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道集說 (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屏山居士 李純甫 之純述
濂溪曰: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也。
屏山曰:此韓愈氏之遺說耳。
道無動靜,不動其無道虖(虖,古乎字)。
德無用舍,不用其無德乎。
孔子謂:「仁者見之謂之仁,則非仁也。
智者見之謂之智,則非智也。
」聖人之所見,豈邪見欤? 濂溪曰: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
屏山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
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皆孔子之言,與老子之言将無同乎?善夫!莊子之言也,和理出其性,理、道也。
和、德也。
德、仁也。
道、義也。
然則搥提仁義者(搥提仁義,出楊子法「言」,舍棄仁義也。
)其楊子乎?離道德仁義者,其韓子乎?自以為大中至正,恐未免為曲士也夫! 迂叟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世之論命者,競為幽僻之說以欺人,使人跂懸而不可及,愦瞽而不能知,則畫而舍之,其實奚遠哉!是不是、理也。
才不才、性也。
遇不遇、命也。
屏山曰:《易》有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之說;孔子之心學也。
自顔子、曾子、子思傳之孟子。
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知天之與我者,萬物皆備,然後能踐其形,雖夭壽不貳也。
豈為幽僻之語,高論於世哉!惜乎後世不得其傳,跂懸而不能窮,愦瞽而不能盡,畫而舍之,不能至,文蹇淺之說,以自欺則可矣。
理有是不是耶?性有才不才耶?命有遇不遇耶?籲! 迂叟曰:或謂聖人之心如死灰,是不然,聖人之心如宿火爾!夫火宿之則晦,發之則光,引之則然,皷之則熾,深而不銷,久而不滅者,其宿火乎,豈若死灰哉! 屏山曰:野哉斯言!聖人之心,未嘗生死,豈如宿火之乍明乍暗耶?深而不消者,終消也。
久而不滅者,終滅也。
聖人之心如日月焉,但以塵念蔽之,如浮雲之翳,陰氣之蝕耳。
塵念消爍既如死灰,而天光始發,初無增損,其有滅乎?此孔子所謂與日月合其明,莊子又謂進於日者與?世俗不知也。
迂叟曰:或問釋老有取乎?曰:有。
曰:何取?曰:釋取其空,老取其無為自然。
舍是無取也。
空、取其無利欲心。
無為自然,取其因任耳。
屏山曰:釋氏之所謂空,不空也。
老子之所謂無為,無不為也。
其理自然,無可取舍。
故莊子曰:無益損乎其真。
般若曰:不增不減。
故以愛惡之念,起是非之見,豈學釋老者乎?取其無利欲心,即利欲心。
取其因任,即是有為,非自然矣。
迂叟曰:學黃老者,以心既如死灰,形如槁木為無為。
迂叟以為不然,作無為賛:治心以正,保躬以靜,進退有義,得失有命,守道在己,成功則天,夫複何為?莫非自然! 屏山曰:顔子黜聰明,隳肢體,入道之門耳,豈在道耶?列子知黃帝書者,其言曰:積塵聚塊,雖無為而非理也。
莊子學老子者,其言曰: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乃死人之行;非生人之理也。
聖人之得道者,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随,豈心如死灰槁木?然無為賛固佳矣!但改莫字作終字,學者當漸進一階或自此入。
迂叟曰:莊子文勝而道不及,君子惡諸,是猶朽屋而塗丹艧,不可處也。
眢井而席绮潰,不可履也。
烏喙而漬饴糖,不可嘗也。
堯之所畏,舜之所難,孔子之所惡,青蠅變白黑者也。
屏山曰:莊周氏豈有意於文哉!其一噓也,隐然如迅雷之驚蟄蟲。
其一吹也,揚然如長風之振槁木。
糠粃二典,而示堯舜之神;四子不離於陰陽。
糟粕六經,而掃仲尼之語;一人方出於魯國,大抵如達磨之倒用如來印耳。
至音太古,逆笙歌之耳;良藥太苦,螫刍豢之舌;儒者不談千五百年矣。
比之青蠅,不亦厚誣乎。
迂叟曰:楊子之論王莽也,豈得已哉!況伊周則與之,況黃虞則不與也。
(黃帝虞舜) 屏山曰;劇秦美新,亦與伊周乎?既擯莊周,固楊子之黨也;又何辨焉。
橫渠曰:大和所謂道中涵,沉浮升降動靜相感之性;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
起知於易者乾,効法於簡者坤,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
不如野馬絪縕不足謂之大和,語道者知此,謂之見道,學易者見此,謂之見易。
不如是。
雖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稱也。
屏山曰:吾嘗學易矣,保合大和,各正其性命也。
屈伸徃來者,陰陽之相蕩也。
易簡者乾坤之德也。
形而上下者,道器之謂也。
天地絪縕者,萬物之化也。
聖人之意,各有所謂。
張子襍取其說,而談天地未生之初,謂真見易之道,而竊比周公
屏山曰:此韓愈氏之遺說耳。
道無動靜,不動其無道虖(虖,古乎字)。
德無用舍,不用其無德乎。
孔子謂:「仁者見之謂之仁,則非仁也。
智者見之謂之智,則非智也。
」聖人之所見,豈邪見欤? 濂溪曰: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
屏山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
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皆孔子之言,與老子之言将無同乎?善夫!莊子之言也,和理出其性,理、道也。
和、德也。
德、仁也。
道、義也。
然則搥提仁義者(搥提仁義,出楊子法「言」,舍棄仁義也。
)其楊子乎?離道德仁義者,其韓子乎?自以為大中至正,恐未免為曲士也夫! 迂叟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世之論命者,競為幽僻之說以欺人,使人跂懸而不可及,愦瞽而不能知,則畫而舍之,其實奚遠哉!是不是、理也。
才不才、性也。
遇不遇、命也。
屏山曰:《易》有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之說;孔子之心學也。
自顔子、曾子、子思傳之孟子。
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知天之與我者,萬物皆備,然後能踐其形,雖夭壽不貳也。
豈為幽僻之語,高論於世哉!惜乎後世不得其傳,跂懸而不能窮,愦瞽而不能盡,畫而舍之,不能至,文蹇淺之說,以自欺則可矣。
理有是不是耶?性有才不才耶?命有遇不遇耶?籲! 迂叟曰:或謂聖人之心如死灰,是不然,聖人之心如宿火爾!夫火宿之則晦,發之則光,引之則然,皷之則熾,深而不銷,久而不滅者,其宿火乎,豈若死灰哉! 屏山曰:野哉斯言!聖人之心,未嘗生死,豈如宿火之乍明乍暗耶?深而不消者,終消也。
久而不滅者,終滅也。
聖人之心如日月焉,但以塵念蔽之,如浮雲之翳,陰氣之蝕耳。
塵念消爍既如死灰,而天光始發,初無增損,其有滅乎?此孔子所謂與日月合其明,莊子又謂進於日者與?世俗不知也。
迂叟曰:或問釋老有取乎?曰:有。
曰:何取?曰:釋取其空,老取其無為自然。
舍是無取也。
空、取其無利欲心。
無為自然,取其因任耳。
屏山曰:釋氏之所謂空,不空也。
老子之所謂無為,無不為也。
其理自然,無可取舍。
故莊子曰:無益損乎其真。
般若曰:不增不減。
故以愛惡之念,起是非之見,豈學釋老者乎?取其無利欲心,即利欲心。
取其因任,即是有為,非自然矣。
迂叟曰:學黃老者,以心既如死灰,形如槁木為無為。
迂叟以為不然,作無為賛:治心以正,保躬以靜,進退有義,得失有命,守道在己,成功則天,夫複何為?莫非自然! 屏山曰:顔子黜聰明,隳肢體,入道之門耳,豈在道耶?列子知黃帝書者,其言曰:積塵聚塊,雖無為而非理也。
莊子學老子者,其言曰: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乃死人之行;非生人之理也。
聖人之得道者,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随,豈心如死灰槁木?然無為賛固佳矣!但改莫字作終字,學者當漸進一階或自此入。
迂叟曰:莊子文勝而道不及,君子惡諸,是猶朽屋而塗丹艧,不可處也。
眢井而席绮潰,不可履也。
烏喙而漬饴糖,不可嘗也。
堯之所畏,舜之所難,孔子之所惡,青蠅變白黑者也。
屏山曰:莊周氏豈有意於文哉!其一噓也,隐然如迅雷之驚蟄蟲。
其一吹也,揚然如長風之振槁木。
糠粃二典,而示堯舜之神;四子不離於陰陽。
糟粕六經,而掃仲尼之語;一人方出於魯國,大抵如達磨之倒用如來印耳。
至音太古,逆笙歌之耳;良藥太苦,螫刍豢之舌;儒者不談千五百年矣。
比之青蠅,不亦厚誣乎。
迂叟曰:楊子之論王莽也,豈得已哉!況伊周則與之,況黃虞則不與也。
(黃帝虞舜) 屏山曰;劇秦美新,亦與伊周乎?既擯莊周,固楊子之黨也;又何辨焉。
橫渠曰:大和所謂道中涵,沉浮升降動靜相感之性;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
起知於易者乾,効法於簡者坤,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
不如野馬絪縕不足謂之大和,語道者知此,謂之見道,學易者見此,謂之見易。
不如是。
雖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稱也。
屏山曰:吾嘗學易矣,保合大和,各正其性命也。
屈伸徃來者,陰陽之相蕩也。
易簡者乾坤之德也。
形而上下者,道器之謂也。
天地絪縕者,萬物之化也。
聖人之意,各有所謂。
張子襍取其說,而談天地未生之初,謂真見易之道,而竊比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