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道集說(卷之二)

關燈
死之說難窮,惟以寤寐求之,旦暮得此其所以生乎?夢中之境,果為何物?夢中之人,孰為真我?夢中說夢者多矣,豈非猶在夢中?然則,今張子未覺,咲佛與莊周之夢,亦夢語耳。

    擧世之人,同一大夢。

    知夢覺之為一身,即無夢覺;知死生之為一性,即無死生;未知無生,焉知不死,故朝聞道夕死可矣。

    張子未有所聞,不信死生之如夢,豈知夢覺即生死乎?此釋氏之所謂一性者,豈告子所謂人之性,猶牛之性欤! 橫渠曰:無學不明,千五百年,大丞相言之於書,吾輩治之於己,聖人之道,庶可期乎! 屏山曰:吾固疑橫渠之徒,本出於王氏,特以元豐之故,失天下士大夫之心;故盡反其說,求合於司馬君實,君實既說,諸儒翕然歸之,其言遂大。

    蓋陰挾縱橫之資,而談仁義之道者耶!今張子之書雲爾,予複何言! 橫渠曰:某近來思慮道理,大率臆度,屢中可用。

     屏山曰:臆則屢中,孔子之所譏,生於其心,孟子之所咲,張子學孔孟而不似者,政坐此為膏肓疾也夫! 明道曰:如說妄說幻,為不好底性,請别尋一個好底性來。

    摸了此不好底性也,若道外尋性,性外尋道便不是。

    蓋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具之物,若無污壞,不消修治是義也。

    亦有污壞,合修治之,亦是義也。

    禅學者總是強生事,至如山河大地之說,于儞何事?孔子曰:予欲無言,顔子則默識!其他疑問,又曰天何言哉?可謂明白矣。

    若能於此上看得破,便信是會禅也。

     屏山曰:程子之說,幾於道矣。

    全出於《楞嚴》、《圓覺》之書,曹溪江西之語。

    雖然,遽譏禅者為強生事,切恐向上大有事在。

    以顔子之才,面遇聖師,始於克己,終於屢空,方有其庶乎之類,其言性也,子貢不可得而聞焉。

    蓋惡忘之妙,殆不容聲;割心去智,子夏未之能也。

    故冉求發未有天地而有天地之問,昔也照(昭)然,今也昧然,先以神者受之,後以不神者求之耳。

    此子路之所以升堂未入於室也。

    今程子去聖人千五百年,唱千載絕學,其言固可尚已,予何人也?安忍複興之異同乎?區區之心,蓋以鏡猶有垢,鑛未成金,吃诟索之,而玄珠遂亡;儵忽鑿之,而混渾必死;但有纖毫,已成滲漏,疑情将盡,勝解還生,胸中既橫禅學之人,目前尚礙山河之境,未能無我,徑欲忘言,流入異端,浸成邪說矣。

    悲夫! 明道曰:佛學隻是以生死恐動人為怪,一千年來,無一人覺此是被他恐動也。

    聖賢以生死為本分事,無可懼故不論死生。

    佛為怕死生,故隻管說不休。

    本是利心上得來,故學者亦以利心信之。

    莊生雲:不怚化者意亦如此。

    楊墨今已無,道家之說,其害終小。

    唯學佛人,人談之彌漫滔天,其害無淮,《傳燈錄》千七百人,敢道無一人達者,有一人得易篑之理,須尋一尺布帛裹頭而死,必不肯胡服削發而終。

     屏山曰:聖人原始反終,知死生之說,豈不論生死乎?程子不論生死,正如小兒夜間不敢說鬼,病人諱死,其證難醫者也。

    害人而利我者,楊朱也。

    利人而害我者,墨翟也。

    學道者,既利於我,又利於人,何害之有?至於聖人,無一毫利心,豈無利物之心乎?故物亦利之,此天理也。

    聖人之道,或出或處,或嘿或語。

    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緻,故并行而不相悖,程子必欲八荒之外,盡圓冠而方履乎? 明道曰:禅者謂此迹也,何不論其心?夫心迹一也,如兩腳之行,指其心曰:我不欲行,豈有此理?莊子曰:遊方之内,遊方之外,方何有内外?則是道有間隔,内面是一處,外面是一處,豈有此理哉? 屏山曰:禅者之心迹,即莊周之方内方外也。

    如聖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而吉兇與民同患者是也。

    雖聖人之神,固無方所,其心迹豈無内外乎?文中子深於易者,故曰:心迹之判久矣!樂天知命吾何憂?窮理盡性吾何疑?天下皆憂,吾獨不憂乎!天下皆疑,吾獨不疑乎!此心迹之說也。

    雖然,請以近喻:聖人之心,如天上之月;聖人之迹,如水中之月,亦即亦非,或同或異,此文中子之所未言者,表而出之。

     明道曰:學禅者曰:草木鳥獸,生息於春夏,至及秋冬,便卻變壞,便以為幻,何不付與他物,生死成壞,自有此理,何者為幻? 屏山曰:幻者妄也。

    以其初無生死成壞,妄見生死成壞,故以為幻。

    真見其無生無死,無成無壞,即非幻者,自不滅矣。

    此老子之幻學,如來之為幻師也。

    故能遊戲以轉造物,定止任其自然,為造物者之所轉耶!孔子之所以教顔子者,日虗室生白,鬼神将來舍,此萬物之化也,其止於世間法耶。

    其亦出世間法耶!子程子不知耳。

     明道曰:老子失道而後德等語,自不識道,已不成言語。

     屏山曰:孔子謂一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