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天台山幽溪沙門傳燈撰
山名考第一
自夫有天地即有人物語言,有人物語言則事事物物皆有名。
謂此山稱名始於何人?上古荒藐,無以稽焉;僅可考者,始於劉阮名傳,後因孫公賦顯海内,方知有天台山也。
正以茲山頂對三辰,當牛女分野,而上應三台,故以名焉。
顧野王《輿地志》又雲:「天台山一名『桐柏』,衆嶽之最秀者也。
」徐靈府記又雲:「天台與桐柏接而少異,又名赤城、瀑布、佛隴、香爐、華頂、東蒼。
」要之,天台為諸山之總稱,若桐柏等衆名,乃諸山各随其勝而别目之。
即《西域記》亦雲:「震旦天台石橋方廣寺,五百阿羅漢居焉。
」按此則「天台」之稱,其來遠矣。
又章安禅師《山記》雲:「本稱『南嶽』,周靈王太子晉居之,魂為其神,命左右公改為『天台山』也。
」荊溪禅師雲:「若準孫公《山賦》雲,所以不列於五嶽、阙載于常典者,以其所立幽奧,其路曠逈。
」故未知章安所出,今姑存之。
《華嚴.菩薩住處品》又雲:「東南方有處名支提山,從昔已來諸菩薩衆於中止住。
現有菩薩名曰天冠,與其眷屬諸菩薩衆一千人俱,常住其中而演說法。
」清涼國師謂「支提」,梵語,此雲可供養處,即塔之異稱。
惟東南方有赤城,其形如塔,且其巅又有舍利寶塔,應是支提。
據此則石橋方廣為五百應真住處,赤城又為天冠菩薩住處,然二住處皆天台山内之境,惟「天台」為定名也。
山源考第二 山有來脈,水有來源,猶人身之有經絡,樹木之有根本也。
水以地載,山以水分,考山猶當考水,知水之所由,後能知山之發脈也。
故堪輿家之言風水雲:乘風則散,界水則止。
山豈為風水之止散?蓋山之為氣,風則散,水則止耳。
說者謂中國名山有七,而五嶽為尊,山自崑侖發源,此見其近而未見其遠,聞其小而未聞其大也!今既許以方外名志,而方内之說置而後論可也。
請試考之,謹按佛經:須彌山之南,大海之中有洲名贍部,縱廣七千由旬,周圍之可得二十八萬裡(此以一由旬四十裡計之也)。
從遼東西行出陽關,踰蔥嶺,經五竺,盡西海際;從南海北行出雁門,踰沙漠,極北至瀚海,皆可九萬裡,而四方各得四萬五千裡。
之中其地名中天竺國,有阿耨達池,在香山之南、雪山之北,周八百裡,十地菩薩化為龍王於中潛宅,出清泠水以給贍部。
池之東南銀牛口流出兢伽河,遶池一匝,入東南海。
池之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遶池一匝,入西南海。
池之西面琉璃馬口流出縛刍河,遶池一匝,入西北海。
池之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徙多河,遶池一匝,入東北海。
此第四水為此方黃河之源,此水自出池後,先經蔥嶺為蔥河,入蒲菖海潛流地下至積石山,複從地湧出為東華黃河之源。
(積石即崑侖山也。
葛僊翁傳曰:崑侖,一曰玄圃,一曰積石瑤房,一曰阆風台,一曰華蓋,一曰天柱,皆僊人所居也。
)以此而推,則阿耨達池為贍部四河之源,河水流入四海,天下諸山由此四水而界。
此池之地,其形最高,為贍部諸山之祖,而東華七山五嶽與夫崑侖莫不宗於此也。
蓋山因水界,由阿耨達池之水分天下之山為四支,而東華之地當一支焉,此徙多河及黃河以南、殑伽河以北之地界也。
自池水分支以後,其脈或起或伏,伏而為地,起而為山,而崑侖四傍山麓,各入大荒外,入中國者一東南支也。
其支又于塞外分為三支:左支環虜庭陰山、賀蘭入山,西起太行數千裡,出為毉巫闾庭,度遼海而止,為北龍。
中循西番入趨岷山,沿岷江左右,出江右者包叙州而止,江左者北去趨關中,脈系大散,關左渭右漢中,出為終南、太華,下秦山起崧高,右轉荊山抱淮水,左落平原千裡,起泰山入海,為中龍。
而南龍右出吐蕃之西,衍至震旦起而結為峨山,次梁州,次益州,次西南夷,次南越,次荊州,次百越,次閩中,次豫章,次吳越、建業,同一脈也。
衍至荊州起而結為南嶽,自南嶽東至庾嶺又分
謂此山稱名始於何人?上古荒藐,無以稽焉;僅可考者,始於劉阮名傳,後因孫公賦顯海内,方知有天台山也。
正以茲山頂對三辰,當牛女分野,而上應三台,故以名焉。
顧野王《輿地志》又雲:「天台山一名『桐柏』,衆嶽之最秀者也。
」徐靈府記又雲:「天台與桐柏接而少異,又名赤城、瀑布、佛隴、香爐、華頂、東蒼。
」要之,天台為諸山之總稱,若桐柏等衆名,乃諸山各随其勝而别目之。
即《西域記》亦雲:「震旦天台石橋方廣寺,五百阿羅漢居焉。
」按此則「天台」之稱,其來遠矣。
又章安禅師《山記》雲:「本稱『南嶽』,周靈王太子晉居之,魂為其神,命左右公改為『天台山』也。
」荊溪禅師雲:「若準孫公《山賦》雲,所以不列於五嶽、阙載于常典者,以其所立幽奧,其路曠逈。
」故未知章安所出,今姑存之。
《華嚴.菩薩住處品》又雲:「東南方有處名支提山,從昔已來諸菩薩衆於中止住。
現有菩薩名曰天冠,與其眷屬諸菩薩衆一千人俱,常住其中而演說法。
」清涼國師謂「支提」,梵語,此雲可供養處,即塔之異稱。
惟東南方有赤城,其形如塔,且其巅又有舍利寶塔,應是支提。
據此則石橋方廣為五百應真住處,赤城又為天冠菩薩住處,然二住處皆天台山内之境,惟「天台」為定名也。
山源考第二 山有來脈,水有來源,猶人身之有經絡,樹木之有根本也。
水以地載,山以水分,考山猶當考水,知水之所由,後能知山之發脈也。
故堪輿家之言風水雲:乘風則散,界水則止。
山豈為風水之止散?蓋山之為氣,風則散,水則止耳。
說者謂中國名山有七,而五嶽為尊,山自崑侖發源,此見其近而未見其遠,聞其小而未聞其大也!今既許以方外名志,而方内之說置而後論可也。
請試考之,謹按佛經:須彌山之南,大海之中有洲名贍部,縱廣七千由旬,周圍之可得二十八萬裡(此以一由旬四十裡計之也)。
從遼東西行出陽關,踰蔥嶺,經五竺,盡西海際;從南海北行出雁門,踰沙漠,極北至瀚海,皆可九萬裡,而四方各得四萬五千裡。
之中其地名中天竺國,有阿耨達池,在香山之南、雪山之北,周八百裡,十地菩薩化為龍王於中潛宅,出清泠水以給贍部。
池之東南銀牛口流出兢伽河,遶池一匝,入東南海。
池之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遶池一匝,入西南海。
池之西面琉璃馬口流出縛刍河,遶池一匝,入西北海。
池之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徙多河,遶池一匝,入東北海。
此第四水為此方黃河之源,此水自出池後,先經蔥嶺為蔥河,入蒲菖海潛流地下至積石山,複從地湧出為東華黃河之源。
(積石即崑侖山也。
葛僊翁傳曰:崑侖,一曰玄圃,一曰積石瑤房,一曰阆風台,一曰華蓋,一曰天柱,皆僊人所居也。
)以此而推,則阿耨達池為贍部四河之源,河水流入四海,天下諸山由此四水而界。
此池之地,其形最高,為贍部諸山之祖,而東華七山五嶽與夫崑侖莫不宗於此也。
蓋山因水界,由阿耨達池之水分天下之山為四支,而東華之地當一支焉,此徙多河及黃河以南、殑伽河以北之地界也。
自池水分支以後,其脈或起或伏,伏而為地,起而為山,而崑侖四傍山麓,各入大荒外,入中國者一東南支也。
其支又于塞外分為三支:左支環虜庭陰山、賀蘭入山,西起太行數千裡,出為毉巫闾庭,度遼海而止,為北龍。
中循西番入趨岷山,沿岷江左右,出江右者包叙州而止,江左者北去趨關中,脈系大散,關左渭右漢中,出為終南、太華,下秦山起崧高,右轉荊山抱淮水,左落平原千裡,起泰山入海,為中龍。
而南龍右出吐蕃之西,衍至震旦起而結為峨山,次梁州,次益州,次西南夷,次南越,次荊州,次百越,次閩中,次豫章,次吳越、建業,同一脈也。
衍至荊州起而結為南嶽,自南嶽東至庾嶺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