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道集說(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珠之說也。
明道曰:人能放這一個身,公共放在天地萬物中,一般看,則有甚妨礙,雖萬身曾何傷?乃知釋氏苦、根、塵者,皆是自利者也。
将自己軀殼上起意,看得小了,萬物中一例看,大小快活,釋氏不知此,向身上起意思,奈何那身不得,卻厭惡要如槁木死灰;其實是愛身放不得!故說多許,譬如屓販蟲已載不起,猶自取物在身,又如抱石沉河,不肯放下。
屏山曰:程氏之說固美矣,高於橫渠神我之一階耳。
惜乎未讀《金剛般若經》也!張子認其神識,以為我者即我相也。
程子知其非我、非人相也。
又欲與萬物共,豈非将入衆生相乎?其生死之根本,所謂壽者相者,程子猶未識也。
宜其深畏枯木死灰之言,及疑佛者之愛身而比之屓販蟲,與抱石沉河者,誰自於軀殼上起此一念乎?真屓販蟲也。
明道曰:天地陰陽之變,如二扇磨,升降盈虛,未嘗停息,如磨既行,齒都不齊,便生出萬變,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莊周強要齊物,然而物終不齊也。
屏山曰:天地如二扇磨之說,吾不知也。
謂莊子齊目前之物,不亦陋乎?是未嘗讀齊物論耳。
彼知天地之與我并生,故彭祖、殇子無壽夭矣。
萬物與我為一,故太山秋毫無大小矣。
修之以胡蝶之夢,所以忘物我而齊死生也。
證心地法門,豈惠施堅白,鄧折兩可之說乎? 明道曰:釋氏言成住壞空,曰成壞則可,住與空則非也。
屏山曰:人人一念有生住異滅。
一日有朝夕晝夜。
一月有弦望晦朔。
一歲有春夏秋冬。
然則成住壞空之說,可廢其一哉? 明道曰:日之形似輪似餅,其形有限,其光亦須有限。
隻在三萬裡中,須有光不到處,安有此理?地無适而不為中,日無适而不為精,譬如鋪一束柴,從頭爇火,若火到處。
便一般,非是有一塊物行将去,這上頭得個意思,便知生物之理。
屏山曰:此言與橫渠地氣在旋之說,如出一口,吾不知也。
謂日有生物之理,月有殺萬物之理乎? 明道曰:《中庸》言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方說優優大哉!又卻非如異端之說,如死灰槁木也。
屏山曰:善乎柳子之言也!曰舍「禮」則不可以言儒,舍「戒」則不可以言佛。
雖然惟克已者,然後視、聽言動無非中「禮」,以其心如死灰槁木矣。
故能踐履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故受具足大乘身口意戒,其理蓋同。
明道曰:好譚鬼神者,皆是燭理不明,傳以為信,假使實見,或是目病,如邵堯夫猶不免緻疑。
嘗言有人空中聽人馬之聲,某謂人馬須有鞍轎,何處得來?物生則氣聚,死則散,有聲則須是口,既觸則須是身,其質既壞,又安得有? 屏山曰:鬼神,《五經》同載,千古共傳,雖吾夫子,存而勿論者也。
程子竊阮修衣裳之遺說,範绡刀刃之陳言,謂神滅而無鬼,其窮理之學,不及康節遠矣! 明道曰:「鸢飛戾天,魚躍于淵。
」言其上下察也。
此一叚子思吃緊為人處,活潑潑地,不會的,隻是弄精神,與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
屏山曰:鸢飛魚躍者,不知其所以然,如人之應對進退,亦日用而不自知耳。
程子誤解孟子必有事焉,為主於敬,而勿正心,為無作,持此兩端為活潑潑地,胸中有此一念,自為解會,正是弄精神者。
明道曰: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
惟精惟一,所以至也。
允執厥中,所以行也。
屏山曰:人心惟危,知而無知,道心惟微,無知而知,擇之惟精,無入而随。
守之惟一,無出而離。
允執厥中,四無所依,可以神會,難以理推,程說非也! 明道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間,亭亭當當,直上直下之正理,出則不是,惟敬而無失,最盡。
屏山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達道。
善乎蘇子由之言也!曰中者,佛性之異名,和者,菩薩行之總目。
中之一字,最難形容,即曹溪所謂「不思善,不思惡。
」「正當恁麽時,還我明上坐本來面目來。
」才入思惟便成利法,瞥然一念,已隔多生,何處着得敬而無失?學者當自求之。
明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則全無着力處。
屏山曰:先窮其理,解也,方盡其性,修也,後至於命,證也。
正是學道者着力處。
張子譏程氏失於太快,恐誤後生。
明道曰:成性存存,便是道義之門。
屏山曰:天成之性,存而勿失方得。
其喜怒哀樂未發之中,則道是也。
又得其發而皆中節之和,則義是也。
道入而靜,義之體也。
義出而動,道之用也。
一阖一辟,故謂之門;成性存存,便是道義之門。
其說太徑(直也)矣。
屏山先生《鳴道集說》卷之二終
明道曰:人能放這一個身,公共放在天地萬物中,一般看,則有甚妨礙,雖萬身曾何傷?乃知釋氏苦、根、塵者,皆是自利者也。
将自己軀殼上起意,看得小了,萬物中一例看,大小快活,釋氏不知此,向身上起意思,奈何那身不得,卻厭惡要如槁木死灰;其實是愛身放不得!故說多許,譬如屓販蟲已載不起,猶自取物在身,又如抱石沉河,不肯放下。
屏山曰:程氏之說固美矣,高於橫渠神我之一階耳。
惜乎未讀《金剛般若經》也!張子認其神識,以為我者即我相也。
程子知其非我、非人相也。
又欲與萬物共,豈非将入衆生相乎?其生死之根本,所謂壽者相者,程子猶未識也。
宜其深畏枯木死灰之言,及疑佛者之愛身而比之屓販蟲,與抱石沉河者,誰自於軀殼上起此一念乎?真屓販蟲也。
明道曰:天地陰陽之變,如二扇磨,升降盈虛,未嘗停息,如磨既行,齒都不齊,便生出萬變,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莊周強要齊物,然而物終不齊也。
屏山曰:天地如二扇磨之說,吾不知也。
謂莊子齊目前之物,不亦陋乎?是未嘗讀齊物論耳。
彼知天地之與我并生,故彭祖、殇子無壽夭矣。
萬物與我為一,故太山秋毫無大小矣。
修之以胡蝶之夢,所以忘物我而齊死生也。
證心地法門,豈惠施堅白,鄧折兩可之說乎? 明道曰:釋氏言成住壞空,曰成壞則可,住與空則非也。
屏山曰:人人一念有生住異滅。
一日有朝夕晝夜。
一月有弦望晦朔。
一歲有春夏秋冬。
然則成住壞空之說,可廢其一哉? 明道曰:日之形似輪似餅,其形有限,其光亦須有限。
隻在三萬裡中,須有光不到處,安有此理?地無适而不為中,日無适而不為精,譬如鋪一束柴,從頭爇火,若火到處。
便一般,非是有一塊物行将去,這上頭得個意思,便知生物之理。
屏山曰:此言與橫渠地氣在旋之說,如出一口,吾不知也。
謂日有生物之理,月有殺萬物之理乎? 明道曰:《中庸》言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方說優優大哉!又卻非如異端之說,如死灰槁木也。
屏山曰:善乎柳子之言也!曰舍「禮」則不可以言儒,舍「戒」則不可以言佛。
雖然惟克已者,然後視、聽言動無非中「禮」,以其心如死灰槁木矣。
故能踐履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故受具足大乘身口意戒,其理蓋同。
明道曰:好譚鬼神者,皆是燭理不明,傳以為信,假使實見,或是目病,如邵堯夫猶不免緻疑。
嘗言有人空中聽人馬之聲,某謂人馬須有鞍轎,何處得來?物生則氣聚,死則散,有聲則須是口,既觸則須是身,其質既壞,又安得有? 屏山曰:鬼神,《五經》同載,千古共傳,雖吾夫子,存而勿論者也。
程子竊阮修衣裳之遺說,範绡刀刃之陳言,謂神滅而無鬼,其窮理之學,不及康節遠矣! 明道曰:「鸢飛戾天,魚躍于淵。
」言其上下察也。
此一叚子思吃緊為人處,活潑潑地,不會的,隻是弄精神,與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
屏山曰:鸢飛魚躍者,不知其所以然,如人之應對進退,亦日用而不自知耳。
程子誤解孟子必有事焉,為主於敬,而勿正心,為無作,持此兩端為活潑潑地,胸中有此一念,自為解會,正是弄精神者。
明道曰: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
惟精惟一,所以至也。
允執厥中,所以行也。
屏山曰:人心惟危,知而無知,道心惟微,無知而知,擇之惟精,無入而随。
守之惟一,無出而離。
允執厥中,四無所依,可以神會,難以理推,程說非也! 明道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間,亭亭當當,直上直下之正理,出則不是,惟敬而無失,最盡。
屏山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達道。
善乎蘇子由之言也!曰中者,佛性之異名,和者,菩薩行之總目。
中之一字,最難形容,即曹溪所謂「不思善,不思惡。
」「正當恁麽時,還我明上坐本來面目來。
」才入思惟便成利法,瞥然一念,已隔多生,何處着得敬而無失?學者當自求之。
明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則全無着力處。
屏山曰:先窮其理,解也,方盡其性,修也,後至於命,證也。
正是學道者着力處。
張子譏程氏失於太快,恐誤後生。
明道曰:成性存存,便是道義之門。
屏山曰:天成之性,存而勿失方得。
其喜怒哀樂未發之中,則道是也。
又得其發而皆中節之和,則義是也。
道入而靜,義之體也。
義出而動,道之用也。
一阖一辟,故謂之門;成性存存,便是道義之門。
其說太徑(直也)矣。
屏山先生《鳴道集說》卷之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