻能仁、即大慈垂應、牟尼、翻寂默、即妙智冥真、合此為佛、則三身備矣、他不能為、故甚難、舉世未見、故希有、下列二難、於此惡世修行成佛、一難也、為諸衆生說此法門、二難也、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甚難希有、總下二難、言二難者、於五濁得菩提、是為一難、又於五濁說此淨土法門、是為二難、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者、下文自釋、謂一於五濁得菩提、二為衆生說難信之法、 能於娑婆國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娑婆、此雲堪忍、以此中衆生、堪能忍受三毒煩惱輪回生死之苦、即釋迦世尊所主大千世界也、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娑婆、亦雲索诃、此翻堪忍、悲華經雲、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 五濁惡世。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五濁、即下五者、以五事交擾、渾濁真性、譬之清水、投以沙土、汩然渾濁、故雲濁、惡世、據釋迦見世言、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五濁、亦雲五滓、又言惡者、謂能具造十惡業故、劫者、梵雲劫波、此翻時分、下四濁聚在此時、從減劫人壽二萬歲時、即入刧濁、見者、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取、五利使也、煩惱者、貪、瞋、癡、慢、疑、五鈍使也、衆生者、攬陰為人、假名衆生、命者、刹那生滅、催年促壽、 (珂謹按.佛家稱人類所處世界為五濁惡世.五濁者.一劫濁.謂饑馑疾疫刀兵三刧相繼而起.二見濁.謂不奉正道.邪法轉生.三煩惱濁.謂貪於愛欲.诤鬬虛诳.四衆生濁.謂人多弊惡.不識義理.五命濁.謂今世壽短.人極百年.) 刧濁。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人壽減至二萬、即入劫濁、釋迦世時、人壽百歲、久經濁世、當此劫中、衆濁交湊、昏亂駁雜、故雲濁、 見濁。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根塵既接、苦樂相乘、諸見紛擾、渾亂真性、故雲濁、 煩惱濁。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貪嗔癡慢疑五者、逼亂心神、使真明不朗、故雲濁、 衆生濁。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攬衆陰而生、為衆生、輪回六道、備受諸苦、故雲濁、 命濁中。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依業所引、以息煖識三者為命根、當此減劫不滿百歲、而複泡沫風燈、尤為短促、故雲濁、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第一重難事也、五濁惡世、人生其中、外為時勢所逼惱、内為惑障所萦纏、況乎身屬四生、命存呼吸、是以欲潔偏污、求生反墜、乃於此中永斷無明、高超三界、而得無上菩提、是同居火宅、獨馭寶車、共溺愛河、卓登彼岸、是為自利功德、不可思議也、 〔清智旭阿彌陀經要解〕隻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衆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為諸衆生。

    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第二重難事也、難信之法、略舉有十、今居穢土、聞彼國清淨莊嚴、疑無此事、一也、縱信彼國、又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極樂、二也、縱信當生、又疑娑婆去極樂十萬億刹、雲何極遠而得生彼、三也、縱信不遠、又疑凡夫罪深障重、雲何遽得生彼國、四也、縱信得生、又疑生此淨土、必多種功德、雲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五也、縱信持名、又疑持此名号、必曆多劫、乃克成就、雲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六也、縱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離胎卵濕化、雲何彼國悉是蓮華、七也、縱信蓮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緣、雲何一生彼國、便得不退、八也、縱信不退、又疑接引鈍機衆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九也、縱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經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淨土、或無淨土、十也、故難信而曰一切世間、不但惡道難信、而人天或疑之、不但愚迷難信、而賢智或疑之、不但初機難信、而久修或疑之、不但凡夫難信、而二乘或疑之、今於此世演說此法、是為利他功德、不可思議也、以上皆諸佛贊釋迦語、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諸衆生、别指五濁惡人、一切世間、通指四土器世間、九界有情世間也、猶諸佛所雲汝等衆生、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者、謂一日乃至七日念佛、即拔塵滓、高昇淨境、微因着果、俗情難信、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一切者、即前所贊歎不可思議功德等及聞經持名、佛護往生、皆是難信之法、況根無利鈍、器無淨穢、業無善惡、時無久速、能信能願、即往即生、是法尤希有中希有、難信中難信也、而能說於五濁惡世中、令衆生信受、得菩提道者、是為難中更難也、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孤山曰、五濁界中行難行之行而得菩提、其事已難、複說此難信之法、二事兼行、是其難也、 〔隋智顗阿彌陀經義記〕彼諸佛等亦稱釋迦能為難事、於娑婆雜惡五濁境界、為諸衆生說難信之法、當得菩提、 舍利弗。

    當知我於五濁惡世。

    行此難事。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

    是為甚難。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重述諸佛語以申明之、見此二難、古佛不虛為贊辭、今佛非濫膺美譽也、得道之難有二、一謂善世得道、未足為難、今於惡世、二謂惡世得道而成小果、猶未為難、今得無上菩提、是以難也、說法之難有二、一謂善世說法、未足為難、今於惡世、二謂惡世說法而易信者猶未為難、今說難信之法、是以難也、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以下是釋迦自己所言、故又呼舍利弗名也、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前文所述諸佛之語、今又申明言之、真是諸佛非虛為贊辭、我佛非濫膺美譽矣、經雲、是為甚難、尤見我釋迦牟尼佛惓惓之意、勉衆生信此難信之法、又惟恐衆生不能盡信盡願、失其大利、可謂反覆叮咛心太切矣、 流通普度分第十二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屬流通分.以佛說法.普度一切衆生也.○初重舉聽衆.二信受奉行.) 佛說此經已。

    舍利弗及諸比邱。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經初明衆聽法、終明衆受法也、獨舉舍利弗者、以當機故、不言菩薩、攝比邱中故、一切世間、所該者衆、阿修羅、此雲非天、等者、等八部六道也、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言一切世間者、世間物非一、故言一切、大集日藏經雲、世間有三、一、衆生世間、謂六趣之類、二、器世間、謂三界四土居止處、三、五衆世間、謂有漏五陰、雲何名世間、雜阿含雲、危脃敗壞、故名世間也、涅盤經雲、天名镫明、亦曰光明、光明能除黑闇而為大明、故名為天也、又吉祥故名天、有信能多恩義、故名人、大法炬經雲、阿修羅名非天、彼非天故、名阿修羅、 〔唐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言世間者、即有情世間也、可破壞故、天人者、天、即欲界六天、天者、即光潔自在名天、人、即人趣、謂多忍義、名人、阿修羅、此雲非天、如人不仁、名曰非人、修羅亦爾、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一切世間、總收四衆十界、别舉三善道(珂謹按.即天人阿修羅.)者、多受化之機故也、天、謂梵釋欲色等天、阿修羅、此雲非天、富貴同天、而多谄诳、無天行故、等者、等於八部鬼神同聞衆也、 聞佛所說。

    歡喜信受。

    作禮而去。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歡喜、慶所聞、信受、領所聞、作禮、重所聞、去者、退而修持也、聞而喜、即信資、信而受、即願資、受而去、即行資、首标如是、乃信順之辭、今複末言信受、則知因信生願、因願起行、從初發心、次得往生、究竟成佛、皆資信力也、○大本雲、佛說此經已、無量衆生發無上正覺心、萬二千那由他人得法眼淨、二十二億諸天人民得阿那果、八千萬比邱漏盡意解、四十億菩薩得不退轉、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十方國土、百千音樂自然而作、無量妙華芬芬而降、乃至阿迦膩吒天、皆作種種微妙供養、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徐珂謹按.一名往生淨土神咒)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釋咒意者、以咒附經、經得咒而彌顯、以經先咒、咒得經而愈靈、此咒詳見不思議神力傳、持此咒者、滅罪往生、故以拔業障生淨土為名、陀羅尼者、此雲總持也、業障者、凡障有三、一煩惱障、二業障、三報障、今言業障、則中攝前後、煩惱者、業之因、報者、業之果也、業必有因、業必招果、故攝二障、除障貴除其本、如根絕不生芽、芽不生、則枝葉華果、悉不生故、今此咒持之、則煩惱不起、是拔業障根本也、如傳言、日夜各持三七徧、滅五逆謗法等罪是也、得生淨土者、輪回娑婆、皆繇業障、業障既空、穢土種滅、随願往生、故得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總持者、總統攝持、更無遺失、即咒之别名也、傳名不思議神力者、即經名、不思議功德也、持咒持名、即得往生、故同名不思議、 〔清海寬阿彌陀經略解〕經即顯咒、咒即密經、兼持則雙美備具、單誦亦交攝不遺、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雖雲交攝、而專持名号、猶勝持咒、亦勝餘咒、亦勝一切諸餘功德、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凡諸佛所說咒者、即名心印、佛之秘密心度人記事、即今人所謂暗号也、 (〔宋王日休龍舒淨土文〕真言字.本非佛國字.乃譯經者所用.人多以其字難識而不讀.佛初說時止有聲音.今存其聲音用易識之字代之.不失佛之本意.更不須疑.) 〔明大惠阿彌陀經已決〕拔者、頓也、盡也、力也、念一句阿彌陀名号及持往生真言功能者、若餘修習、倍倍不及可知矣、一切業障根本頓然消落、非如餘忏悔漸除也、更加願力、深信無疑者、何愁淨土不生耶、此是往生淨土、如斯而矣、若本生淨土者、即真如為根本、但轉其名、不轉其體、轉識成智、無明實體無增減故、是根本為體、而得一刹那生為用、所謂淨土、亦名陀羅尼、 〔清續法阿彌陀經略注〕拔、消滅除淨也、業障、舉一業以攝惑報二也、根本、舉本以攝枝末也、不思議神力傳雲、日夜各持三七徧、滅五逆謗法等罪、此約斷障門、得生者、謂生極樂、得見彌陀也、約證果門、陀羅尼、此雲遮持、謂遮惡不起、持善生長也、即拔障義、亦雲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即得生義、 (〔清王耕心摩诃阿彌陀經衷論〕密宗.持誦諸陀羅尼咒是也.陀羅尼.此雲總持.以能總括一切佛法也.所謂總持.謂持誦陀羅尼者.既忏宿業.亦滌心業.亦度含靈.亦消災難.亦可折服鬼神.亦可回向往生淨土.亦可斷除諸惑.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然持誦者必持戒禁語.掩關專念.念至一心不亂.乃能現證三昧.所求如願.如尋常散念.則其效亦減.不可概論也.) 宋元嘉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元性澄阿彌陀經句解〕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羅奉制譯、 〔清續法阿彌陀經略注〕宋、江南劉宋也、南北朝代名、元嘉、文帝年号、天竺、西域國名、三藏者、博通三藏、尤善大乘故、求那跋陀羅、此雲功德賢、尊者名也、 南無阿彌多婆夜(一) 哆他伽哆夜(二) 哆地夜他(三) 阿彌利都婆毗(四) 阿彌利哆(五) 悉耽婆毗(六) 阿彌利哆(七) 毗迦蘭谛(八) 阿彌利哆(九) 毗迦蘭哆(十) 伽彌膩(十一) 伽伽那(十二) 枳多迦隸(十三) 莎婆诃(十四) (珂謹按.右列字句為現代印光法師依藏本所校正者.凡五十九字十四句.今從之.然與元性澄阿彌陀經句解附載之所謂依藏本者不同.句解所載咒語如下.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一)他伽跢.(二)哆音剁.夜哆地.(三)地音豸.夜他阿彌唎○.(四)唎音裡.都婆毗.(五)阿彌唎哆.(六)悉耽婆毗.(七)阿彌唎哆.(八)毗迦蘭谛.(九)阿彌唎哆.(十)毗迦蘭哆.(十一)伽彌膩.(十二)伽伽那.(十三)枳多迦隸.(十四)莎婆诃.(十五)字同句異.蓋多一句也.句解又雲此咒五十九字十五句.出彌陀不思議神力傳.在養字函.世人持誦句字多誤.合依藏本.今在貞字函.) (〔現代歐陽柱決定生西日課〕[口*纥]哩二字.讀成一音.此是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心印.念往生咒畢.加念此字.更妙.) 〔清續法阿彌陀經略注〕南無、此雲歸命、亦雲歸依、阿彌多婆夜、此雲無量、極樂教主名、哆他伽哆(珂謹按.原作多)夜、此雲如來、乘如實道、來度衆生也、十号之一、哆地夜他、此雲即說咒曰、或雲所謂、次下皆咒、從古不翻、如薄伽梵般若菩提、準諸密部、亦可義釋、阿彌利都、無量也、婆毗、或缽羅鞞、光明也、合雲無量光、智慧身佛也、阿彌利哆、同上無量、悉耽或悉達、一切義利成也、婆毗、同上光明、合雲無量義利成就光、功德身佛也、阿彌唎(珂謹按.原作利)哆、同無量、毗迦蘭、或毗诃隸、翻無礙行、又毗佛略、翻普方廣、帝者、羯帝、此雲度去、又戌提、雲清淨、又盧吉低、雲世間、合雲無量廣大壽、度去清淨世間、應化身佛也、阿彌唎哆毗迦蘭、同上可知、多者、哆他、真如不退動也、又馱摩、法性不改轉也、合雲無量廣大壽、真如法性不動、不轉、如如身佛也、伽彌膩、即須摩提、此雲極樂、安養、清泰、妙意也、伽伽那、或誐誐曩、此雲虛空、西方虛空天也、合雲極樂天界、上四、佛名、正報也、此一、土名、依報也、枳多、具雲宿婆恥帝、此雲謗往、迦隸、或迦邏、此雲作者、又伽車提、此雲願去、合上我所作願欲去、行之決定往生也、此約信願行三資糧說莎婆诃速疾圓成也、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諸本句讀稍異、今依古本、神咒不翻、不必強釋、諸本不同者、如南無阿彌多婆夜、一本作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以次句哆字連屬上句、故雲稍異、今不必苦究是非、但依一本、至心誦持、自成利益、又有謂南無阿彌多婆夜、此雲皈命無量壽、哆他伽哆夜、即多他、阿伽度、此雲如來、哆地夜他、新譯雲他的也撻、舊雲怛絰他、絰音疊、即地夜二合也、此雲即說咒曰、自後方是密語、然神咒從古不翻、略有五意、一、如王密旨、勿妄宣傳、但宜欽奉故、二、或一語廣含多義、如僊陀婆故、三、或此方所無、如閻浮提故、四、或順古文、如阿耨菩提故、五、或尊重非唐言可對、如般若故、一雲亦可強翻、既謂之強、曷若已之、 (珂謹按.莎婆诃.善說也.散去也.咒末大率有此三字.) (〔沈維樹咒疏〕南無.翻皈命.阿彌多婆夜.翻無量壽.哆他伽哆.(珂謹按.原作多)夜.翻如來.哆地夜他.翻即說咒曰.阿彌利都.翻無量.婆毗.翻光明.阿彌利(珂謹按.原作唎)哆.翻無量.悉耽婆毗.翻頓吉光明.謂彌陀佛放吉祥光.成諸義利者也.阿彌利(珂謹按.原作唎)哆.翻無量.毗迦蘭谛.(珂謹按.原作帝)翻無礙行.阿彌利(珂謹按.原作唎)哆.翻無量.毗迦蘭哆.(珂謹按.原作多)翻無垢行.謂彌陀佛具諸無礙無垢行也.伽彌膩.翻清泰極樂.伽伽那.翻虛空.枳多迦隸.(珂謹按.原作利)翻堅往谛往.謂得堅強力.度脫而去.或往生淨土.谛實不虛也.莎(珂謹按.原作娑)婆诃.翻速疾圓成.) (珂謹按.沈維樹咒疏所釋之咒.為楞嚴咒持法楞嚴咒偈文楞嚴咒大悲咒尊勝咒準提咒藥師咒往生淨土神咒往生淨土廣咒正出定咒十種.闆藏三峯寺.) 〔元性澄阿彌陀經句解〕咒字音切、哆、音掇、他、逸戈切、音柂、哆、都卧切、地、宅買切、枳、音止、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淨土指歸載此咒、謂哆字雖音多曷切、不可作入聲重呼、當與帶字同音、此亦深有所以、蓋哆字若依篇韻、應讀作侈、今多曷切讀作帶者、乃梵音彈舌之聲、蓋為東華無彈舌聲字、故譯人凡遇彈舌聲、即以此方字加之以口、但遇有口字、悉須彈舌、今哆字加口而讀作帶、便成彈舌之聲故也、 (珂謹按.俗稱彈舌聲為打都盧.) (〔沈維樹咒疏〕音釋.哆.多去聲.耽.音丹.那.音奴.毗.音瓢.哆字彈舌作帶.迦字半音為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誦此咒者。

    阿彌陀佛常住其頂。

    日夜擁護。

    無令怨家而得其便。

    現世常得安隐。

    臨命終時。

    任運往生。

     〔清續法阿彌陀經略注〕若下、勸人持誦、阿下、詳明咒益、開五、一、佛住頂門、二、六時護身、三、怨害遠離、四、現世安樂、五、臨終生西、傳雲、誦三十萬徧、即見阿彌陀佛、是知持名持咒、無不見佛成佛也、 無量壽如來根本真言(珂謹按.即往生淨土廣咒) 〔明大佑淨土指歸集〕近代三藏沙羅巴重譯此咒、名無量壽如來根本真言咒語、具足梵音真的、今并錄於此、修淨業人依法誦持、任意所求、無不果遂、 奈麻辣怛納 特羅耶也 奈麻阿哩也 阿彌打跋也 怛撻哿怛也 阿羅喝帝 三迷三不達也 怛的也撻 唵 阿彌哩帝 阿彌哩打 嗢巴偉 阿彌哩打 三巴偉 阿彌哩打葛哩比 阿彌哩打 薛帝 阿彌哩打 帝際 阿彌哩打 韋羯蘭帝 阿彌哩打 韋羯蘭帝 哿彌你 阿彌哩打 哿哿奈 羯哩帝葛哩 阿彌哩打 頓都比 蘇哇哩 薩哩哇 阿勒撻 薩怛你 薩哩哇 哿哩麻 吉哩舍 吉舍也 葛哩 莎喝 阿彌陀佛心咒 唵 阿彌打巴 [口*纥]哩 莎喝 (珂謹按.明妙葉寶王三昧念佛直指亦載真言.莎喝之喝字下.有與奈同音四字.) (珂謹按.沈維樹咒疏所載拔一切輕重罪業障得生淨土陀羅尼.謂亦名無量壽如來根本真言.與淨土指歸集所載.大同小異.且謂即往生淨土廣咒.并記曰.此咒出無量壽如來供養儀軌及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并淨土十要等書.直指雲.若宿業所使.願行有虧.當心一誦此咒.即滅身中一切輕重罪業.持至十萬.即得不廢忘菩提心.持至二十萬徧.即感菩提芽生.持至三十萬徧.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決生淨土.此咒世本音聲句讀多訛.此乃沙羅巴法師所譯.最詳要.故宜誦之為正行.直指亦名無量壽如來根本真言.誦得大精進.速生淨土也.) 奈麻、(翻皈依.謂誠敬皈投.稱名信從.心至向也.)辣怛納、(翻寶.)特羅耶(翻三.)也、(翻禮.疏曰.謂皈命禮十方無盡三寶也.)奈麻阿哩也、(翻皈命聖者.)阿彌打跋也、(翻無量壽.)怛達哿怛也、(翻如來.)阿羅喝帝、(翻應供.)三迷三不達也、(翻正徧知.)怛的也撻、(翻即說咒曰.)唵(覺悟義.)阿彌哩帝、(翻無量壽.)阿彌哩打嗢巴偉、(翻無量住遮.謂佛威力遮護持咒人住處也.)阿彌哩打三巴偉、(翻無量勝妙護.)阿彌哩打葛哩比、(翻無量事業成辦.)阿彌哩打薛帝、(翻無量成就.)阿彌哩打帝際、(翻無量.)阿彌哩打韋羯蘭帝、(翻無量無礙行.)阿彌哩打韋羯蘭帝、(同上.)哿彌你.(翻安養.)阿彌哩打哿哿奈.(翻無量虛空藏.謂佛法身.如虛空普徧也.)羯哩帝葛哩、阿彌哩打頓度比、蘇哇哩、薩哩哇、阿勒撻、薩怛你、薩哩哇、哿哩麻、吉哩舍、吉哩也、葛哩、莎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