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陵開元寺志下

關燈


    羽蒼徐君。

    與寓目焉。

    肖源公複執主禮。

    乃出琬琰以為觀。

    叩宮商而竝隽。

    形神可釋。

    魚兔皆忘。

    命步和以菲才。

    媿追迹而莫及。

    雖文謝作者。

    而意悟昔人。

    用申兩章。

    以酬一諾。

    固貂續為慚。

    亦龍雕已盡雲耳。

    具書于左。

     塔出日不瞑。

    雲藏殿故幽。

    緣心消聖偈。

    佛意解蓬丘。

    拟作出塵侶。

    權參濟世俦。

    請君臨眺處。

    高詠一回頭。

     車騎追随覔勝遊。

    題詩轉覺紫雲幽。

    欲從白社謄千頌。

    未種紅蓮媿一丘。

    塔影自懸空不染。

    鐘聲長寂意難俦。

    神宮且莫論興廢。

    悟得餘生到上頭。

     和前韻 池浴德(同安人太常寺卿) 古塔依禅刹。

    逶迤徑漸幽。

    振衣登絕頂。

    豪氣壓高丘。

    北鬥誰能酌。

    孤雲我作俦。

    一塵飛不到。

    恍惚駕槎頭。

     來興登高塔。

    春深景象幽。

    雲低橫近郭。

    潮落見平丘。

    長嘯開天籁。

    芳心結酒俦。

    坐談忘夜久。

    星漢轉檐頭。

     蒼茫風色浮蓮宇。

    此日登臨曲迳幽。

    異代河山經百戰。

    雙标石塔等三丘。

    乾坤眼底看猶小。

    意氣樽前喜得俦。

    自是使君憂海國。

    應揮雲雨覆蒼頭。

     雙塔嵯峨連碧霭。

    危梯斜倚。

    路通幽。

    但聞笳皷空中響。

    渾似逍遙海上丘。

    前代桑滄驚幾變。

    郡僧飄落歎空俦。

    懸知世事須臾異。

    莫遣交情厭白頭。

     和前韻 黃文炳(檀越裔孫雲南副使) 祖道遺千載。

    幸存象教幽。

    風流推刺史。

    照耀比蓬丘。

    政簡長無事詩新自寡俦。

    口碑誰并永。

    雙塔片雲頭。

     高标梵宇開金地。

    雙塔峥嵘景象幽。

    好雨三時催令節。

    乘春五馬入丹丘。

    老僧趺坐心長寂。

    詞客當樽意寡俦。

    喜得追随人境外。

    興豪揮灑碧雲頭。

     重修開元寺詩以志喜 黃鳳翔(晉江人禮部尚書) 禅宮銷歇半氛埃。

    此日青蓮瑞色開。

    不用布金酬寶地。

    已看飛瓦上層台。

    香幡新袅煙霞起。

    靈鹫忻随燕雀來。

    憶我東林曾結社。

    長廊步履思悠哉。

     送紫雲若我佑上人入都請藏經 張瑞圖(晉江人翰林院大學士建極殿) 道人楖栗一條銕。

    等閑敲落天邊月。

    窮冬凍寒鳥不飛。

    [監-皿+糸]着草鞋踏冰雪。

    問汝遠遊欲何之。

    道人手腳健如骓。

    先上匡山參海印。

    後泝黃河入京師。

    問汝遠遊何所為。

    道人心事頗呆癡。

    欲乞藏經三萬卷。

    還與盲眼作金篦。

    我聞經藏何處所。

    貝阙龍宮邃莫睹呵護還列百千神。

    卷葉繁多十二部。

    非仗古佛生威光。

    不然麼麽何由取。

    嗟哉末法真可憐。

    黃口亦說威音前何曾腳跟能點地。

    空學鼻孔漫撩天。

    德山條捧臨濟喝。

    父也報仇子行刦。

    欲抛古教塞瘡疣。

    慣道佛是乾屎撅。

    汝今此行亦壯哉。

    要與古聖吹寒灰。

    彌勒樓閣重重好。

    應須彈指為君開。

    紫雲寶刹淩夷久。

    吉祥殊勝豈終蔀。

    行看白馬自天來。

    共聽開堂獅子吼。

     題開元寺 釋元賢 佛國名傳久。

    桑蓮獨擅聲。

    異葩根礎發。

    瑞草覆庭生。

    殿古藏雲紫。

    壇虛映日明。

    我來問陳蹟。

    金铎向空鳴。

     其二 昔産蓮華地。

    神僧每托栖。

    袒膊援羣溺挑燈醒世迷。

    廊長旋日永。

    塔聳切雲齊。

    抄論人何在。

    堂虛鳥自啼。

     其三 古賢能秉律。

    壇構幾經年。

    久沒凡塵暗。

    重開瑞色鮮。

    飛花常入座。

    甘露每流泉。

    安得環與照。

    垂光照大千。

     其四 甘守白雲隈。

    春風吹幾回秪因曾下種。

    故此卻重來。

    石鼎生新焰。

    天花點舊苔。

    遙思潔己訓。

    帝語尚如雷。

     元宵燈尊勝閣 千家燈火暮雲間。

    海上鳌來共戴山。

    眼底乾坤終變幻。

    樓頭鳥兔幾回環。

    管弦處處客長醉。

    鐘磬聲聲僧獨閑。

    夜半苦啼歸去好。

    莫教直待鬂毛班。

     再登尊勝閣用前韻 傑閣峥嵘紫翠間。

    重來長憶舊溪山。

    蓮園在昔元尊勝。

    寶構于今喜複還。

    簾卷直觀滄海小。

    窗虛長對白雲閑。

    滿城第宅渾如錦。

    鏡裡誰饒兩鬂班。

     論曰。

    嗚呼吾于志藝文而歎不朽之難也。

    世書稱不朽者三。

    立言居其一焉。

    夫言固可傳。

    言而不文則不傳。

    有言而文矣。

    而猶不傳何也。

    或曰以其人不足傳也。

    夫夏殷之禮。

    且無徵矣。

    尼父六經。

    且失其二矣。

    豈人之果弗可傳哉。

    嗚呼幻化匪堅。

    雖遠必亡。

    天地且不能免。

    而況于人乎。

    況于文乎。

    吾釋自有不可滅者在。

    有智者自勉之耳。

     田賦志 佛制比丘食禁邪命。

    故必仰給于檀那。

    然勢不能常給。

    於是有污邪之[田/廾]。

    利之所在。

    害必随之。

    比丘自是多事矣。

    志田賦。

     晉江縣 原額田地山玖拾伍頃八畝三分。

     奉例變賣。

    并崩陷迷失。

    共捌拾肆頃壹畝五分。

    存寺壹拾壹頃六畝八分。

    俱系附山接海。

    瘦田沙地。

     南安縣 原額田山玖拾頃陸拾伍畝貳分。

     奉例變賣。

    并開城濠。

    捌拾壹頃捌拾肆畝。

     寺存捌拾頃捌拾壹畝貳分。

     奉例丈量。

    前田共丈貳拾頃。

    肆拾捌畝零。

     為卿官請給 田地捌頃伍拾肆畝。

     寔在田地玖頃壹畝零。

     惠安縣 原額田地參拾陸頃壹拾陸畝。

    海蕩壹所。

    水門貳間。

     奉例變賣及奏豁海渰。

    竝崩陷迷失。

    及奉文撥抵。

    開濬劉公陂。

    共去田地貳拾柒頃壹拾參畝伍分。

     存寺田地玖頃貳畝陸分。

     奉例丈量前田産。

    九頃捌拾伍畝陸分。

     同安縣 原額田地肆拾肆畝肆厘壹毫。

    本縣原題不丈。

    俱照舊額今見存。

     安溪縣 原額田地拾陸頃柒拾參畝陸分。

     奉例變賣。

    田地拾伍頃捌拾捌畝陸分陸厘。

     存寺田地捌拾肆畝玖分肆。

    今被請無存。

     永春縣 原額田地。

    拾頃貳拾玖畝伍分。

     奉例變賣。

    田地七頃陸畝。

     存寺田地。

    參頃。

    貳拾參畝伍分 奉例丈量。

    前田丈實産貳頃伍拾貳畝零。

    俱見存。

     僊遊縣 原額田地。

    壹拾伍頃伍拾陸畝伍分。

     奉例變賣去田地。

    壹拾壹頃貳拾玖畝。

     見存田地。

    四頃貳拾柒畝肆分參厘。

     莆田縣 原額田地。

    三頃柒拾陸畝參分。

     奉例變賣訖。

     龍溪長泰二縣 原額田地。

    伍頃貳拾肆畝陸錢。

     奉例變賣訖。

     論曰。

    紫雲寺産。

    乃唐宋以來。

    衆檀所施。

    僧賴之以存活。

    而輸官稅。

    供裡役。

    一如民間。

    非有耗于國也。

    至于近世謂僧非民。

    且耗國忍為變賣之議。

    及請給之謀。

    非獨無以施之且扼而奪之。

    産已失十之五矣。

    至嘉靖間防倭事起。

    當道抽其六饷軍。

    巡撫金公且徵其八。

    至於今日軍已撒而饷不減。

    又有加焉。

    如之何僧不窮且竄也。

    昔紫雲高僧有弘則者。

    王公與之膏腴。

    謝不納。

    有栖霞者。

    州牧王繼勳。

    為廣其居。

    植其糧。

    固辭曰。

    毋為子孫累。

    有禹昌者。

    人施其膏腴。

    則曰有是。

    吾子孫其不免狼虎矣。

    今日觀之三師。

    真偉人哉。

     永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