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典塵露章

關燈
傳禪法。

    或自宋來朝。

    或從此往還。

    諸方歸投。

    演流甚昌。

    淨土教門。

    通在諸宗。

    諸宗各兼未為别宗。

    近世源空上人。

    立為一宗。

    勘一流師承。

    為一墎指南。

    從爾已來。

    天下皆行。

    典籍繁廣。

    講學甚昌。

     禪宗 夫禪之為法也。

    其旨大矣哉。

    欲言難陳。

    欲思叵測。

    不可是寄形色而示。

    豈可翰墨之所錄哉。

    縱有述宗是強陳也。

    見月廢指。

    得意忘言。

    不得已者。

    亦古賢道法體沖邈。

    可謂自心精妙幽漠。

    玄寥奧邃。

    萬法虛寂。

    諸物非有。

    妄念元無。

    塵境本絕。

    絕無之心。

    靈知不昧。

    不昧之體。

    即清淨心。

    心本自知。

    不籍緣由。

    元無煩惱。

    即是真無。

    本是菩提。

    即是真知。

    生佛絕離。

    惑智泯亡。

    非待對之門。

    出往復之路。

    泯絕亦泯。

    其處幽賾。

    當知。

    離真妄之真。

    是真實真。

    絕生佛之佛。

    即真實佛。

    以心傳心。

    非簡牘之所錄。

    以知見知。

    非筌蹄之所表。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是故不立文字名句。

    不同餘宗義門森羅。

    理性炳焉頓顯。

    事用繁爾廣施。

    任放自在。

    嘗無所寄。

    大師釋尊。

    以此妙心。

    傳大迦葉。

    以為始祖。

    次阿難。

    次商那和須。

    次優婆毱多。

    次提多迦。

    次彌遮迦。

    次婆須密。

    次佛陀難提。

    次佛駄密多。

    次脇尊者。

    次富那耶闍。

    次馬鳴。

    次迦毘摩羅。

    次龍樹。

    次迦那提婆。

    次羅睺羅多。

    次僧伽難提。

    次伽耶舍多。

    次鳩摩羅多。

    次闍夜多。

    次婆修盤頭。

    次摩拏羅。

    次鶴勒那。

    次師子(已上付法藏傳二十四祖)二十五婆舍斯多。

    二十六不如密多。

    二十七般若多羅。

    二十八菩提達磨。

    此是天竺次第相承。

    達磨大師。

    梁朝來東。

    即是震旦禪法始祖。

    次慧可。

    次僧璨。

    次道信。

    五弘忍。

    忍下有神秀。

    慧能二悳。

    能禪師南方弘禪。

    名南宗禪。

    秀禪師對彼名北宗禪。

    南北二禪。

    此時始分。

    神秀下有普寂。

    寂公下有道璿。

    璿公日本天平八年丙子。

    傳禪日本。

    住大安寺。

    後住吉野比蘇寺。

    璿公授于行表。

    表公授之于傳教大師。

    如是而來。

    後代叡山不聞弘通。

    南宗惠能下。

    有南嶽懷讓。

    荷澤神會。

    清原山行思等。

    讓之下有馬祖道一。

    次百丈懷海。

    次黃蘗希運及溈山靈祐等。

    祐下有仰山惠寂。

    此師所立名溈仰宗。

    此下有南塔光潒等。

    次第傳敷。

    希運授于臨濟義玄。

    玄公已後。

    名之臨濟宗。

    玄下有興化存獎。

    次南院惠顒。

    次風穴延照。

    次首山省念。

    次汾陽善昭。

    次石霜楚圓。

    次楊岐方會。

    次白雲守端。

    次五祖法演。

    次圜悟克勤禪師及開福道寧等。

    寧公下有大溈善果。

    次大洪祖證。

    次萬壽師觀。

    次護國佛眼禪師。

    次鷲峰覺心禪師也。

    (由良開山)覺心往唐。

    遇佛眼傳法。

    歸朝弘之。

    圜悟勤下有虎丘紹隆禪師。

    次應庵曇華。

    次密庵鹹傑。

    次破庵祖先。

    次徑山師範。

    (道号無準)日本圓爾。

    入宋值無準禪師。

    稟法歸朝。

    開東福寺。

    大弘所傳清原山行思禪師下。

    有石頭希遷。

    次弘道。

    次惟儼及天皇寺道悟等。

    儼公授法曇晟。

    晟下有洞山良價。

    價下有曹山本寂。

    自此已後。

    名曹洞宗。

    道悟下有崇信。

    次宣鑒。

    次義存。

    次雲門文偃并玄沙宗一也。

    文偃所弘。

    名雲門宗。

    宗一下有桂琮。

    次清涼院文益禪師。

    此師所立名法眼宗。

    (人名大法眼禪師故)益下有高麗惠炬國師等。

    南宗禪法。

    後代如是。

    五家分派。

    互立門輩。

    故傳法正宗記第七雲。

    正宗至大鑒。

    其傳既廣。

    而學者遂各務其師之說。

    天下於是異焉。

    競自為家。

    故有并仰雲者。

    有曹洞雲者。

    有臨濟雲者。

    有雲門雲者。

    有法眼雲者。

    若此不可悉數。

    而雲門。

    臨濟。

    法眼三家之徒。

    於今尤盛。

    溈仰已熄。

    而曹洞者。

    僅存綿綿然。

    猶大旱之引孤泉。

    然其盛衰者。

    豈法有強弱也。

    蓋後世相承。

    得人與不得人耳。

    書不雲乎。

    苟非其人道不虗行(已上)。

    此中溈仰。

    臨濟二家。

    是南嶽門人。

    餘之三家。

    即清原門流也。

    惠能法子。

    荷澤神會。

    門葉廣榮。

    後代流演。

    會下有無名并智如等。

    無名之下有清涼澄觀大師等。

    智如下有唯忠。

    次遂州道圓。

    次圭峰宗密。

    禪師等。

    南北二禪。

    震旦古來橫竪流通。

    不可勝計。

    北宗中古不聞流行。

    後代基昌。

    唯南禪耳。

    至日本禪宗者。

    北宗昔傳。

    南宗禪法。

    近比榮西圓爾等傳。

    大行世間。

    廣流遐邇。

    唐朝禪法。

    略分五宗。

    一牛頭宗。

    從四祖下傍出。

    法融為始。

    二北宗。

    從五祖下傍出。

    神秀為始。

    三南宗。

    對北宗故。

    能禪師為始初。

    四荷澤宗。

    神會為始。

    五洪州宗。

    南嶽懷讓為始。

    此五宗禪。

    出圭峰拾遺問。

    又同師圓覺疏抄中。

    舉禪師見解。

    惣有七家。

    一北宗禪。

    二智詵禪師見解。

    元出五祖之下。

    三老安和尚宗旨。

    亦在五祖之下。

    四懷讓禪師宗旨。

    五牛頭宗。

    六南山念佛門禪宗。

    元出五祖之下。

    七荷澤宗。

    與前五宗。

    同異有無。

    禪門宗旨。

    元是一味。

    随解託緣如是有異。

    然其離念無物。

    指體見妙一相無别。

    禪宗梗概。

    要略如是。

     淨土宗 夫淨土宗者。

    速出生死之要門。

    直入不退之真戶也。

    清昇玄遠。

    無憂惱之名。

    洞朗光顯。

    離癡惑之性。

    土則嚴淨奇麗。

    出三界之道。

    佛則高妙尊特。

    飾萬悳之體。

    眾生入者。

    具自然之通明。

    含靈生者。

    備任運之妙相。

    依正之奇。

    建立有由。

    往生之術。

    興起豈虗。

    六八願王彌陀如來。

    運大悲之車。

    迎五濁之蒼生。

    浮宏誓之船。

    度六趣之含靈。

    一代教主釋迦善逝。

    施救濟之慈。

    勉具縛之朦心。

    垂矜愍之恩。

    授最上之教行。

    可謂出離六道之法。

    往生淨土之宗是也。

    此乃符彌陀之願。

    同立厭欣之門。

    合諸佛之意。

    俱開無生之路。

    教主發遺願王來迎。

    彼此相成。

    離得圓備。

    然佛教門惣有二種。

    一娑婆得道教觀。

    二往生淨土教觀。

    前是聖道難行之宗。

    後乃淨土易行之法。

    淨土教觀。

    互通十方。

    各随所念。

    生彼國故。

    偏指一方令專一故。

    專念彌陀緣純熟故。

    是故諸教多讚彌陀。

    欣往生者。

    所依有據。

    然則十聲一稱。

    速滅生死之罪障。

    六方恆沙。

    深作決定之證明。

    名号則攝萬悳於三字。

    利益則超六道於一念。

    得往生已彼土他土。

    受樂獲益。

    不可思議。

    見佛聞法。

    登賢聖之級。

    救生利物作随應之化。

    光明寶林。

    恆出妙法之音。

    色物金池。

    大播視聽之益。

    諸佛集會。

    塞虗空之中。

    補處充滿。

    預同友之座。

    觸事昇進。

    託相趣入。

    十萬億土。

    設供養於清旦。

    塵數世界。

    垂濟度於晡時。

    百千惣持之力。

    諸佛授記之事。

    念念增上。

    新新添益。

    不歷多劫。

    頓入四智之果。

    無經勞苦。

    直至三身之極。

    無相湛然。

    随類應同。

    居不住之道。

    處莫二之宅。

    盡未來際。

    無方自在淨土宗旨。

    始終如是。

    淨土所依。

    三經一論所謂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

    淨土論是也。

    無量壽經廣明彌陀願行果利。

    觀經具說定散二善修行得果。

    彌陀經專陳依正念唱往生佛證。

    往生論中。

    取三經意。

    惣明五念因果利益。

    淨土一門。

    所有行果。

    此等經論。

    皆悉攝盡。

    淨土經論。

    傳譯震旦。

    依教立宗。

    依宗獲證。

    最初開淨教者。

    乃廬山惠遠。

    蓮社行人。

    連續不絕。

    東魏之世。

    曇鸞大師。

    遇菩提流支。

    傳受觀經。

    自行化他。

    專依淨教。

    菩提流支。

    中天竺人。

    譯淨土論。

    廣行于世。

    道綽禪師。

    慕鸞舊蹤。

    專弘淨土。

    建興念佛。

    善導即承道綽。

    善導之下。

    懷感法師。

    次立少康。

    為第五祖。

    淨教先德。

    勘高僧傳。

    立此五祖。

    為所依人。

    若加菩提流支。

    即成六祖。

    至後代者。

    大宋之代。

    慈雲法師。

    大智律師。

    建興念佛。

    成辦二利。

    大日本國淨土教行。

    諸宗學者随應依學。

    近世已來。

    淨教甚昌。

    源空大德建興此教。

    道俗男女。

    無不從化。

    源空門下。

    有幸西(一念之義)隆寬(長樂寺是多念之義)證空(西山)聖光(鎮西)長西(九品寺)等。

    俱承源空。

    各弘淨教。

    幸西下有善性。

    勤信等。

    隆寬律師門下。

    有敬日。

    智慶等。

    敬日洛陽播化。

    智慶關東弘教。

    東山慈信稟于敬日。

    慶公下有慶願。

    次信教。

    能念等。

    證空門下。

    有證入。

    證惠。

    淨音。

    隆信等。

    證入下有觀日。

    觀明。

    修觀等。

    聖光門下有然阿焉。

    長西門下。

    有覺心。

    阿彌陀。

    道教。

    上衍。

    證忍等。

    源空門葉如是依學。

    自外諸悳。

    出雲路住心上人。

    (天台學者)生馬良遍法印。

    (法相)木幡真空上人。

    (三論真言)知足院悟阿上人。

    (律并法相)此等未必源空門人。

    竝翫淨教。

    成辦二利。

    淨土教行。

    華夷都鄙依學極多。

    皆是源空上人弘通之力也。

    淨土教義。

    梗概如是。

     夫教門過恆沙。

    義理通法界。

    十大千塵之頌。

    七日窮玄。

    一須彌聚之筆。

    一念罄幽。

    況乎過未無量之劫。

    何況重重帝網之說。

    三乘一乘旨異。

    真性理同。

    一性五性事别實體如等。

    涅槃門廣。

    攝眾生於同性。

    實相道大。

    安諸物於等玄。

    一宗尚嗜未聞。

    況於諸宗義乎。

    但下佛種於身田。

    植覺根於意地。

    乞願聳覺山。

    露湛佛海而已。

     内典塵露章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