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啟蒙

關燈
孝親 【題解】 古人雲:“百善孝為先”、“忠臣出自孝子之門”,一個孩子能否孝敬父母,決定了他将來的命運。

    孝道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不行孝也就失之為人。

     孝者,上從老、下從子,上下一體,人我無分,稱之為孝。

    子女從父母那裡承傳血脈和家訓,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

    所以古人雲:“孝乃天經地義”。

     《孝經》雲:“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 孝道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要想成就德業,立身行道都要從孝道開始做起。

     身體發膚[1],受之父母,父母與我,實為一體[2]。

     我愛自身,應孝父母,能不辱身[3],便是榮親[4]。

     【注釋】 [1]身體發膚:本指身軀、四肢、須發、皮膚,後泛指自己身體的全部,即自身。

     [2]一體:同體,一個整體。

     [3]辱身:使自身受辱。

     [4]榮親:使父母感到光榮、榮耀。

     【譯文】我們身體的每一寸肌膚、每一根毛發,都來自于父母,都是父母賜予的。

    父母和我們本來是一體的,無法分割。

    我們與父母血肉相連、身心相牽。

    如果我們懂得愛惜自身、珍愛生命,就應該孝順父母;為人子女,要想行孝,要從愛惜自己的身體開始,惜身保命就是行孝的開始。

    能做到不使自身受辱,不做損德的事,不因自我德行不足、品質低劣而令父母蒙受羞辱。

    努力砥砺品格、立身行道,這就是在做令父母感到榮耀的事了。

     友愛 【題解】 古代的“悌”字,其本意是“善兄弟”,也就是指長幼有序、兄友弟恭。

    悌者,手足之宜,說的就是兄弟之間要互相友愛、誠心相待。

    兄弟一母同胞、親如手足,“同氣連枝,骨肉相連”,是不可分割的骨肉親情,是世界上關系最親密的人,所以,兄長要友愛弟弟,弟弟要恭敬兄長,在财物上兄弟要互讓不争以求父母安心。

     詩曰:“兄弟既翕,和樂且湛。

    ”兄弟之間和睦融洽,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安慰,父母順心,全家就會和樂融融。

     兄弟姊妹[1],手足骨肉[2],痛癢相關,休戚與共[3]。

     兄愛弟敬[4],和和睦睦,相推相愛[5],家庭之福。

     【注釋】 [1]姊妹:姐妹。

     [2]骨肉:指至親、親人。

     [3]休戚與共:憂喜、禍福彼此共同承擔。

    形容關系密切,利害相同。

     [4]兄愛弟敬:兄長友愛弟弟,弟弟恭敬兄長。

     [5]相推相愛:相互謙讓相互友愛。

     【譯文】兄弟姐妹,就如同手與腳、骨與肉一樣,緊密相連,不可分離。

    兄弟之間痛苦、喜樂都彼此相關,憂喜、福禍都要共同承擔。

    在家庭中,彼此息息相關,不可分離。

    當哥哥姐姐的要友愛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也要懂得恭敬兄長。

    兄弟姐妹能做到和睦融洽,相互謙讓、友愛,一家人和樂融融,這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安慰;父母歡心了,家庭也就自然會興旺、繁榮。

     敬師 【題解】 古人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老師是行為的規範,是道德的表率。

    老師教我們立身行道、為人處世,老師是開啟人生智慧的導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尊師重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尊敬老師。

     《禮記·學記》中說:“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維護師道尊嚴,不僅要求學生的言行舉止體現出對老師的尊敬和禮貌,更要從内心裡恭敬老師,并嚴格按照老師說的要求去做。

     古語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可見古人是多麼的尊重老師。

    我們也應該效法古人,尊師敬師,永銘師恩。

     師嚴道尊[1],人倫表率,道德學問,是效是則[2]。

     養我蒙正[3],教我嘉谟[4],不敬其師,何能受益。

     【注釋】 [1]師嚴道尊:本義是老師受到尊重,他傳授的知識、道理才能被重視。

    這裡指為師之道尊貴、莊嚴。

     [2]是效是則:效,效法。

    則,準則。

     [3]蒙正:即童蒙養正,出自《易·蒙》“蒙以養正,聖功也。

    ”指在幼兒蒙昧無知的時候,就施以正确的教育引導,培養其純正無邪的品質。

     [4]嘉谟:有教益的言論、策略。

    這裡指正确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

     【譯文】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為師之道尊貴、莊嚴,老師不論是在人格修養、道德品性,還是知識學問,都堪稱人倫典範,世人楷模,是我們尊敬、學習、效法的榜樣。

    在我們幼兒懵懂之時,老師就開始教育我們、培養我們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價值觀,教我們立身修德,引導我們走上人生正途。

    如果不尊敬老師,又怎麼能受到這麼多的教益呢? 擇友 【題解】 朋友為五倫之一,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為人處世、立身行道,不可不交友。

    《禮記·學記》雲:“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故需交友,然而交友不可不慎。

    與益友處,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損友處,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又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所以要虛心交友,慎重擇友。

     擇友也有擇友之道,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要與正直、誠信、學問淵博的人交往,遠離谄媚、陰險、巧言之人。

    古人交友有生死之交、莫逆之交、患難之交、忘年之交、總角之交、一面之交。

    我們現在擇友,就要選擇志同道合、正直、真誠、知心、有理想、有抱負的朋友,即要交摯友、诤友、密友。

    和這樣的朋友和睦相處,才能在學習和做人上彼此促進相得益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朋友相處,有損有益。

     益者近之,損者遠之,勸善規過[2],端賴乎茲[3]。

     【注釋】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着朱砂的變紅,靠着墨的變黑。

    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

    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2]勸善規過:比喻勉勵學好,規勸改正錯誤。

     [3]端賴乎茲:端,開端,起始。

    茲,此,這裡。

     【譯文】接近好人就可以使自己變好,接近壞人就可以使自己變壞。

    和自己相處的朋友,有的對自己有益處,有的對自己有損害。

    與品德賢良的人交往,我們就會變得賢良;與品質低劣、行迹不端的人交往,我們就會不自覺地堕落。

    所以我們要親近那些賢明、仁德的仁人君子,遠離那些兇惡、殘忍的卑鄙小人。

    朋友之間要懂得互相規過勸善,共同砥砺品格、提高修養,這起端都在于要慎重擇友。

     布衣 【題解】 古人雲:“相者,心之表也。

    ”衣着能遮體避寒、潔淨平整、樸素大方就足夠了,如果故意貪求外表穿着的奢華,反而恰恰說明了内心的奢侈、私欲的膨脹和德行的微薄。

     司馬光說:“侈則多欲。

    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

    ”内心奢侈,私欲膨脹,就容易給自己速招禍患。

    穿着奢華,外表妖豔,不僅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感召那些貪淫好色之人,而且還會勾起别人的邪念,污染他人的内心。

     《弟子規》說:“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告訴我們穿着要得體,遵守一定的社會禮儀就可以了。

    所以,衣着樸素不僅能養德,而且潔身自愛,平安幸福,自重重他,受到人們的尊敬和喜愛。

     衣取遮體,兼以禦寒,大布之衣,惜福養廉[1]。

     莫羨綢緞[2],錦繡華美,折了福壽[3],自暴自棄。

     【注釋】 [1]惜福養廉:珍惜眼前的幸福,培養廉潔自律的好品德。

     [2]綢緞:泛指絲織物。

    古時多是有錢人家用來做衣物,其顔色光滑亮麗,五彩缤紛。

     [3]福壽:幸福長壽。

     【譯文】衣服本來就是用來遮掩身體,防寒保暖的。

    簡單樸素的衣着就能讓我們養成惜福、廉潔、勤儉、樸素的美好品行。

     不要羨慕那些精緻華美的绫羅綢緞、奢侈富貴的錦繡生活,因為過度地追逐物欲的享受,揮霍财物,奢侈浪費,就會折損自己的福報,甚至有人因求之不得,而生自卑之心,進而甘願為之堕落,不求進取,自毀前程。

     蔬食[1] 【題解】 俗語說“粗茶淡飯有真味,淡中蘊含真滋味”。

    健康的飲食隻有回歸自然,清淡、簡單才能更養生,身體的各個機能才可以延緩衰老。

     清淡的飲食可以減少新陳代謝,減輕身體的負擔。

    一個人如果口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