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序

關燈
台教之真文,高人之遺韻,尤加詳焉。

    頃以請藏金陵,屬餘為序,餘受而卒業。

    向之所難,今之所易,可謂冥通地絡,潛鏡山靈,勒遐貫于清都,垂宏模于法界者矣。

    蓋其住山三紀,振錫千峯,徧尋不死之庭,畢踐無人之境,有勝必窮,無險不陟,與夫目薦未奇、耳剽多妄者異矣。

    而又蘿封之字普入搜羅,樹挂之錢鹹資考索,且日探月厯,神畫形摸,以故琪樹金松,同檢桐君之籙,墨池茶圃,雙甄管子之題,钜細不遺,名實無爽,又何有考之未精,撰焉未備者乎?嗟乎!覽應邵之記,如禅岱宗;披王履之圖,若臨僊掌。

    猶曰地以文奇,境因語麗耳。

    至若道元之注《水經》,旁洽異書;靈運之賦山居,廣陳奇物。

    千載而下,等諷詠于登陟,嫓簡冊于丹青,志而若斯,斯已偉矣,師之天台,庶幾是乎!若夫精诠教觀,弘闡宗風,霏法雨于松樞,霔慈雲于蘿愰,花飄座側,樂鼓空中,斯又地靈以人傑逾章,山笥與海藏同久者也。

    彼楊衒常記伽藍,慧遠曾經廬阜,厥稱着矣,豈如斯志,名寄區中,理存方外,将使絕粒茹芝之客默引瑤梯,餐風味道之俦羣登寶筏者哉! 萬曆壬子仲秋日,賜進士及第.南京國子監司業.前翰林院國史編修.記注起居.編纂章奏.江甯友人顧起元撰 天台山方外志序 夫志,猶史也,亦傳也。

    有天下之史,一國之史、一縣之史、一家之史;有僧史、僊史、高士之史、名山之史。

    史雖不同,所以記言記事一也。

    漢明以來,佛教東漸,三寶事蹟,班班可紀,故太史有左右之官,僧錄亦設左右之職。

    矧山林碩德,着述猶多,若梁慧皎法師、唐道宣律師、宋僧統贊甯之《高僧傳》,宋道原禅師之《傳燈錄》,驸馬李遵勖之《廣燈錄》,惟白禅師之《續燈錄》,四明盤公之《佛祖統紀》,以至《釋氏通監》、《佛祖通載》、《僧史畧》、《釋氏稽古略》之類,曰教、曰禅、曰律,人齊七衆,門備十科,矯矯人龍,翼翼義虎,有一言之悟人必書之,有一行之合道必書之,其啟迪後昆,弘範時俗,功德可勝言哉!天台山者,域内之名區,東方之聖境也。

    地靈人傑,先靈於老釋,後傑於儒宗。

    僊風綿邈資始於軒商,佛法秘藏肇基於方廣,正言缁門着蹟,則爰自東晉昙猷栖神、蕭梁定光顯聖。

    洎我陳隋智者大師立宗命教,因山為家,海内之宗事佛法者,必以台教為司南,降唐及宋元至我皇明,師資相繼千有餘年,無論天下教黉之盛,即茲山流衍,考諸僧史,不減數百餘人,與夫禅門則韶踵躅白沙,皆法門之梁棟,教鼎之鹽梅,名言懿德脍灸人口,豈不以此山泉石足以疏練神明、産育聖賢而然耶?然則山因人顯,人以山名,山已有志,人胡可略?舊為是志者,謂釋老非志所急,故存而不書,或書而不詳。

    然有世間法、出世間法,達人大觀無可不可,若分門立戶,不啻冰炭,宜其目為天地間之尤物也。

    今之所志亦謂世間法,非出世之所急,故存而不書,非若冰炭之相視也,為縣志已備,故不複疣贅。

    雲志之為類者凡二十,始於山之名,終於山之文章。

    蓋名者實之賓也,微名無以顯實,首以山名考。

    緣名求實,形勝雖山之實質,源又山之起祖,次以來源考。

    形勝與山,其猶影響,山之形聲,乃吾心之靈覺也,次以山體考。

    有形聲矣,影響從之,次以形勝考。

    依形勝以建名刹,次以山寺考。

    石梁方廣,赤城支提,菩薩聖僧,靈宅攸托,次以聖僧考。

    智者依山而進道,後代繼祖以傳燈,次以祖師考。

    祖因山而得名,法因山而立目,次以台教考。

    教得人以弘,人得教以立,次以高僧考。

    桐柏桃源,洞府在焉,次以神僊考。

    察嶺歡溪,考盤是宮,次以隐士考。

    名山勝刹,賴神功為之密護,次以神明考。

    三寶陰翊世道,藉權貴為之顯持,次以金湯考。

    厯代奉法者鹹有匮遺,如陳宣帝之捐調,隋炀帝之施品,物雖歸化,事尚傳聞,為法門盛事,次以盛典考。

    石梁之現光現花,佛隴之見橋見雀,同乎見聞,異乎常論,次以靈異考。

    古佛舍利,奉安高顯,諸祖靈骨,瘗之方墳,次以塔廟考。

    智者降魔於華頂,壽公入定于天柱,至於一石一泉皆前人之遺蹟,次以古蹟考。

    人與山名欲同垂于不朽,或刻石以記名,或樹碑而頌德,次以碑刻考。

    菩提琪樹,靈根托于名山,羅漢恠松,天葩生于勝地,次以異産考。

    上之王臣以及墨客,或因人而着作,或緣景以紬思,皆有足以光彩名山、憲章人物,次以文章考。

    發前人之所不發,書前人之所未書,述而不作以成一家之書,名曰《天台山方外志》,蓋取異于縣志之所略爾,觀者請以此意恕之。

     皇明萬厯歲在辛醜孟冬癸未之吉,太末釋無盡傳燈命筆于天台之幽溪講堂